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最先消失的企业一定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任何企业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管理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过,后危机时代已悄然来临。国内各地中小企业倒闭潮纷纷涌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走到了十字路口,内忧外患,形势十分严峻。
笔者多年从事制造业管理咨询工作,对制造业的发展尤为关注。就目前之现象,作了一些分析与总结——制造业的十大困局!
先从外部环境说起,中国的制造业面临五大外患:
1.从蜂拥投资到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经济规律使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的闸门洞开,中国本土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地方政府的“超国民待遇”,导致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较低,外资汹涌而入。如今随着中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制造业开始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的产业转移,在国际层面上是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等地区转移;在国家层面上是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产业转移的压力更是巨大,广东省2009年提出的“双转移”是产业转移在区域上的表现。产业转移对中小企业资金、技术、成本等挑战很大,但不管企业愿意与否,产业转移的步伐早已开始。
2.从成本优势到微利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制造业的成本低,利润空间较大,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但如今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已过,真正地进入了微利时代。“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的优势行将消失,现在制造型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只有10%甚至更低,大量的中小制造型企业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
3.由粗放式生产到产业升级 中国很多的中小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粗放式的生产和管理是其原始基因。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必然要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的核心是管理升级,即在管理上通过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进军,真正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4.由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属于卖方市场。现在出现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连续几年来投资过快增长,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用四万亿的“天量投资”无疑给中国疲软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虽然短期内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却导致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现在中国的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已有目共睹,甚至众多新兴产业也是如此。
5.由发达经济到新兴经济
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也称“金砖四国”;第二梯队包括墨西哥、韩国、南非、波兰、土耳其、埃及等“新钻”国家。在世界经济动荡的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很大。
什么是新兴经济呢?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笔者所理解的新兴经济一定是代表历史发展潮流的,是绿色环保的,与信息化、高科技化等紧密相连的。笔者认为,在中国中小企业生存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救市的话,也一定会救值得救的企业。那么,哪些是值得救的企业呢?一定是新兴经济式的企业。
除了上面说到的五大外患,中国制造业还面临更加严重的五大内忧:
1.成本高涨
制造业的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些对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的冲击非常大,中国制造业同时受到成本高涨和内需乏力的双重挤压,很多企业的生存现状堪忧。例如从2013年5月1日起,广东省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除深圳按其本地规定执行外,所有地市普涨。其中,广州提高至1550元/月,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提高至1310元/月。调整的幅度增长14%以上。
2.售价不涨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企业几乎没有产品研发,有的只是急功近利的“山寨”,并且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多表现为打“价格战”的低级层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几乎成了“廉价”的代名词,产品售价上涨乏力。
3.招工困难
中国的制造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曾经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贡献巨大,最近几年招工困难已成为制造业的常态。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厂的招工启事广告前人满为患,在工厂前有大量人员排长龙应聘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人,就谈不上企业的发展。
4.专业化程度低
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的专业性包括管理者的专业性、技术的专业性、产品的专业性等。现阶段中国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仍然较低,核心技术掌握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产品“山寨”横行,很多专家人才也热衷于“复制”,中小企业几乎无技术可言,而且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实现自我突破。
中国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只能停留在低级水平上。
P5-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不能健康发展、管理能不能成熟,很大程度上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适应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 ——龙永图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 企业家是那些愿意把变革视为机遇,并努力开拓的人。
——彼得·德鲁克 现代管理学之父 管理学大师
创新是惟一的出路,淘汰自己,否则竞争将淘汰我们。
——安迪·格罗夫 英特尔公司总裁
咨询公司的价值取决于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我们倡导“全员业绩管理”的价值观,致力于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金涛 广州正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如何改变企业低效运行状态,让组织变得高效?
如何打造企业的责任体系,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如何让企业迅速扭转局面,迅速提升企业的业绩? 如何解决企业管理升级中团队观念与习惯的冲突?
《为实业加油——中国第一本驻厂管理咨询圣经》顾名思义这是一本用以指导驻厂式咨询师如何做好管理升级项目的手册。它集中了正睿企业管理研究所十几年来三百多家企业、几百名咨询师管理升级的宝贵经验,是正睿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
我先后在台资、港资、国企和民营等多家企业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战经验。从2003年开始,相继带领500多名专家团队深入走访、调研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鲁等地上千家中小企业,在多年的大量走访调研和咨询实战经验中,首创“驻厂式管理咨询”和“托管式管理咨询”的模式对工厂进行一站式的贴身咨询服务。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中西结合,又先后研发出了适合中国制造型企业管理问题的系列解决方案——“OTT共赢管理模式”、“企业战略转型升级模式”和“快速提升业绩的六大管理系统”。
我带领我们的专家团队运用“OTT共赢管理模式”、“企业战略转型升级模式”和“快速提升业绩的六大管理系统”成功辅导了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北京等地三百多家企业,涉及电子、机械、服装、鞋业、化工、印刷、家电、家具、建材、汽车、卫浴、陶瓷等行业,效果十分显著。企业的人均产值、准时交货率、品质合格率等指标显著提升,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同时,我还为七百余家企业、一千二百余名企业家及高级职业经理人进行过管理升级的辅导。
正是在这长期的企业管理咨询的实战和研究过程中,我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中国的企业管理无疑是建立在中国的实际基础情况之上的。中国改革开放已有35年,今天的中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等环境。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背景对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又面临着世界先进文明和其他文化的冲击,我们可以称之为“双重背景”。在这种“双重背景”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12年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仍未健全,任重道远,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在从事企业管理和咨询的十几年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作为咨询公司我们一直在积极地耕耘,一方面,深度参与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升级的过程,探索中国企业的“救赎”之路;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放眼世界,努力研究世界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在漫长的积累过程中,我们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经验和心得,同时我们也很想把这种经验和研究积累下来,希望能够真正帮助到更多的企业和咨询行业,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首先要感谢我的助理魏成刚先生,我走到哪里,他就把电脑、笔记本、录音笔、摄影机、照相机等带到哪里,忠实地记录我讲过的话,跟我反复交谈探讨,反复揣摩酝酿,然后加班加点写出每一篇文章,事后的整理和编辑工作也是非常辛苦的,他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正睿的每一位老师,没有他们在咨询一线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这本书中思想的碰撞和诞生。非常感谢他们!他们的名字是:金勇、黄奇、赵波、蒋华盛、吴永春、庞金森、黄亮华、黄贵进、刘义群、叶飞、熊毛、简湘晖、宾钢华、杜宜晋、石卫红、万小军、赵国天、吴才坤、马江涛、赵方勇、刘淼斌、张运银、尤兴坤、田立平、欧阳跃军等。同时也感谢办公室的陶敏,她认真地校对了该书的稿件。
最后,借此书我谨向曾经或目前正在咨询行业与我一起并肩作战在一线近一千二百名咨询师们致敬!同时也向曾经支持我们帮助我们信任我们的客户们致敬!有了你们的支持,才坚定了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前进的动力。同时也向像我们一样具有民族使命感为咨询行业的发展而奋斗为中国企业的转型而奋斗为中国经济的提升而奋斗的同行们致敬!向所有自强不息热爱祖国的中国企业家们致敬!
咨询行业在中国的大发展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与其他行业一样,咨询公司对市场的培育以及市场对咨询公司的接受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咨询行业的发展,不仅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吻合,更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发展相吻合。
我从事咨询工作十几年,参与和见证了咨询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和咨询行业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中国现在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转型时代。中国的企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变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另一方面,中国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制造型企业凭借“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获取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这场“大变局”的危机中,危险和机遇并存。中国的企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自身的突破,固步自封只能是被淘汰,中国的企业应该更坚定地大步向前,真正完成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在这个痛苦的转变过程中,少数有强烈变革意识并具备自我改变能力的企业,把‘大刀砍向了自己’,领导人带领员工们大刀阔斧地改革,历经千辛万苦,从而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但更多企业领导人受各种主客观原因的牵绊,身处转型升级的大旋涡而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量成功转型升级经验的专业咨询公司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可以真正为企业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从而保证企业的大船成功驶向彼岸。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时代赋予了咨询行业更伟大更重要的使命,同时也对咨询行业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我看来,咨询本质上是在做着“改变”的事情,咨询公司的价值在于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我从事咨询行业十几年来,我带领我们的专家团队持续深度调研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潜心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外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力求“势”、“道”、“术”结合,为中国企业现阶段的转型升级开出自己的“一剂良方”,希望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效果改变”!
良方已在,尚需良医,良医也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咨询师。我长期的咨询经验证明:培养一名优秀的咨询师可谓是呕心沥血;咨询师团队的打造更是异常艰难,尤其是驻厂式的咨询师队伍。优秀的驻厂式企业管理咨询师一方面要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够具备“改变”的能力。真正能够给企业带来“改变”的优秀咨询师,不是“能说会道”,而是“能说会做”,这对咨询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如果说咨询公司的“瓶颈”在人才,那么如何实现咨询师团队的人才打造和复制?在这方面,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考、研究和探索,也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正是在这漫漫长路中,我们逐渐地摸索到一些咨询师团队打造的真知灼见。我们的实践证明:咨询公司寄希望于“空降兵”,不可能真正解决咨询公司的问题,而且会有很多的“后遗症”,并且这种成本也是相对较高的。咨询公司只能建立自己的“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咨询团队,打造一支无论是情感上还是专业上还是文化上等都真正属于自己的“咨询铁军”。
“咨询铁军”的打造,首先要有一本好的驻厂式咨询师教材。现实是,市场上这方面能够行之有效的实战教材太少了,可谓是凤毛麟角。这就坚定了我们自己动手,编写一本自己的教材的决心,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为实业加油——中国第一本驻厂管理咨询圣经》的诞生。这本书既是对自己十几年咨询实战经验以及咨询团队打造经验的一次大总结,也是集中了正睿企业管理研究所十几年来三百多家企业、几百名咨询师管理升级的宝贵经验,是正睿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咨询师是一个良心的工作,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一个利国利人的事业!咨询师要有真诚热忱的帮人之心,咨询师要有宽广坦荡的仁爱之心,咨询师要有以身作则的律己之心,同时咨询师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也是咨询师作为企业“师者”的荣耀和价值!
任何一个行业都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咨询行业也不例外。真正具备自我转型能力的企业少之又少,知识传播式的咨询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时代的市场需求了。我想这本书为我们同行也为我们咨询行业的转型奠定基础,让我们宝贵的经验以供同行借鉴,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共同研究,相互学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昌盛而努力奋斗!
我深深地热爱这份职业,并以此为荣,我将沿着这条路笔直地坚定向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衷心希望中国所有的咨询师与企业家们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共同打造一片“制造强国”的新天地。
由金涛所著的《为实业加油--中国第一本驻厂管理咨询圣经》是中国第一本用以指导驻厂式咨询师如何做好管理升级项目的教材。它集中了广州正睿企业管理研究所近十几年来三百多家企业、几百名咨询师管理升级的宝贵经验,是正睿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介绍了正睿公司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注重产品的研发,例如“企业全面战略转型升级模式”、“快速提升业绩的六大管理系统”、“三维绩效管理”等,正睿公司坚持对企业的量身定做与产品的标准化运作相结合,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得出正睿公司对企业管理咨询行业的专注和孜孜以求,对咨询行业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宏观方面介绍了当今企业面临的大趋势。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咨询师的基本素质要求。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咨询师如何做好管理升级。第四部分是正睿具体的咨询战法。
本书是作者带领自己的专家团队十几年来持续深度调研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潜心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外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力求“势”、“道”、“术”结合,为中国企业现阶段的转型升级开出自己的“一剂良方”,希望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效果改变”!
“咨询铁军”的打造,首先要有一本好的驻厂式咨询师教材。现实是,市场上这方面能够行之有效的实战教材太少了,可谓是凤毛麟角。由金涛所著的《为实业加油--中国第一本驻厂管理咨询圣经》很大篇幅都是在讲述咨询师的团队打造的问题,既是对自己十几年咨询实战经验以及咨询团队打造经验的一次大总结,也是集中了正睿企业管理研究所十几年来三百多家企业、几百名咨询师管理升级的宝贵经验,是正睿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值得一提的是,正睿公司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注重产品的研发,例如“企业全面战略转型升级模式”、“快速提升业绩的六大管理系统”、“三维绩效管理”等,正睿公司坚持对企业的量身定做与产品的标准化运作相结合,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