总序/陈宗兴
第2版前言/廖福霖
题词/李红
序一/蒋有绪
序二/陈征
第1版前言/廖福霖
上篇 生态文明学总论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
1.1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1.2 生态文明的发生与发展
1.3 “类的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文明”
1.4 生态文明的定义
1.5 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 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1 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2 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对象
2.3 生态文明学关于人的理性假设
2.4 生态文明学研究的方法
2.5 生态文明学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生态文明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关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3.3 现代生态科学
3.4 和谐协调理论
3.5 现代系统学
第四章 生态文明观
4.1 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整体主义
4.2 生态安全观
4.3 生态文明生产力观
4.4 生态文明价值观
4.5 生态文明伦理观
4.6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4.7 生态文明消费观
4.8 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
4.9 生态文明的绿色精神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
5.1 生产力原理
5.2 本体论原理
5.3 认识论原理
5.4 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原理
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6.1 基础性目标:加快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改善人类福祉
6.2 中期目标: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奠定生态文明基石
6.3 中长远目标:建成美丽中国,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七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7.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7.2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7.3 不同文明取向关于生产力的不同理解
7.4 不能把发达生产力等同于先进生产力
7.5 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
7.6 相关概念辨析
7.7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
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体系
8.1 技术体系
8.2 生态化技术体系的内涵
8.3 生态化技术体系的结构、功能与特征
8.4 生态化技术体系的应用
第九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原则和体制
9.1 协同发展规律
9.2 主要原则
9.3 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与制度
中篇 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经济体系
第十章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基本概念
10.1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基本概念
10.2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发展的基本要素
10.3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发展的层次性与适应性
10.4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区别与联系
10.5 优势互相转变
第十一章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基础理论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变换理论
11.2 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
11.3 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
11.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十二章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12.1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结构分析
12.2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功能分析
第十三章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
13.1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非均衡发展
13.2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的交融发展
13.3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优势互转
13.4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协同发展
13.5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发展过程示意图
第十四章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发展机制
14.1 观念导引机制
14.2 制度保障机制
14.3 技术创新机制
14.4 人才培育机制
14.5 需求拉动机制
14.6 国际竞合机制
第十五章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核心形态:创新经济
15.1 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15.2 创新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核心形态
15.3 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
15.4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创新经济发展比较
15.5 发展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举措
第十六章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方法论形态:循环经济
16.1 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2 工业文明经济与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方法论辨析
16.3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方法论形态
16.4 作为生态文明经济体系方法论的循环经济
16.5 “系统循环经济”与“微循环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6.6 循环经济与各生态文明经济体系形态的区别及联系
第十七章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高级形态:体验经济
17.1 体验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17.2 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7.3 体验经济的理论基础
17.4 体验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高级形态
17.5 体验经济发展分析
17.6 加快我国体验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十八章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基本形态(一):生态经济
18.1 国内外生态经济研究进展
18.2 生态经济的内涵
18.3 生态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
18.4 “生态经济”与“绿色经济”联系和区别
18.5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