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臣(1924——),日籍华人,著名历史小说、历史读物作家,祖籍台湾,生于日本神户市元町,现为日本艺术院成员。陈氏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精深,文字典雅,其作品多与中国题材有关,代表作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秘本三国志》和《小说十八史略》、《中国历史之旅》等。
《长安之梦》是历史随笔,包括三个部分:《诗人们的长安》、《西域巡礼》和《三藏法师之路》,这三部分是以两个地点为中心展开,也就是长安和西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安之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日)陈舜臣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舜臣(1924——),日籍华人,著名历史小说、历史读物作家,祖籍台湾,生于日本神户市元町,现为日本艺术院成员。陈氏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精深,文字典雅,其作品多与中国题材有关,代表作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秘本三国志》和《小说十八史略》、《中国历史之旅》等。 《长安之梦》是历史随笔,包括三个部分:《诗人们的长安》、《西域巡礼》和《三藏法师之路》,这三部分是以两个地点为中心展开,也就是长安和西域。 内容推荐 《长安之梦》是陈舜臣先生的一个通俗历史随笔集,共分成3个部分:诗人的长安、西域巡礼、三藏法师之道。汉代以来,长安就是赫奕辉煌之都,辉煌也是一种美,长安的市井可谓美极。唐代的长安与罗马并为世界最大的都市,作者通过白居易、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的诗篇,为我们展现昔日梦幻之都的景象以及四季的变化。《长安之梦》同时收录《西域巡礼》和《三藏法师之路》:前者浸漫着对丝绸之路的无尽感动;后者追寻万众景仰的玄奘法师的足迹。 目录 诗人们的长安 西域巡礼 三藏法师之道 试读章节 这是白居易(772—846)的题为《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的诗。虽然置于诗首的是“慈恩”,但其实此处是曲江(位于长安东南隅的池)还是西明寺都没关系,只要春色还在,只要是长安的形胜之地,哪都宜人。这是首赞咏长安市民如何爱着季节和自然的诗。 今天,春天终于结束了,倍感惋惜之余到处徘徊,却因过于劳累而倚靠在寺门上。虽然惋惜,但却无力留住逝去的春天。紫藤花下,黄昏渐渐降临,人们终于与春天告别。 热爱季节和自然的日本俳句大师松尾芭蕉(1644—1694),与这首诗有共鸣,乃有“人困欲宿时,犹见藤花开”之句。 春与长安相应。汉时长安乃繁华之都,张衡(78—139)《两京赋》是著名的比较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赋。与洛阳的质朴相比,长安过于华美。东汉以洛阳为首都,崇尚朴素。张衡是东汉人,称赞长安的繁华并非出于什么好意。不过,繁华终究是美的,长安的市井可谓美极。 既是形胜之地就莫问何处,但是,说到可以代表长安形象的风景名胜之地,还是非大慈恩寺莫属。即便是现在,大慈恩寺大雁塔还是西安的象征。长安一直可谓凝缩在大慈恩寺之中呀。 长安分为百十个坊,大慈恩寺即在晋昌坊(亦名进昌坊)之中,面积占该坊的一半。隋时此处有无漏寺,唐初荒废。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即之后的高宗,628—683)为母后祈福,选“林泉形胜之地”而建此寺,因此寺为母亲而建,故谓之“慈恩”,正式的名称为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之名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自天竺取经而归的法师玄奘藏经于此。永徽三年(652),玄奘在寺内建塔,将自天竺携来的经典藏于此,此处当然也就成了译经事业的中心。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雁塔有7层64米。玄奘建此塔时有5层190尺(约59米),应是西域风格的率堵婆。①但到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即建塔约半个世纪后,该塔因为损毁严重,遂被改建为6层300尺(93米多),此后屡经变迁。 大雁塔原来的形制比现在更具西域风格,的确反映了长安的性质,长安的建造方案就是由西域出身的人拟定的。 一般人未注意到,虽然都称作长安,汉时长安与唐时长安位置是不相同的,汉时长安更靠近渭水,唐时长安是承继隋朝所建的大兴城。 隋是将长期南北分裂的中国彻底统一的强大王朝,其高祖杨坚(隋文帝,541—604)以外戚的身份取代了北周。隋文帝确有安邦治国之能,但疑心极重。自己取代了北周,又将其皇族宇文氏赶尽杀绝。当然,这也是为了稳固隋朝之基。 像是不允许宇文氏的存在一样,隋将宇文氏北周存在过的痕迹统统抹掉。北周的首都是长安,要将其彻底破坏,不留下过去的景象,只有把它毁坏、烧掉,甚至掘地为池,改变地貌。结果,汉以来的长安形胜之地被彻底破坏了。 毁坏旧长安的隋朝不得不营造自己的首都,于是在旧长安东南的龙首原开始兴建新都。宇文恺奉命主掌营建新都,他与北周皇室宇文氏并无瓜葛,系出身西域的胡人。 隋建新都时正值开皇二年(582),即取代了北周的翌年。史载纳言(宰相)苏威(534—621)建言迁都,隋文帝起初没有同意,但苏威列举种种天象作为迁都的征兆,隋文帝终于听从。但是,起初没有同意这种说法是经过掩饰的,因为最想迁都的恰恰是隋文帝本人。当时,旧长安多有妖异之事。因为怀疑是北周皇族渐次被杀,其魂作祟,隋文帝遂有破坏旧长安宫殿之念,于是掘地为池,引水灌之,希望将怨魂沉于水中。 苏威等人还列举了长安建都约800年以来,水成不利健康的理由。自汉高祖刘邦(前256一前195)于高祖五年(前202)定都长安以来,长安建都已经有784年的历史了。新都建设虽然名誉上以宰相为营新都大监,但实际上以营新都副监宇文恺为总指挥。新都名为大兴城。① 翌年即开皇三年,隋朝早早地迁都大兴城。虽有正月说和三月说,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总之都给人以太匆忙之感。不过,匆忙建成的只有皇帝的居所——宫城,外郭直到在迁都之年才开始动工。 昔日居于南山的黑龙去渭河饮水,所经过的痕迹化作龙首山,亦名龙首原,其实是平缓的丘陵。龙首在渭河,龙尾在樊川。最高的龙头部分高60多米,越往龙尾越低,仅约10—20多米。 根据基于考古调查而绘制的实测图,大兴城南北8.6公里,东西9.7公里,周长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然而这宽阔的地区是丘陵,因起伏很多,所以建设都城难度很大。时有“六坡”一说,即城内有6条山丘,这点很像旧金山。在宇文恺的设计方案中,宫殿、中央官府等居高处,一般居民区建在低处。若都城空间过于广阔,容易陷于平淡,所以宇文恺才力避其短处。虽然是反常的表现手法,但却将长安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 宇文恺颇有巧思,对地形颇费苦心。隋文帝、至少还有其后的隋炀帝(580一618)对宇文恺的方案很满意,所以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营建洛阳时,再次起用宇文恺。远征高句丽之时,宇文恺也从征。他在辽水上设浮桥,使渡河作战获得成功。宇文恺此时官居工部尚书之职,帮助他在两天之内建桥的少府监何稠日后亦晋升工部尚书。此外,何稠也作为负责人筹划未完成的大兴城建设。据桑原骘藏(1870—1931)的说法,这个何稠是西域出身,因为据《隋书》记载,何稠的叔父——曾任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的何妥出身西城。西城乃西域之误,所以何妥出身于西域,那么他的侄子何稠自然也是西域出身。P3-7 序言 本书是历史随笔,包括三个部分:《诗人们的长安》、《西域巡礼》和《三藏法师之路》,这三部分是以两个地点为中心展开,也就是长安和西域。长安和西域是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地域:一个是东方强大帝国的中心、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一个是连接外部世界的通道、著名的丝绸之路。这两个地方最能体现出古代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 阅读本书,甚至是陈舜臣的其他作品,需要先了解两个背景: 第一,日本人对古代中国文化刻骨铭心的崇拜。 中日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之于日本,一直是文化优越国。日本像新罗等国家一样,一直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古代中国文化的营养,以化成有自己特色的国风文化。长安、西域、玄奘,这些富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符号,正是能吸引日本人眼球的元素。 关于长安、关于西域、关于玄奘,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日本人,这就是日本著名的画家平山郁夫。平山郁夫早年曾经历过核爆炸,正是玄奘的舍命求真经的精神,使平山郁夫坚强地活下来。他曾长期在中亚等地游历,并创作出两部著名的壁画系列:佛教东来图和丝绸之路。其作品古朴而雄浑,给观众以极大震撼。他的作品与陈舜臣的作品,创作路径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作者陈舜臣本人暧昧的身份。 陈舜臣祖籍台湾。本书后两部分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作者此时已年过半百,事业上可谓登峰造极。在日本及台湾地区都有很大影响,而他在日本只是拥有长期居住权。直至90年代,他才取得日本国籍。70年代也正是中日关系解冻的时期,两国于1972年建交,1978年签订《和平友好条约》,这为中日两国人员的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 令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是,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国土,本书正是沿着这两个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展开。如果你能仔细地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与其说作者是从外国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历史文化,倒不如说作者是从一个自家人的角度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历史文化。这片河山是大好河山,而作者对于这片河山有深深的眷恋,在他的文章中,有一种面对外国人洋溢出的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或许就是他创作的动力,或许就是在他身份暧昧的灰暗中,指引他前进的明灯。 阅读此书,还能感觉到一个缺憾,即,中国是个文化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被破坏的大国。各种会随着时间而湮灭的木制器具、纸质画卷、书籍自不待言,即使是石造的佛像也被破坏。近代以来,列强的蛮横、官府的颟顸、人民的愚昧都造成大量的文物被破坏、流散海外。每当想到这里,不禁让人扼腕而叹。 翻译此书,也是译者学习的一个机会。翻译此书时,女儿才几个月,全仰赖岳父母和妻子照料,心中颇为愧疚。此书出版,对他们的辛苦付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回报。 书评(媒体评论) 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陈舜臣! 陈舜臣其人,存在就是一个奇迹。他了解并热爱日本,甚至以印度式的慈悲看待日本的短缺和过失;同时他又热爱中国,领受着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这种合二为一,令人惊奇。 ——司马辽太郎 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不是我们忘本,而是史学家、文学家没有把艰涩的古文史书转化成现代语文,没有把所谓学院派刻板的叙述,转化成趣味盎然的大众言语。如今,陈舜臣先生,这位文化界的巨手,担起这项重任,他一系列的历史故事,使斑斑史迹,变成生龙活虎! ——柏杨 像陈舜臣这样有成就的作家,可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前无一次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陈舜臣之所以为陈舜臣的理由。 ——稻畑耕一郎 要了解中国历史,就不能不读陈舜臣作品。 ——《朝日新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