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拳师(一个中国武师漂泊到越南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越)陈越中 |
出版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资料性的拳书,它将忠于史实置于首位,讲述了越南咏春拳的两代传承故事,为读者描绘了人与人之间,作为师徒、兄弟,非常美好的、重情重义的相处方式,让读者对阮济公和吴士贵两位咏春拳宗师的才华和德行有了深入的了解,即使不能与之相交,也同样有一见如故之感。 作者简介 陈越中,越南籍,生于1959年。原越南驻中国大使陈子平将军的小儿子,在越南抗美战争中长大,中学时期开始学习武术。长大后,恰逢越南实行革新开放政策,走上经商之路,与人合伙开办出口服装厂,负责服装出口业务。平生多行善事,对武术与医术都有较深造诣,常利用业余时间传授武功、武德和行医。 由于崇敬武术,而且想要报答师父的教导之恩,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拳师》一书,2013年发行后在越南引起很大反响,至2020年已再版三次。 目录 第一部分 宗师阮济公 第一章 漂泊人生 缘分 中国功夫,还是咏春拳? 学练使用兵器 精髓与结晶 第二章 江湖处事 外交式教学 凡事先责己 不要砸人家的饭碗 不争强好胜 不教恶人 港口的江湖打斗 学打枪 身手不凡 医武同道 悦于艺 第二部分 吴士贵老师 丰实的人生 同卖艺者比试 一边是友情,一边是 越南人的自尊心 打金补 高超的武术,高尚的武德 同门朋友 共同印证武术 拳上拳 世间各色武术人生 天积老医生 别有天地 最后的日子 永别悼词 第三部分 尾声 柔拳养生学派 那边的河仍在流淌 吴士贵学术思想总结 第四部分 作品余音 文坛、武坛热议《拳师》 这种尚武精神让人着迷 学会输 《拳师》与武术和人生 试谈《拳师》的道德、教育、文化价值 拳师作者:我写的是武,但讲的是文 文以载道,文即是人 《拳师》与教育 读《拳师》有感 《拳师》是堂处世的大课 《拳师》读后感 一本写武人武道的书 代跋 译后记 序言 四十年前,一个全国武 术大会在越南河内召开,来 自全国多个地区的武师出席 了这次会议。会上,各个代 表对武术进行了交流,共同 分享了对武术精华的见解, 从中选出适合各个年级学生 “体质和精神”全面发展的训 练方式。这是充满人文关怀 且具有尚武精神的远见卓识 。在会上,有一个“无进, 无马,出手柔如绒如绵”的 武术门派,获得了武师们的 高度赞许,甚至称之为“拳 上拳”。这个门派,后来被 习武的人称为“越南咏春拳” ,因其招式与中国的咏春拳 多有相似之处。 这个门派来到越南的时 间是20世纪30—40年代,当 时越南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 史时期。咏春拳(暂且以此 称之)由一位中国武术名师 在河内和西贡进行传授。正 因为如此,迄今人们对这个 武术门派的来历尚知之不多 ,但它却给后人留下许多传 说和佳话。 诸位手上的这本书,是 一本非虚构的文学作品,作 者是位知识分子,且是位跟 随这个门派习武多年的人。 作者为了收集这些尘封已久 的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资料, 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如果没 有人去发掘,谁又能保证它 不会被流逝的岁月所埋没? 《拳师》中描写的人物都十 分美,美在学术,美在人格 、道义、毅力、处世、行为 ,以及教人向善。因它是一 部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从中 找到现实生活中相似甚至近 乎原型的人物,这一切,都 寄托着作者的所盼所思。本 书所讲的一些小故事,简单 而实在,通过对一位真实人 物——吴士贵先生所述的回 忆,达到对人的教育、培养 的目的,并回应人们对越南 传统武术门派真实情况的关 注。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部 对武术爱好者有吸引力的作 品,而且是一部可以让尚武 的人从中找到一种适合越南 人体质的运动方式的作品。 还可以说,这是描写越 南咏春拳门派的第一部作品 ,我们期待今后还会涌现出 更多描写这一独特武术门派 的作品。 在此谨郑重推荐给读者 ! 越南青年出版社 导语 这本书讲述了三代武师作为师徒、兄弟交往的故事,其文字简洁、朴实而有力,故事曲折、耐人寻味。书中记述的前辈们在漫漫人生路上留下了各种传奇故事,这是一本讲述流传于越南的,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两代相传的咏春拳武术的书。 后记 我十分荣幸得到《拳师 》的作者,同时也是我的武 术老师陈越中的允许,在读 完本书后与大家分享我的感 受。 在越南文坛上,恐怕已 多年未出现过一本描写武术 界传奇人物的文学作品了, 值得指出的是,他们都是些 近年来人们口头上或者在银 幕上看到的。蜚声海内外的 咏春拳门派的宗师级人物。 更何况,这本书并非专 为习武者而作。作者笔下出 现了两个人物:一师一徒、 一老一少、一华一越.他们 同处在一个急速变化、世事 浮沉的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 ,而他们又在情感、性格、 命运等等方面那样相似。 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两 个最为重要的时刻:一个是 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另一 个是闭上眼睛辞别人世间的 那一刻。 阮济公老先生,一位在 广东佛山地区顶尖的武林高 手,在刀光剑影中滚打多年 后,为了躲避江湖恩怨而漂 泊海外,到越南栖身,并在 这里度过了余生的二十多个 春秋。他把越南作为他的第 二故乡,并在这里度过了他 一生中武术生涯最为得意的 时光。 或许因为已经金盆洗手 ,过上较为安定的日子,他 老人家才有足够的时间回顾 总结和传授这门咏春拳武术 。作为一个杰出的武术人物 ,阮济公学到的东西既多样 又庞杂,加之亲身经历过残 酷的现实磨难,有过多次绝 处逢生的时刻,让他得以提 炼出其独有的武术精华。 恐怕正是这一切才能够 帮助我们解开武术界一直以 来难以解开的谜团:为什么 在中国乃至世界所传授的咏 春拳内容,在越南都有,反 之,阮济公在越南向弟子们 传授的一些咏春拳内容,其 他地方却没有,这是否说明 ,越南的咏春拳有阮济公独 创的部分?如果确实如此, 那么越南的咏春拳,则可以 确定为以某人名字命名的咏 春拳的另一门派。 由于较晚接触这门拳术 ,我同吴士贵老师没有更多 的接触机会,也未曾直接接 受他的传授,但是读了《拳 师》,感觉到了书中对师父 的爱、怀念和崇敬。9币父 嫡传弟子陈越中描述的故事 最真实、最可信,对吴士贵 师父的形象描绘得也最饱满 。我相信,那些曾经见过, 甚至未曾见过吴士贵老师的 人,读了这本书也会与我有 同感。 在此我想谈谈我从吴士 贵师父的教导中收获的两点 心得。 老师教导说:“学习这门 武术,不是为了打人,而是 为了不被人打。” 他又教导说:“这门武术 教人会认输,会认输的人不 会死。” 这是否正是“君子不争” ?习武到了何种功力才有自 信别人打不了自己,又要修 炼到何种水平才能做到即使 自己武功过人也要懂得必要 时“认输”?个中道理体现在 拳师的言行之中。更为重要 的是,我感悟到,正是这种 处世哲理,才使得武术之道 更能适应当今之文明世界。 《拳师》以章回形式, 采用简洁而灵活多变的语言 ,以及充分的形象描述,讲 述风格不同寻常,引人入胜 ,蕴含丰富的生活信息、思 想及武道,使读者掩卷之后 无限遐思。《拳师》并未止 步于此,作者还把活生生的 生活故事,通过其本人与吴 士贵老师的交谈等方式呈现 出来,体现师徒之间的情感 、道义及其学术价值。此外 ,还有用文字和语言记录在 附录中的一些生动资料。这 些,正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 部分。 诗人灰越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有很多宝贵的财富 ,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认识和 正确的对待,它将会渐渐失 去,不要等到过了三四十年 以后,外国人再回过头来教 我们学习我们祖先的东西。 ——名师,吴士贵 这是一本内容十分精彩 的书,每一次习武,都表现 得那么迷人。其强烈的人文 精神,深刻地体现在每一行 字、每一个形象之中。 ——阮越河 精彩页 第一章漂泊人生 阮济公老先生1877年出生在中国广东佛山,1959年殁于越南西贡,享年八十三岁。后人尊崇这位老先生,遂有其许多传奇故事流传,并尊之为越南咏春拳武术门派的宗师。在本书有限的篇幅里,我只能把济公老人同贵老师讲述过的故事记录下来,作为真实史料留存。 济公老先生于1938年来到越南,给一户姓甘的华商当管家。这户华商的经营范围覆盖了河内、海防、中国香港、中国内地、西贡等多个地区。济公老先生的到来有点特殊,有别于为了谋生而迁徙到越南的其他华人,他是因逃避一宗可能遭当地政府严判的官司而不得不离开祖国,漂泊他乡。这一年,老先生已六十岁。 根据老人的讲述,他还在壮年的时候,就给人家当保镖,专业护送一些长途运输的贵重物品。那时候他的才华、威望和本领,在武林和江湖上已相当闻名。这个时候,热兵器已经出现,枪支弹药比起传统武术来说杀伤力可要大得多。保镖行业是个高危行业,每次在路上遇到有组织的匪徒拦路抢劫,都要面对生与死的较量.谁也不知道,已有多少条性命在老人的双刀和枪口上终结。老人只是说:“他们只因死于贪婪。”那时贵老师年纪还小,只是戏说“师父斩了不少人。” 辛亥革命(1911年)那年,济公才三十岁,他有一颗爱国心.又有本领,而且已颇具名声。看到祖国大地被列强蹂躏,济公参加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武装组织,不是那些争权夺利的政治组织的正规武装,而是一些仁人志士组织的自发武装。 济公老人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贵老师一直铭记在心。那是在福建沿海打的一场“放椰果”仗。那天中午,他们用几十艘木船运了一批干椰果投放在沿海一两公里长的近海岸处,下午潮水开始上涨,至黄昏时刻,潮涌起伏的海水中,一个个漂浮的椰果就像是成千上万的军队正向岸边游动。敌人发现后紧张地准备迎战,随着潮涨潮落,这些椰果也时进时退。天色渐渐暗下来,敌人也显得越来越紧张,这时济公突然发出进攻命令,岸上和埋伏于海上的部队同时出击,前后夹攻,敌方腹背受敌,陷于埋伏之中,枪声四起,众人挥刀砍杀,在已经降临的夜幕中只听一片喊杀声,经过一番厮杀后,济公号令收兵,这场战斗没有带回一个降兵,也就是说,敌人已被杀得一个不剩。 可能由于当年贵老师还正青春年少,因不是同辈人,济公老人也不便同他讲述太多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浮沉往事。但贵老师基于对济公老人的了解,常常用尊重、崇敬的语言同我们讲述老人家那些堪称榜样的故事,而我们在这些讲述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学习着。贵老师说,济公老人可以被称为“一位哲人、良医,一位武师。一位军师,同时也是一位相术师”。真有意思,在一个人身上竟然汇聚了那么多的气质和才华,这只能是一位有深厚积淀,受过高等文化教育,有着丰实人生阅历,加上天资聪颖的人才能具备。后人往往从武术的角度崇敬这位老人,这就把一个全面的人看窄了。 济公老人曾说,他还有一个弟弟(后人确认其为名师阮奇山)也武艺高强,但兄弟分手已久,连贵老师跟随老人学艺多年也未曾闻其音讯。按照甘家的重要成员甘叔强的说法,济公老人之所以来到越南,是有位可靠人士早年同甘家有过约定,并为他的出走作了长时间的充分准备。老人家是凭着自身的名望、见识和阅历,作为甘家的一位经济谋士和家庭教师的身份而寄身的。 在越南生活了若干年后,济公老人对越南的城市生活已有所认识,逐渐同当地华人和越南人有了更广泛的接触,经常打交道的越南人多为同甘家有生意往来的资本家或商人。这个时候.济公老人已有了一个七八岁的女儿,他常戏言“也是修行多年才得了她”。老人有一个寡言少语的妻子,每当有客人来访或是老人同学生交流的时候,夫人都回避。听说到了1950年,老人又得了个儿子。 才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又遇上日本军队入侵印度支那地区,加上之前饱受法国的殖民统治,人们的生活日益颠沛和紧张。此时的中国,凡是日本法西斯所到之处,都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出于对敌人的仇恨,凡是中国人,都在想方设法反抗这些法西斯分子。 越南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之前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在这里主要是法日之间的对立。没过多久,1945年8月,越南爆发了八月革命,越南独立同盟领导全国人民奋起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此时,各种传闻越来越多,包括法国军队要再次入侵占领整个越南。1946年秋天的一个晚上,贵老师正在自己马尾街的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华人男客,对老师说:“为了避开将要在河内发生的枪战冲突,济公老人准备迁到南方去,他叫我告知你早做准备,好同他老人家和好友甘叔强一道走。”说罢递过一套黑衣裳给贵老师。同济公老人相处多年,老师心里明白,一旦接过黑衣就意味着答应一起南迁,不接则表示拒绝。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