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前辈琴人,总结吾辈琴人,更为琴学研究提供点滴资料,拟将琴人传接续,书写20世纪中,为弘扬古琴艺术作出贡献的琴人。
本书介绍的琴人涵盖了大陆、港、台两岸三地。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资料之客观,前所未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现代琴人传(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凌瑞兰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纪念前辈琴人,总结吾辈琴人,更为琴学研究提供点滴资料,拟将琴人传接续,书写20世纪中,为弘扬古琴艺术作出贡献的琴人。 本书介绍的琴人涵盖了大陆、港、台两岸三地。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资料之客观,前所未有。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大陆、港、台琴人,于20世纪以来弘扬古琴艺术之轨迹,其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均指20世纪,不再言“上世纪”。此传记非文学传记、评传、词条,编者遵循学术规范,尊重自撰文稿内容,客观分析各方资料,对史实说法不一处进行调研判断;再拜读文论、听录音、观录像,尽力走入琴人内心世界。据此秉笔直书,言而有据地记述琴人的琴学历程,不媚俗,不滥用谥美之词,不想象、推测,以求对历史负责,不误导后人,给后人留下真实的琴人形象。 目录 上册 琴人 1890—1899 詹澄秋1890—1973 彭祉卿1891—1944 沈草农1891—1973 溥雪斋1893—1966 徐元白1893—1957 查阜西1895—1967 张友鹤1895—1940 管平湖1897—1967 徐立孙1897—1969 杨新伦1898—1990 顾梅羹1899—1990 张子谦1899—1991 琴人 1900—1909 关仲航1900—1970 刘少椿1901—1971 程午嘉1902—1985 王生香1902—1975 吴宗汉1902—1991 刘景韶1903—1987 喻绍泽1903—1988 蔡德允1905—2007 吴景略1907—1987 陈心园1908—1994 卫仲乐1908—1997 吴兆基1908—1997 李浴星1909—1976 李允中1909 琴人 1910—1919 张正吟1910—1995 乐瑛1911—? 凌其阵1911—1984 许光毅1911—2000 莫尚德1912—1993 李瑶1914—2008 孙毓芹1915—1990 张育瑾1915—1981 翁瘦苍1916—2002 陈阅聪1917— 饶宗颐1917— 徐匡华1917—2007 琴人 1920—1929 谢孝苹1920—1998 高仲钧1921—2003 吴兆奇1921— 姚丙炎1921—1983 王华德1922—2008 俞伯孙1922— 王迪1923—2005 许健1923— 郑珉中1923— 朱惜辰1924—1958 梅日强1929—2003 叶名佩1929— 下册 琴人 1990-1999 黄耀良1930— 陈长林1932— 李仲唐1933— 卫家理1933— 韩廷瑶1934— 刘正春1935— 庞雨珠1935— 吴钊1935— 黄公绪1936— 容天圻1936—1994 李禹贤1937— 徐晓英1937— 林友仁1938— 刘赤城1938— 唐中六1938— 汪铎1938— 李荣光1939— 郑云飞1939— 琴人 1940—1949 成公亮1940— 李祥霆1940— 王永昌1940— 谢导秀1940— 张清治1940— 党世才1941— 顾泽长1941— 梁铭越1941— 喻文燕1941— 丁纪园1942— 李天桓1942— 杨晴1943— 郑光荣1943— 丁承运1944— 李天相1944—1976 唐健垣1946— 吴光同1947— 姚公白1948— 刘善教1949— 苏思棣1949— 谢俊仁1949— 刘楚华 附录 琴人卢家炳、胡莹堂照片 注释中的琴人小传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朱惜辰(1924—1958)原名锡辰。祖籍江苏南通,1924年4月17日生于江苏南通富贵巷一号的一个布商家庭。他出生之时,在父亲朱永清的苦心经营下,家境逐渐宽裕。他有一兄一妹,与他各差四岁。 1928—1934年,朱惜辰就读于南通中学实验小学,然后进入南通中学初中部学习,其间曾病休十个月。同学中,邵大苏的长子邵更世(元复)家传琴学,引发了他对琴的最初兴趣。1937年夏,日军战火烧到南通,他一度避难于石港亲戚家中。回到沦陷中的南通城后,他开始向邵更世学习古琴指法,略得梗概。 1938年11月,朱惜辰避难于上海租界。当时很多外地的学校因日军侵扰纷纷迁往上海继续教学,他就从次年2月起先后就读于在上海的南通中学、太仓师范的初中部和扬州中学高中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朱惜辰再度失学,只得返回南通家中闲居,直到次年3月起就读于设在南通三新镇的海门中学,才得以继续学业。这年7月毕业后,他觉得原名“锡辰”毫无意义,遂取读音相同以及“爱潜光阴”之意,改名为“惜辰”。 这年闲居的最后一个月里,朱惜辰找到了陈心园,要求学琴。陈心园见他态度诚恳、意志坚定,就尽心传授。不久他中学毕业,索陛居于家专心学琴。经过一年多的练习揣摩,他已经掌握了梅庵派的十首大小琴曲,陈心园说他“在演奏技巧上能表达梅庵派之风格韵味”。其间,朱惜辰曾于1943年春一度任职于清乡政治工作团海门分团,但很快离开。 1943年秋,朱惜辰赴南京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文史系。这一期间给他影响最大的是几位不拘小节、风度翩然的教授,尤其是当时任教于中大的名作家纪果庵。他读了纪果庵的著作,顿时向往起文艺上取得成就而不理世事、既不愁生计又受人尊敬的超然生活来。等到第二年初,他看到日本大势已衰,汪伪政府就要垮台,担心南京受到轰炸,又想到有几个教授学历并不高,而是靠自学成功的,自己也不妨走这条路,也许能成为学者,于是在3月就辍学回家了。他的大学生涯差不多只有半年。 从此时起到1947年初,朱惜辰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长、也是最快乐的闲居时光。在这将近三年的时间里,他整日在家,闭门读书、弹琴。他开始研究《庄子》,发展到开始阅读佛经,一年后便逐渐确定了佛教信仰,并暗自立志,待约略涉猎人生数年(如结婚成家),至中年后当出家修行。因为陈心园兼业中医,他在学习古琴之余对中医也有了兴趣,常买些医书自己研习。在家人、布店店员的眼里,他难得与人交谈,不苟言笑,偶尔出门到庭中,也总是踱着方步若有所思,半夜里却每每弹琴不休,是个与正常人不大相同的怪人。 这样“游手好闲”终究是不成体统的。1947年2月,朱惜辰的哥哥朱惟辰派他去上海,负责一个新添设的营业场所的记账工作。这年年底,徐立孙迁居上海,次年二月出任东南中学教员。经过陈心园的书信引荐,朱惜辰得以直接从徐立孙学琴。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徐立孙的整理指导,琴艺大进。 其间,朱惜辰还得到了多位前辈的传授与指点。他尝从卫仲乐学琴,学费以“小黄鱼”(金条)结算。当时邵冲世(邵大苏之女)住在卫仲乐家附近,白天邵冲世去上班,家中无人,朱惜辰就去她家专心练琴,下午再去卫家。此外,他还在查阜西、张子谦处抄录《潇湘水云》及《渔歌》谱,并在凝神静听查阜西的演奏后自行试弹体会。徐立孙大为嘉许,认为他颖悟过人。 这已经是内战达到高潮的时刻了。乱世之中生意不好做,交通也陷于停顿。1949年初,朱惜辰家在上海的业务结束,但在经过了解放军渡江、上海被攻占之后,直到年底他才回到已经解放了的南通。作为一个不甚了解政治、受旧教育培养起来的人,忽然身处新社会,要学习和适应的事物实在太多了,但更急切的是,此时他的家境已经不再富裕,他也不能再继续做闲居的二东家、记账的“剥削者”,他需要一份工作谋生。 1950年3月,朱惜辰经人介绍,到如东县岔河小学任教;这年秋季又调任于苴镇德耀小学。次年10月,他被调到如东县初中任教并学习,并于1952年夏在扬州苏北区中学教师思想改造委员会学习两个月。10月,他又任教于如东县马塘初中,这一次时间较长,直到四年后任教于如东县中。 从事文教工作之余,朱惜辰常在假日回到南通,与徐立孙、陈心园等师友相聚。有一年秋季,他在家中摆满了菊花,请徐立孙、陈心园、刘嵩樵等人前来吃蟹、赏菊、弹琴,纵情为欢。他在琴艺上表现出来的天分得到了徐立孙的充分器重。徐立孙甚至说:“就是因为我徒弟弹得比我好,所以我更要天天练!” 1953年,《幽兰》打谱还在酝酿中时,徐立孙在给查阜西的信中推荐朱惜辰也参与到打谱中来。他后来还说:“朱惜辰已经得到了我的真传,是梅庵派的理想传人。他弹的《搔首问天》已胜过我了。”可见他是在有意识的培养朱惜辰,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P299-301 序言 20世纪,中国琴坛历经衰微、振兴、弘扬之历程。晚清,清廷腐败,列强入侵,国途难测,琴学不振。民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然,西学东渐燃起文人回归传统之向往,遂北京大学、南京高师聘名师授琴;各地琴人相继结金陵琴社、南薰琴社、愔愔琴社、广陵琴社、元音琴社、德音琴社等复兴琴学;又,有志之士聚上海晨风庐琴集、苏州怡园琴集展示琴艺。后,查阜西、彭祉卿等琴人发起今虞琴社,凝聚国内琴人雅奏、办刊以示民族精神,其声势、意义可谓里程碑。 共和国成立后,琴学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吕骥支持下,得到极大重视。为振兴琴学,查阜西依托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展对古谱的发掘整理。尤其1956年,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查阜西率古琴采访小组,各地积极配合搜集典籍、琴谱、古琴;琴人无偿热情录音琴曲,实现一次大丰收。在采访中又集结一批琴人专业、业余队伍,推动古琴的教学、演奏、打谱、研究,此为古琴事业发展之巅峰。然,“文革”中,遭灭顶之灾。 改革开放后,在艺术形式多元化大潮中,古琴得以更生。琴人们跃跃欲势,组琴社、授琴生;举行大型打谱、琴艺展示、学术交流会;成立有组织之全国琴会机构。2003年,古琴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令琴人振奋,千年古琴将会走向新的征程。 20世纪,古琴之坎坷历程,无不浸润琴人的心血。前辈琴人为之鞠躬尽瘁,后学琴人为之承传不渝。无论琴人声名显赫游弋在国内外琴坛,亦或默默无闻抚琴于琴斋,都有可书之古琴情结。50年代,前辈留下洋洋可观之《历代琴人传》6册(时间下线为民初),已是极其宝贵资料。今20世纪已过,一代琴人功绩尚未梳理成传。为纪念前辈琴人,总结吾辈琴人,更为琴学研究提供点滴资料,拟将琴人传接续,书写20世纪中,为弘扬古琴艺术作出贡献的琴人。 《现代琴人传》记述大陆、港、台琴人,于20世纪以来弘扬古琴艺术之轨迹,其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均指20世纪,不再言“上世纪”。此传记非文学传记、评传、词条,编者遵循学术规范,尊重自撰文稿内容,客观分析各方资料,对史实说法不一处进行调研判断;再拜读文论、听录音、观录像,尽力走入琴人内心世界。据此秉笔直书,言而有据地记述琴人的琴学历程,不媚俗,不滥用谥美之词,不想象、推测,以求对历史负责,不误导后人,给后人留下真实的琴人形象。 《现代琴人传》尚不完善,仍有部分琴人因资料匮乏而未列入,此待有志之士补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