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五代的苏州有很多故事;元代一百年间不只一个张士诚;民国军阀战争是祸害苏州的大事;每个朝代的建制和人口是历史变迁的重要痕迹……简史区别于史话的地方,便是在此,朱红编著的《话本苏州简史》脱颖而出之处,也正在此。通俗易懂又于史有据,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仿佛与苏州“易中天”品茗聊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话本苏州简史(修订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朱红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六朝、五代的苏州有很多故事;元代一百年间不只一个张士诚;民国军阀战争是祸害苏州的大事;每个朝代的建制和人口是历史变迁的重要痕迹……简史区别于史话的地方,便是在此,朱红编著的《话本苏州简史》脱颖而出之处,也正在此。通俗易懂又于史有据,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仿佛与苏州“易中天”品茗聊天…… 内容推荐 苏州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悠久、曲折、文化内涵丰富是苏州历史的特点。从海边蛮荒之地到吴国迁都,从先秦到伍子胥建成,从战国时期春申君之治,到隋唐、两宋的繁荣景象,从明清时期的全国闻名,到民国时的不屈斗争……《话本苏州简史(修订本)》作者朱红用脉络性勾勒的方式,引经据典,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来串联,将头绪纷繁的苏州历史捋顺,并交代了每个朝代的建制和人口,使之成为可读性、知识性极强的“话本”式“简史”。 目录 修订本说明 绪言 第一章 先吴 远古的奥秘 “姑苏”的由来 泰伯南奔之谜 第二章 先秦 勾吴剪影 吴国的崛起 伍子胥造城 攻克郢都和兵败槜李 黄池争霸 姑苏台悲歌 王翳迁都与黄歇治吴 第三章 秦汉三国 八千子弟出江东 刘濞与茂苑 庄助和朱买臣 洛阳说:皇帝仍姓刘 逃亡者的避风港 小霸王开基江东 东吴台柱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四章 晋南北朝 华亭鹤唳与莼鲈之思 人口大迁移 支硎山和辟疆园 灵芝石与点头石 刘宋太守图 南齐人物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陈的覆灭 第五章 隋唐五代 杨素迁州城 黄金水道的开通 从贞观到天宝 渔阳鼙鼓动地来 苏州刺史例能诗 艺苑花烂漫 城头变幻大王旗 中吴军与南园 第六章 宋元 天下争言符瑞 先忧后乐的襟怀 吴中好处是苏州 祸国殃民花石纲 狗年二月大屠杀 《吴郡志》与《平江图》 无城墙的古城 马可?波罗如是说 火烧齐云楼 第七章 明代 自从来了朱皇帝 沈万三传奇 奇僧姚广孝 苏州的终身知府 功名梦与广西血 唐伯虎入狱 王鏊回乡 抗倭寇,反税监 周顺昌和五义士 第八章 清代 清兵下江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金圣叹哭庙 康熙南巡 诗人荣辱记 林则徐治水 血溅寿宁寺 辟商埠,开租界 王朝末世 第九章 民国 击落皇冠之后 军阀混战 走向近代化 鬼子来了 杨荫榆之死 血与火的壮歌 黎明前的战斗 后记 试读章节 远古的奥秘 话说春秋年间,吴王阖闾在姑苏造了一座吴大城,也称阖闾城。据古代文献记载,时在阖闾元年,即周敬王六年,换算成公历为公元前514年。因此通常把这一年作为苏州历史的起点。 其实吴大城的出现已是角色登台亮相之时,1972年在唯亭草鞋山挖掘到马家浜文化,发现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这才是史剧开演之始。那么在幕启之前呢?1982年夏天,太湖三山岛村民开山采石,轰隆连声,炸出了更为古老的信息,说明在马家浜文化之前,开场锣鼓已经响了好一阵了! 考古部门闻讯而至。1985年,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四家单位到三山岛做现场勘查,从炸开的龙头山坡裂隙中,发掘到熊、虎、狼、鹿、牛等哺乳类动物化石标本共五目十八种。经鉴定,它们的地质年代属于两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那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代,太湖尚未形成,三山岛也不是岛,而是虎啸猿啼、狼奔豕突的世界。那时还没有人烟。 没人的地方只是自然客体,跟历史有何相干?别急,这年冬天,联合考察队就在岛西北青峰岭下找到了人类活动的线索。他们发掘到五千多件石器,都是以燧石、玛瑙或石髓制成的工具,可用于刮削、砍劈或锤击。经考古分析,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也就是说,距今一万年前,已有古人类在这一带活动,青峰岭下是他们加工石器的场地。 这些石制工具反映了同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按考古学命名,叫作“三山文化”。这一发现真是石破天惊,非同小可,因为历来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三山文化”的发现,可以证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同样是我国古文化发源地,同时也把苏州的文明之源,从新石器时代推前了好几千年! 说到新石器时代,苏州地区已发现不少文化遗址,如唯亭草鞋山、通安万家前村、昆山绰墩、吴江梅堰、常熟罗墩、张家港东山村等处都是。尤其是草鞋山遗址,它的文化堆积厚达十一米,完整保存了三个连续发展的文化层:底层是马家浜文化,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五百年;中间是崧泽文化,距今约五千八百年至五千一百年;上层是良渚文化,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至三干九百年。重叠的文化层表明,远古的苏州不但有人聚居,而且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古文化遗址如同密钥,有了它,上古奥秘之门就应声而开了。如在草鞋山遗址第十层(属马家浜文化)中,发掘到若干柱洞、木柱、柱下垫板,以及有芦苇痕的烧土块、芦席、草束等遗迹遗物,表明苏州的老祖宗已走出洞穴,自力更生造房子了。这些房子用树木做框架,以芦苇夹泥为墙,再用茅草盖顶,尽管每处面积仅六平方米左右,又无采光设备,却足以遮蔽风雨,阻挡野兽。 同层中还有先民衣食的信息:一是发现了三小片炭化纺织物,经鉴定为野生葛纤维的织物残片。《尚书·禹贡》说“岛夷卉服”(沿海人穿草编之衣),这无疑是“卉服”的遗存了。二是找到了炭化稻粒。经中日考古学者合作研究,并对草鞋山地层土和土样做了化验分析,发现其含有丰富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确证这里的水稻属于人工种植。这也证明了苏州的老祖宗为寻求食物的稳定来源,远在五千年前就创造了稻作文化,开了苏州人吃米饭的先河,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遗址的墓葬中还有大量轮制薄胎陶器,这或许不算太稀奇,但能把石片磨制成扁薄轻巧的耘田器(城西越城出土),就不是一般功夫了。更有雕琢精美的“双龙环形玉佩”(常熟罗墩出土),造型奇特的“鸟纹阔把黑陶壶”(昆山绰墩出土),无不显示了上古艺术家的精工巧思,令人惊叹不已。据唐陆广微《吴地记》说,这里古称“甄胄”,意思是制陶人后代。从上述出土文物来看,这一地名绝不是空穴来风,说明苏州自古就是手工艺之乡。 新石器时代后期有一场持续多年的大洪水,据古代传说,那时陶唐氏尧为部落联盟领袖,他任命筑坝专家鲧来治水。鲧一味用土堵,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失败了。有虞氏舜继尧为领袖后,改命鲧的儿子禹来治理。禹懂得因势利导,终于获得成功。这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须赘述,这里单说苏州地区的情况。 上古苏州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向大海延伸的沙嘴,地势低洼,洪水一到,除了山峰和丘陵,全被淹没。这时太湖已经生成,由于西部天目山、宜溧丘陵和茅山三大水系的山洪不断流人,而向江海泄水的渠道被堵,太湖地区变成了庞大的蓄水池,灾情格外严重,居民只能向高处逃生。据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载,位于横山南脉的尧峰,山高顶平,就是当时灾民栖居的一处。P2-4 序言 《话本苏州简史》是旧作,出版于2006年9月,共印三干册。蒙苏州市文联提供经费支持,出版后一半书归了它。时值市文代会开幕,文联便将此书作为会议赠书分发,又拨七百册给我充作稿酬。我转给蓝色书店经销,当年就卖完了。销售这样顺利,得感谢报刊的宣传介绍,如《苏州日报》和《苏州杂志》都配图连载了部分章节,报上还发了书评,无疑起了推广作用。还有人对我说:这是沾了“话本”二字的光,人家误以为是蔡东藩式的历史演义,上了你的套。如果真是这样就抱歉了,因为“话本”云云,无非表明这是讲述历史的通俗读物,无意掠人之美。倒是后来读到黎东方的“细说”历史丛书,觉得叙述方式近似,不免窃喜。不过,黎教授说的范围是全国,我写的仅苏州一地而已。 此书出版后即有意见反馈,其实在报刊连载时就有读者来信了,有建议也有批评,说明还是受到关注的。归纳起来,意见可分三类:一是质疑某些史实,如对泰伯南奔、姑苏台方位、建文帝遗踪等说法表示异议;二是建议充实内容,如说可补入昆曲、评弹、工艺美术和山水名胜等,后来还有人问,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和“非遗”项目何以未做介绍;三是指出书中有差错。对于这些意见,我都及时做了答复,这里不妨再说明—下:这本书既名“简史”,体例当为叙说历史要略,注定无法包罗万象。对于历史异说,一向有争议,我只选用自认为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否得当,欢迎争鸣;关于内容的补充,由于面广量大,实非简史可以容纳。但是这些意见对我都有启发,后来我写了《细说泰伯》《大吴胜壤》《风雅山塘》和《苏台烟云石湖月》等书,可以看作是简史的外篇,读者如有兴趣,可找来看看。至于批评意见,原书确有多处失误和失校,完全应该接受改正。可惜书已出版,不及发勘误表,留下了遗憾。 时隔八年,古吴轩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不啻提供了全面修订的机会,通知到达,正中下怀。这次修订除了改正已发现的差错和粗疏之处,又据新见资料对个别内容做了补充,并对新近区划的变更随之做了调整。但在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动,也未增加篇幅,以免简史不简,失去原貌。只是限于水平,恐怕仍不如人意,甚望继续批评赐教。我的电子信箱是:zhuhong7804@163.com。 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 作者 2014年10月 后记 本书出版前,有部分章节在《苏州杂志》上连载,编辑陶文瑜在按语中引了贾岛一句诗:“十年磨一剑。”此指拙作动笔于1996年,显然是表扬我写得辛苦。不过我知道他是滑稽列传中人,他送的高帽子要掂掂分量:就这么一本简史,也用得上这么多年工夫?因此我得把拖拉的原因交代一下。 十年前我在苏州杂志社工作,有天主编陆文夫到编辑部来聊天,大家谈到苏州历史头绪纷繁,校对史实容易出错的问题,老陆提议编辑部“自己动手”,写一本苏州简史。他说:不要纯学术性的,可读性要强一点,也不要“唐伯虎点秋香”,要于史有据。当下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没有明确谁来执笔。那时老编辑朱衡(笔名令狐远、史宇祖)是社里公认的文史专家,他精熟吴中掌故,当是最合适人选,但他正在试验“苏味”小说,写得十分投入,无意分心。老陆退而求其次,因我已在杂志上发表若干关于苏州历史文化的散文,他认为可在这基础上扩充,然后连缀起来。书名他都想好了,叫《苏州演义》。说实话,我对苏州文史的了解是浮浅的,系统叙说尤非所长,因为受到他的鼓励,也就豁了出去。但在写作过程中,见到类似题材的编著纷纷出版,劲头就不足了。加上不久退休,兴趣转移,于是存盘冻结,这一搁就是多年。直到去年春上,出版社编辑王稼句来组稿,书稿有了出路,这才鼓起余勇,将“烂尾楼”收梢。完稿后即向老陆报告,遗憾的是他已病重住院,虽然记得此事,却不能宠赐披览了。但若没有他的鼓动,就不会有这本书,这是首先应该感谢他的。 再有,朱衡出了不少好点子。我认为既称简史,就该“人详我略”,如春秋吴越故事多,“干将铸剑”、“卧薪尝胆”之类的事为人所熟知,可以从略;另如“吴门医派”、“明四子”之类已有专著介绍,也可从简。他看了初稿提纲,认为“人详我略”是对的,但是“只剩下一副骨架有啥看头?”还应做到“人略我详”。如六朝、五代的事迹甚多,不要一晃而过;元代一百年也不能只写一个张士诚;民国军阀战争是祸害苏州的大事,更不能一笔带过。此外,每个朝代的建制和人口都要交代,这是历史变迁的重要痕迹,也是简史区别于史话的地方——这些意见都是很中肯的,至少让我弥补了一些疏漏和脱节。如果说,本书尚有可看之处,那么,他的指点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下面说说身在文化城的好处。我在写本书之初,有好多地方文献都未读过,为此曾向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和地方志办公室求助,都得到了不少方便。在报刊连载时,又有读者和文友来信来电话,提出意见或对某些说法提出商榷,使本书减少了错误。虽然有的意见未被采纳,但是盛情可感。成书后又碰到一个问题:因为内容受地域制约,读者有限,印数不高,出版社为成本计,事先议定为八万字。可是我在此前所写的就已超过,结果写了二十万字,大大突破了出版社的计划,又因我不愿多加压缩,出现了僵局。此事后经市委宣传部、文联领导的帮助,终于得到解决,这使我深深体会到文化大市对于文化事业的关心和对具体操作的重视。在这里,我谨向为本书出版而援手的各位领导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 2006年6月于南郭西塘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