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是影响世界大半个世纪的心理学巨著!大众心理学创始人勒庞最巅峰作品!
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曾被广东省委推荐各级领导干部12种必读书。
苹果、微软、IBM、迪斯尼等世界500强企业管理层都在学习的超强领袖法则!
相较于《乌合之众》,本书在延续大众心理学的精髓之外,还详细讲解了勒庞独创的“领袖心理学”:身为领导,如何才能全面有效地领导一切?怎样才能轻易掌控复杂的局面?本书既适用于高层管理,也同样适用于政治、经济。所以,你也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乌合之众》的完美升级版!
《秘密》《不抱怨的世界》《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全球知名政治、经济、心理、成功、管理法则均围绕本书延伸而成!
世界级心理学之父勒庞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勒庞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著称。在19世纪20年代,他的思想达到了巅峰。他的预知令人震惊,他在作品中预见了20世纪所有的心理学和政治发展。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坚持要会见勒庞,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也曾是勒庞最狂热的读者,不仅通读了勒庞的全部著作,还将勒庞制定的规则付诸实践。可以说,勒庞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师,他把心理学带到了世界的最高端。
在《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中,为了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特征,勒庞援用了集体行为的三大基本准则:非理性和集体冲动强于理性和个人冲动;人的行为更容易受到情绪推动,而并不是按照理性计算。同时,勒庞还认为,各种潜在性格构成了心理,稳定不变的人格仅仅源于稳定不变的环境,在不同环境的压力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潜在性格特征都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当然,仅凭环境因素这一点,还不能将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心理转型合理解释。同样重要的还有“心理感染”因素。心理感染是“个人依照周围众人的意志行事”,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就此产生。
《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
卷一 当前必须研究的心理学原理
第一章 情感的、集体的、神秘主义的力量在国家生命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章 多种形态的人格
卷二 现代德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德国的崛起和发展
第二章 德国哲学家眼中的国家定义以及历史阐释
第三章 德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第四章 现代的德国心理
卷三 引发战争的起因
第一章 引起战争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第二章 种族间的怨恨
第三章 德国的扩张姿态与报复心理
第四章 神秘主义对引起战争的作用
卷四 关于战争的近因
第一章 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和外交谈判周
第二章 英国一开始时的反战情绪
第三章 有关英国国内心理的变化
第四章 外交谈判中,德、奥、俄、法各自发挥的作用
第五章 大众心理影响了战争的起因
第六章 奥、德、俄三国君主意志的作用
第七章 结论:到底是谁想要发动战争?
第八章 德国和各国国内关于战争原因的看法
卷五 战争方面的心理因素
第一章 战争手法的改变
第二章 新型情感和新型人格的出现
第三章 作战勇气及其起源于形式
第四章 战争中由于缺少远见和心理学错误导致的后果
第五章 源于心理学错误的战略错误
卷六 德国在作战时用到的心理战术
第一章 德军作战的心理基础
第二章 德军在战争中的原则
第三章 中立国家对于德国战争手段的看法
卷七 未知变量对战争的影响
第一章 现代战争的结果
第二章 战争报道的不可靠性
第三章 马恩河战役假说
第四章 和平问题
结语
时至今日,哲学家们并未就感性和理性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得出确切的结论。在布特鲁看来,感性主导着法国人的逻辑,而德国则是受理性主导。我对此并不表示赞同,我认为这种以偏概全的结论并不正确,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样的,都不可能逃出人的范畴。德国人也可能会受自己的感情影响。他们也同样会有着凡人都有的感情,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残忍和善良同样是一种感情,同属于人类的感情世界。
情感对历史产生这种大的影响,它从不同的角度赋予我们人的思想,并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意识,或者说是集体意识。这种意识都会受到情感、心理的影响。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看待同一个问题上可能会有差异,也就不难理解其间会发生种种矛盾,这些矛盾经过长久的积累,于是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许多重大的国际冲突中,情感上的仇恨表现得更为强烈,就连理性也望尘莫及,更不用说其他的因素了。这正好验证了希波克拉底曾说过的一句话——Duobusdoloribussimulobortisvehementiorobscuraalterum(当两种痛苦同时产生时,其中相对更加剧烈的痛苦会令人忘却另一种痛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法国内部还存在着尖锐的政治斗争和宗教矛盾这些足够棘手的问题,当他们受到外界力量的威胁时,就毫不犹豫地放下了内部矛盾,枪口一致向外。英国也是一样,当时英格兰和爱尔兰正处于内战时期,但是受到来自德国的威胁后,所有的政党和人民就团结起来,共同捍卫祖国的尊严。就连俄国也是如此,受到外敌侵略时,俄国的革命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再次转变为对沙皇的忠诚。如此之多的现象足够说明在其背后都有着相同的心理学原理。尽管历史不容假设,但假使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够了解到这种心理的存在,就不会认为英、法、俄的内部矛盾为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上面我们所说的较强的情感可以抑制稍弱的情感,只适用于同一类别的情感。例如一种强烈的仇恨可以忽略较弱的,但却能允许另一种情感的存在,甚至因此变得更加强烈。例如,我们会因为德国侵略者的残暴行为而增加对其的仇恨程度,也会由于比利时抵抗侵略的顽强程度而更加同情它。当这两者遇到一起时,我们会同样加深这两种感情。
3.集体力量
当一个人置身于人群中时,他的心理和独自一人是绝不相同的。因为群体和个人是两个层面的,两者不可能等同。正如细胞与个体的关系一样。
个人的思想可能会受理性的影响,但群体却不会,群体只会受到集体所特有的集体逻辑的主导,群体的智慧往往会不如个人的,但是情感可能会比个人强烈。因为处于群体中的个体虽然可能没有感恩之类的特定感情,但是却会有奉献主义、利他精神、英雄主义等个人所难以达到的感情,在群体中,普通个人的力量往往会得到加强,但优秀个体的力量却会削弱,就像是平均分配了一样。
群体的情感虽然得到了加强,但却会变得变化无常。甚至会发生极端互换,可能会由仇恨急速地转变为崇拜。所以说群体的感情更难以把握,因此常常只运用希望这一凝固剂。群体的情感往往还会受到神秘主义的侵袭,所以我们会常常看到神化领袖这一迂腐的手段。除此之外,心理感染也对集体起作用,因为集体的理性往往更弱的缘故,心理感染就有了可乘之机。
集体同样会有幻觉,一旦这种幻觉控制了集体,便会迅速地占据真理般的权威地位。我们也可以从当前战争中的许多事例看到这一原理所起到的作用。P4-5
1915年秋天,古斯塔夫·勒庞完成了《战争心理学》一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经波及法国,法国人民也渐渐对战争特有的负担、节奏与艰辛习以为常。不管是平民还是士兵,都屈服于斯多葛主义那种屈从现实与放任自流的状态:有时候对迎接胜利怀揣希望,有时候眼看战争苦难继续。虽然法国人民对下一轮“大推进”将要带来的胜利与和平满怀期盼,不过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年秋天,局势很是清晰——至少还有一个冬天才能摆脱战争。9月下旬,在香槟战区,法国又发起一轮新的攻势。然而,同阿图瓦与弗兰德斯的春季攻势一样,西线的僵局并未因此而打破,没有办法实现年内结束战争的企盼。虽然这样,法国人民的信念并未因香槟攻势失利的苦涩和失落而动摇。他们坚信:法国将不计代价夺取最终的胜利,并继续为之战斗!奋战到底的士兵们、出于道德义务为祖国奉献力量的平民们、为担当起引领全民的特殊使命的知识精英与道德权威们,都在寻找关于法国参战的合理解释。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勒庞撰写了《战争心理学》。
在刚开战的前几个月里,法国的作家学者们纷纷参与笔者称之为“知识运动”的宣传活动,进行公共演讲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言论。他们在国际舆论战场上,和德国人展开激烈的交锋,反驳德国人自称对战争并无责任的言论;在对内及对中立国的宣传里,他们都详细地论述了法国必须战斗的原因以及会继续战斗,直到最终胜利的到来。
……
所以,读者会在《战争心理学》中发现,1914年的德国与大革命高潮时期的法国被勒庞拿来做了隐晦的对比。勒庞并不是唯一用了此种方法的人,许多学者都在战争期间采用了相似方法。这些各种各样的形式到底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尽管勒庞对保皇派的反革命倾向持中立态度,但是共和派的政治理念却留下了许多恶果。他担心,一旦战后开始流行“民主社会主义”,法国必定灭亡:“像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海牙公约和其他一切可能改变国际关系的理念,这些大而化之的广义概念,从未起到过任何影响。”虽然他对于宣称理念都已“永久破产”时非常自信,但对共和派知名学者们希望在战后将其恢复这一事实也极其了解。阿方斯·奥拉德(AlphonseAulard)和维克多·巴希(Victorbosch)在1915年基于康德哲学上提出,战后的法、德两国能够达成和解,同时建立长久的和平。而在勒庞看来,康德基于国际合作的永久和平论不过是无稽之谈,于是将持有这些观点的人划向了德方阵营。所以,当他将雅各宾派和德国知识分子看作一丘之貉时,他是隐晦地把将自己视作革命后代的法国学者们同时诋毁。
虽然在这本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在帮助我们理解勒庞这一点上非常重要。乍看之下,似乎这本书仅仅概括了其他学者早已论述过的主题,然而,实际上它是在试图颠覆而不是附和当时所谓的“正统”看法。不仅是对法国众多权威学者们提出质疑,勒庞更是指出他们的政治原则与某些讨厌的德国做法非常雷同。他还批评那些更为保守的人:这些人的爱国主义,致使其失去了学术上的进取心。所以,勒庞的朋友们拒绝在战后帮助其入选法兰西学院的任一委员会也不足为奇。虽然《战争心理学》一书中的观点为其赢得了一些追随者,但是他的对手也因其中含蓄的指责而反增不减。勒庞并未在20世纪初统领法国学术文化的理性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潮的战斗中赢得胜利。
玛莎·汉娜(MarthaH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