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西方——它从大航海时代之后似乎就已经开始用西方历史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东西。它用无与伦比的动力将异邦征服,并让整个大陆屈服于自己,开疆拓土到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开创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科技时代,发明了人权、公民权、权力的统治和民主。但它也经常对世界上的非西方世界部分背叛自身的价值观,鼓吹自由、意图贪婪,并且利用资本主义将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引发出经济化的过程,让人类直到今天都悬而未决。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用少有的对历史的精通,将鲜活的历史叙事用清晰的眼光写就,勾勒了宏大的西方发展史的脉络。他的书不是一本枚举乏味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国家行动的书,而是一部西方世界对自身的历史、价值观和理想上的自信的书。这些内容是西方在21世纪仍然必须去追寻的。必须相信的是,西方只有将它历史上黑暗的一面展现出来,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目录 上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西方之形成:世界一部分的特征 一神教作为文化革命:西方之东方起源 早期基督教:宗教的熔炉 一个上帝,一个皇帝 两位皇帝,一位教宗 帝国传承:帝国的神话 基督教化与十字军东征 神权与王权之争:教宗革命及其后果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市民阶层的出现 封建制度和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二元精神 未能实现的世界霸权:帝国的危机与衰落 个体对抗机构:早期基督教开始自我世俗化 教派大分裂之征兆:教会统一的终结 欧洲大变革(一):西方的内外疆界 欧洲大变革(二):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排犹和焚烧女巫:中世纪晚期之社会矛盾 第二章 老西方和新西方:从维腾贝格到华盛顿 路德宗和加尔文主义:新国家宗教 三十年战争与欧洲和平 对国家的反思:从人文主义到霍布斯 从清教徒革命到光荣革命 专制主义及其局限性 1648年后的霸权与均势 三权分立与公共意志:从洛克到卢梭 对现状的批判:启蒙运动及其局限 开明专制:要求和效果 危机中的专制:法国走向革命之路 经济变革:英国工业革命 政治变革:美国革命 法国革命前夜的欧洲 第三章 革命与扩张:1789-1850 1789:旧制度终结与法国大革命开始 极端化(一):从君主立宪到共和 不同的反响:革命在德英两国被接受的情况 极端化(二):处于战争和恐怖统治中的革命 举步维艰的稳定化:热月政变与督政府 从第一执政到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大帝国与老帝国的终结 从失败中学习:普鲁士改革 费希特、雅恩、阿恩特: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 大不列颠,美利坚合众国与大陆封锁 拿破仑走向穷途末路:从西班牙“游击战”到对俄战争 中 从陶罗根到厄尔巴:拿破仑首次下台 “宪章”与“百日王朝”:拿破仑最终倒台 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革命后的思想界 回归均势:维也纳会议 压迫与变化:1815年后的大国 地中海地区的革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 拉丁美洲的解放 超级大国美国:从门罗到杰克逊 托克维尔在美国:平等的时代 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 后续革命:1830年代的欧洲 改革,而不是革命:1830-1847年的英国 普鲁士的变化:关税同盟和王位更迭 东方和莱茵河:1840年的双重危机 饥饿的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处于1848年革命前夜的欧洲 七月王朝的终结 德意志三月革命 中欧东部的革命与反革命 意大利革命 秩序先于自由:至1849年春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统一与自由均成泡影:1848/1849年的德意志革命 意大利和匈牙利革命遭镇压 非革命的演变:北欧与西北欧 行政权的独立:法国走向第二帝国 从爱尔福特到奥尔米茨:普鲁士联盟政策的失败 回顾革命(一):德意志 回顾革命(二):欧洲 移动的边界:国际比较中的美国向西扩张 第四章 民族国家和帝国:1850-1914 唯物主义对垒唯心主义:19世纪中叶的精神转折 西方与东方:克里米亚战争及其后果 西方在亚洲:印度,中国,日本 从反动时期到“新时代”:普鲁士的政权更迭 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意大利统一 改弦易辙:1859-1862的德意志列强 改革与扩张:亚历山大二世治下的俄国 脱离联邦:美国内战 自上而下的革命:德意志二元性的终结 波拿巴主义陷入危机:1866-1870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以改革来适应:1860年代的英国 从北德意志邦联到帝国的创建:1867-1871年的德意志 失败之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起步 文化之争:国家与教会的争执 一个分裂的民族国家:统一后的意大利 下 向帝国的敌人宣战:统一后的德国 联盟的梦魇:俾斯麦的欧洲 帝国主义(一):从迪斯雷利到格莱斯顿 帝国主义(二):瓜分非洲 进行巩固的尝试:1880年代的德国 机会主义的共和国:处于改革与危机间的法国 突然右倾和无政府主义:克里斯皮时代的意大利 反动,激进主义,革命:1881-1906年的俄国 现代先锋国家:世纪之交前后的美国 跨国的现代:进步的非同时性(一) 考验:哈布斯堡君主国内部的发展 对后发国家的诅咒:1890-1909年的威廉德国 告别“光荣孤立”:1886?1914年的英国 激进的共和国:处在反犹太主义和世俗主义之间的法国 民主化与扩张:焦利蒂时代的意大利 从巴塞罗那到巴塞尔:进步的非同时性(二) 镇压与前卫:1906-1914年的俄国 战争作为解决危机的出路?1909-1914年的威廉德国 萨拉热窝及其后果:从七月危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的西方:回顾与展望 序言 目前,还没有一部总括性的西方史面世。一些手册和 手册类的著作给我们描述了欧洲和美国的历史,但并没有 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阐述。老西方和新西方之间不仅关系 紧密,而且其共同性也十分巨大,因此,缺少这样一部跨 大西洋的历史著作令人颇感惊讶。 2000年,我出版了一部两卷本的德国19世纪和20世纪 历史著作,书名是《通往西方的漫长之路》(Der lange Weg nach Westen)。 这部书讲述的是一个文化上属于西方并共同对西方产 生过影响的国家所历经的种种困难,即接受西方的政治文 化,以及像以美国、英国和法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国家一样 ,从启蒙运动中抽绎出相类似的政治结论。 脑海中不由得又出现了一些后续所要回答的问题:难 道盎格鲁一撒克逊和法兰西所代表的西方不是也必须经过 漫漫长路,才得以创造并实现了(尽管不是尽善尽美的)西 方文明规范工程——1776年和1789年的思想吗?除了德国 之外,欧洲其他国家通往西方之路不是也同样漫长曲折吗 ?若如此,我们不是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以弄清究 竟是什么从内部维系着多重分裂的西方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历史巨变后,许多人都提 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大西洋联盟的冷战对手——社会主 义阵营的东欧不复存在之后,“西方”的概念今后还具有 什么样的意义。十二年后,当2001年9月1l目恐怖袭击事件 发生在纽约和华盛顿后,人们几乎普遍意识到,这次袭击 事件不仅是针对美国,而且是针对整个西方。但是,美国 对“9·11”的反应方式在欧洲却引起了人们对是否还能够 将自己的价值体系称为值得引以为豪的价值共同体的怀疑 。然而无论西方再怎么自问,它确实存在:大部分非西方 世界将其感受为一个统一体,特别是那些把它作为仇恨对 象的人。 引起本书对之进行探讨的各种问题,不仅是我此前研 究工作的逻辑结果,而且也是最新的历史过程本身使然。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之外,我之所以能够开始《西方通史》 的写作计划,要感谢三个基金会和我母校的支持。我曾于 1991年至2007年执教的柏林洪堡大学,在我2007年3月退 休后为我提供了一间带有必要技术设备的房间。为此我要 感谢洪堡大学校长一一双博士克里斯托夫·马克席斯 (Dr.Dr.h.C.ChristophMarkschies)教授,以及当时文学 院I院的院长和历史研究所的执行所长米夏埃尔·博格尔特 博士(Dr.Michael Borgolte)、教授。 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基金会,汉斯·林吉尔 (Hans Ringier)基金会和埃贝林和格尔德·布塞留斯一时 代周刊基金会(die ZEIT—Stiftung Ebelin und Gerd Bucerius)提供赞助,让我在两年的时间内能够借重两名 大学生助手和我的长期合作者莫妮卡·罗斯托伊彻(Monika R ogteuscher)硕士。这三家基金会和洪堡大学还将把赞 助期延长两年,这样我希望能够把结束和消失于1914年的 历史继续写下去,一直写到当代。对这一支持我极为感谢 。 这本书还要感谢我的诸多学生,他们分别出过力和参 与过共同思考,他们是安格拉·阿布迈尔(Angela Abmeier)女士、弗兰齐斯卡·库舍尔(Franziska Kuschel)女士、安娜·玛丽亚·莱姆克(Anna MariaLemcke)女士、玛丽亚·舒尔茨(Maria Schultz)女 士、安德烈亚斯·施蒂恩(Andreas Stirn)先生和拉埃尔 ·玛丽·弗格尔(Rahel MarieVogel)女士。格蕾琴·克莱 因(Gretchen Klein)女士极为认真地把我的手稿转换成可 打印稿。电脑版的最后一章部分内容由莫妮卡·罗斯托伊 彻女士全神贯注地予以输入。C.H.贝克出版社的总编辑德 特勒夫’费尔肯(Detlef Felken)博士是书稿既彻底又有 批判精神的读者。他的员工雅娜·勒施(Janna Rosch)女 士一丝不苟地协助我耐心审读校样。同样功不可没的还有 塔贝阿·施皮斯(Tabea Spieg)女士(校对)和亚历山大· 戈勒(Alexander Goller)先生(制作索引)。从第一章到最 后一章的所有内容我都与太太进行了讨论,如果没有这种 具有启发性和解惑性的对话,我无法落笔成书。凡此一切 ,本人一并表示感谢。本书若有谬误,文责由作者自负。 柏林2009年5月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导语 2016年莱比锡欧洲图书奖。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首次填补了一项早就该填补的空白,撰写了西方的历史:他所描绘的世界史宏图,其时间跨度从古代源头直至20世纪,他权威地阐述了此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各种政治思想的轨迹。 书评(媒体评论) “温克勒是一位伟大的叙事者,凭借丰富的专业 知识和自信的写作风格,他送读者踏上阅读过往历史 之旅,通过阅读读者经历了兴奋、震撼和沉思,过去 的许多问题和社会现实如今仍旧存在。……温克勒成 功创作了这样一本巨著,掩卷沉思,我们希望能够从 历史中吸取教训。” ——威廉·冯·施特恩堡,《法兰克福评论报》 ,文学评论专栏,2009年12月8日 “……一种智力和审美的愉悦……。” ——乌韦·施托尔茨曼,德国文化电台,2009年 12月10日 “温克勒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甚至是极高质量的 书。他的优点是文体流畅,其对政治的介绍与分析无 懈可击,并令人信服。尽管他避免使用性格描绘或娱 乐八卦等手段,但他的书从不无聊或费解,有许多令 人难忘的格言……温克勒非常熟悉古往今来的德国、 法国、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谁寻找可靠、全面和 可读的介绍近代西方政治历史的书籍,此书都是佳选 。” ——蒂姆·布兰宁,《法兰克福汇报》,2009年 10月22日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和它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在于 它对历史的呈现方式:各种不同的叙事,在叙事的长 河中嵌入众所周知或鲜为人知的纷繁事件。” ——勒内·阿圭尕,《文学》,2010年1月/2月 “关于欧洲和西方的书籍往往很无聊,部分原因 是因为它们往往政治性太强,而且每一页都令人觉得 这些论断和历史似曾相识。但海因里希·奥古斯特· 温克勒的《西方通史》幸亏并非如此。……因为作者 尤其具备两种品质:他会叙述,而且总能抓住重点。 ” ——《世界报》(紧凑版),2009年10月14日 “温克勒描绘、整理并评价西方发展的主线。… …经他归纳,西方及其根基全部汇聚为一幅西方的图 象。温克勒的叙述知识渊博、令人钦佩。他的《西方 通史》首卷结束于1914年,叙事生动而清晰。……该 书首次对庞杂的欧洲历史溯本追源,剖析出西方思想 的形成轨迹,然后凭借渊博的学识从中逐渐勾勒出西 方的鲜明特点。这是一项非凡的,具有一定考古学分 量的工作,为此对作者怎样称赞都不为过。” ——柯特·阿申布雷纳,《新苏黎世报》,2009 年法兰克福书展文学副刊,2009年10月12日 “一项巨大的工作成就,还不仅仅如此:现在它 已经成为标杆作品。” ——《世界报》,文学世界,2009年10月10日 “这位柏林历史学家以《西方通史》成功地完成 了一部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杰作。”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莱茵水星报》, 2009年10月1日 “今年秋天在德语历史书市场上发生的大事,因 为这里迄今尚不存在这类西方世界的历史。……德国 人文科学经常被指责是不入流的,满足于坐井观天。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的作品彻底颠覆了这种 看法,它是高水准的跨国史籍。在视角的广度、材料 的透析度、历史判断的清晰度诸方面它都是优秀的。 ” ——福尔克尔·乌尔里希,《每日导报》,2009 年9月22日 “这本多达1199页的巨著读起来很棒,海因里希 ·奥古斯特·温克勒的《西方通史》令人爱不释手。 读此书不必害怕漏过什么,或是得跳过过于复杂的章 节,因为没有这样的章节。温克勒无需用晦暗的风格 来遮盖复杂的情况,即使史实庞杂,他也掌握了明确 表达复杂事况的艺术。” ——沃尔夫冈·舒勒,《世界报》,2009年9月19 日 “……一本首屈一指的大师级巨著……。艰巨的 工作已然得到了回报:温克勒的‘西方’将会发挥自 己的作用。” ——埃克哈特·耶瑟,《新苏黎世报》,2012年5 月18日 “……一种智力和审美的愉悦……。” ——乌韦·施托尔茨曼,德国文化电台,2009年 12月10日 精彩页 一 神教作为文化革命:西方之东方起源 起初是一种信仰:相信只有一个上帝。对西方的产生而言,一神教并非唯一的条件,但没有它是无法解释西方的。西方的一神教起源于东方。它是一场文化革命的产物,这次革命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埃及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ophis IV.)治下。阿蒙霍特普是涅菲尔蒂蒂(Nofretete)的丈夫,他把太阳神阿顿尊为唯一的神,称自己埃赫那吞(Echnaton),意思大概是“阿顿的仆人”。 埃及的一神教只是一个小插曲。它被埃赫那吞的对手,主要是有影响力的阿蒙神(Gott Amun)祭司们镇压下去,并从记忆中清除掉,即心理学意义上的“驱散”。尽管如此,它拥有世界史效应——以犹太教的宗教形式。摩西作为历史人物是否真实存在过,如果存在过,他是个温文尔雅的埃及人,还是埃赫那吞的以色列随从,对此学界争论不休,就像学者们对《圣经》中有关以色列人在埃及人那里被囚禁,和他们出埃及前往应许之地的记载各持己见一样。毫无疑问的只有:犹太的一神教是埃及阿吞教(Aton-Religion)的变形。因此,寻求西方的起源把我们引向了东方,如果我们想解释西方的形成,我们还必须多次将目光转向东方。 在埃及试图通过相信一个神来代替多神教信仰,这完全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政治神学:一神教应该服务于巩固多民族帝国,即用作稳固统治的手段。“政治神学”的概念因德国国家法学家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而家喻户晓。“所有现代国家学说的简要概念都是世俗化了的神学概念”,这是他1922年出版的《政治神学》(Politische Theologie)的核心论点。作者指出了万能的上帝是如何转变成专制主义时代的万能立法者的,他发现对法学来说,特殊情况类似于神学中的奇迹。施米特认为,现代法治国家的理念是随着自然神论发展起来的,自然神论是一种开明的宗教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此后却不再对它产生影响,它否认任何形式的神的启示。正如自然神论从世界上驱逐了奇迹——因为它打破了自然规律——启蒙运动的国家学说也拒绝对有效法律秩序进行主权性直接干预。反之,19世纪的反革命保守派作家都是坚定的有神论者就并非出于偶然了,也就是说他们信仰个人心目中超凡的上帝,这位上帝决定着世事的走向。他们需要这种信念,因为通过与上帝的类比,能够为君王的个人主权找到意识形态上的支持。 乍一看,埃及学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的论点与卡尔。施米特的似乎完全相反:“神学中所有的简要概念——也许我们宁愿谦虚地说:一些核心概念——都是神学化了的政治概念。”正如施米特想要证明核心神学概念世俗化的过程,阿斯曼在其专著《统治与救赎:古埃及、以色列和欧洲的政治神学》(Herrschaft und Heil. PolitischeTheologie in Altagypten,Israel und Europa)中想揭示核心政治概念是如何被神学化的。对他而言这方面最极端的例子是旧约圣约神学中原初的政治模式的意义转变。“在这里国民协议和忠诚宣誓义务这类政治模式成为一种神学的基础,该神学以明确的政治形式展现了上帝之爱的主题,并完全以激进的方式把政治秩序这一话题神学化。这种对政治的‘神学化’同样把当时的世界彻底革命化了,就像近代神学的世俗化。” 事实上,施米特已经暗示过,世俗化和神学化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或者换一种说法,它们是彼此相关的辩证进程:“某个特定时代对世界所获的形而上图像,与其一目了然的政治组织形式的结构是一致的。”而阿斯曼则强调,他的视角并非要索性推翻施米特的论点,而是扩展该论点,为其补充来龙去脉。此前的历史始于埃及并在以色列继续下去:犹太一神教对于阿斯曼而言是“对真正的神的崇拜的最早反思,也是对其他宗教的批判方式”。 P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