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
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
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
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马克恩
这套励志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大师传记
,二是名家文集。前者记述大师的人生事迹,评点
他们的精彩瞬间;后者辑录名人的文章言论,展示
他们的才华睿智。所选者,无不是成功的人生,无
不是为后人所推崇和敬仰的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
来说,他们都是后人追求的榜样,励志的灯塔。其
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
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竞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
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
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
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
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
多余的部分都要毫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
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
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
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
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
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
,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
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
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白居易有诗日:丈夫贵
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
》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
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中反复历练
,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
地逐步实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
志向。孟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艰难
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三大宗的创始人耶稣
、默哈穆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
,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
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人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
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
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
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
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
,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
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
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
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希望你能喜爱这套励志书,让它点燃你的生命
之火,让人生变得更加绚烂。
徐潜
《林肯评传(精)》是戴尔·卡耐基的传记作品,描述了林肯这位平民总统允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困苦的童年岁月、坎坷的求学之路、不幸的婚姻生活、忍辱负重的白宫生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神情忧郁、始终在痛苦中挣扎却能保持品德高尚,满怀仁慈之心的伟人形像,他那在坎坷中百折不挠的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使人们在困境中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奋斗吧,少年
弗吉尼亚的那些事
在哈罗兹堡(以前也叫哈罗德要塞)曾经有个女人,名叫安·麦金蒂。据史书上说,最早把猪、鸭和手纺机传到肯塔基州的是安和她的丈夫;更有人说,在那荒蛮贫瘠的土地上是安·麦金蒂第一个做出黄油的。
然而,安的声名远播却是因为:她创造了经济和纺织领域的奇迹。在那个泛着质朴而神秘光环的印第安乡间,棉花是奇货,既没人种植,也无从买到,而绵羊又被豺狼猎杀殆尽,因此织布所用的原材料根本难以找到。然而,安·麦金蒂是聪明的,她创设了一个制作“麦金蒂布”的办法。这个方法是利用荨麻棉和水牛毛做纺织原料,而这两种原材料随处可见且价钱便宜。
这个重大的发明创造吸引了大量的家庭妇女,她们纷纷从相距上百千米的地方而来,跟随安·麦金蒂学习了不起的织布手艺。她们边织布边闲谈。但是,她们谈论的主题却不是荨麻棉和水牛毛,而是那些家长里短的闲话,时间长了,学习新手艺的那间小木屋自然就变成了丑闻情报集散地。
通奸在那时是违法的,可以定罪,而养私生子被看作是行为不端。如果哪个女孩的这种过失被安知道就意味着麻烦来临,安会向大陪审团告发。安认为生活当中这件事比其他任何事情重要得多,告发那些女孩是令人快慰的事!在哈罗兹堡法院的季度记录里显示了很多可怜的女孩被判通奸罪全因安的告发。在1783年春季,哈罗兹堡法院的17件案子中,8件为通奸案。
1789年11月24日,大陪审团的记录:“露西·汉克斯,通奸罪。”露西被裁定为“通奸罪”不是第一次。第一次是在数年以前的弗吉尼亚州。
考据这种陈年的记录资料少之又少,能看到的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细节,整个事实的背景无处可考;然而,无论怎么说,这件事的关键因素还是存在的,从零星的细节完全可以还原这个故事的全貌。
在弗吉尼亚州有一片狭长的地带,这个地带的两端分别是拉帕汉诺克河和波托马克河。汉克斯家族曾拥有这片狭长的地带。除汉克斯家族外,这里还有华盛顿家族、李氏家族、卡特家族、方特勒罗伊家族,以及其他一些权势家族居住。居住在这里的权贵们经常会去基督教会参加礼拜仪式,而与他们毗邻而居的,像汉克斯家这样的家境贫寒、目不识丁的家庭,也会去参加礼拜。
在1781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像往常一样,露西·汉克斯去教堂做礼拜。这天,拉斐特将军被华盛顿将军以尊贵的客人身份领进了教堂。参加礼拜的人们对这位声名显赫的法国大将军翘首以盼,希望一睹这位将军的容颜。因为在一个月以前,正是在拉斐特将军援助下,在约克镇华盛顿战败了康华利的军队。
这天上午,教区居民们唱了赞美诗并在祈福完毕之后列队整齐,有序地缓缓向前与这两位战斗英雄握手,互致问候。
然而,拉斐特除了专心于军事策略和国事之外,就是对年轻漂亮的姑娘特别喜好。他的这个习惯是,他看中哪位姑娘,他就要求接见,并亲吻这位姑娘以示赞赏。总之,那个上午是特别的:在基督教堂注视下,他亲吻了七位姑娘。露西就在七位姑娘之列。这一天,拉斐特亲吻的意义之深远远远盖过了教区长以洪亮的圣路加声调诵读《福音》第三章的影响。
拉斐特亲吻引发的连锁反应,一如他所有的为我们的战斗一样,足可让美国的未来改变。
有一个年轻的单身汉参加了早上的集会,这个年轻人出身权贵家庭,因此对家境贫寒、缺少文化熏陶的汉克斯家知之甚少。就在集会的早上,他所看到的,在他纯粹的想象中,他认为,拉斐特对露西的亲吻倾注了许多热情,这是其他姑娘所获得的亲吻无法企及的。
P1-3
《林肯评传(精)》是戴尔·卡耐基在全面搜集林肯资料的基础上倾心完成的。林肯从一个贫困家庭中走出,通过自学成为一个上进、博学又智慧的人;在任职美国第16任总统期间,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取得了南北战争胜利,使美国免于分裂,同时使美国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林肯使美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