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意识存在的普遍构成结构曾经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伟大抱负。与他激动人心的哲学探索历程不同,其结局充满失败的焦虑,被灰暗色调所笼罩。个中缘由在于现象学方法论的缺陷。崔平编著的这本《有限意识批判》采取特殊限定的研究起点,运用具有严格逻辑自律的方法,设立起通向意识存在深处的可以信任的甬道,从而对意识世界进行从源到流的条陈缕析,清理出意识的普遍存在形式并描画意识所蕴含的思维基因和历史命运。它形成与胡塞尔迟到的对话。遗憾的是,两界相隔,无从知晓胡塞尔究竟怎样看待这种哲学叙事,更无法知道他是否会重新反思自己一生的哲学努力并作出评价和决断。
哲学创造的光芒并不总是照耀人间,同时也并不应该永恒闪烁。它只在人们陷入心智或生活的困局之中时,才作为人的自我营救工具而出鞘飞鸣。因此,哲学的荣耀正是人间挫折的镜像,她最好永远被囚禁在密涅瓦女神的膝下。在这个意义上,时势创造哲学;自然,哲学大师也绝不会听从偏爱风浪的人的热切呼唤而随意诞生。
理论的纷乱导致充满气馁情绪的后现代主义,它中断了启蒙运动的历史发酵过程;生活中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引起充满政治交易气味的文化相对主义,它抛弃了真实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前者推动这样的逻辑提问:思想的交往何以可能;后者逼迫人们回答如下生活提问:没有价值秩序的社会何以构成。当代社会的这两个事件暗通款曲,挑战关于对象世界中的真理概念和关于主体世界的普遍规范信仰,造成对人类认识兴趣的否定危机,最终剑指人的认识能力。只有解析作为认识发生场域的意识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轨迹,才能彻底澄清当代思潮的是是非非,并为人们作出重大理论和实践选择奠定基础。
有限制的历史主义是崔平编著的这本《有限意识批判》从意识的普遍存在结构中推导出的认识形态。它在意识结构所内在蕴含的存在概念、世界概念、真理概念支持下,坚持这样的认识发展形式,即在形成关于当下观念的真理确认条件下,可以积极地接受开放性经验的挑战而自主地有序转换真理确认,在其中,真理信念并不被认识变化的历史和对认识的未来历史发展预期所动摇。在逻辑上,它能够克服当代的精神和生活危机,摆渡人们到达对话、进步和安宁之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