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成长,不仅仅是长大,还是瓦解、破碎与重建的过程。 《不被理解的少年》是《少年发声》系列的第二本,陈瑜继续未完的旅程,与15位被贴上各类心理问题标签的孩子真诚对话。这些孩子不愿被当作刷题机器对待,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活着”,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我痛苦的来源更多的可能并不是这个病本身,而是父母对我的不理解。” 这份近20万字的采访实录,描述了当代青少年在成长经历、亲子关系、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真实遭遇,在无数个催人泪下的生动的生活细节中,颠覆“青春期叛逆”的粗暴解释,还原他们被误读的青春。 一线儿童和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老师对每篇访谈做出专业解读,由点及面地追问这些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值得家长和老师们关注与反思。 作者简介 陈瑜,家庭教育品牌“少年大不同”创始人&文化公益机构“人生大不同”理事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原《申江服务导报》副总编、上海青年文联副会长、上海青联委员。 目录 1、我高一休学,想弄明白:学习为了什么?爱又是什么? 2、“自卷”的学霸们,凌晨4点起床学习…… 3、上学之前,我一直觉得阿姨和司机,像我爸爸妈妈…… 4、我妈失控地暴揍我,感觉她都不想要我了…… 5、妈妈想在我房间装监控摄像头,我和她完全无法交流… 6、她常考年级第一,却从6年级开始自残、酗酒、网恋…… 7、要开学了,我好怕爸妈的坏情绪,会影响我的学习…… 8、我从三楼跳下来,被路人接到,我妈却说…… 9、10岁起读了10年国学,我不能骗自己了…… 10、读初三后,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抖…… 11、1米65/72斤,她被父母“骗”去医院治疗厌食症…… 12、我期望妈妈更恶劣,把我逼死了,她一辈子活在内疚里…… 13、长期失眠、不想上学,但他什么都不敢告诉妈妈…… 14、强迫症,差点把学霸乖乖女逼疯…… 15、我不断与亲人抵抗、寻找“回家”的路…… 后记:我是陈瑜,我一直在! 序言 接到《不被理解的少年 》的书稿,说是长期跟我 合作的“少年大不同”的陈瑜 老师写的书,需要专业人 士对书中每篇文章的内容 进行点评。 这是类似新闻访谈形式 的书稿,内容是在采访中 与学生的问答,有他们对 成长经历的回顾、对亲子 关系的体验、对学习压力 的感受以及在人际交往方 面的困扰,真实地反映了 当下青少年的心灵世界。 陈瑜老师付出了大量的 心血,给青少年提供了发 声的机会和平台,我当然 也义不容辞。 我告诉出版社,这些学 生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 有些还有病理性。我不是 他们的治疗师,没有经手 过他们的咨询,无法从心 理咨询师的角度给出评论 。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心声 都反映出了学校教育、家 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共性 问题,作为一个在学校里 工作了几十年、在家庭教 育领域不断探索努力的老 教师,对此我是有话说的 。 听听这些孩子的说法吧 。他们在我眼里个个优秀 :认知水平高、判断力强 、自我要求高,可是他们 不快乐,太不快乐了—— 我想说说这是为什么。 陈默 2023年1月于上海 导语 视角独特的亲子关系书,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内卷式教育的时代,听见孩子们的心声。有别于以往的家教图书,都是大人的视角展开,本书立意独特,旨在倾听孩子的声音,通过孩子之口,展现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对家长群体来说,将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为家长们提供新的视角,了解现在的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15篇少年访谈,生动呈现当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本书将收录作者与十五位孩子的访谈记录,这些孩子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各自迥然不同的烦恼,他们全都是被贴上各类心理问题标签的孩子,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厌食症和其他感统失调问题,涵盖了目前中国青少年最为普遍的各类心理疾病。这部书也是一次纪实实验,将客观呈现当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除了访谈记录,每篇还将配以专家发声,是难得的亲子关系读本。 后记 “少年发声”实打实做了 两年多,截至目前,我深 度采访了全国各地60多个 孩子。这件事我会一直做 下去,因为在很多个深夜 ,有很多个孩子,想要找 一个人说说话。就让我当 大家的树洞吧。“我是陈瑜 ,我一直在!”每发表一篇“ 少年发声”,我都会把这句 话在文末重复一次。 是的,我一直在,如果 你想找我,只要在“少年大 不同”公众号的后台发送“少 年发声”四个字,就能添加 我的个人微信。 我相信,听见就是疗愈 ;我希望,大人们都愿意 听见孩子,都能够听瞳孩 子。 最后,感谢所有参与“少 年发声”的孩子,谢谢你们 的真诚和信任,我视若珍 宝。 同时,感谢我的伙伴刘 斐雅、李敏岚、郑翌、卢 景红、黄鑫鑫、张彩云、 顾学文,感谢中信出版集 团的李静媛主编及其团队 的编辑林雪微、杨佳君, 感谢我们家给力的队友老 丁和让我有机会再成长一 遍的小丁子。 陈瑜 2023年1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孩子的教育是当今社会 方方面面关注的热点。在 很多场合谈论教育问题时 ,我能感受到家长们的焦 虑,理解到老师们的苦心 ,学习到教育家们的理念 ,但很少听到孩子们的心 声。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 健康幸福地成长,将来可 以承担起社会责任,今天 的教育能否实现这样的初 衷呢?听听孩子们发自内 心的感受,反省一下当下 教育中的误区,思考如何 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 ,《真实生长》中孩子们 的话语,尤其是篇后的专 业解读,会给我们很多启 示。 ——俞立中(上海纽约 大学创始校长、原华东师 范大学校长)。 精彩页 样章:“自卷”的学霸,凌晨4点起床学习…… 蓁蓁/女/12年级/广东) 概况:强迫症。 学霸,全国重点高中学生,有极高的自我要求。 蓁蓁在高考前三天加我微信,说可以聊一聊。 说实话,我不敢,担心影响她。我们约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晚上,通个电话。 蓁蓁所在的高中全国知名,就读的学生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超级大学霸,但到了高三,很多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法继续上学或者参加高考了。 “我感觉我也没有办法跟别人说,他们就觉得我很‘凡尔赛’:你们都考得那么好了,而且往往在这样的学校读书的学生,家境也不会很差,为什么你们还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蓁蓁说,“正好考完了,可以找个人来说一说之前的事情”。 我自觉采访过不少学生,也算有所“见识”,但蓁蓁一路学习的辛苦和付出的代价,尤其是那种不惜一切的“自卷”状态,还是突破了我的认知。对话中,有一刻,我有点绷不住了,心疼地说:“啊,姑娘啊,你对自己下手太狠了吧!” 蓁蓁给自己起了这个化名,有枝繁叶茂的意思,她在社交平台上用,希望自己不要太消沉…… 1 蓁蓁 我高二考进了文科重点班,学校想多弄一些优秀范例,鼓 励有艺术潜能的学生考美院,我觉得也是个机会,所以高三时我就去集训了。因为考艺术学院,文化分要求不高,所以高三下学期回来,我进了普通班,但跟重点班那边的同学也有联系。 当时文科重点班 45个人,有将近10个同学有心理问题或者身体不太好,没办法承受学习的负担,就只能休学。理科重点班的同学也是这样子。 我感觉好像重点高中或者是重点班的同学,更不容易变得开心起来,他们很压抑,包括高二时的我。 重点班的同学下课之后不会聊天,也不会去走廊,因为我们学校是允许带手机的,他们就在座位上玩手机,每个人都把头埋得很低,都很紧张。 如果你没有办法在成绩上取得一定的回馈,就会觉得更加难受。 陈瑜 都绷得很紧啊。 蓁蓁 我从小有一种心态,如果看到别人在学习,无论当时是什么样的场合——比方说学校运动会,有的同学会带书看或带题做,我觉得别人做了,我没做,就会心里很慌张。 当时重点班的气氛就是这样,明明离高考还很远,但大家只要看到有一个人在学习,所有人就会开始“卷”起来,就觉得如果我现在不学,好像就落后了。 陈瑜 到了一定年纪,同学们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推动,就自己给自己上发条了,对吧? 蓁蓁 对,其实我们学校管得很松,不用穿校服,可以带手机,每天化妆也没人会管你。 别的学校的同学就会觉得好奇怪,为什么你们学校什么都不管,但是大家都能考那么好?就是因为,我们自己会把自己“卷”起来。 陈瑜 “卷”到什么程度? 蓁蓁 高一时宿舍6个人,我跟其中一个女生玩得最好。刚上高中时,数学比较难,我们两个有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每天早上4点起来,学两小时数学,到6点去吃早饭,然后开 始背英语。 有一次,我们走得比较早,5点就出去了。我们学校几栋楼的中间有一块空地,摆了一些桌子,本意是给社团活动使用。但是我们发现,早上5点,因为教室进不去,班上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打着台灯在天井里学习。特别是大冬天,为了防止自己睡着,他们在室外学习,很冷。 那些人到了高三,都是年级前10、前20名的理科班大佬。 陈瑜4点就起来,白天学习不困吗? 蓁蓁 不困,我现在回想一下,当时心里是窃喜的,就是偷学的快乐。你比别人多学了,要保持住,如果上课睡着,你多学的效果就没有了。所以心里的那种窃喜,会让你一直保持精神的亢奋。 还有,你真的不敢睡着,是因为高中和初中的差别很大, 你只要一分神,就会觉得一下听不懂了,所以真的不敢上课睡觉。 陈瑜 你们那时候每天睡几小时? 蓁蓁 晚上12点睡觉,睡到4点,中午睡半小时,总共不到5小时。 陈瑜 好心疼啊!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多久? 蓁蓁 差不多有半个多月,因为下一章的学习内容稍微简单了一点,所以我就调整过来了。一般情况是,寝室晚上11点关灯,我就打着台灯学一会儿,差不多 12 点睡觉,早上6点左右起床。 陈瑜 生理上亢奋,心理上会很紧张吗? 蓁蓁 会,我是很容易紧张的。 从初三开始,我数学考试就做不完试卷了,因为我起码要检查10遍考号,检查5遍选择题的涂卡,甚至觉得连两位数加减乘除都算不对,要算很多遍,所以我本身是很容易紧张的。一到考试,就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状态。 P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