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作者 (法)克里斯蒂安·科若勒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堆放在自家供桌两侧的两小堆焚尸柴烧完以后,索恩将方砖地面上的骨灰仔细收起,倒进前一天买来的两个小骨灰瓮里。他把骨灰瓮安放在供桌脚下,附上一张纸条,要求在他死后把装着他遗骸的骨灰瓮和这两个骨灰瓮一起送往寺庙。

他做了他该做的。

索恩的故事离奇,却体现了他那一代柬埔寨人的共同经历。他于1950年出生在金边一个殷实人家。父亲是王国政府官员,供职于移民部。索恩是这个幸福家庭里的第三个孩子,他有五个姐妹,两个兄弟。如今回想起当年和母亲与兄弟姐妹们于黄昏时分在王宫附近的巴塞河畔西索瓦码头漫步时的情景,他心中依然感到十分温馨。整个金边的人,音乐家,年轻军人,欧洲侨民,都来到了这里,在和煦的空气中徜徉,周围是数不清的临时搭起来的饭摊,还有熙熙攘攘的卖冷饮的。为什么只有这里的空气如此温馨?索恩不得而知,但这个地方具有明显的魅力,是众人皆知,也是谁都想来领略的。此处是“印度支那的巴黎”,一个和索恩的童年密不可分的地方,每一念及,都会倍感亲切。

索恩的父亲是个很善良的人,醉心于传统舞蹈,常常带着他去欣赏王家芭蕾舞团的演出。女舞蹈演员动作细腻,节奏徐缓,索恩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受到了这些东西的熏陶。舞蹈家们穿着紧身衣,服装和身段合成一体。她们手舞足蹈,摹画着各种动作,配合着低沉的手鼓和抑扬的琴声,在舞台上演绎出了种种故事,有魔鬼,有神仙,有爱,有恨,有神话,有人事,相互纠合,难解难分。只要有可能,他们也会和法国朋友德尔波特一家去看戏。

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德尔波特先生已经成了索恩父亲的挚友,两家人常常一起去吴哥参观古迹。索恩非常喜欢比他小一岁的贝特朗·德尔波特,对贝特朗的姐姐马德莱娜则怀有一丝朦胧的爱意。最让他感到惬意的是,能有两个家庭的人见证他的与众不同。两家人常常因为他的与众不同而惊奇,有时也会因此而取笑他,也总在不停地交换着对世界的看法,观点既彼此抵触,而又明显地接近。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大家就都知道,他们是平等的,而明显的平等中间又包容着一种奇特的差异,混合着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令人高兴。

1964年,索恩还不十分明白,他那个世界的平衡已经被彻底打破。德尔波特先生退了休,在一番撕心裂肺的告别之后,踏上行程,照当时的说法,回归本土了。他带领全家回到图卢兹附近的一座小城,那里有他的祖居。几个孩子之间照事先约定的那样,每个礼拜都有书信来往,但索恩还是感到空落落的,这种感觉十分强烈,难以忍受。六岁的小妹妹成了他最喜欢的伙伴,照看小妹妹的时候,他才感到好受些。1966年6月,德尔波特先生来了封信,建议让一个孩子到法国去度假。邀请信三个月内有效。索恩被挑选上了。他战战兢兢,生平头一遭坐飞机,到巴黎时受到了德尔波特先生和马德莱娜的欢迎。去图卢兹,他们乘的是火车,沿途景色令他十分惊奇:一望无际的原野,连绵不断的山峦,宽阔的河流,像个万花筒,在不停地变换。贝特朗到火车站接他们。见到贝特朗,索恩立刻觉得又回到了从前。一切又都和从前一样了。他们叫了一辆出租车,跑了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来到一座小镇。一条小河穿镇而过。德尔波特家就住在镇上一座旧磨坊里。磨坊很大,虽然有点偏僻,但确实很舒适。

假期过去了,像做了一场梦。

9月初,索恩在树林子里和贝特朗一起采摘奇形怪状的蘑菇时,金边的信来了。信写得含含糊糊,索恩的父亲只是问德尔波特先生是否可以考虑让索恩在法国待上一年, “因为时局混乱”,待一年看看事情如何演变。

第二天早晨,德尔波特先生带索恩出去散步,把信的内容告诉了他。德尔波特先生对他说,他非常愿意把索恩留在家里,但自己不能替他作决定。索恩同意留下。当然,一年不能和家人见面会很难受,但他愿意按照父亲和德尔波特先生的意思办。他唯一担心的是上学问题,他觉得自己法语说得不好,怕跟不上班。德尔波特先生把他揽在怀里,对他说:

“你要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学年的事,正是你提高法文的好机会。你的法文已经很好了,真的。”

索恩同意了,高兴之中略带忧伤。、经过两个礼拜的信件往来,确定了他留在法国一年。他上了图卢兹的一所中学,和贝特朗同校。平静而勤奋的学习生活开始了,很有规律,一周回他的新家一次,也会发现寄宿生伙伴们的一些新鲜事,有时还比较复杂。索恩胆小,同学们都对他感到好奇。他在同学中没交上一个朋友,却和一位学监很要好。学监是个学文学的大学生,外号“学究”,常常借书给他,晚上熄灯前喜欢在宿合里和他聊天。

很快,来自金边的就都是坏消息了。朗诺将军发动了政变。索恩的父亲丢了工作。他的两个兄弟被分别送到香港和新加坡去上学。钱开始短缺。索恩要求回国,去帮助家里。他遭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断然拒绝。他接到父亲一封长信——信通常是寄给德尔波特先生的——命令他留在法国,靠他们朋友的支持继续学业,等待回国。索恩有生以来第一次哭了。他觉得泪水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是不能接受的。可耻的软弱化作了实在让人恶心的苦涩液体。他下了决心,永不再哭。P2-5

目录

致读者

译本序

第一卷 故事

一 图斯廉大屠杀纪念馆

二 圣雅克的情侣

三 洗衣店

四 女时装设计师

五 政治手段

六 长毛

七 马提翁林荫道

八 女中学生

九 护照

十 达拉斯

十一 万圣节

第二卷 忆往

我从来没想过拍照片

我们大家都认识卡加拍的兰坡像

1979年一个星期六下午我见到了罗贝尔·杜瓦诺

我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参加了《解放报》筹建组的工作

见到贝尔纳·福孔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

我和吉塞勒·弗洛因德见面首先是出于职业需要

这确实是我偏爱的一张照片

1980年4月16日一大早塞尔日·朱利打电话到我家

我在《解放报》从来没遇到过读者的负面反应

1983年我在巴塞罗那买了一本黑白照片的小册子

那是1980年巴黎摄影作品展第一个月里的事

1988年秋我从金边路过

一天下午,在马赛

如果没有这位在自家门前收音机旁摆好姿势的老夫人

有时候我会要求摄影师拍一些很特别的照片

1980年代初

1981年5月,新型《解放报》出版

发表《纽约通讯》成功之后

照片拍卖的不多

从东南亚收集照片的时候我常感到遗憾

我一直迷恋萨拉·莫恩的作品

2003年,亨利·卡蒂埃-布莱松在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开幕做准备的时候

让卢普·西耶夫拍的照片,我一见就喜欢上了

我职业生涯中最有异国情调的插曲

像我这一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

我在阿加特·加亚尔家里见过伊齐两三次

我在曼谷寻找现代摄影家,找了几年

1981年秋,我第一次去布拉格

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不堪回首的往事

在布拉塞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我经常见到他

我不知道为什么,某些照片一下子就变成了符号学上的图像

我最早是从收音机里听说着巴格达阿布·格莱布监狱拍的那些虐囚照的

麦克尔·阿克曼到《视野社》来看我的时候

我第一次在缅甸旅行是1998年

序言

艺术家高波先生将两本法文原版书推到我面前,说能不能帮助在中国翻译出版,说这是和《明室》、《论摄影》一类的书。他提到的这两本书,是侧重从文化的角度谈论摄影的中文译本,在中国摄影界具有曲高和寡又名气很大的独特地位,作者分别是罗兰·巴特(法)和苏珊·桑塔格(美)。

法文我一字不识,但还是当即就“轻率”地答应尽力操做这件事情。因为我知晓高波在艺术方面的见识和精明,加之他旅法多年,我相信他的判断。

出版这种书很难赚钱。我对中国的摄影乃至文艺悲观冷谈了多年,答应帮助出版这本书,只是怀旧情绪支配下的一点良心发现,算是我心中文艺灰烬中的一个火星儿吧。

接下来的便是翻译问题。没想到这个在我想象中很容易的问题竟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我联系了北京的两家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法语系及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等,结果是没有一个人对此感兴趣,托辞都是很忙。是啊,如今又有谁对这种寂寞、艰难又没什么名利可图的事情感兴趣呢!其实我早就知道中国知识界的浮躁、功利和不仗义,只是低估了其严重性和普遍性。在山穷水尽之时,我想到了找《明室》的翻译者,并将此举作为最后的一次尝试,若不行,就彻底放弃这个出版计划。从《明室》的责任编辑沈悦伶那里得到了译者赵克非的电话。奇迹出现了。赵先生既没有表示自己忙得不可开交,也没谈翻译费、预付款之类的事,只是说要看看这本书适不适合自己来翻译。此时直觉告诉我,这次很可能是找对了人。

初次拜访赵克非先生是2008年4月20日的晚上。这是一个30多平米的楼房住宅,装修、家具的简朴和茶几上价钱不错的香烟,说明主人物质享受方面的特点,加之赵先生开朗谦逊的言谈,我断定这回是真的找对人了。因为我们都不大了解我带去的法文书,所以话题大都集中在社会、文化方面。70多岁的赵先生看上去要年轻很多,他的真诚、朴实、开朗及社会关怀,让我很喜欢。谈话间我解释这本书的版权、出版社、翻译费等问题还都没有落实,对此他表示理解和发自内心的不在意。此后与法国方面关于版权的交流不很顺利,甚至有搁浅的迹象。我甚至向赵老表示,如果无法出版,我将自费支付翻译费。

2009年3月,我收到了赵老翻译稿的电子邮件,并有如下的留言:

海军老弟:

一向可好?那本书总算吭哧出来了,现发给你斧正。上次发给你的那部分,我又看了一遍,发现了几处硬伤,改了。《忆往》这部分可能有不少外行话,还要请你多留点心。

从上次你说的话里,我听着好像出版遇到了问题。这恐怕也是难免的,不过你千万别为稿费的事费心,书不出版,我分文不取,就当练手了。哈哈!

话说回来,真要能出,你还得写篇译本序,我是说不出什么来的。

有你写的文章请继续发来,我喜欢看你们年轻人写的不说套话的文章。

祝好!

赵克非

我研习摄影近30年,从高波推荐书的那一时刻起,我就对这书产生了好奇心。我急切地打印出中文纸稿,开始仔细阅读、编辑,心情有如洞房花烛夜的新郎。我不懂法文,便没有能力评价翻译的准确性,但是看了几页后,译稿的文字方面的“干净”,让我猜想赵克非先生踏实、严谨的作风非同一般。掀开盖头,竟是个绝美的新娘,接下来的激动和喜悦也就不言而喻了。

读到后来,我竟通过译文的文风,体会到了翻译者的一种人生的状态,一种生命的境界。我不仅因此而心生敬慕,心灵深处的感动甚至令我有些激动了。像我这样只能认识汉字又不甘于本土文化的人,自然对译本非常依赖,又很是敏感。我甚至觉得原著只是乐谱,翻译家则是乐队。小说译好译坏,大都还能看懂故事,文论译不好就会使读者如坠迷雾、如临深渊,诗歌索性就不是能够翻译好的东西。读完克非老的译稿,我甘愿像庙堂颂师一样放声比兴他的译文:泥土一样的朴实,空气一样的自然,小溪一样的流畅,森林雨后阳光初照一般地清馨、温润、安详。这哪里是什么法文水平、中文修养的体现?这是一个历经沧桑、深邃、和善、淡定的老者的德行、心境及生命状态在电脑键盘上薰风细雨般的自然流露。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王国;一部译稿映现了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此书的法文原名是《Circonstances particulières》,译为《特定的情境》。法文原著分为《故事》和《忆往》两个单行本;中文版我们将之合为一本,分为《故事》和《忆往》两部分。

作者克里斯蒂安·科若勒(CHRISTIAN CAUJOLLE)是法国一位资深的图片编辑,同时对照片收藏感兴趣。他兴趣广泛,崇尚思想家,自称是摄影者与照片欣赏者之间的“中间人物”,多年从事有关摄影的研究和写作。有别于一般的摄影论研究,克里斯蒂安侧重跳出摄影的圈子,以更高远的视点和更丰富的角度来观照摄影、思考摄影、品读照片。在这方面,《特定的情境》与《明室》、《论摄影》虽然有点相似,但阅读起来,却与这两本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明室》是理性与感性交杂的摄影随感。 《论摄影》是社会、文化、哲学视野的论述。《特定的情境》的《故事》部分,则是将有关摄影的一些问题和对摄影文化社会性的思考溶解在一个个精妙有趣的故事之中;《忆往》部分,是作者一些亲身经历的讲述,其中不乏涉及到一些摄影名家,并以含蓄的形式撩去摄影人及摄影作品神秘的面纱。

《故事》部分由11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首先是一篇极富阅读快感的小说,其精彩程度,甚至篇篇都可以改编为艺术电影的剧本。我猜想,一个文学素养如此出色的人,其才思很可能使他对摄影的见解非同一般。

虽然每个故事都与照片有关,但涉及照片的笔墨又很少,只是轻轻那么一点。然而正是这个看似不经意的一点,却具有点燃导火索的作用,从而引发了读者关于摄影的思考,并一发而不可收。读这11个故事,可以从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不断获得各种社会生活的信息,并使人感觉到这些信息的后面一定隐含着作者的某些观点、评判。这些观点不仅比较深刻,许多还是批判性的。那么到底隐含着什么观点和评判呢?这要靠读者仔细地去品味、思考,甚至猜测。这是写作的妙处,也是阅读的难处,最终形成了阅读的情趣。读者通过这些故事,甚至可以体味到法国文学的经典风格和魅力。然而这种需要仔细品味、深刻思考、敞开联想的文章,对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无疑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可以比喻为喝惯了可口可乐,一旦面对一杯白兰地时的不适应。其实这样的文章和音乐一样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联想空间,所以任何一个人对于它的任何过于具体的解读,都可能是愚蠢的,甚至是不必要的。

《忆往》部分不但让我们细腻地了解到一个喜欢照片、经营照片的法国人是怎样工作的,还让我们触摸到了许多摄影家、传媒人士的生活、工作的细节。比如我们熟悉的亨利·卡蒂埃-布勒松,2003年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开幕时,他没有展览自己的照片,而是展出了他挑选的其他摄影师得的照片。这个决策让我们看到这位摄影大师的境界和情怀,也让我们不由得会反思中国当代摄影家们的行径。  总之,如果我们能真正地安静片刻,平心静气地阅读这本《特定的情景》,我们将享受到一种独特的阅读快感。这种快感是来自多文学、异国情调、史料、思辨等多方面的,当然也来自我们对摄影的进一步思考和理解。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感谢为此书在中国的出版而做出努力的人们。

窦海军

2011年3月12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是继《论摄影》、《明室》之后,有一部资深摄影人士的必读之物。

作者克里斯蒂安·科若勒是法国一位资深的图片编辑,同时对照片收藏感兴趣。他兴趣广泛,崇尚思想家,自称是摄影者与照片欣赏者之间的“中间人物”,多年从事有关摄影的研究和写作。有别于一般的摄影论研究,克里斯蒂安侧重跳出摄影的圈子,以更高远的视点和更丰富的角度来观照摄影、思考摄影、品读照片。

《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分为《故事》和《忆往》两部分,《故事》部分是将有关摄影的一些问题和对摄影文化社会性的思考溶解在一个个精妙有趣的故事之中;《忆往》部分,是作者一些亲身经历的讲述,其中不乏涉及到一些摄影名家,并以含蓄的形式撩去摄影人及摄影作品神秘的面纱。

编辑推荐

《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由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科诺勒所著。本书分为《故事》和《忆往》两部分,分别以文学故事的形式和往事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于摄影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也反映了一直正常发展者的西方文明与断代的中国文明不同。《故事》部分还极具法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令人读来手不释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