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是一本以申请名校商学院为背景,融合学业提升和事业发展的智慧书。她不是心灵鸡汤的陈词滥调,也没有围绕MBA进行说教与渲染。她用最线条化的语言平铺直叙,但娓娓动人。她为你分析最一线的MBA市场行情,告诉你最实用的MBA申请路径,为你厘清原本纷繁复杂的MBA攻读指南。她告诉你职业发展的密码,为你指点职场迷津。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主要分为思想策划期、行动实践期、奋斗拼搏期、人生挑战期四个部分。“思想策划期”讲述了为何要升读MBA,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申请工作,如何为攻读MBA筹备资金;“行动实践期”讲述了如何选校,如何准备申请材料,面试如何做到最好;“奋斗拼搏期”详细讲述了商学院里的学习、生活及求职;“人生挑战期”则通过自身经历和专题采访讲述职业发展和创业考验。在“后话”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成果以及对教育的一些反思。“附录”里,作者陈睿潼特别提供了名校商学院的20道入学论文题目和分析,以及商学院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对比图表,给有志于入读商学院的你作为参考。
创业投资人、美国名校招生官以及世界500强雇主全是人才投资专家。无论是投资新兴公司、选拔学生还是招揽贤能,他们均以透视未来的眼光,提拔具有最高潜在投资回报率的人才,加以培养,成就大器。高端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不仅是纸面上的A级学术成绩,更是在面对学业和事业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作者陈睿潼就是一个真实案例,她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一步一步为自己打造独有的自身价值:
·15岁时定下考进常春藤联盟商学院的学业和事业目标。
·27岁时成为第一位考进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攻读MBA,并获奖学金的香港“中央银行家”。
·34岁时成为7亿美元证券化基金的管理人,掌管亚太区固定收益投资业务。
·40岁时开始写作,并投身于教育产业,在香港和台湾出版第一部作品《MBA实战录》。
·42岁时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获得第二个MBA学位(高管),并在内地出版第二部作品《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
这是一本以申请名校商学院为背景,融合学业提升和事业发展的智慧书。作者运用商业概念,深入分析自身经历、第三者分享以及真实案例,帮助你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让你成为众人眼中最值得投资的高端人才。
第一部 思想策划期
第一章 逆向思维与退出策略——解构选择MBA的思路、动机和目标
·国内本科生的市值是多少?
·猫捉老鼠的搜索竞赛
·谁敢走进商学院大门?
·《功夫熊猫》的内功心法
·逆向与内外思维模式
·哪种投资最值得花钱?是阿里巴巴股票、房地产,还是你的脑袋?
·个人事业和学业规划不是一个人的事
第二章 乐观偏差和计划谬误——筹划MBA项目的进程
·2014年世界杯的观察:闭关练功10年的坚持成果
·时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
·如果你准备2017年9月入学,今天应该开始做什么?
第三章 价格与价值的平衡较量——MBA融资与投资回报率
·国外MBA学位的价格
·价值=短线利益+人脉+机遇+见识+门路+奇遇
·如何计算学位投资回报率(ROI)?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我如何顺利完成耶鲁学业?
·专访耶鲁大学MBA财务资助处总监Rebekah Melville:如何选拔奖学金得主?
·芝加哥大学EMBA课程副院长Glenn Sykes分享:为什么EMBA的财务资助比MBA少?
·教育融资的几项建议
第二部 行动实践期
第四章 经济学基础原理:交替关系——选校的科学与艺术
·糖果店的启示:花心、贪心,还是完美主义?
·为何传统大学如哈佛、耶鲁和芝加哥依然保持两年期课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你解答
·对比不同商学院及课程的主要考虑因素
·从资产负债表的性格组合诠释个人的学习方式
·一点点商学院历史:要明白现在必先理解过去
·Coursera CEO兼原耶鲁大学荣誉校长Rick Levin指点迷津:O2O教育相结合
·哈佛教授告诉你:究竞各大商学院课程的真正区别在哪儿?
·你相信哪一个商学院排行榜?
第五章 差异与参考价值——入学游戏规则与部署战略
·回顾好莱坞电影《点球成金》(Moneyball)
·商学院招生方法是大数据?向沃顿商学院教授Cade Massey请教
·投资人与招生官的共通点:透视未来
·耶鲁大学MBA招生处总监Bruce Delmonico分享:谁能当耶鲁人?
·你值多少钱?
·与哈佛大学MBA招生处总监Eileen Chang对话:“FISO”
·人才投资要看风险回报率
·专访上海电视节最佳导演杨文军:如何讲个动听故事
第六章 3C4P销售理论——表彰独特个人品牌
·简历:粉饰过的宣传单
·论文:同学,请问你是谁?
·活在电影《黑客帝国》(Matrix)中的一堆数字
·你喜欢哪种葡萄酒?
·推荐信:找个有权有势有名有利的推荐人?
·面试症候群:心病还须心药医
·奥运会选手如何克服心理压力与切肤痛楚
·入学面试也好,求职面试也罢,如何做到最好?
·我的耶鲁入学面试
·面试官究竟做什么?
第三部 奋斗拼搏期
第七章 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考进了商学院又如何?
·与陈寻匆匆追逐15年前初恋的那年
·724:成绩、社交、求职……什么最重要?
·专访芝加哥大学MBA职业发展中心全球总监Julie Morton:工作不会从天而降
·热血青年:视野宽度+文化深度=职业高度
第四部 人生挑战期
第八章 长线价值投资——后MBA的祝福和负累
·经验与经历:二字之别,《一步之遥》
·耶鲁大学北京中心创始捐助人兼亚洲创投风投先驱黄中核赠言:创业者要军训
·专访CEO及董事局猎头专家区妙馨:女性CEO必须有心有力
·高盛人力资源高管孙永异有话儿:做个有“弹性”的人才
·作者自言自语:金融管理专才自讨苦吃吗?
·商界老手:你从他们身上看到未来了吗?
后话 教与育
·表达谢意从来不容易
·“任性”两年的结果:30万美元的满分成绩单
·满身伤痕的同理心:我不是咨询师,也不是导师,而是心理医生
·十万美元奖学金+五份录取信:我与他的梦幻组合
·给二十四孝父母们的信:如何栽培你们的宝贝孩子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挚友战友
附录 参考资料
·20道常见论文题目及其背后意义
·课程结构和内容对比表
对比不同商学院及课程的主要考虑因素
考虑因素(全日制课程):
(1)文化氛围:招生官常谈及学校文化,听起来挺空泛,具体一点,这概念包含着学校的核心价值和历史背景、学生会和活动组织、学生与校友的背景分布、校园建筑特色以及校长和教授的言行理念。在第二章中,我建议在申请前期,如果时间和经济上许可的话,申请人尝试到学校当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在读学生交流、当旁听生、观察校园情况。这种个人化和细化的体验,就是为了亲身感受文化氛围。同时,参加学校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官方讲座和校友活动,跟与会的招生处代表、当地校友和放假回国的在读学生打交道,这是认识学校以及它们的“代言人”——学生和校友——一个有效的渠道之一。跟他们谈话时,观察对方的言行,感受他们的磁场,放大自己的想象力:“我可以跟他们一起上课,一起深宵做作业,一起谈天说地,一起讨论、研究商业问题吗?”情况如男生追求女生似的,女生应该想清楚可否跟他相处再决定是否进一步发展下去(当然,这个比喻不是最恰当的,因为现实中爱情魔力足以让人感情用事,选校却必须依赖理智分析)。
(2)名气:亚洲人喜欢名牌,中国人钟情名校、名师,排行榜是申请人选校的指标。在这章的后半部,我会分享一下对排行榜的理解和感受。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学校的国际名声与美国本土的名声有别,如果申请人打算有一天回国,对该校的国际名声,特别是在中国境内的名气,必须多加考虑。举个例子,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排名比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为低,在金融和咨询行业的名声亦不及后者强,但是,在一般大众眼中,耶鲁毕业生在中国的名声却不比芝加哥逊色(根据我的日本和英国同学引证,这情况同样出现在日本和英国),原因是耶鲁大学夹着常春藤的名牌效应,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人容闳的母校,与中国留学史渊源深远,因此,综合印象分(以及地位)较为优胜。
(3)班级人数:班级人数介乎600至1000属于大班,如哈佛、沃顿、哥伦比亚、芝加哥等。班级人数介乎200至400算是小班,如耶鲁、康奈尔、达特茅斯、斯坦福等。前者的好处是你可以同一时间认识很多人(这基于两年中你跟每一个人有机会交谈的假设。不过,能否跟大部分人交心是另一回事);另外,学生多等于毕业生和校友多,因此,前者赋予你们的是广而深的校友网,不过,因为学生数目不少,校园内的竞争气氛可能略为进取。后者呢?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少,紧密互助、友善融洽的社区文化是它们的卖点,教授与学生比例一般较高,因此交流机会比较多。在研究排行榜时,对于前者,最好参考那些以雇主意见作为主要评分标准的排行榜;对于后者,应多加留意以学生和校友意见为评估基础的排行榜。
(4)学生群体背景:英美商学院跟亚洲区的学校比较,资讯方面相当透明,在官网上很容易找到一些有用的统计数据,包括新生班和毕业生班的背景资料,如职业分布、国籍分布、年龄层分布、GMAT和GPA分数分布、薪酬水平分布等,申请人可以从统计数据中得到启示。学生群体比较国际化(INSEAD和伦敦商学院是其中佼佼者),或是传统美国商学院的三七比例(大约30—35%的国际学生)?这一点跟下文“国际化元素”有关。毕业生主要在哪些区域工作?是不是跟你的目标职业方向有直接关系?另外,前文提及的“文化氛围”,从学生群体背景也可窥探一二。例如,麻省理工的MBA学生群体中有不少对数字敏感的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如在小组中一起做作业,文科背景的你可以从他们身上锻炼和强化数据分析能力及思维,不过,也许开始时你未能及时适应过来,上课时力不从心,那么你仍然选择这种学习气氛吗?
(5)地点与环境:这点一言难尽,因为你需要考虑一些主观性强的问题,例如,你喜欢宁静学院小镇还是熙来攘往的大城市?大城市生活成本高、租金贵,前者的生活成本却比较划算。如你的伴侣跟你一起过来,住在大城市,找工作是否比较容易?你喜欢过怎样的生活,是隐私度高、可以让你专心一意当个全职学生的生活,还是多姿多彩、社交与学习融为一体的生活?那么,当地的治安问题如何?周边环境又怎样?住宅、交通和社区设施可满足你的需求吗?
(6)课程结构和教学质量:在第二章中提到的徐同学,她有意识地只申请一年期、全日制的MBA课程,原因是考量到时间资源投放与成本存续期,在10—12个月内完成数个学期的课堂,缩短上学时间,早一步毕业,减少成本支出,加快投资回本。从投资效益和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合理的。不过,除了财务支出之外,申请人应考虑一些非财务性质的因素,例如,两年制一般包含整整3—4个月的暑期实习期,并且给予修读商学院内外选修课的选择权和弹性,这些是你期望得到的体验吗?另外,双学位方面,不少商学院与大学内其他研究院合办双硕士学位,这些是你的双重兴趣所在吗?关于课程的结构和设计问题,读者可以在第五章中进一步了解。
顶尖商学院内有不少高调和知名的教授,学生俨如粉丝般,希望能够一见龙颜,甚至拜师为徒。因为有缘遇见并受教于耶鲁和芝加哥大学的优秀教授团队,所以我可以给大家一点提示:知名教授不一定在教学方面是最有效的老师,他或她也不一定每年授课,同一道理,名气一般的教授有可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质量与知名度不一定成正比。为免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同学们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来选择适合的学科和教授。
(7)国际化元素:鉴于全球化趋势,近年来,在课程内容上,商学院群起加入国际化元素。例如,哈佛规定一年级学生在寒假时数名学员一队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为当地企业解答商业疑难。耶鲁的做法是,自从2005年开展全新课程后,每一个学生必须在毕业前达到Global Studies Requirement(GSR)的要求,主要是修读某些跟国际商贸和环球金融有关的学科,或参加每年春季假期由个别教授举办和带领的国际考察团,到不同城市考察和研究。交换生是另一常见的国际交流机会。但是,除了课程内容外,申请人应多加注意个别学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和种类,毕竟国际化的体验不仅仅是从一两次游学团而衍生出来,而是通过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国际经验的同学打交道和切磋辩论,慢慢培养出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体会。再者,对于中国申请人而言,如打算毕业后回国,学校本身的全球校友网,尤其是在中国乃至亚洲的校友分布网,对日后寻找职业和创业机会有着直接的影响。
国际化元素不仅体现于学习方法,上文提及的“学生群体背景”也是国际化的一部分,另外,不要忽略教授团队的背景以及个别教授的研究方向,中国籍教授可以是研究中国电商行业的专家,俄罗斯籍教授却对新兴市场贸易有独特的见解。国际化元素,就在你们的指尖。
P50-53
张磊
高瓴资本董事长兼创始人
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理事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融资和资本理事会成员
高礼研究院理事长
耶鲁大学MBA/MA(2002年)
耶鲁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也是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之一。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更在世界顶尖商学院中名列前茅。作为一名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毕业生,我认为对于有志于在今后的事业中探索追求更高目标的青年来说,进入商学院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在两年MBA的学习生涯中,你不仅能获得宝贵的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在紧张的人生发展初期,你可以适时休整一下,回想一下以往的轨迹,规划一下未来想要做什么,以后又该如何发展。人生是一场旅行,有时候停下脚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与此同时,你还有机会认识很多有趣的人,或者志趣相投,或者各有个性,大家彼此交换创意,共同追寻梦想。不得不提的是,MBA的学习将打开你的眼界,带给你开放的思想。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理念无时无刻不以新鲜的方式激励你,促使你升级你的信息处理器,更新你的操作系统。此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样的留学机会尤为难得。通过MBA的学习,有机会迈出国门,站在一个更开阔的平台上去深刻了解一个更大的世界,接触更多更前沿的资讯,并切身体会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实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进入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学习和生活固然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可以为一个人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我认为个人拥有的优秀品质,诸如好奇心、诚实和独立性(Intellectual Curiosity,Intellectual Honesty,Intellectual Indepellderice),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开放积极的心态,是MBA学习和未来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真正的好奇心是对知识的好奇,而不只是对成功的好奇、简单地追求功利性的成功。以做投资为例,要作出高质量的投资决策,关键在于尽可能前瞻地预知未来,而好奇心能驱使你去探究事物的本源,从而为前瞻奠定基础。诚实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在当今非常浮躁的社会中却很少见。诚实是自己不欺骗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投资中懂得扬己所长、避己所短。最重要的是独立性。独立性是欧美留学人士身上的脊梁,是知识分子的脊梁。独立性是不盲目受别人观点的影响,投资决策是需要考虑各种可能性后在严谨的逻辑下独立作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放积极的心态则是一个合作和共赢的问题,突出的个人能力不可或缺,但寻找属于自己的团队,融入团队并实现团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是在当下社会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本书作者Vince是我在耶鲁求学时的同班同学,读书期间她的勤奋、敏锐和热情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得她和班里的每一名同学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毕业后,她一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奋斗,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同时,她还用笔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期间的所悟所得,这些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耶鲁、了解管理学院,也可以为希望出国留学的青年学子提供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本书是Vince继《MBA实战录》后推出的一本新作,其中的内容更加深入和精练,就如同新酒陈酿数年后愈加醇香,值得诸位校友、同仁和青年朋友品读一番。因此,本人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书是老同学陈睿潼继《MBA实战录》后推出的一本新作,其中的内容更加深入和精炼,就如同新酒陈酿数年后的醇香,值得诸位校友、同仁和青年朋友品读一番。因此,本人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磊 高瓴资本董事长兼创始人(耶鲁)
“耶鲁的校训是光明和真理,现在老同学陈睿潼在帮助更年轻的人追求光明和真理,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吗?”
——徐境镁 Zivarly时尚品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耶鲁)
“师妹陈睿潼从多元化的角度,协助读者们分析整个形势,无论最后是否真正选择升读商学院,我相信她分享的经历和论点,一定可以让读者们对个人升学和求职前景看得更清晰、更透彻。”
——姚南薰 美国华人博物馆总裁(耶鲁)
“校友陈睿潼的书终于出版了。经历过两个世界顶级的MBA,我相信她的分享一定有趣且有意思。”
——寿玉滢 罗德公关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芝加哥)
“校友陈睿潼透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以及他人的故事,带领读者们体验一段一段商学院的时光——申请前的规划,申请时的备战、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后MBA的职业路向……等。本人诚意推荐此书于所有对商学院感兴趣的读者们。”
——甘剑平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