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打扮是对自己的挑战
看着对面走过来一位年过五旬的巴黎女人,那精力充沛的样子总叫我吃惊不已。
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Deneuve)曾说过:“女人的美要到60岁才会完全展现出来。”真正要做到像她那样很难。人到中年青春不再,但那充满女性魅力的生活态度仍能让人如沐春风。
在东方国家特别是日本,像不成文的规定一样,每个年纪都有与之相配的衣服和颜色。即使没有受到这只看不见手的束缚,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她们还是会不自觉地选择款式朴素、宽松地看不出身材的衣服。
对于百货商店或是服装卖场的导购来说,类似的商品推销也成了固定模式,所以选择的衣服会越来越素。在巴黎,日本游客真是一目了然——斜挎着包,戴着歪歪的随时要掉的帽子。因为大家都这么穿。
那么巴黎女人呢?肌肤的光泽度明显不如20岁时来得那么光彩照人了,但是为了弥补肤色的暗沉,她们反而会选择鲜艳明媚的衣服。走在巴黎的街上,看到银发苍苍的优雅女士,很自然地穿着婴儿般粉嫩色的外套。“太帅了!”我总是忍不住再三地回头。
随着年龄增长,身材曲线大不如前,与其穿肥大的衣服来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地穿那些会暴露身材不完美之处的衣服,这种穿衣态度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和东方女性的思考方式最不同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对巴黎女人来说,想穿什么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一种享受,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他人的评价、世俗的眼光对他们来说已经被选择性地忽略了。连男士都是如此。巴黎的大叔们上了年纪以后一个比一个穿得潮,真不愧是拉丁国家。当然,其中也有喜欢黑色就到死都只穿黑色的人。
有一次,我乘游轮去观光,绕着希腊、意大利、克罗地亚、土耳其玩一周。游轮很大,光乘客就有800多人。在船上大部分乘客是意大利人,亚洲人的我反而比较显眼。意大利人的打扮比法国人更加明媚艳丽,在游轮上真叫我大饱眼福。
人群中有这样一位女士尤为出众。她大约70岁,陪在她身边的是和她年龄相差近40岁的30岁左右的一位男士,两人在游轮上出双入对很是开心。这位女士,每次在船上遇到都衣着华丽、脚踩高跟,连发型都打理得一丝不苟,真是优雅极了。
早餐与晚餐是必定要换一身行头的,光是这次游轮之行所备的裙子,应该都比我所拥有的多10倍,奢华到令人侧目。
对于秉承“旅行就是要简单朴素”信条的我来说,对这位还像怀旧电影里坐游轮保持着一丝不乱精神的女士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吃饭时,我和她搭上了话。一聊之下,我发现她性格十分爽朗。我们还一起聊了聊她对现在年轻姑娘追逐时尚的看法。
她说:“现今的时尚究竟是谁鼓吹的呢?也许不过是花钱买了一堆只是显得你很廉价的东西。这种打扮既让女性的肢体动作得不到美的展现,又让女性的内心渐渐失去优雅的感觉。若年轻时打扮粗糙,真正成年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无法用服饰来掩盖。一件衣服究竟怎么穿,已经决定了你的人生。所以我最讨厌的就是旅行的时候对自己懈怠。坐游轮时,我也是有意选择带跟的鞋子和搭配这些鞋子的衣服。” 也许“讨厌对自己懈怠”就是这位女士对自己的挑战、与自己的对峙。我第一次明白,她这样打扮并不是为了满足看客的心理,而是像虔诚的信徒般在践行属于自己的时尚信条。
在巴黎,有时会收到一些派对的邀请,我时常会穿和服出席。每次我穿着和服出席的时候,身边的巴黎女人总会对我说:“今天的参加者中,你最美。”也许是因为不论多漂亮的巴黎女人穿和服都穿不出那种味道吧。日本人是用“心”在穿和服的。将衣服穿出自己的味道,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大胆地挑战自己。若是东方的女性有一天也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一定会在世界上更加耀眼夺目。P28-31
我出生于东京文京区的白山,一转眼过去的半个世纪,我都辗转生活在罗马、巴黎、纽约,还有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在这些地方的时间,有的很短只有半年,有的很长有20多年,这些海外生活的经历已经深深溶进了我的骨血中。
特别是生活了20多年的、如同第二故乡的巴黎,感觉囿事比乐事还多,现在回过头想想,真像做了一场漫长不愿醒来的梦。
活了大半辈子,与莫名增强的自信心相反的是,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不可思议地越降越低。
所以这本书也是不费力气、不加修饰、不考虑是不是老生常谈的,仅仅只是带着随意的笔触,把想起的那些,或许对读者今后人生有帮助的故事,用心地写出来。
虽说书中大量提到巴黎女人的魅力,但打死我也不愿意看到,你仅仅是在鲁莽地模仿巴黎女人。不如说,我的本意与之全然相反。
我想通过这本了解巴黎女人的书,唤醒东方女性,其他国家和地区女性所无法模仿的稀世之美,从心底里希望你们能活得更加自信。我是一直抱着这样的愿望完成此书的。
幻想着世界上的男性都为东方的维纳斯所倾倒,亲爱的读者们,我们后会有期。
东方女性是比任何事物都是美丽的存在!!!
有时,人生会收到完全意料之外的,名为“相遇”的礼物。
我与此书的作者NaomiB.sauvage的相遇,是在2003年,一个距巴黎40公里的叫做尚蒂伊的小城里举行的国际研讨会的午餐上。
我与偶然坐在桌旁的她一见如故。当时的她正全身心地投入一部戏剧的创作中,而这部戏剧是在徐徐讲述保罗·克洛岱尔旅居日本时写的随笔与诗歌的过程中,表现出当时日本大众的内心世界。
担任保罗·克洛岱尔协会会长的我,必须清楚地知道保罗·克洛岱尔的哪件作品,将在世界的什么地方,以何种形式展出,从那之后,我成了她那部戏剧的顾问。
这位日本小姐意外地从天而降,为我在老伴过世后,灰暗枯燥的人生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把她叫做“狂野的礼物”。
当时的我是世界最古老的意大利某银行巴黎分店的店长,已经84岁,正是该退休,安度晚年的时候。而她的出现,让我这个巴黎小子,下定决心和这份“野性的礼物,,一起描绘精彩的人生。
在巴黎举行的Naomi与世界知名钢琴家杰.戈特里伯(JayGottlieb)的竞演音乐会上,我献给她的诗被谱成了曲子。总之,和她在一起总是又紧张又兴奋,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真是每天都生活在狂野之中。
于是我送她了一个法文名NaomiB.Sauvage(狂野),包含着我对她的感谢与善意的嘲讽。
她的直觉与想象力,对于我这样理性思考人生的人来说,真是相当狂野。
我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这件事不可能!!!”.而她总是对着我生气地说:“人生不存在不可能!只存在如何将其变为可能!!!”到了我这个年纪还有人对你发火,说实话这感觉真好(笑)。
我从心底感谢这位狂野的日本小姐,经受过她的刺激后抗衰老效果极佳,如今已经92岁的我,依然自称为“感性的巴黎小子”。
2012年4月,她以自己波澜万丈的前半生为蓝本,写就的长篇小说《黄金之箭》在法国出版。
而她正是这位拿着黄金之箭的女人。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也就是《黄金之箭》在日本出版前夕,她拜托我无论如何要在她书的最后一章写点东西。
犹如上天安排好一般,她在地震的前三天回到了巴黎。
3月11日一早,晨间新闻就播出了日本震后的惨状。她看完后,那将要身心撕裂般的嚎哭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边。
她把最后的结局交给我,说想让已经周游7国的女主人公“Haruka”在地震后回到日本,并决定留下。最后的画面是主人公独自站在被海啸夷为平地的岸边。
然后,她真的就这样回日本去了。
回到日本的她马上去了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她像主人公“Haruka”一样独自站在被海啸夷为平地的岸边。“作为日本人第一次那么感同身受。”她对我说。
小说主人公Haruka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好像不需要我再写点儿什么了。
现在,NaomiB.Sauvage就像Haruka一样,在我看不到的遥远的地方踏上了新的旅途。
并非我吹捧,相信她的这本书定能让你接触到“最”巴黎的话题。有些话题写得非常深入而且尺度很大,如果我懂日语,很可能会担心到睡不着觉。
我热切地期盼着,她的那种巴黎女人的生活哲学能感染到更多的、还未开始拜读此书的亲爱的读者们。
希望你的人生,也如我这般,在她野性的光芒照射下闪闪发光。
巴黎的冬天是灰暗的。我家窗外亮着灯的埃菲尔铁塔,也是那么孤寂。
我也由衷地希望能借由她的这本书,改变您未来的人生轨迹。
NaomiB.Sauvage也许在地球的另一边,而我还将在她的影响下不断向我的艺术生涯发起挑战。
“人生很短,艺术之路却没有尽头。”
那么,祝你也有闪耀的旅途。
献给手捧此书的亲爱的东方读者们!
《做自己的教主(巴黎没有剩女的秘密)》由畠山奈保美编著,讲述了只因年轻貌美,就飘飘然,不在知性美和内在美上下功夫,这样的女孩长大后只会危机四伏。因为年轻,就好像肥皂泡一样,一眨眼就消失不见了。在巴黎,经常会听到,成熟女性的美,要到60岁才会散发出来。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40岁也还青涩着呢。
年轻时,认真和自己对峙过,认真磨炼自己,为成为出色的女人而努力过的人,和没努力过的人,到了她们60岁时,你能轻松地从她们的仪态、表情、声音中判个高低。
《做自己的教主(巴黎没有剩女的秘密)》是一本女性励志读物。作者(畠山奈保美)揭秘巴黎姑娘没有剩女并永远年轻的秘密。巴黎姑娘永远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因此她们会每天磨练自己的敏感度。本书介绍巴黎姑娘们的时尚、生活、生活方式等,同时揭秘随着年龄增大会更有魅力的原因。今天中国的女性越来越焦虑进入剩女行列、胸小、整天喊着减肥、心情焦躁不安……这是你要的自己吗?看看一直巴黎女人如何通过与自己的对峙的。享受增龄的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