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毕加索时代的蒙马特高地(1900-1910)/日常生活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法国)让-保尔·克莱斯佩勒著//刘娟译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比加索时代的蒙马特是一部充满魅力的神话。那里有可爱的姑娘,被殷勤的小伙子追随着,鼓励她们及时享乐;那里有饥肠辘辘的诗人,在“蹦蹦兔”咖啡馆里,诵读他们的诗作,换取一薄片馅饼,或一小杯酒;那里还有狂热的画家,在冰冷的工作间里创作;还有敏感的音乐家,萨蒂,夏庞蒂埃,写出伤感的乐谱,追忆已逝的华尔兹,和街头动听的叫嚷声……

作者近乎散文化的笔调,在为广大读者剥去“大写的历史”的装饰、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常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欣喜和发现的愉悦。

内容推荐

土鲁斯一劳特累克曾用画笔描述过的充满惊险与激情的蒙马特,在毕加索生活的十几年问,成为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中心。蒙马特从拥有农场和露天咖啡馆的小村庄,摇身变成繁忙而刖致的文化熔炉,聚集着布拉克和德兰、莫迪里亚尼、马克斯·雅科布和阿波里奈尔等大师。在这个被圣心教堂俯视、并受巴黎的各种潮流影响的风景如画的村庄里,进行着当今时代最具魅力的艺术探索,毕加索的参与,更是增添了它的迷人光彩。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巴黎中心的一座村庄 1

蒙马特的村庄4

蒙马特的小世界7

醉鬼和坏男孩9

村庄的节日 11

酒吧里的大学13

第二章 天才和疯子1 9

画家们发现了蒙马特 19

雷诺阿,蒙马特公民21

萨蒂痛苦的爱恋 23

反抗和节日 25

身穿蓝色工作服的艺术先驱27

幽默——蒙马特的产物 29

布尔波和他的孩子33

厄泽,从竞技场到学院36

第三章 艺术家同好会39

居住区和画室39

“该死的三一体”41

莫迪里亚尼醉酒42

“蓝色”的磨难44

“洗衣船”初期46

维热尔自杀事件49

天才的贫民窟51

科尔托路12号的“过客” 54

第四章 毕加索集团59

沉浸在爱河里的菲南蒂60

朋友的“旺季” 62

马诺罗的闹剧 64

赴诗人的约会68

阿波里奈尔的激情72

诗人与数学家76

法国朋友 79

第五章 文艺界的“丛林地带” 83

“丛林地带”的历史83

蒙马特的海洋88

鸦片的夜晚 89

可爱的年轻人90

“丛林地带”的终结91

雅克·维庸的宿舍92

其他的怪人96

第六章 “蹦蹦兔”咖啡馆的晚会99

诗人的小咖啡馆99

“弗雷德老爹”的职业生涯 101

文人俱乐部106

难忘的夜晚108

未来派艺术家君临蒙马特高地 109

“‘蹦蹦兔’咖啡馆”的孩子 112

第七章 蒙马特的舞会115

毕加索在煎饼磨房 117

现代四对舞120

红磨房出现121

拉·古吕厄的辉煌和衰落 122

翩翩起舞中 126

马戏场的魔力 127

第八章 穷人的食物131

黑猫小酒馆的睿智 131

阿里斯蒂德·布律昂和骑兵军帽咖啡馆 133

穷人美食 135

小酒馆里的毕加索 139

郁特里洛忧伤的爱情 140

穷人的旅馆 144

第九章 商人和奸商147

贝尔特·韦尹,才华横溢的女伯乐 147

安布鲁瓦兹·沃拉尔,昏昏沉沉的克里奥尔人 149

艺术旧货商 155

画商中的“夏洛克” 157

最初的绘画爱好者 158

财富从冷漠中来160

志同道合的姐弟俩161

毕生献身艺术的商人164

第十章 作为结束的宴会167

杜阿尼埃的荣耀时刻 170

“洗衣船”的晚会172

学习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175

玫瑰色爱情的结束176

毕加索的离开 179

译后记  83

试读章节

“我们将回到‘洗衣船’,只有在那里,我们才感到轻松愉悦。”国土解放后,毕加索曾这样对安德烈·萨尔蒙说。

事实上,一直到去世,毕加索从没停止怀念和谈论在蒙马特度过的艰难日子。在那久远的时代,他的生活被欢笑围绕着。一到巴黎,毕加索就遇到了爱丽丝·德兰,当时他19岁,她只有16岁,他们一起哼唱年轻时代的流行歌曲。约瑟特,胡安·格里斯夫人;托托特,马诺罗夫人一直是“复活圣母堂”悉心关照的常客:他和她们在“洗衣船”相识。回忆起那段往事,毕加索写道:“住在‘洗衣船’,我不名一文。可是在那里,我是名人,是画家,不是怪异的白痴。”

迟来的怀念又是那样特别:毕加索一有钱,就跟着凡·唐吉、布拉克、德兰、阿波里奈尔搬到比“洗衣船”舒适的地方,先是克利尼大街,然后是蒙巴那斯,最让朋友惊奇的是,在蒙巴那斯,毕加索住在一幢电梯房里,最后,又搬到拉博埃蒂。

一战结束后,毕加索开始深深怀念蒙马特,开始在蒙马特高地做心灵的朝圣。当时,他经常去雕塑家拉库里埃的工作室里画画,工作室在蒙马特高地的索道站附近,在那里,毕加索创作出《阿维农少女》,并创立了立体派。另外,毕加索年轻时代的开始,最早一次坠入爱河的经历,也使他情不自禁地想到蒙马特。每次找到新的情人,毕加索都要带她去“洗衣船”。“一打开门”,有一次,很自然地,毕加索劝弗朗索瓦丝·吉洛跟他去蒙马特朝圣,“我们好像进入了‘蓝色时期’……”哎呀,那天,门锁着,工作室的主人,动物雕刻家居约,碰巧出了门。

对男人来说,从保守到过分注意细节的变化,如此怀旧,情感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在表达对已逝青春的追忆,对自由时光的留恋,对人生希望的感慨;当时,毕加索每天最大的忧虑就是三餐问题,生活并不总是那么轻松;然而,他和其他年轻而平凡的艺术家们一样,能够耐心等待将来的辉煌。狂热而真挚的友情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另外,朋友和情人也不苛求,他不用对着“艺术盲”们解释,用不着对他们说:“我是画家,不是怪异的白痴。”

成名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毕加索的私生活不断受到骚扰。一直到晚年,雅克琳·洛克成为他的妻子,他们在戛纳的“加利福尼亚”、在穆乡的“复活圣母堂”安顿下来之后,毕加索才算真正过上平静的生活。为此,代价惨重,有时,不得不离开孩子,还有最好的朋友。晚年的毕加索没有朋友,陪伴他的只有痛苦和遗憾。

非常奇怪,毕加索与萨尔蒙、多热莱斯、卡尔科的性格差别很大。但他们对蒙马特的感觉却惊人地相似,他们用幸福的笔调,描述上个世纪初,他们在那里度过的美好时光。不可否认,他们是在几十年后写下对那段生活的回忆。当时,他们已经功成名就,过着舒适的生活,而且岁月已经让他们淡忘了挨饿受冻的岁月。只有皮埃尔一马克·奥兰独树一帜,在蒙马特,他差点饿死。皮埃尔一马克·奥兰宣称,在蒙马特高地,人们碌碌无为,生活一点都不诗情画意。在一间没有火炉,只有一张原木桌,一把椅子和一床草褥的房间里生活,哪有什么浪漫可言?

不过,必须承认,上个世纪初,蒙马特高地的作家和画家,他们怀念那里,不是毫无理由的:“法国之岛”的村庄魅力无可抵挡。最为神奇的是,历经50年的变迁,蒙马特高地仍然幸存下来:田野、果园、私人花园消失了;街道变了;房屋和小田合被改造过了,小房屋变成了高尚住宅区,和在巴黎市中心没什么两样;古老的商店成了画廊或餐馆;在索尔路和圣一樊尚大街拐角的地方种上了葡萄;还有,潮水般的观光者和蹩脚画家开着汽车来到这里,这可是真正的“工业拙劣画”,但蒙马特高地的魅力依旧。走在科兰古路和朱诺大街,或者登上富瓦亚蒂埃路的台阶,就会觉得到了别处。空气清新,风从北面吹来,吹过圣一德尼平原的工厂,然后吹在人的心上。……P1-2

序言

几年前,有机会读到由著名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五卷本《私人生活史》,闲暇时翻看翻看,也用不着特别认真地去读。隔了岁月的灰尘,过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

以往书写的历史,常常是一部“公共舞台”史,一部男权的统治史。帝王的光环下,透见的往往是刀光血影;伟大辉煌的年代,记载的常常是战争。而人类个体所赖以生存的“私人”空间,却因为“不登大雅”而被忽略,被掩盖,被抹杀了。

就我们所知,“私人生活”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私人”相对于“公共”,趋于日常,富于偶然。这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蔽的领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社交场合必备的面具和防卫,可以放松警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身着“宽松的便袍”,脱去在外面闯荡时穿戴的坚硬铠甲。拿米兰‘昆德拉的话说,私人的空间,虽然是日常的、不完美的、不定的,有时甚至是虚无和邪恶的,但这是一个有可能导向“欢乐之完满,自由之完满,存在之完满”的世界。然而,因为私人生活总发生在深墙内院,关着门,上着锁,自然也就有其封闭性。乔治·杜比指出,19世纪的资产阶级竭尽全力想捍卫这堵“墙”的完整性,遮蔽墙里的一切。但这堵墙内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最真实的自我,有不见刀光的争斗,有不可言说的离合,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因为各种利益和需要交错成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

如何穿透这堵有形又无形的高墙,真正进入私人生活的空间,并勾勒出其历史的真实面貌?如何在其变化中确定岁月昕覆盖的现实?如何既准确无误地抓住主题,同时又不迷失方向,避免陷入纯粹个人的私密生活迷宫,而失去对历史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呢?面对这一个个疑问和难题,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忠实描述,致力于还历史一个原样。我们给读者推荐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便是这一领域最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不久前,葛兆光先生在谈文史研究学术规范的一篇文章中谈:道现在编的各种历史书,至少经过了“意识形态”、“精英意识”、“道德伦理”、“历史编纂原则”四道筛子的筛选过滤,诸如“日常生活、业余娱乐、私人空间”等重要内容在书写的历史中被省却;经过层层染过的修饰,历史的底色隐而不见了。他认为,要透过“这一层被层层染过的修饰”,看到历史的底色,找回那些被省略的、被删减的东西,尽可能接近历史原来的面貌。这不仅需要史学严谨的考据,还需要对生活必要的体验和想象。葛兆光先生的这一观点与我们推出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的主旨不谋而合。在我们看来,以往我们所阅读的西方历史,确实如乔治·杜比所说,大都是“公共舞台”的历史,也如葛兆光先生所说,是经过层层装饰过的难见历史原貌底色的历史。而深入“私人生活空间”,着眼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想象和感觉的史料和文献非常少见。通过对这套丛书的译介,我们至少多了一分可能性,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被“大写的历史”或遮蔽、或过滤、或忽略、或排斥的“小写的历史”的某些真实侧面。

法国阿歇特(Hachette)出版社出版的“日常生活译丛”,是一套开放性的大型丛书,可谓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加之作者们近乎散文化的笔调,在为广大读者剥去“大写的历史”的装饰、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常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欣喜和发现的愉悦。在阿歇特出版社已经推出的这一系列百余种图书中,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其中的30种以飨中国读者。神游历史,穿越时空,我们一起去结识古希腊的妇女、最早的基督教徒、乌托邦的追求者;去看一看国王的卧房、艺术家的斗室、士兵的营帐、百姓的平常日子;去体验一下宫墙内的沉重、酶丽下的丑陋、炮火后的悲怆、辉煌中的黑暗。

从卢瓦河的城堡到蒙马特高地的广场,从帝国鼎盛时期的罗马到希特勒统治下的柏林,从古希腊诸神的游戏到爵士乐手叛逆的鼓点……走进文字书写的历史,市井街巷、深闺内闱、宫廷豪宅、寻常人家,只要你用心去看、去发现,就会有别样的感受,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许钧

2003年4日16日于南京大学

后记

毫无疑问,20世纪最享盛名、创作数量最多的艺术家,非毕加索莫属,他的名字俨然成了“现代艺术”的代名词。他的出现,改写了20世纪的美术史。

毕加索独具魅力的风格贯穿20世纪,时至今日仍令人惊异。

当年,如同每个有思想的艺术家一样,年轻的毕加索萌生了拜访艺术之都巴黎的念头。1900年,一个幸运的机会让他如愿前往他向往已久的巴黎。之后,他数度往返于巴黎和巴塞罗那之间,直到1904年在巴黎定居下来。一到巴黎,毕加索就结交了一群前卫艺术家及作家朋友。他一生中,诗人好友特别多:阿波里奈尔,他最早发现毕加索的才华;马克斯·雅科布,为了毕加索,他甘愿放弃自己的诗歌创作,毕加索身陷困境,他义不容辞伸出援手;安德列·萨尔蒙,后来,他的回忆录生动再现了“洗衣船”那段波西米亚生活。毕加索的友人,还有电影导演、作曲家、杂技演员和小丑……

毕加索,在蒙马特高地,在“洗衣船”,度过了他生命中最艰难也最美好的时光。第一次赊账,第一次偷别人门前的食物,第一次坠入爱河,第一次得到世人赏识,第一次……

艺术家、作家、诗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贯通。布拉克和毕加索携手,开创了立体派艺术,打破过去以单一视点捕捉景象的传统绘画手法,掀起当代艺术革命。作家和诗人们引导毕加索跨进法国文学的宝库,而毕加索,他丰沛的热情、开阔的心胸、横溢的才华,也深深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位朋友。

在蒙马特高地、在“洗衣船”,艺术家们和他们的朋友,为了生存,还要跟画商、报纸杂志编辑,甚至小商小贩们打交道,虽然日子不那么轻松,却也乐在其中。他们在蒙马特高地创作、生活、娱乐。许多年以后,回首往事,他们满怀留恋与深情。

本书,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写,为了唤起人们对蒙马特高地的回忆。

鲁迅先生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比较确凿。”在此,译者认为,在艺术评论方面,叙述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依托和起点。“艺术高于生活”,但,毕竟,“艺术源于生活”。

感谢许钧老师对我的信任,感谢法国朋友Claude Payen先生为本书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王树先先生为本书前三章所做的仔细校改、润饰,给译文的总体风格做了正确的定位。虽然本人诚惶诚恐,尽心尽力,但毕竟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错漏疏失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业内同仁不吝赐教。

刘娟

2002年12月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