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文集(第1卷)》并没有把所有写过的文字一概收入。有些散篇,有些单刊,出于这样或那样的考虑,没有收进去。文集共有六卷。第一卷是《中国文法要略》,第二卷是《汉语语法论文集》,这两卷都是已经出过单行本的。第三卷是《汉语语法论文续集》,收进去的是原来已经作为单行本刊行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和1980年以后写的语法论文。第四卷是《语文散论》,以1983年印的《吕叔湘语文论集》为基础,又加进去1983年以后的非专门性质的文章,同时也做了些增删分合的变动。第五卷包含四种语文单刊,就是《语文常谈》、《语文杂记》、《古书标点评议》、《中国人学英语》。第六卷是《译文集》,就是1983年出版的《吕叔湘译文集》。
吕叔湘(1904~1998),中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1926年赴英国留学。1938年回国后曾任云南大学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和金陵大学研究员、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汉语大词典》首席顾问。七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出杰出贡献。著有《中国文法要略》(三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文集》等。
文集自序
中国文法要略上卷例言(1942)
六版题记(1958)
修订本序(1956)
重印题记(1982)
上卷 词句论
第一章 字和词
语言和文字(1)——文法(2)——白话和文言(3)——字和词(6)——衍声复词:联绵(8)——叠字(8)——词尾(11)——外来语(13)——合义
复词(13)——简称(14)
第二章 词的种类和配合
词类(16)——词的配合:联合关系(18)——组合关系(19)——结合关系(22)——词类的活用(24)
第三章 叙事句:(1)起词和止词
起词和止词(28)——省略起词(29)——无起词(30)——省略止词(31)——无止词:内动和外动(32)——变次:起一止一动(33)——止起一动(34)——[把]字式(35)——被动式(36)——两成分句的词序(39)
第四章 叙事句:(2)补词
受词:间接式(42)——直接式(43)——受词和止词(44)——第二类受词(45)——关切补词(47)——交与补词(48)——凭借补词(49)——[以]字的省略、[以]字前后的省略(50)——[以]字的位置(52)——补词总说(53)
第五章 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
句的种类;主语,谓语(54)——表态句(55)——动作和状态(56)——判断句(59)——准判断句(62)——有无句(64)
第六章 句子和词组的转换
表态句和形容性加语(69)——有无句和领属性加语(70)——判断句和同一性加语(72)——叙事句转成词组(73)——[者]字的作用
(76)——[所]字的作用(80)——组合式词结(84)——词组代句(86)
第七章 繁句
繁句和复句(88)——表态和判断繁句(89)———叙事繁句(90)——致使句(92)——意谓句(97)——有无繁句(99)——复句(101)
第八章 句法的变化
句式的应用(106)——有无句式的利用:有(无)者(107)——有所,无所(109)——有以,无以(110)——判断句式的利用:者(111)——所
(115)——组合式词结的利用(117)——外位(120)——省略(124)
下卷 之上表达论:范畴
第九章 数量
单位词(129)——询问数量(132)——定量:整数(133)——分数(135)——约量(137)——些,点(139)——以上,以下(140)——一和多:们(141)——次序(143)——程度(144)——动量(148)
第十章 指称(有定)
三身指称:第一身(152)——第二身(153)——第三身(153)——之,其,彼(154)——们;我们和咱们(157)——的,之(159)——相,见(160)——尊称和谦称(160)——称名(163)——确定指称:特指(163)——承指(165)——助指(167)——指称复数(168)——指称容状和程度(169)
第十一章 指称(无定)
疑问指称:问人(171)——问物(173)——抉择人物(175)——问情状(176)——问原因和目的(179)——任指(182)——虚指(183)——数量称代(185)——总和及配分指称:全称(186)——偏称(187)——他称(187)——分称(188)——普称,各称(189)——隅称(191)——逐称(192)
第十二章 方所
......
5.35以上所举各项例句,足够表示动作和状态的相关。这些例句的谓语都可以说是兼有叙事和表态的两种作用。然则这些句子算叙事句呢,表态句呢?似乎算是表态句好些,但要说是叙事句也未尝不可。古人诗文里常常把各类谓语错杂起来用,我们虽然不能因此就断定他们没有分别,却也可见在我们的语言心理中这种种谓语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略举数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诚、正、齐、平四字,本义是形容词,但前三字在原文的上句已用做动词(诚其意……),所以此处这几个字不是表示固有状态(如居心不正,天下太平),而是表示完成的状态。物格、身修、国治]的谓语都是被动性的外动词。知至的至却是内动字,原文上句的致知]的致字是致动类的外动词(见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