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日)鹿岛茂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涩泽荣一是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大实业家,拥有“日本企业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近代经济的领路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等桂冠。德鲁克曾称赞他为“伟大的人物”。他曾任明治政府财政大臣,直接参与了新政府的货币制度改革、废藩置县、发行公债等几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酝酿和制定。33岁时弃官从商,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并由此开始了自己极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生涯。业务遍及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众多领域,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由鹿岛茂编著的这本《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传》讲述了这位巨人的一生。

内容推荐

没有涩泽荣一,就没有近代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发展!

在等级观念依然强烈的明治时代,他为什么在仕途一帆风顺之时毅然辞官投身商界,甚至拒绝大藏大臣之位?他与同时代人迥异的商业理念,究竟源于何处?为什么拥有如此庞大的财富,他却没有建立自己的家族企业集团?为什么一手建立了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他却从未买过一张债券?为什么性格宽和温厚的他,一度与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势不两立?在旧学问被抛弃的年代,他为何不厌其烦地宣扬将《论语》作为商业道德?是什么支撑他在去世前半年,还在为贫民而奔走?

《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传》讲述了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以时间顺序为主轴,围绕涩泽荣一旅法学习、仕宦、经济制度改革、创业、慈善事业、实业教育、民间外交等主要经历,展现涩泽荣一如何参与遍布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领域的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一步一步建立起日本的近代经济;如何参与教育、外交以及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论语》道德和义利合一论。

《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传》由鹿岛茂编著。

目录

前言 涩泽荣一、德鲁克和圣西门主义1

第一章 没有涩泽荣一,就没有日本的奇迹

 第一回 向近代资本主义飞跃3

为何只有涩泽能够理解资本主义的原理?3

涩泽荣一引发的奇迹3

在法国习得的知识根本为何?5

巴黎世博会是展示圣西门主义的成果7

涩泽早已具备接受资本主义的素质8

 第二回 没当上武士的父亲9

非凡的父亲——市郎右卫门9

敞开的“武士”之路11

放弃武士道路的父亲12

半工半商的创意型企业家13

父亲业已实践《论语与算盘》14

 第三回 加强经济感受力的归纳法教育16

荣一的“启蒙”是个例外16

荣一与谕吉间教育观的微妙差别17

学问乃为人处世之准则18

速读、多读为主的教育法19

打下“实业家”涩泽荣一的基础21

逞强的成果21

发挥功效的尾高归纳教育法22

 第四回 对德川体制产生疑问24

激励交易对象的职业自尊心24

蛮横的官吏与“新人类”的感性25

反抗德川时代的规则27

贤愚之差才是尊卑有别的原因28

崛起的年轻一代对德川体制的质疑29

 第五回 尊王攘夷的诱惑31

尊王攘夷与自我厌恶31

水户过激的清贫思想32

从尊王攘夷走向倒幕攘夷的水户藩34

与水户藩士划清界限的荣一36

 第六回 水户学的死撑面子38

人际关系比思想更要紧38

舍生取义的暴动计划39

现实的“战术”与空想的“战略”41

长七郎的“留学”成果——自重论42

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再次觉醒43

 第七回 谒见一桥庆喜45

父亲的深情45

成为一桥家的家臣46

原尊王攘夷过激派,现住一桥家48

同意为官49

谏言一桥公50

 第八回 佣兵部队诞生52

网罗天下志士的“猎头”52

迅速获得信赖53

秘密调查员的初次任务54

营救尾高长七郎55

恩公平冈圆四郎之死56

依靠佣兵强化暴力机关57

 第九回 变身为现实主义者59

藏奸耍滑的地方官们59

“人生高手”的解决方法6

以虾钓鲷,以鲷捕鲸62

战胜“狡诈”的“坚韧”63

 第十回 尝试信用金融65

募集民兵与保证财源,两手都要抓65

开拓“米”自主流通的渠道67

发行有“信用”的藩札68

为“富国强兵”建立的金融系统70

 第十一回 人生最大的失误72

涩泽式“事业分工”72

险些与高杉晋作作战74

反对庆喜就任将军76

违反初志成为幕臣77

 第十二回 转向开明派79

烦闷的幕臣生活79

被派往法国80

舍弃“攘夷锁国”之日82

从电报机开始的文明83

 第十三回 由西餐领略到的欧洲85

成为对外开放的一扇窗85

初享西餐的美味86

适应欧式生活88

执著于记述用餐细节的荣一89

 第十四回 深切感受历史的地方一上海9

探求西洋文明的原理91

识其原理或原因,偏见自然会消除93

缺乏近代化意识所导致的混乱94

今日之清国乃明日之日本96

 第十五回 在苏伊士运河的思考97

来自拿破仑三世的欢迎97

与苏伊士运河设想产生共鸣98

第二章 在巴黎,看透西方文明的本质

 第十六回 “产业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演说103

涩泽式拿破仑观的派生产物103

圣西门主义到底为何物?105

世博会与圣西门主义者的关联107

奖牌是世博会的意义所在109

 第十七回 结识弗洛里海拉尔特112

椭圆形的会场最理想112

拿破仑三世的野心113

幕府是理解世博会意义的114

蒙布朗伯爵引发的麻烦116

假设涩泽遇到了蒙布朗119

欧洲的老师——弗洛里海拉尔特120

 第十八回 教授资本主义的家庭教师122

曾在日本的足迹已无影无踪122

寻找弗洛里海拉尔特的子孙123

法国外交部御用银行家弗洛里海拉尔特126

仅存的资料127

 第十九回 法国驻日大使罗叔亚的企图130

策划成立贸易商社的罗叔亚130

小栗上野介致弗洛里海拉尔特的书信134

以设立“公司”为目的135

圣西门主义与幕末日本的联系136

 第二十回 圣西门主义者的银行论137

法国金融系统论的标准化137

固步自封的法国金融业139

风险投资的出现140

积极支持风险投资的圣西门主义者142

追求更完善的银行形态143

 第二十一回 圣西门主义的三大法宝——股份公司、银行、铁道147

支持路易·拿破仑革命的圣西门主义者147

着眼于铁路的贝列拉兄弟148

风险投资的萌芽149

动产信贷银行的先进性151

金钱的流通是革命的第一步153

拿破仑的“信用”154

 第二十二回 巨人间的决斗156

在欧洲普及的“信用”系统156

罗斯柴尔德挑起的金融战争158

进军海外的法国兴业银行162

弗洛里海拉尔特的立场162

 第二十三回 昨日思攘夷,今日着洋服164

涩泽在法国学到了什么?164

担任德川昭武的会计与秘书165

带着二手燕尾服赴法166

奔走寻找公寓168

在巴黎学习正宗的“社交”170

“相亲”舞会171

 第二十四回 蒙布朗伯爵的复仇173

憎恶幕府的蒙布朗伯爵173

涩泽早已知晓蒙布朗的幕后操纵175

图谋讨幕的蒙布朗伯爵176

落得后手的幕府使节178

 第二十五回 在巴黎,看到“人体”182

被翻译玩弄的幕府使节182

超越时代水准的经济头脑184

被法国社会福利制度所吸引186

与圣西门主义者拥有同样的思考方式187

 第二十六回 “官”与“民”189

窥见欧式的官民关系189

朱子学造成的蔑视金钱之风潮191

绝不讨价还价的武士193

新颖的法国官民平等思想194

经营者和从业者,都是实业家195

真正的生财之道197

 第二十七回 让个体利益与公众利益紧密结合的机制199

推销本国产品的比利时国王199

“股份公司”乃实现理想社会之关键200

幕府瓦解,归国204

第三章 成为大藏省官员,创造“日元”

 第二十八回 再会庆喜209

为败军之将德川庆喜所折服209

 第二十九回 日本最早的股份公司217

重建静冈藩的经济217

股份公司的开端219

获得巨大成功的“商法会所”221

 第三十回 结识大隈重信225

用逻辑打败涩泽的大隈重信225

设定经济游戏的规则228

担负起改造日本的重任230

大隈与涩泽的“发展中专制”23

 第三十一回 金融制度的确立233

国家改造的作战指挥部233

租税改革中的阻碍235

完善铁路网236

最紧急的任务——建立金融制度238

 第三十二回 废藩设县的“糖”与“鞭”242

最大的瓶颈——藩札兑换242

拮据的新政府243

各地纷涌的反政府势力245

藩制改革失败的各藩246

戊辰战争动摇的萨摩藩财政247

为废藩而投人全部力量的涩泽248

各藩年度收支平衡表250

 第三十三回 元勋们的素颜252

给西乡最高评价252

了解当年雄辩的西乡254

对大久保的评价256

擅长人事分配的木户258

贯彻自我信念的江藤259

 第三十四回 离开大藏省261

紧急课题:“量人为出”261

“田”的诞生262

将“bank"的译语定为“银行”263

与井上馨一同离开大藏省265

第四章 在日本,发展资本主义

 第三十五回 集结“私”的力量271

建立“株式会社”的指南——《立会略则》271

私欲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273

公司的本质在于“私”275

涩泽对公司的概念其实很模糊276

公司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武器277

 第三十六回 拒绝加入三井280

结识三野村利左卫门280

建立银行的意义282

任何时候都以三井为第一的三野村286

第一国立银行的“调停人”288

 第三十七回 国立银行的危机289

士魂商才289

小野组破产,国立银行根基不稳290

名叫古河市兵卫的“私人”292

为转为金本位而引发的危机293

大隈的反金本位的积极财政政策295

 第三十八回 公利公益方是王道298

实业界的“霸道”与“王道”298

背靠“择善会”,挑战大隈300

微小的“私”的集合体——东京银行集会所302

征信体系的建立303

让商人自律的组织305

 第三十九回 产业整体构想307

造纸企业与银行有着同等的必要性307

涩泽贫瘠的科学知识310

不是卓越的“经营者”,而是卓越的“规划者”311

从联想中产生的股份公司313

 第四十回 涩泽与岩崎弥太郎的激战315

邮便蒸汽船会社业绩上不去的原因315

岩崎弥太郎的商魂316

“三菱一大隈”联军VS“三井一涩泽”联军317

三菱获得完胜319

“涩泽一岩崎”的主战场——国有资产转让问题320

涩泽的股份制思想VS岩崎的垄断制思想321

岩崎的信念——赚钱赔钱都是一个人的事323

 第四十一回 “官”与“公”的差异324

创立纺织业324

山边丈夫的才能326

从纺织业到电灯328

叫停随意转让国有资产329

刚正不阿的态度招致误解332

 第四十二回 公正无私的市场调停人334

“公”与“私”的概念334

赌博性和投机性是商人必备的要素335

涩泽自己并不参与投机337

自愿放弃追求最大利润的机会339

遵循自己的伦理340

涩泽是一只“若隐若现的手”341

第五章 一切为“民”之发展

 第四十三回 东京高等商业学校的建立345

西乡隆盛的“清贫”理念345

轻“民”为常态346

洞彻“公”与“民”的人347

为“服务商业人的学校”之长存而奋斗349

实业家的远见卓识与一桥大学的诞生351

 第四十四回 营利为次354

为国家之利益,奋斗到底354

铺设铁路只为运砖357

敢于人先,为他人所不能为之事业361

 第四十五回 是为自爱而非他爱的社会福利364

源自理性主义的慈善精神364

尊重生命之法365

关注孩子们的成长367

慈善义卖活动369

谋求福利院的稳定发展372

救助贫困者才是更“节约”之举373

 第四十六回 涩泽式“创业”思想374

涉及五百余家企业374

预见西式饮食的潜在需求,发展奶牛养殖业375

啤酒与北海道开发376

接手进展不利的北海道开发事业378

关注与日常生活方式相关的基础产业379

建设满足外宾需求的高级酒店381

发展一流戏剧,兴建一流剧院382

宴请外宾之所——东京会馆384

 第四十七回 明治时代的Project X385

印有涩泽肖像的纸币385

设立第一国立银行分行386

从圣西门主义视角出发看涩泽388

被官方介入的京釜铁路建设391

独力发行银行券393

 第四十八回 金本位制还是银本位制?395

明治金融危机——西南战争的后遗症395

金本位制无益于国家398

暗杀未遂事件40l

颇具明治人风采的后话403

第六章 在民间外交中展现高超手腕

 第四十九回 在美国,返回原点407

年逾花甲仍不退休407

美国——支持民力之体系410

英国——财富与资本的积累尚存412

德国——令人瞠目结舌的繁荣413

重新审视日本“民”之弱414

 第五十回 民间外交如胶似漆417

来自明治天皇的慰问417

辞去大部分职务,倾力于外交事业418

不可排美423

日美关系的绊脚石424

 第五十一回 与“黄祸论”斗争427

涩泽推行民间外交的轨迹427

美国排日运动的起源429

对日感情一落千丈433

排外情绪误导舆论435

 第五十二回 排日浪潮卷土重来438

决心为民间外交事业奉献余生438

英国的强硬手段440

出兵西伯利亚是滥用国家经费!441

对新世界体系一无所知的日本442

新一轮排日运动再起444

跳出日本人这一大前提来思考问题445

灵活机敏,令美国人折服446

 第五十三回 对华外交与裁军会议448

批判对华强硬派448

对外务省倍感焦虑451

瞄准华盛顿会议带来的转机453

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455

 第五十四回 劝说孙中山开展经济建设458

与排日运动家积极展开会晤458

劝孙文成为实业家461

关东大地震的意外影响465

 第五十五回 外交需国民总动员468

另一起“龟户事件”468

两份排日法案470

排日法案获得通过,涩泽倍感沮丧472

克洛岱尔的预言475

 第五十六回 人偶与日美亲善478

来自美国的亲善之风478

“我来扮圣诞老人吧!”480

以特大市松人偶为回礼481

第七章 以《论语》为准绳的伦理观

 第五十七回 田园都市的理想487

参与创建田园调布487

田园都市的构想缘何而来489

烟弥右卫门所扮演的角色492

通过职住分离,树立道德观494

 第五十八回 对女子教育的期待497

让日本女性接受与欧美女性同等水平的教育497

新社会不可或缺的“女子教育”500

不建立为女性服务的大学,是对女性的侮辱503

以创立综合性女子大学为目标505

 第五十九回 劳资关系协调之父507

以解决劳工问题为目标的少数资本家之一507

实业家当行王道508

与社会主义者们的蜜月期511

劳资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513

涩泽与圣西门主义者的相似点515

 第六十回 精准的识人之眼517

高度评价井上馨517

年龄相仿的友人伊藤博文520

对爱吹牛的大隈重信心怀好意523

始终无法对山县有朋产生好感524

 第六十一回 伟人们的肖像526

“信念之人”松方正义526

鲜明的对照——原和西园寺529

对同时代经济界人士的评价532

 第六十二回 《论语》与“算盘”536

儒教的核心在于道德与经济536

蔑视金钱的江户时代537

罔顾“算盘”的江户儒学家540

《论语》与“算盘”的融合是涩泽的目标541

 第六十三回 编纂《德川庆喜公传》544

将传记编纂称为“天之使命”544

当面向庆喜询问最大谜团546

一流的历史学家550

 第六十四回 明治财经界的大冈越前守552

考虑国家百年大计552

与藤山雷太之战554

承认藤山的“铁腕”557

“人”比业绩更值得注重559

 第六十五回 “职能性”禁欲561

浅野总一郎的涩泽观561

第八章 重识涩泽荣一——作为一个近代家庭中的人

 第六十六回 另一位涩泽571

彰义队的建立者——涩泽喜作571

彰义队的分裂574

平行世界的恐怖577

 第六十七回 明治实业家的光与影580

帮助喜作转型为实业家580

充满友情的清算方法584

截然相反的涩泽587

 第六十八回 “堂堂正正”的感情生活588

涩泽的女性关系588

《论语》中没有性道德教育590

宅邸中妻妾同居,外宅中金屋藏娇592

井上馨和伊藤博文的影响593

涩泽怎么可能在这种地方?595

 第六十九回 忧国与禁欲596

多子多福的涩泽一族596

早婚的涩泽597

五年未见妻子601

在京都时的女性关系602

与新选组队员发生冲突604

 第七十回 “血缘”与“资本”的分离605

在巴黎邂逅的美人605

涩泽的语言水平607

正妻与妾室同处一宅的惊人状况609

选婿的标准6ll

 第七十一回 没有这位妻子,就没有涩泽613

女儿眼里的母亲613

比武士之妻更有武家风范615

大川平三郎的奋起618

 第七十二回 豪商之女,奇人之侄623

与豪商之女兼子再婚623

兼子是怎样成为涩泽的妻子的?626

明治时代的“灰姑娘”628

 第七十三回 “现代”的家庭观和选婿632

涩泽与岩崎的联姻哲学对比632

另一种原则636

 第七十四回 “伟大”父亲的牺牲品639

涩泽制定家法的意图639

涩泽家的“同族会”641

兼具“风流才子”与“浪荡子”的笃二644

 第七十五回 威尼斯哥特式建筑648

占地四百坪的汤岛宅邸648

高官频繁造访的里神保町宅邸651

 第七十六回 《论语》伦理与红颜美色657

最终的家——飞鸟山657

正面回答孩子的疑问658

好德如好色之人663

 第七十七回 老年时期的文学鉴赏666

文学只作为兴趣爱好就好666

亲子间的接触——朗读670

最后的朗读——柳家小的落语673

 第七十八回 吾为国家不胜欣喜675

一国败亡之因,不在外敌而在国内675

庆贺米寿677

带病参加慈善活动680

九十二岁,离世681

后记

涩泽家谱系略图686

涩泽荣一年表687

涩泽荣一关联事业一览689

2

试读章节

明治七年(1874)十月二十二日,就在涩泽因三井组和小野组的不睦而头痛时,一件大事波及了刚刚成立不久的第一国立银行——两大股东之一的小野组突然面临破产的危机。

这一突发的危机很显然是政府有意为之。

明治初年起,政府便命三井组、小野组和岛田组担任汇兑方,并给予了元息元担保使用国库金的优惠条件,废藩设县后这一体制也没有变,政府将各府县的租税收取等业务委托给了这三组,其中尤以小野组为首。它在二十一个县内设有分支机构,业务非常广泛,靠着运用这笔巨额的资金,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但是涩泽下野进入第一国立银行时,政府的方针突然发生了转变。明治七年(1874)二月,《各府县汇兑方设置手续及汇兑规则》首先更改。按新规定,汇兑方必须提供相当于所保管国库金的三分之一作为担保。仅这一条规定便已对这三组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明治七年十月二十二日,政府又下令他们交出与所保管国库金等额的担保金,而且必须在十二月十五日之前上缴。

因为这个通知而乱了阵脚的不止小野组一家,三井组也同样岌岌可危,但是三井组有井上馨这个后盾。井上事先从政府内部、特别是从大隈口中听说这个骇人的消息后,立刻通知了三野村利左卫门,命令他随即确保担保金到位。三井组要筹措到这笔钱也并非易事,但是靠着三野村利左卫门全力奔走,好歹在期限内筹措到了与追加担保金等额的公债、地契、股票等,避免了破产危机。

但小野组背后却没有一个井上馨这样的高官。此时,五代友厚已经辞官专心经营大阪的产业了,而且小野组与三井组相比,业务范围更广。它将保管的国库金投入了大米期货、蚕卵纸和生丝期货市场,经营面铺得非常开。更糟的是,该组的借款已经远超过它所保管的450万日元国库金(三井组保管的国库金为385万日元),而手头几乎没有现金。

鉴于小野组的这种资金状态,命令在十二月十五日前上缴担保金,明显是为了搞垮它而出台的不合理措施。最终,小野组在十一月时破产。岛田组于明治八年二月破产。

那么,政府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抛弃小野组呢?

由于小野组遍地开花的经营方式,政府内部特别是大藏卿大隈重信,越来越觉得这种做法很危险。大隈觉得,如果继续将国库金委托给小野组经营,必然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因此他决定,就算迫使小野组破产,也要收回担保金。

但即使真是出于这个原因,仍然有一个谜团没有解开。大隈难道没有想到,如果小野组破产,由它出资一半资本金的第一国立银行也会连锁破产吗?

的确,井上馨在通知三野村利左卫门的同时也警告涩泽,小野组已经岌岌可危。但是就算有他的警告,第一国立银行也没有足够的实力贷款给小野组。

三井组向来对其经营较为保守,与此相反,小野组则非常积极进取。它的事业已扩张得超出了自己的实力,干得轰轰烈烈,但这种经营方式很容易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因此银行也贷给它130万日元左右。小野组要倒闭,对银行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打击。

第一国立银行的资本金是244万日元,而贷给小野组的钱是130万日元左右,所以如果无法回收债权,第一国立银行必将倒闭,这甚至还会引起整个日本银行业的崩溃。

这个状况不仅涩泽明白,大隈肯定也看得很明白。他这么做应该已经预想好,将破产控制在小野组内,再由政府的力量挽救第一国立银行。

但对他的这个预想,涩泽却一概不知。被逼上绝境的涩泽叫来了小野组的负责人,告诉他利害关系,劝说他道,即使小野组垮了,也不能让第一国立银行垮。当时小野组的实际负责人是后来古河财阀的创立者——古河市兵卫。接下来笔者参考刊登在杂志《现代》上的报道,以小说的风格重现当年二人的促膝长谈。

P290-292

序言

涩泽荣一、德鲁克和圣西门主义

大约五六年前,我接到一个奇怪的委托,说是要为住在六本木新城的年轻富豪们开一个座谈会,请我担任主持人(《ALL读物》,2006年2月号)。当时是整个日本经济都在发生轻微泡沫的时期。一般来说,我愿意接受任何座谈会和对谈对象,所以便来到了座谈会指定的六本木新城最高层的餐厅,倾听了年轻富豪们得意洋洋地讲述自己发家致富和挥金如土的故事。座谈会后,我先申明,请他们听听一位正在写涩泽荣一的传记、并思考过资本主义本质的人的发言,然后说了如下这段话:

“赚得多,花得多,这很好,我并不反对这些事。但是如果你们希望今后能赚得更多,花得更多,就必须把道德准绳放在内心的某个地方。如果轻视道德,它就会生气,给你意想不到的打击报复。如果你不管什么事都要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终必然会失败。这就是资本主义给我们的最大教训。”

我一说完这番话,刚才谈得一团和气的富豪们便变了脸色,激烈的反驳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他们的反驳并没有超出堀江贵文或村上某某所说的“赚钱有什么不好”之类的范畴,但他们其实没有理解我所说的真正含义。

我想说的其实非常简单。

资本主义,就是企图让自己的利益获得最大化的人(即凯恩斯所谓的经济人)的混战。但不知为什么,成为最终胜利者的并不是被贪婪冲昏了头脑的参加者,而是将道德视作生意本质的人,例如涩泽荣一。原因很简单,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地赚钱。赚钱绝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始终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前进的齿轮一定会在某个时间开始反转,最终导致破产。并不是因为世人或社会不允许,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结构就是这样的。“吃亏是福”这句话说得很对。

那次座谈会后不久,堀江贵文就被捕了,又过了几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恐慌完美地证明了我的正确性。

但是,那些参加了座谈会的富豪们肯定没有好好消化我的发言,并将它付诸今后的赚钱行动中吧。因为“吃亏是福”是只有在混战的最后获得胜利的人才会说的话,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悖论。

无论是美国华尔街还是日本六本木新城族也好,恐怕都在“事后”才终于想起了这句名言吧?在忙于混战时,他们是绝对没有工夫想到这点的。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近代日本获得了全世界罕见的幸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的资本主义是由涩泽荣一这位特殊人物引导的。在混战之前,他已经领会了“吃亏是福”的思想,并将其血肉化,使日本得以以极高的效率迈入高度资本主义的阶段。

换句话说,由于涩泽荣一这位奇迹般的人物的出现,近代日本避免了弱肉强食的混战,日本得以迅速起飞。

近年来再次获得世人瞩目的彼得·德鲁克,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过这一点:

明治这个时代的特征很好地引出了古代日本所拥有的潜在能力,而涩泽荣一的一生就是它的象征。涩泽荣一曾学习法语,在欧洲逗留,研究过法国和德国的制度,并将这些欧洲的制度与日本原有的制度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是非常独特的现象,而且没有其他国家和人成功过。

涩泽荣一的另一项重要功绩是身兼立案者与实行者,推进了各项事业。他将思想家的一面与行动家的一面完美结合,这是一种独特的才能。一般来说,思想家都是不擅长行动的,而行动家往往从思想家那儿借来想法。但涩泽无论是作为思想家还是行动家,都是一流的。

涩泽是一个罕见的人物,非常独特的人物。‘

那么,我想在这里问一个问题:

德鲁克所说的给日本资本主义带来奇迹的涩泽荣一,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而他,又是怎样在“事前”领会到“吃亏是福”的伟大思想呢?

接下来我所展示的涩泽,将借助还是幕臣的涩泽在巴黎邂逅的圣西门主义,解明为什么只有涩泽才能在“事前”领会“吃亏是福”的思想。

后记

几经波折,我这本有些特立独行的涩泽传终于得见天日,实在是不胜欣喜。

成书的契机是我于1992年参加山口昌男先生主持的电通总研的“企业文化研究会”,并在电通总研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分析涩泽荣一思想与圣西门主义之间的关联。此事在正文中也有所提及。

PHP的编辑中泽直树先生读了我的这篇论文后联系了我,劝我写一本涩泽传,并愿意为我寻找能够连载的地方,我顺势答应了。遗憾的是,连载持续一年多后,杂志(《月刊公论》)的编辑体制发生了变化,导致连载中断,PHP的书籍化计划也无疾而终了。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文艺春秋的《诸君!》又向我抛来了橄榄枝,邀请我在杂志上继续连载。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诸君!》上的连载,但它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长达63回,再加上《月刊公论》上的部分,原稿将近1700多页。我已经不记得在此期间,究竟有多少位编辑当过我的责编了。

这使得连载的成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清样的检查推迟了一天。但就在此时,堀江贵文被逮捕,日本经济开始低迷,次贷危机使这种低迷雪上加霜,导致本书也不得不延期出版。

2010年时,当年我在《诸君!》上连载时的主编细井秀雄先生成为了新成立的第三出版局局长,这个本已濒临流产的项目突然像拉撒路一样复活了。通过成书时最后的责编内田博人先生的帮助,终于得以以豪华的两卷本形式付梓。

从最初的策划开始到出版,已经度过了将近十八年的时间。光从时间来看,本书可以说是《大菩萨蛛》级别了吧?

在此期间,我出版了一百多册的书,但涩泽传始终被我作为穷尽毕生精力的大作,一直盼望着它的问世。现在,这个愿望终于能够实现,使我得以执笔后记,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最后,请让我借此感谢细井秀雄先生、内田博人先生以及负责了本书实际编辑事务的水上奥人先生。如果没有这三位的力量,我这本“梦幻大作”恐怕只能是个“梦幻”了。

2010年11月8日

鹿岛茂

书评(媒体评论)

论及经营的“社会责任”,我认为没有人能超越涩泽荣一。他是构筑起明治时代的伟大人物之一。他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更早地发现,经营的本质唯有“责任”。

彼得·德鲁克/《管理》

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被称为“日本的现代企业之父”,从投身实业的那一天起,他就把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他到处演讲,号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的企业家。涩泽荣一提出了义利合一的经商理念。

纪录片《大国崛起》

从以评传为首的相关书籍的发行,以及报纸、杂志、电视等对本馆采访量的增加来看,我都能够强烈地感到大家对涩泽荣一的关注。这并不是将涩泽荣一的事迹思想作为过去的事物来怀念,而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他的思想及业绩未曾褪色,并且给予我们许多重要的启迪。

井上润/涩泽史料馆馆长

在近代日本的黎明期,倘能成为兴办约500家企业的大人物,那么,他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天才企业家。然而,取得如此成功,并非仅靠实业领域的本领。大企业家涩泽荣一正因为不是单纯追求“利益第一主义”的企业家,才成为纵令在当代也依然十分需要的“天才企业家”。

船井幸雄/日本“经营指导之神”,日本经营管理协会经营指导部部长、理事

涩泽荣一就是一位在日本的近代化之初奠定工业化基石的大师。涩泽不仅在实业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在管理思想上独树一帜。他接受并在日本推广了现代银行制度和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在日本近代企业的创建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提倡的“《论语》加算盘”式经营理念,以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经营之道,成功地实现了经济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正因为对东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再创造,他被看作“儒家资本主义”的代表。

周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商人的地位实际上并不是很高,涩泽荣一他弃官从商,等于说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叫大家一下子认识到,其实,经商也是很有地位的,很有地位的人可以去经商。

刘晓峰/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