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讲话之初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像这样看来中国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只得到一个空名,所以中国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就是到今天,也还是失败。”
接着,孙中山又将“完全失败”的辛亥革命与“彻底成功”的俄国革命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个看似“荒谬”的结论——中国的革命来得太容易。他从对内和对外两方面进行了比较性的总结:“就对内一方面来说。中国从前革命,是对外来的满洲人。满清皇帝的权威,到我们革命的时候,已经很薄弱,政治也很腐败。当那个时候,满洲的国家势力,是世界上最衰微的国家,比较俄国对他们皇帝革命的时候是怎么样呢?俄皇是本国人,又是俄国的教主,在国内的威权是第一,当没有革命的时候,俄罗斯的国势,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像这样比较,可以说中国是对权势很薄弱的皇帝来革命,俄国是对权势很强盛的皇帝来革命,所以就对内这一方面讲,中国革命是很容易的,俄国革命是很艰难的。就对外一方面说,俄国革命之后,所遇到的障碍是很大的,中国革命之后,亳没有人干涉。在革命之前,外国人虽有瓜分中国言论,我们也怕到革命的时候,受列强的干涉,但是发生了革命之后,列强亳没有理会,俄国发生了革命之后,遇到外国人的障碍,不只是言论,并且实受兵力的干涉,各国军队侵进俄国境内的,有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以及其他各小国的军队,外国人集合全世界的力量来干涉俄国。”
孙中山在演说中将辛亥革命说成“完全失败”以及“太容易”,主要是为了激励大家不要惧怕反革命的表面强势,应当学习俄国革命先烈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诚然,与俄国革命相比,中国的革命确实没有俄国革命成功,但也有其推翻两千年帝制的历史功绩,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孙中山的早年革命生涯,便会知道辛亥革命的成功并不是那么“太容易”。下面我们简略回顾一下孙中山先生曲折奋斗和辉煌壮丽的人生轨迹,这样令我们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孙中山这位“黄埔教父”的革命生涯,由此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此时此际创建黄埔军校的“良苦用心”。
从军,从政,还是从医?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农历十月初六),孙中山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普通农民之家,在家中排行第三,按照族谱,其父孙达成给他取名“德明”。另外,据说孙中山出生后,其祖母请算卦先生为他算命,竟算出他是“天子命”,所以便为他取了一个“帝象”的名字。待他年纪稍大之后,自己又取名“文”,字“载之”,取“文以载道”之义。18岁在香港受教会洗礼时,他又取“曰新又新”之义,署名日新,其业师区凤墀根据粤语“目新”的发音给他改号为“逸仙”,自此以后,“孙逸仙”(sun Yat—sen)的称号渐渐在海外中西友人之间流传开来。1897年,孙中山在日本投宿旅店的时候,因为当时他是清政府通缉的要犯,不想以真名示人,所以日籍友人平山周为他代署“中山”,而他在下面续写了一个“樵”字(意为“中国的山樵”),此后也常常在信函署名时自署“中山”。此后,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公文、函电多自署“孙文”,日本人也仍习惯称他为“孙文”,但“孙中山”的名字却渐渐在外界被叫响起来。
孙中山从7岁开始进入私塾,接受了七年的传统教育。1879年,孙中山随同母亲赴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探访长兄孙眉,也正是在此次旅行中,孙中山自述自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到了檀香山不久,孙母便…… P14-15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教父,孙中山用四十年的革命实践得出“以党治军”、“以党治国”的革命理论,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为了实践“以党治军”的理论,呕心沥血地创建革命军校,践行“党指挥枪”的革命原则,成为“黄埔教父”。正是因为有了一支以黄埔师生为核心骨架的革命军,国民革命军从1925年起,东征,北伐,只用三年时间就荡平了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持续了十几年的军阀割据与混战局面,定都南京,统一了中国,而日本人甚至于认为,中国人的抗日战争打了八年,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就是因为中国有二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黄埔军官。
作为黄埔教父,孙中山从铁与血的教训中才认识到革命党与革命军的重要性:有了革命党,才能造就革命军;有了革命军,才能缔造革命政权。从黄埔军校成立之后,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从中获得了制胜的法宝。由此,蒋介石高喊“一个主义一个党”,拼命培植蒋记黄埔军事集团,凭借黄埔军团,蒋介石得以执掌民国二十几年;毛泽东大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组建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红色黄埔系星星之火,渐渐燎原,再到人民解放军,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历史是渐行渐远,真相却越来越近,我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和评价就越来越公正。今天,我们可以撇开意识形态的分野,而是比较客观公正地说,没有孙中山,就没有“亲爱精诚”的黄埔军校,就没有20世纪叱咤风云的黄埔系;就没有新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就没有大革命时代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没有“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黄埔精神,就没有黄埔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一部黄埔风云史,就是20世纪中国的革命史。合与分,斗与争,黄埔师生皆是主角。 本书以海内外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为依据,站在开放、客观的史学立场,用通俗流畅的史传文笔,从“黄埔教父”这一界定来回顾、探讨辛亥革命的元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实践活动,重点阐述了从1918年到孙中山先生逝世这一个时间段内孙中山是如何为了创建革命者的黄埔军校而努力奋斗的,是如何把国共两党聚集在一起而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精诚合作的。作者的阐述与分析结构严密,有理有据,条分缕析,最后,作者大胆地提出假设:如果孙中山先生多活十年,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必定会大大提前,中国必定可以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日本侵略者必定不可能给中国造成如此巨大的伤痛和损失,或许日本人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可以早早地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诚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回顾历史,假设历史,就是为了我们今日能够更好地创造我们的未来,从这一角度来说,合理的假设能够让人们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古为镜。
本书在成稿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致谢,文中插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图片,大多是从军事博物馆、红楼、展览馆等处直接翻拍下来的,只有少量的图片属于公有版权作品。同时,作者鉴于自己的史学水平有限,文中可能存在错讹之处,敬请专家、学者、读者不吝赐教。
在2009年共和国六十周年国庆期间去过天安门广场的人都应该不会忘记,在天安门广场上那座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共和国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北面,摆放着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恰巧与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泽东像遥遥相望。
在共和国重大节日期间,在天安门广场悬挂伟人画像,是提醒国人不要忘记那些缔造共和国的民族英雄。孙中山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每逢“五一”劳动节和国庆期间,孙中山先生画像都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与毛泽东画像一南一北,遥相凝视,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共和国政府确定下来的一个庆典惯例。由此,可以看出中共对辛亥革命的高度评价,反映了中共领导人对历史的尊重,对孙中山先生的尊敬。
孙中山是当之无愧的黄埔教父,可以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现代中国。海外民国史专家、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北伐;没有北伐就没有国民党的政权;没有国民党的政权,抗战期间中国就没有政府。国共两党的高层人士都和黄埔军校有关系,可以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现代中国。整个一部中国近代史,逃不掉黄埔的影子。黄埔军校诞生于中国的军阀时代,它的诞生统一了中国的革命军,打掉了军阀,开启了中国的一个新时代。”
192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在俄国人支援下合作创办的一所军事学校。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这是孙中山总结吸取此前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1900年,孙中山在惠州举旗反清,因无援军、弹药不足失败。1903年,他在日本创办青山军校培养军事骨干。1905年,他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鹄的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1908年至1911年,孙中山吸取失败教训,开始寄望于清朝新军,鼓动他们倒戈暴动,相继有1910年2月的广州起义、1911年3月的“三·二九”起义等,直至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岗之役才震惊了清廷。同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宣传革命道理,打响起义第一枪,武昌首义成功。1912年,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扫除专制、建立民国为目的。孙中山在《革命方略》中,首次提出建立国民军,制定军队的编制、军官的等级、军饷、军律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革命武装作了准备。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孙中山并未着手创建属于革命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而是“空手套白狼”,利用未经整改的缺少牺牲奋斗精神的地方武装力量。
辛亥起义胜利后,孙中山不但没有对倾向革命的新军和各省起义的武装力量进行重组和整顿,而且,他竟于4月1日把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宝座拱手让与了包藏祸心的袁世凯,以致在“护法反袁”斗争中,不得不利用桂系和滇系军阀,鼓动他们自相残杀,消除革命阻力。但是,滇、桂军阀却挂羊头卖狗肉,假“护法”之名,行割据之实,在广东革命政府中,政令不能出府门。孙中山由此认识到:“欲争取真共和,非得强大之海陆军。”为了改变局面,孙中山又倾注全力培养陈炯明,依靠粤军将滇、桂军阀赶出广东,第二次建立广东革命政府。但是,陈炯明依旧不改旧军……
曹群编著的《黄埔教父孙中山/黄埔风云榜》以海内外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为依据,站在开放、客观的史学立场,用通俗流畅的史传文笔,从“黄埔教父”这一界定来回顾、探讨辛亥革命的元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实践活动,《黄埔教父孙中山/黄埔风云榜》重点阐述了从1918年到孙中山先生逝世这一个时间段内孙中山是如何为了创建革命者的黄埔军校而努力奋斗的,是如何把国共两党聚集在一起而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精诚合作的。作者的阐述与分析结构严密,有理有据,条分缕析,最后,作者大胆地提出假设:如果孙中山先生多活十年,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必定会大大提前,中国必定可以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日本侵略者必定不可能给中国造成如此巨大的伤痛和损失,或许日本人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可以早早地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诚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回顾历史,假设历史,就是为了我们今日能够更好地创造我们的未来,从这一角度来说,合理的假设能够让人们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古为镜。
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重要产物,它以孙中山所倡导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作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一大成果,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军政人才。孙中山作为黄埔军校的核心创建者,被称为“黄埔教父”是当之无愧的。曹群编著的《黄埔教父孙中山/黄埔风云榜》讲述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