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语,我们慢慢说,可以先看一下事实。大家知道,中国人说话、写文章谁也离不开成语。这些已经习惯的口语,你不由自主地张口就来,而且用得恰到好处,不会出大错。见到书上有人讽刺使用成语是咬文嚼字、掉书袋,那是没有看到成语使用的普遍性、通俗性,研究语言不能太学院化,要从语言现象着手。
其实成语真的一点也不神秘,即使是不识字的人,说不定每天也会用很多的成语。比如责备一个人没记性,就说:“你怎么没心没肺的!”送朋友远行,就说:“祝你一路顺风!”形容人们日夜赶路,就说:“你们是披星戴月,风雨兼程!”鼓励大家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就说:“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连串说了四个成语,简捷而明快。形容国家安定繁荣,就说:“现在是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即使同小孩子说话,也可以说:“不要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要开言痛语,实话实说!”谁能离得开成语呢?
到书店一看,很多书名也使用成语,如满城风雨、闭门造车、锦片前程、春暖花开、多多益善、反客为主、门当户对、逃之天天、百花齐放、天地玄黄、星火燎原、暴风骤雨、邪不压正等都有人用作书名。
标语口号因为追求简练,更有很多成语,如自力更生、增产节约、力争上游、移风易俗、实事求是、一路顺风、后来居上、勇往直前、克勤克俭、奋发图强、精益求精、救死扶伤等,都曾经出现过,没有人说不懂。
其他常用成语如勤学苦练、有头有尾、无动于衷、置若罔闻、雷厉风行、大智若愚、惊天动地、虎头蛇尾、仗势欺人、走南闯北、货真价实、高山流水、兵强马壮、坐收渔利、好大喜功、少魂没智、光宗耀祖、开言痛语、说三道四、嘴大眼小、胡说八道、一帆风顺、吐气扬眉,等等,谁不会说?可见,成语离我们生活很近,是我们日常口语与写作没法离开的语言现象。
当然成语中也有一些是标准的书面语,比较偏僻,也并不好懂,这些成语主要流行于专业的文史著作中,是为了给文章带来典雅和高妙,如:分道扬镳,这一成语出自北齐的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问公齐传》中北魏孝文帝的一段话:“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这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故事。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北魏是北朝第一个王朝,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硅举兵复国,改国号为魏,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第六位君主,是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时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执掌政权,紧接着便开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在洛阳,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许多改革,如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有推行均田制、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等,很好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分道扬镰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阳。
在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个叫拓跋齐者,后更姓改叫元齐,因为富韬略,善统兵,为灭赫连夏、北燕等建立了不世奇功。孝文帝封赏他为浮阳候、浮阳公,后封他为河问公。元齐之子元志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赏识这个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后来,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地位陡升,责为一国之都。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城,元志因而很骄傲。一天,他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叫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这个李彪,字道国,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时已经任职御史中尉,与尚书仆射出游,共同居住在洛阳东阳门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P3-5
季羡林序
前言成语是语言的宝石
第一章 成语的源流
第一节 风行水上偶成文——成语就是“现成话”
第二节 淘尽黄沙始到金一成语是一种文化积淀
第三节 落花盖水俗成云——成语之源
汉族人民历代口头使用的成语/少数民族创造出汉语俗成语/随着社会前进、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成语/源于古籍但已通俗化的成语/现当代社会中新用语也可固化成新成语
第四节 手提文锋百炼成——生成成语的文献
第五节 万里西来了宿缘——成语的丝绸之路佛经用语成为成语/佛经故事演化为成语/佛经中的譬喻生成成语
第六节 工兼众语媚韶华——域外成语,融入中华
第七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学名著,生成成语
第二章 成语与风俗文化
第一节 包容大地与山河——成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龙盘九鼎镇皇都——成语与中国鼎器
第三节 万事称好孔方兄——成语与钱币文化
第四节 勤求贤隽食不遑——成语与饮食文化
第五节 儿着绣衣身衣锦——成语与服饰文化衣与成语/冠戴与成语/鞋袜与成语/首饰与成语/化妆与成语/服饰与社会等级
第三章 成语对人生的塑造
第一节 公不百年,后学思之——成语与读书进学
第二节 殊途同至,厚德栽物——成语与道德修养
弟三节 江山美人,尽得风流一成语与男女风仪
第四节 寂寥虚境里,何处觅长生——成语与健身养
第四节 成语的趣味性
第一节 情亲见今日,语妙记当年——成语的亲和性
第二节 故事犹如此,新图更可怜——成语的故事性
第三节 一句言语可立碑——成语的哲理性
第四节 诗成寄与我,锵若金和丝——成语的诗趣
成语中含诗句/成语有诗的抒情性/成语的诗律美
第五节 义理浩无涯,经纶孰知要——成语的多义性
第六节 窘步同行乐,道文互屡看——成语的互文性
第七节 古镜铭文浅,神方谜语多——成语中有谜语
第五章 正确使用成语
第一节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语义原意,不可不究
第二节 诸儒主裘贬,毫发未容讹——语义褒贬,不可不分
第三节 为世立范围,正色斥破淫——语义范围,不可失当
第四节 难字逢人问,村中一小儿——成语别字,不可不除
因为读音相同而出现的误字/因为形体相近难以分辨而出现的误字/因为字音相同形体相近而出现的误字
第五节 吏抄诗懒多讹字,僮治餐迟少嫩蔬——成语错用,以讹传讹
第六节 悲歌泣鬼神,妙语无余少——活用成语,写出
妙文换位成语/仿词成语
第七节 此语创闻真快绝,非阿所好理当然——翻改成语,天不会塌
第八节 因君笔墨多新语,满路云山得美名——旧语不死,新语繁生
第九节 尺盛尺弱分两歧,句拙语俗意有疵——成语好用,也不万能
第六章 成语与名人轶事
第一节 杨度风流,“不堪回首”
第二节 严复发明,“物竞天择”
第三节 章太炎称说,“青出于蓝”
第四节 蔡元培抽思,“兼容并包”
第五节 鲁迅神思,“南腔北调”
第六节 鲁迅调侃,“卷土重来”与“至死不变”
第七节 辜鸿铭师尊,“约法三章”、“呜呼哀哉”
第八节 熊十力绝唱,“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第九节 潘光旦幽默,“四体投地”
第十节 张作霖霸气,“寸土不让”
第十一节 杨葆初故事,“盗亦有道”
在中国,在文学艺术,包括音乐、绘画、书法、舞蹈、歌唱等等方面,甚至在衣、食、住、行,园林布置,居室装修,言谈举止,应对进退等方面,都有所谓雅俗之分。
什么叫“雅”?什么叫“俗”?大家一听就明白,但可惜的是,一问就糊涂。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来说明二者的差别,还真不容易。我想借用当今国际上流行的模糊学的概念说,雅俗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决非楚河汉界,畛域分明。
说雅说俗,好像隐含着一种评价。雅,好像是高一等的,所谓“阳春白雪”者就是。俗,好像是低一等的,所谓“下里巴人”者就是。然而高一等的“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低一等的“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究竟是谁高谁低呢?评价用什么来做标准呢?
目前,我国的文学界和艺术界正在起劲地张扬严肃文学和严肃音乐与歌唱,而对它们的对立面俗文学和流行音乐与歌唱则不免有点贬意。这种努力是未可厚非的,是有其意义的。俗文学和流行的音乐与歌唱中确实有一些内容不健康的东西。但是其中也确实有一些能对读者和听众提供美的享受的东西,不能一笔抹煞,一棍子打死。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严肃的文学和音乐歌唱,还是俗文学和流行音乐与歌唱,所谓雅与俗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只能是:能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心灵,健全人们的心理素质,促使人们向前看,向上看,向未来看,让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类,愿意为实现人类的大同之域的理想而尽上自己的力量。
我想,我们这一套书系的目的就是这样,故乐而为之序。
季羡林
1994年6月22日
成语是闪光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我们应该合理而恰当地理解成语、准确地使用成语以发挥它的作用。
《成语文化》是语言研究著作,作者不是从纯语言的性质解释语言的意义,而是试图研究语言的使用现象,来发现成语内涵的丰富性,从而开拓出文化视角,让我们更多地发现汉语的语言美和成语运用的巨大空间。
《成语文化》的作者是刘玉凯。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是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套精品文化图书,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引领普通大众,沿着历史的轨迹,与文化对话,近距离探求文化的内涵。书系还是少年儿童了解传统文化、亲近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读本,使他们在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这本《成语文化》(作者刘玉凯)是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