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陈禹安,心理管理学家、人性互联网论提出者、BEST压力管理体系创始人、心理说史首创者、高级经济师、北大创业训练营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新传播中心研究员、上海互联网+专委会专家、宁波大学特聘教授,担任传媒集团高管多年,曾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考察讲学。 主要作品有《人性之根:互联网思想的本质》《激励相对论》《麦当劳悖论》《新媒体论》《如何成为带头大哥——金庸武侠管理学》《谁能管好韦小宝——鹿鼎记领导启示录》,心理三国三部曲(《心理关羽》《心理诸葛》《心理曹操》),逆境三国三部曲(《心理刘备》《心理孙权》《心理司马》),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心理乔布斯》等20余部。另有大量论文刊发于《中欧商业评论》《销售与市场》《商学院》《商界评论》《中国经济导报》《中国记者》等。 后记 完美孩子 or 正常孩子 养育孩子是一条不可逆的单行道,父母耗费一辈子的 心血,到底要养育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才不会后悔呢? 很多父母的答案是要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 那么,父母眼中的完美小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网红papi酱以孩子的口吻,用戏谑反讽式的方式给出 栩栩如生的描述: 妈妈,这回统考的成绩下来了,我获得了全校第一, 但距离全市第一还差1.5分。虽然这次考试我是带病上阵 ,但这无法成为我考砸的借口,我现在就去自罚抄写《出 师表》100遍! 妈妈,我不需要休息,我的心里只有学习,我不要看 漫画,我不要看闲书,我不要追星,我不要听英语听力之 外的东西。 妈妈,妈妈,这都早晨6点了,我们该起床吃早饭了。 寒假?寒假又怎么了?即使是寒假期间,我依然要保持良 好的生活作息。 妈妈,天黑了,我要去过夜生活了,8点前就回来。去 哪里过夜生活?当然是去图书馆啦! 妈妈,小姜约我出去玩,小姜是隔壁班的班长兼学习 委员,您放心,我不和坏孩子一起玩的。 妈妈,我不玩手机,手机不仅有辐射,而且会让我的 眼睛瞎掉。与其玩手机,不如帮您打扫卫生,那是我最喜 欢的休闲娱乐活动。打扫卫生不仅可以帮您减轻负担,还 可以让我强身健体。来吧,妈妈,我们把地再拖一遍吧。 理发师您好,请不要给我染发,也不用给我烫头,那 样太不正经了。推销员您好,我不买化妆品,我妈妈说了 ,我不化妆最好看。谢谢,我不吃烧烤,我妈妈说了,烧 烤里都是致癌物质。我喜欢吃蔬菜,我最喜欢的菜是青椒 胡萝卜烩苦瓜。 妈妈,您很久没偷看我的日记了,您是不爱我了吗? 我给您读一遍吧。 谈恋爱,哼!我上初中了,我不谈恋爱;我上高中了 ,我不谈恋爱;我上大学了,我不谈恋爱。昨天我大学毕 业了,妈妈,这是我刚交的男朋友,他与我年龄相仿,本 地户口,正经人家,国企工作,有车有房,无不良嗜好, 您看看您还满意吗?如果满意的话,我们打算一个月内就 结婚,一年之内就让您抱上外孙。再过一年,再生一个二 胎,争取让您外孙外孙女一起抱! …… 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完全符合父母的心意?是不是足够 完美?是不是完美得像机器人一样精准,分毫不差? 但这还是人吗? 如果把papi酱的感性语言翻成理性语言,其实就是五 个字:听话懂事乖。 这五个字正是我们在书中特别指出过的永不消逝的咒 语。父母们用这些咒语把孩子变成了他们想要的模样,但 孩子却从此失去了自我。 与其把孩子培养成如此完美的机器人,远不如把孩子 养育成一个正常人。 一个正常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儿童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w. Winnicott)在《妈妈的心灵课一一孩子、家庭和大干世界 》中写道:“正常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是每天都笑眯眯的 ,乖乖吃饭,好好长大吗?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要 他对父母足够信任,就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尝试。他会 打断你的计划,会搞破坏,会吓唬你,让你筋疲力尽,会 浪费,会耍赖,会乱扔东西。他以这些方式来检验自己的 力量。人们经历的各种挑战、折磨,各种令人崩溃的经历 ,在童年乃至青春期同样会发生。在孩子与其家庭的关系 中同样存在。如果我们的家庭能够经受住孩子的各种破坏 式的考验,他最终会平静下来,安心玩耍。但在此之前, 考试是不可避免的。” 好莱坞影片《天才少女》(Gifted)可以给我们很多启 示。 7岁的小女孩玛丽继承了妈妈的基因,从小就展现出了 极高的数学天赋,被顶级数学权威认定未来有望破解世界 级的数学难题。但是围绕着如何培养玛丽却引发了一场家 庭战争。 玛丽的妈妈黛安是一个数学天才,从小在极其严苛的 数学家母亲伊芙琳的严厉管教下,埋头于数学,却不被允 许交朋友、玩游戏而丧失了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黛安遇 人不淑,怀孕后被抛弃,生下玛丽后就自杀了。自杀之前 ,她把玛丽交托给了弟弟弗兰克,希望女儿能够过上一个 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正常人生活。但是外祖母伊芙琳却想 用培养黛安的相同方法来培养玛丽,希望她能够破解世界 级数学难题。 事实上,黛安在生前已经解开了顶级数学难题之一的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_Strokes Equations),却因为 对母亲的极度愤怒秘而不宣。她给弟弟弗兰克留言要求等 母亲死了之后再公开发表。这是她对母亲的最大报复。 绝大多数孩子不会像玛丽那样具备如此高的天赋。但 即便是天才,也渴望拥有幸福的生活。如果只有职业上的 成就,却感受不到生活的滋味,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父母,都想让自家的孩子活成papi酱描述的模样 。但那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一个正常的孩子,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孩子,不仅有成 就,更要有生活。 一个正常的孩子,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孩子,能够表里 如一地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一个正常的孩子,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孩子。快 目录 第一章 你的孩子真的存在吗——亲子关系的本质 父母之难与惑 对亲子关系的反思 亲子关系的复杂性 亲子关系的本质 人的第一反应定律 成人与孩子的判断标准 感受的存储与提取 滋养理论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父母的四种类型 控制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 冷漠型父母 滋养型父母 四种类型父母的程度差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为什么最爱你的人伤你最深——不当养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控制型父母的负面影响 放任型父母的负面影响 冷漠型父母的负面影响 不当养育的伤害 不易觉察的养育谬论 父母正常论 父亲优势论 努力迷信论 血浓于水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病态适应的束缚与摆脱 病态适应 病态适应的三种状况 病态舒适 亲子关系和亲亲子关系 几个典型的案例 病态舒适的消除 直觉有害 理性无效 负面敏感 免疫弹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如何构建滋养型亲子关系——养育模式的切换 需求区隔 节奏校准 弱势优先 滋养型父母的养育目标 “三心二意”的父母 构建滋养型亲子关系 滋养和教养的本质区别 滋养型父母的五种角色 安全基地 情绪容器 天然权威 超级玩伴 冲突陪练 五种角色的调和与救济 参考文献 后记: 完美孩子or正常孩子 精彩页 也许你早就身为父母,也许你刚刚当了父母,也许你即将成为父母,那么,你有没有认真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生孩子? 在人的一生中,要做无数个决定,但如果要评选一个最轻率的决定,很可能是非“生孩子”莫属了。 在生孩子之前,你根本想不到要在这个小东西身上花那么多年的时间,你根本没想到要为他花那么多的钱,你根本没想到他会给你带来那么多的烦恼,随时可能把你气得半死。更可怕的是,你似乎根本没办法左右他的思想与行为,让他长成你想要的模样! 如果从投资的视角来看,生养孩子就是一项投资巨大、风险巨大、周期极长、回报极不确定的投资。但是,你和你的伴侣没有多想,就近乎本能地踏上了这一个没有回头路的进程。 你当然很爱自己的孩子,要为他的成功与幸福承担无限责任。但是你却不知道一个残酷的现实: 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幸福,和你花在他身上的时间与金钱的多少并不直接相关。仅仅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富养。并不能消除孩子的匮乏心态;即便你给予了孩子大量的陪伴,如果相处的方式不正确,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伤害反而越大。 真正能够让孩子既成功又幸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你对他的养育方式。 但是,你从来没有学习过什么才是正确的养育方式,你关于养育的一切经验基本上都来自你的父母是如何对待你的。可是,你的父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养育方式吗? 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你是不是由衷地感到自己既成功又幸福,对当下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并且对未来有一个非常乐观的预期呢? 如果你的回答稍有犹疑,就足以说明你很可能并未得到最适宜的养育。但这并不是唆使你归咎于你的父母。要知道,你的父母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因为你的父母的父母也同样缺乏关于正确养育的理念与技能。 你最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要怎样做才能构建正确的养育方式,打破不正确养育方式的代代相传? 如果你投入几十万元在一个商业项目上,你一定会去了解相关的背景与信息,学习相关的技能与方法。但是,当你要在孩子身上投入数以百万计的钱和长达几十年的时间时,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养育孩子的方法与技能就敢于生养孩子呢? 况且,养育孩子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过了投资做生意。这件事虽然如此重要,但很多父母却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亲子关系中的种种问题,基本上都源自不正确的养育方式。那么,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亲子关系的根本问题就在于: 很多时候,孩子是不存在的。 曾经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和父母怄气时愤怒地说:“你们把我生下来,有没有征求我的同意?!” 理智而成熟的父母们乍一听到这句话,难免会笑出声来。孩子的这句话明显不符合科学逻辑嘛。在孩子生下来之前,无知无识,不会说话,怎么可能去征求他的同意呢? 但真正的问题并不在孩子出生之前,而是在孩子出生之后,他依然是不存在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就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言,孩子是不存在的。 有的父母看到这里,可能就气炸了!心想,我天天围着孩子转,衣食住行加学习,样样操心,简直都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了,你竟然说我的孩子是不存在的!那我天天是在为谁辛苦为谁忙?! 这些父母的激烈反应恰好揭示了一种隐藏很深、误解很深的对于亲子关系的不当认知。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无形中就残忍剥夺了孩子的存在感和感受能力。 以研究母婴关系闻名于世的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西尔维娅·布洛迪(Sylvia Brody)在回忆自己职业生涯的原初动力时说:“10岁那年的某一天,我正在随意翻看一本女性杂志,偶然发现一篇题为《孩子是人》(Children Are People)的文章,我大吃一惊,在外面那个大世界中竟然也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我看到布洛迪的这句话的时候,我才是大吃一惊! 布洛迪10岁那年是1924年。显然在美国的那个年代,大人们很少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否则布洛迪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惊讶,这个经历也不会重要而醒目到在她接近百岁之际浮现在她的回忆之中。 这么多年过去了,孩子是不是已经存在了?有多少父母已经开始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P3-5 导语 阅读本书前先思考三大问题: 1.你的孩子真的存在吗? 2.你真的是孩子的父母吗? 3.你和孩子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吗? ●本书作者为教育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研究课题组专家 ●本书内容为“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认证班”核心课程 ●助力你打造相互滋养、相互赋能、相互成就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 ●重返养育现场,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让父母成为孩子眼中本该有的样子。 ●“亲子滋养”系列后续产品开发计划: 《滋养式沟通》《滋养型父母》《青春期滋养》《滋养男孩》《滋养女孩》 序言 前言 一个来自孩子的震撼提问 这本书源于一个孩子的提问。 五六年前,我的女儿十一二岁。有一天,我开车送她 去上学,一路上我像往常一样大讲特讲,恨不得把自己所 有的知识、思想、人生经验倾囊传授给她。没想到,孩子 打断了我,一本正经地说:“爸爸,我想和你谈一个很严 肃的问题。” 孩子说:“爸爸,我知道你很厉害,飞来飞去,到处 讲课,给这个人当老师,给那个人当老师。但是在我面前 ,你只要把爸爸做好就够了!” “你只要把爸爸做好就够了!”这句话直接震撼到了 我! 我的第一反应是:作为一个爸爸,难道我做得还不够 好吗? 一直以来,我都是非常自信地以好爸爸的形象自居的 ,但为什么孩子还会这么说呢?实际上孩子讨厌我明明是 爸爸,却总是在她面前扮演老师的角色。 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突然想到,“我是 一个好爸爸”完全是我自己的判断,却不是孩子的感受。 我一厢情愿地认为,当老师是当爸爸的一部分,爸爸有责 任有义务教给孩子各种知识和人生经验。这明明对孩子有 好处,为什么孩子会反感呢? 再继续往下思考,发现孩子的话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直 指人心的新问题: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爸爸呢? 我们这些家长,怀着对孩子无比真切的爱,却自以为 是地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极少顾及孩子作为一个独 立个体的感受。即便孩子明确地表达抗拒,我们用一句“ 我是为你好”就继续肆无忌惮地侵入孩子的心理边界。 我们在家长的身份中掺杂了太多其他成分,我们是老 师,是教练,是导演,有时候甚至还是狱警,但唯独忘记 了自己真正的本职应该是家长。 在任何一对关系中,身份都是相对的。当我们是老师 ,孩子就成了学生;当我们是教练,孩子就成了运动员; 当我们是导演,孩子就成了演员;当我们是狱警,孩子就 成了囚犯。 最关键的是,当我们不再是家长,孩子也就不再是孩 子了。我们耗尽心血。“扮演”了这么多角色,结果却把 孩子弄“丢”了,也把亲子关系弄“丢”了! 这岂不是正好走到我们养育孩子初衷的反面了吗? 亲子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的萌芽与原型,是绝对不能 掉以轻心的。带着这份自省和紧迫感,我开始寻找答案。 这几年来,我利用自己在心理学上的积累,广泛从人 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以及全 球范围内亲子养育领域和心理疗愈领域的顶尖专家的著述 中汲取精华,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养育实践,比对测试、 提炼总结、加以融合,逐渐形成了“滋养”这个原创性的 亲子养育核心理念,并发展出了一套可以落地实施的方法 论。 “滋养”理论从人的基本感受和亲子关系的本质出发 ,科学区分了成人与孩子的判断标准,提出了以“孩子的 感受重要,父母的感受也重要”为内涵的滋养型父母的定 义,并强调“弱势优先”原则,以消解父母先天性强势的 负面影响。同时将滋养型父母的具体功能细分为五大角色 ——安全基地、情绪容器、天然权威、超级玩伴、冲突陪 练,并给出了不同角色之间调和与救济的具体方法。 “滋养”理论还从心理底层剖析了不当养育方式导致 的“病态适应”对家长及其孩子的负面影响,并揭示了几 种常见却不易觉察的养育谬论,以警醒无知无觉的家长们 。 目前,“滋养理论”已经成为“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 高级)认证研修班”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在全国各地的亲子 教育培训班、各学校的家长课堂、各种线上课堂广泛开讲 。课堂上热烈互动激发出来的精华内容也被吸收,有机整 合到了这本书中。 “滋养”已不仅仅是养育理论,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 的中国家长的养育实践。 当年那个说出“你只要把爸爸做好就够了”的小女孩 ,是“滋养”理论的共创者和直接受益者。本书中的很多 原则与方法,正是从与她长期的深度互动以及建设性冲突 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这个因为在婴幼儿时期多次与父母分 离而导致安全感严重不足的小女孩,在15岁的时候已经可 以一个人远渡重洋,去国外留学,如今即将年满18岁。 在她的身上,发生了很多故事。她曾经昼夜奋战,用2 个多月的时间从托福31分考到90分,顺利拿到了美国4所高 中的录取通知书;她曾经因为护照问题一个人滞留在了意 大利罗马机场,不能飞回美国学校,然后独自想办法经荷 兰阿姆斯特丹转机飞回上海处理;她特别讨厌烟味,却曾 经因为包里出现了一盒香烟和一瓶zippo打火机燃油而被父 母严重误解…… 她现在正打算同时用中英文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也 许在不久的将来,你就能读到她笔下的故事。 在“滋养”的滋养下,她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自信、 快乐,适应能力很强的阳光女孩。当然,她并不是一个完 美小孩,她也有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烦恼,她还有漫长的路 要走,还要接受更多的生活挑战。但不管她遇到什么困难 ,做错什么事情,我知道她会去反思自我,会去想方设法 应对,这就足够了。我和孩子的妈妈不会要求她成为一个 完美的孩子,只希望她能够活出内心丰盈的自己,做一个 正常的孩子。 我们之间,隔了整整一个太平洋,却丝毫没有分离的 感觉。正如我在书中所写的:真正的父(母)爱,绝不是什 么得体的退出,而是自始至终得体的存在。我们相互尊重 各自的感受,接纳各自的不完美,致力于各自的成长,并 享受着这种一辈子也不会厌倦的平安喜悦的亲子状态。 滋养必然是相互的。在“滋养”的滋养下,作为一个 父亲,我自己也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成长,这本书可以说就 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成长果实。 回想起来,我特别感谢孩子当年的那句“你只要把爸 爸做好就够了”。 如果没有这句棒喝一般的童言无忌,我很可能不会去 反思自己的养育理念,很可能在自以为正确中一错再错。 如果没有这句话的唤醒,我很可能不会去想怎样才能做好 一个爸爸,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这本书了。 所以,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女儿陈泓希,作为她的 18岁成人礼。 最后,我想说,我珍爱自己写的每一部作品,但作为 一个父亲,我最好的作品永远是我亲爱的孩子。 内容推荐 本书的“滋养”理论从人的基本感受和亲子关系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以“孩子的感受重要,父母的感受也重要”为内涵的滋养型父母的定义,并强调“弱势优先”原则,以消解父母先天性强势的负面影响。同时将滋养型父母的具体功能细分为五大角色——安全基地、情绪容器、天然权威、超级玩伴、冲突陪练,并给出了不同角色之间调和与救济的具体方法。“滋养”理论还从心理底层剖析了不当养育方式导致的“病态适应”对于家长及其孩子的负面影响,并揭示了几种常见却不易觉察的养育谬论,以警醒无知无觉的家长们。 目前,以“滋养理论”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已经成为“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认证研修班”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在全国各地的亲子教育培训班、各学校的家长课堂、各种线上课堂广泛开讲。课堂上热烈互动激发出来的精华内容,也被吸收、有机整合到了这本书中。 “滋养”已不仅仅是养育理论,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的养育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