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山笔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荒田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回来”散记

在中国大陆居住大半年后,我飞到了旧金山。让我表述普通人在交通发达的现代所进行的一次普通行旅,却颇为挠头,因为总胶着于一个字眼:回来。从旧金山回到我出生和成长的母国是名正言顺的“回去”,和唱“田园将芜,胡不归”的陶渊明、“少小离家”而被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贺知章以及“未老莫还乡”的韦庄,都没什么两样;反而,和因嘴馋而回去的怀乡病晚期患者拉开了距离,因为“海龟”们都知道,那里除了莼鲈这等绝妙土特产之外,还有地沟油、瘦肉精和三聚氰胺,而且鲈鱼因江河污染、莼菜由于田野滥洒农药,即使张季鹰再世也不能大快朵颐。那么,我奔赴旧金山(那里,依然住着儿女和多数亲人)算不算“回去”呢?若算,就是语义重复,犯了低级的措辞错误;若不算,那只好把自己置于旅客的位置。然而,我有钥匙,它能打开旧金山日落区一栋房子的门。门旁的山茶树,是不是为我这“前度刘郎今又来”而结下繁密的花蕾呢?而后院的草坪,我在离开前为了压制疯长的野草而铺下的旧地毯,被几束粗壮的蓟草撑破,它的剑叶向我摆出迎迓的姿态。至于最叫人留恋的天穹,宛如高加索美女的眸子一般蔚蓝,带着梦幻的迷离,更使我感到脚下稔熟的马路不大“实在”。

幸亏,这点无聊的思辨,不妨碍我驾轻就熟地步行去三个街区外买日报(仍旧5毛一份)和去点心铺买排骨饭(贵了5毛)。至于时差,倒不成困扰,睡就是了。退休以后,痛恨多年的闹钟终于被弃置了。

问题不是没有,就是不大像“回来”。打开一本过去爱读的书,欣欣然对自己说,嘿,它怎么在这里——还以为人依然逗留在彼岸那个因资历太浅而藏书甚少的书房。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虚浮,“替人家活”的空茫,连吃老妻做的饭,也像进了人家的胃。我自嘲道,是不是拒绝承认这是“回来”呢?一旦我把第一故乡重新定位为家,那么,地球上别的处所就统统成了“非家”。这有点糟糕,因之而生的乡愁,不但小家子气,而且近似于改写过去的日记,刻意抹杀在这里居住了30年的事实。

好在,出了一趟门,不踏实的感觉、不靠谱的乡愁都豁然而愈。

乘上7l路巴士,我去下城市场街的工会办点事。去时车上的人稀稀落落,归程在4点以后,由于巴士太疏,站在街旁吃够了从街尽头轮渡大厦旁边灌入的海风,才挤进一辆。乘客之多,叫人却步。我一路说着“请让让”,挪进里面。站着,一手扶横杠,一手翻开从香港寄来的杂志(六个多月前出版的月刊,此刻恶补过时的时评),恍惚间我像置身于九龙弥敦道的双层大巴底层。车到遍布廉价客栈的田德隆区时,乘客下了不少,但上来的更多。老年人和残障人专座上,一位老得颇具规模的拉丁裔男子蹒跚下车。座位空着好一阵,居然没人坐。一位和我面对面站着的男同胞,和我一样有意占据座位,但这位可能比我老一年半载的斯文人看了我一眼以后,没有动作,我明白,他的心思和我近似——以为对方比自家老上不止一年半载,所以把座位让出以表示无意僭越。我只好就座,继续翻开杂志读《再思日本核事故》之前,给同胞一个微笑以表示感谢,但他并没注意到(可能在构思一首精警的七律吧)。

美国的巴士文化中有一个定规:保持缄默。不管车内多拥挤,也很少喧哗,有的只是私语和激荡出来的热气。这么一来,热衷于高谈阔论的大陆新移民,在巴士上高声叫嚷,成了华人的耻辱。多年前,一位来自希腊的绅士,怒气冲冲地质问我:“你们中国人在巴士上吵架似的说话,我一概听不懂,真憋气!”他不像一般人那样为车上的聒噪所苦,只拘泥于能不能“听明白”,这种近于变态的窥探欲叫我又好气又好笑。不过,今天我得给车上为数不少的同胞(多数是女性,以“三个女人一个墟”算,即可组成七八个神侃会)平反,此刻,我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右侧的同座忽然说起话来,我的目光从核辐射的数据上移开,扭头看——黑人,68岁。我能写出这个确数,是因为他在大声宣告:“我过去在海军陆战队服役,退伍20多年了,今年这个岁数了,看不出来?哈哈,谢谢。”他戴黑毡帽,穿黑大衣,里面是三件头西装,从上到下都皱巴巴的,而且不大干净,可派头还是有的。血色甚佳的厚嘴唇,频繁地动着。这种丰仪,使我马上想起曾当过两任旧金山市长的布朗先生。他在大发议论,旁若无人。再看他的四周,并没有一个对话者,连作出恭听之态的也没有,遂断定他是在用蓝牙对话器,凭手机和别人交谈。他偏爱语气助词,“哎哟”、“哇”、“喔”、“啊”、“嗨”等点缀在夸张的描述中,“你说在西德基地?那一场绝对是刺激的比赛!对!航空兵一一八大队对地勤队,美式足球,航空兵三个达阵,呱呱叫的四分卫,叫赛门……”我推测他和对方曾是同袍。过了一会,他又抱怨退伍军人医院的服务差劲,开的止痛药也没效。愈谈下去愈放得开,声若洪钟加上出语幽默,和他隔三个座位的白人老爷爷,本来在闭目养神,听下去却连连点头,嘴角漏出隐秘的微笑。10分钟以后,演讲者的左肘微微动了一下,同时发一阵嘟囔:“太挤了!”我晓得,他是向我提出温和的抗议。我说:“不关我的事,我也是被人挤着。”他顺着我的视线,看到同一张长椅,刚刚坐下一位体重超过300磅的汉子,明白了。P3-5

后记

2013年6月,我在旧金山的家中与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史小军先生通电话,他力邀我出版一本散文集,我欣然允诺。在研究全球华文文学方面,以饶苋子教授及其弟子王列耀教授为领军的暨南大学文学院成绩卓著,名气响亮,王教授还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暨南大学出版社一直把出版海外华人文学著作当作重点。作为暨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史小军总编就此和我面谈过多次,也常通过电子邮件交换意见。他对海外华文文学界的历史与现状富于洞见。他曾计划以有“海外散文第一家”之称的王鼎钧先生的最新作品打头阵,陆续推出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丛书。

书稿发到出版社后,我想还得补写一篇后记,交代成书的来龙去脉。光有序言,不算完全,一如我这个移居海外的中文写作者,晚年不回归故土,就不能完成“马蹄铁”形的人生。我的履历,前一段日“旅美”,后一段日“旅中”。从超越国籍的意义看,“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李白语),哪个国度都是“旅舍”。

哪个“旅舍”,都立在大地上,都顶着天空。从20世纪90年代以还,在海外移民群体最频繁引用的字眼中,“天空”和“大地”该排在前列。如果把人生喻为拼贴,“天空”和“土地”两组词可拼为四种:一为祖国的天空,祖国的土地;二为异国的天空,祖国的土地;三为异国的天空,异国的土地;四为异国的土地,祖国的天空。第三种,对洋生洋长的第二代、第三代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他们没有“祖国”这个参照物。

“得到天空,失去土地”,是第一代移民的精神总结。可是,此说嫌空疏,恰切的表述应是“得到异国的天空,失去祖国的土地”。老是为故土异邦这些命题所苦的,是“洵此美而非吾土兮”的我们,登斯楼而远望,乡愁是游子的流行病,岂穷达而异心?有了天空,就能自由地飞翔。经过脱胎换骨,建立了人格尊严。俯仰不愧,这关乎生命价值的大节,也许拥有了。然而,脚不好使了,因为外国这“大地”不牢靠,英语的绊脚石,迫在眉睫的生计,胃的水土不服。思想飞够了,敛翅时难以找到栖息的林木;漂流累了,急需一个埠头,却发现处处是浮冰。

我这个失去“大地”的新移民,在白天蓝得教人六神无主、在夜里并无如海繁星的洋天空下惨淡经营,怎么折中,怎么替代,怎么逃避,怎么退而求其次,这些都体验得多了。然后,身心交瘁地进入晚年。好在,退休后获得选择的自由,取得第四种:故国的天空,故国的大地。我要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中国,当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零距离地体验它的所有方面。去国30多年后,“中国变成怎样的国家”和“我变成怎样的人”这两个题目,我要以第一手材料作答。至于能不能写出作品,写成什么气候,则听其自然。

当然,在腿脚尚称利落的年纪,无论在故土还是在异国,我都不当“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激烈者。旧金山,我还得回来。这里有母亲、岳母、儿女和孙儿女,有用了许多年的书桌。窗外,是蓝天、大海。街对面,一排苍劲的花旗松,春日,叶丛中夹着毛茸茸的黄色花球,阳光下一如孔雀的翎羽;如今是夏天,结满了松果,风大时会落下,轻轻击中林中小路上的人或狗。

今天早上,15个月大的外孙女,踉踉跄跄地走到我的书桌下方,双手高高举起,咿咿呀呀地嚷着,脚丫子踮得高高的。我只好把文档关掉,把她抱起来,任她用指头在键盘上乱戳。屏幕上出现一排和她的“话”一般、无人能懂的“天书”。教我何其痴迷的“捣蛋”130多年前,在故土的乡村,我也有书桌——它可是少有的豪华型,家里开文具店时留下来的。外孙女的母亲,也是这样,坐在我的腿上,拿起圆珠笔,给我新成的诗稿添加莫名其妙的线条。

膝上的外孙女在键盘上得意地“创作”的瞬间,我突然想通:她以及她所象征的世界,既是我的“天空”,也是我的“大地”。

值此2013年广州“南国书香节”开幕之际,我衷心感谢书香节组委会及暨南大学出版社徐义雄社长、史小军总编对本书的厚爱和垂顾,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劳的出版社的所有朋友们。出书要冒风险,他们依然无私地提携海外寂寞的写作者,不掺和丝毫功利的情意让我永远感念。

目录

自 序

第一辑 浮云游子意——写于旧金山

一 “回来”散记

二 沧桑唐人街

三 路多长幸福就多长

四 老同事詹姆斯

五 五月情思

六 大年三十排队买烧猪肉记

七 别有用心的散步

八 在星巴克写星巴克

九 墓园里

十 三个宝贝“瞎拼”去

十一 某校友会周年庆记

十二 又庸俗又密实的快乐

十三 内华达三记

十四 倒下的花旗松

十五 俯身向你

十六 春夜

十七 逼近眉睫的玄学

十八 春天第一天,美的奇袭

十九 剪枝记

二十 华盛顿广场的阳光

二十一 是什么偷走我们的自然

二十二 人心的风景

二十三 怎样“谋杀”4个小时

二十四 三句话就是一生

二十五 一盏街灯

二十六 独饮咖啡

二十七 “刻板”是这样炼成的

二十八 “天文学家”与“哲学家”

二十九 灾区饥民种兰花

三十 “怜子”与“真豪杰”

三十一 街灯亮起之前

三十二 哪把剑经得十年磨

三十三 “搔痒”说

三十四 鱼尾纹颂

三十五 化学与物理学

三十六 天这么快黑下来了

三十七 北美洲的天空

三十八 全世界的祖父

三十九 人生盛宴

第二辑 落日故人情——写于佛山

四十 如此感激我的人生

四十一 回来了

四十二 “沿海高速”途中

四十三 走路的幸福指引

四十四 人性的弱点(四题)

四十五 桂树下,买鲜花

四十六 和“小麦”并坐

四十七 小涌之谜

四十八 书香节,我的位置

四十九 深秋意象

五十 浮生半日记

五十一 老年需要“添加剂”

五十二 1976年的“×氏运筹学”

五十三 老天下的

五十四 蜻蜓,在阳台上

五十五 人不约的黄昏后

五十六 城市蛙声

五十七 此刻,心何其安恬

五十八 一毛钱

五十九 乡土轶事(三则)

六十 这双平底鞋

六十一 老人速写(三帖)

六十二 雨中香港

六十三 酣畅男儿泪

六十四 树荫满地日当午

六十五 送书人

六十六 汽车喇叭声

六十七 联想力的跃进

六十八 “实力派”

六十九 凭什么信你

七十 “小心地滑”

七十一 异乡人

七十二 番石榴的滋味

七十三 我湖

七十四 理发记

七十五 齿于人类的狗屎堆

七十六 多余的电话号码

七十七 气味温柔

七十八 小板凳

七十九 市井三章

八十 乡村之伤

八十一 “底线”谈

八十二 过生日是件值得细琢磨的事情

八十三 写着玩

八十四 世俗礼赞

八十五 如果“厌倦了伦敦”

八十六 言与行的诡异歧途

八十七 候车站

八十八 爬梯记

八十九 两个修鞋匠

九十 菜市之恋

九十一 感时篇(五题)

九十二 能不能“访戴”

九十三 “夫妻斗气”是技术活

九十四 播种善意

九十五 “只差_串鞭炮”

九十六 “双赢”辩

附录一 细品刘荒田

附录二 一生功力写“寻常”——刘荒田先生《两山笔记》读后感

后记

序言

2011年初,我在美国生活工作过30多年以后,退休了,从此进入晚年。我曾写过随笔《最喜近黄昏》,其中列举了把“只是近黄昏”改为“最喜近黄昏”的三大理由:

首先,只要你承认自然规律是上帝也改变不了的铁律,“公道世间唯白发”,叹息徒然破坏心境,导致心理疾病多发,无论对腰包、对个人健康、对家庭生活,还是对社会福利,都作了残忍的减法,却找不到一点正面作用。你不“喜”,只会做赔本生意。

其次,晚年是生命的总结。青春时期的求学、中年时期的拼搏、养育儿女的义务以及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以分期付款买下来的房屋一般,终于到了“付讫”的一天。“长恨此身非吾有”,那是昨天的“不得不然”;到今天,终于“忘却营营”,向职场宣告:我可以赎回自我,第一次成为“我”的主人了!这辈子,就这么一段光阴,全然为你的梦支配,为你的“未竟之业”主宰。尽管腿脚不怎么灵光,降血压和降胆固醇的药物少不了,顾忌和禁忌多多,但好歹撇开了闹钟,离开了工作的压力和关乎利害的人际关系。你是刚刚被诸多责任所释放的囚犯,站在大墙外,被太猛烈的阳光射得眼睛发花。你习惯了有规律的吃苦,现在要适应无拘束的享受。

第三点至关重要,那就是:一生中以晚年的生活质量最好。当然,此言不能落实在世俗逸乐上,论声色犬马、天地壮游,套句洋鬼子的叹息:“年轻时没钱买牛排,老来有钱买却嚼不动。”一口假牙和旋上螺丝的腿关节,怎么和雄姿英发时的年纪比?我说的是“密度”。到了晚年,以漫长岁月积累的经验来观照人生,居高临下,所以超脱;以“我从前也犯过”来解释晚辈的错失,所以宽容;以“每一天都是利息”的姿态来过,所以紧紧拥抱每一珍贵的瞬间,享受天伦之乐、交友之乐、知识之乐、思考之乐和自我完成之乐。青壮年时期,人生飨宴丰盛是丰盛,但你总是囫囵吞之,如今将就清淡之食,却能咀嚼出隽永的味道来。

总之,“近黄昏”是人生最大的捷报,是以千辛万苦换来的庞大的幸福,是生命交响乐中最振奋人心的高潮之篇,也是务必手舞足蹈地庆祝的盛典。

两年以后,且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以上的乐观主义概括大体恰当,但对老年的疾病以及意外的估计则有不足。人生的最后一程,密集着失去,从健康到亲友,不可能天天乐不可支,因此我们需要化解苦难、超越苦难,营造内心的宁静。

退休以前,我的人生包含两个年龄上的“一半”——中国32年,美国32年;退休以后,则由两个居住地合成——中国广东的千年古镇佛山和美国加州的旅游名城旧金山。从浅层次(即并非“东西通吃”)而言,无论是在佛山禅城区一个名叫“星星花园”的小区,还是在旧金山滨海的日落区,我都得其所哉,并承受难以规避的苦。为此,我充满感恩,老天爷何其仁厚,赐我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个社会、两种语境、两种“生活在别处”和两种乡愁。

本集所收录的主要是我在2011-2013年所写的散文和随笔,其中一半成于旧金山,一半成于佛山,因此称之为《两山笔记》。

内容推荐

《两山笔记》作者(刘荒田)以诙谐、幽默、朴实的语言,从身边的人物,诸如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讲起,再加上丰富的回忆与想象,将生活中的小事,诸如买烧猪肉、散步、等巴士、坐巴士等写得惟妙惟肖,整部笔记散文是一部活的人生盛宴。

《两山笔记》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发行。

编辑推荐

刘荒田,原籍广东台山。当过知青、教师和公务员。1980年移居美国,谋生之余,以母语从事写作多年,已出版散文随笔集23种,其中的《刘荒田美国笔记》获首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最佳散文奖”。2011年退休以后,在两“山”(美国的旧金山和中国广东的佛山)轮流居住。

《两山笔记》所收录的主要是作者在2011-2013年所写的散文和随笔,内容包括《“回来”散记》、《沧桑唐人街》、《路多长幸福就多长》、《老同事詹姆斯》、《五月情思》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8: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