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图文本)/历史之镜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朝亮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帝国的脚步沉重而拖沓,而且,陷入了一个怪圈:从王朝初建的清明,到末期的腐朽,随后被不堪重压的农民起义推翻,而新的王朝又重复这样的轮回。我们的帝国,犹如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这样的轮回中逐日变为垂垂老者,巨大的身躯轰然倾倒于烟尘之中……

从历史看文明的积累,从文明看历史的价值。本书为“历史之镜”丛书之一,对秦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以及事件作了介绍:秦王扫六合,焚书坑儒,孟姜女哭长城,司马忍辱著史记,昭君出塞……

内容推荐

中华帝国的脚步沉重而拖沓,而且,陷入了一个怪圈:从王朝初建的清明,到末期的腐朽,随后被不堪重压的农民起义推翻,而新的王朝又重复这样的轮回。我们的帝国,犹如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这样的轮回中逐日变为垂垂老者,巨大的身躯轰然倾倒于烟尘之中。

在帝国的历史中,我们看到惊人的相似:制度的承袭、人物的脸谱化……每个中国人,在借此套丛书回望来时路之时,都将为我们的历史而欢呼、惊讶、愤怒,甚至于椎心泣血。

目录

天下奇观兵马俑

 天下奇观现

 秦始皇出世

 秦王扫六合

 天下大一统

帝王一怒天下秋

 鲁壁现古书

 以官吏为师

 焚烧诸家书

 暴虐坑术士 

富丽堂皇阿房宫

 堂皇阿房宫

 上天变妄想

 三月不尽火

孟姜女哭倒长城

 万里长城观

 天怒长城倒

 短命二世秦

楚河汉界两相争

 振臂高呼起

 破釜沉舟战

 约法之三章

 鸿门摆酒宴

 四面皆楚歌

王道霸之汉天下

 汉初儒学兴

 黄老之学术

 儒术之独尊

司马忍辱著史记

 潇洒一太史

 李陵之祸起

 千古之绝唱

受命于天寿永昌

 丑小鸭出世

 大清洗运动

 假戏亦真做

 托古改制度

 天怒人亦怨

光武神武不可测

 胸怀复汉志

 天下名士归

 还汉世轻法

 图谶宣天下

宦官名士大对决

 跋扈大将军

 五侯十常侍

 党锢之祸起

昭君自有千秋在

 宫中多怨女

 出官西行去

 汉匈恩与怨

 汉匈两亲睦

 自有千秋在

泰山封禅报天功

 秦始皇封禅

 汉武帝封禅

 光武帝封禅

三十六方齐俱起

 天下乱纷纷

 苍天已死去

 三国鼎立现

丝绸之路贯东西

 楼兰国之谜

 张骞使西域

 去病击匈奴

 班超通西域

试读章节

秦昭王晚年,回到秦国的子楚即位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得以升任秦国丞相,封文信侯,掌握了大权。三年后秦始皇登上皇位,年仅十三岁,国事仍由仲父吕不韦来主持。在这期间,秦王政一天天长大,但同时,权力之争也越来越激烈。秦王政九年(前238),二十二岁的秦王政举行了“加冠礼”。这预示着秦王政长大成人,将要亲自掌握政权。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秦王赢政二十二岁才举行加冠礼,这与通常的“男子二十冠”的说法不一致。何况一般来说,天子、诸侯的儿子,大都是在十九岁之时举行加冠礼,为什么秦王赢政到了二十二岁才举行加冠礼呢?有人认为这是秦朝的制度特殊,此前的惠文王、昭襄王皆为二十二岁行加冠礼。还有人认为秦人是根据身高来进行加冠礼的,王子不论年龄多大,只有到了一定的身高才行加冠礼。还有一些学者推测,由于某种政治上的原因,秦王赢政的加冠礼才推迟到二十二岁进行。

在今天看来,这种礼仪形式意义不大。但在古代,其意义甚大。加冠礼这一形式从西周之时就已经普遍存在了。尽管秦国远处西陲边地,但是,赢秦家族的兴起与西周王权的衰落息息相关。秦立国于西周、东周之际,为春秋五霸之一,继而经过变法而成为七国中的首强。从秦始皇之前秦的发家史来看,秦朝与东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原的一些礼仪制度、尤其是西周王室以及各诸侯王室所遵循的一些重大礼仪制度,不可能不对秦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推论,秦王赢政之所以在二十二岁举行加冠礼,是有人故意所为,至于是谁故意如此做,我们亦可以进行一番推论。秦王赢政的母亲赵姬为了长期与嫪毐尽情享乐,从咸阳搬到雍地,且封缪毒为长信侯,先后赏赐给他山阳地、河西太原郡等大片封地,使之拥有家僮门客数千人。不仅如此,太后还授予嫪毐各种特权,“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任凭嫪毐恣意享受。据史料记载,二人还曾密谋,一旦秦王赢政不幸去世,就由二人的私生子来继承王位。这样的想法十分可怕,在此想法支配下,秦王赢政的加冠礼被故意拖迟也不为怪。

而且此时,吕不韦实际上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他是子楚和秦王政登上王位的功臣,但他自己与赵姬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嫪毐是他推荐给赵姬的,但他对缪毒也已到了不能再容忍的地步。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虽然他对秦王赢政父子登上王位居功甚伟,但随着赢政的逐渐长大,他也成为其最大的敌人。面对如此左右为难的境况,吕不韦最后的选择还是不希望自己一手策划的整个局面崩溃,因为很显然,通观全盘,一旦缪毒事泄,也就是吕不韦完蛋之日。事实上也是如此,缪毒事泄,吕不韦也随之倒台。这样看来,秦王赢政加冠之礼延迟有可能就是吕不韦、嫪毐等一干人策划的,自然其中也应该包括太后本人。

秦王赢政二十二岁举行了加冠礼,这就预示着他将一人独自掌握最高权力,行使自己的统治大权。秦王赢政于九年(前238)四月抵雍,居住在蕲年宫。嫪毐预料到将会东窗事发,便铤而走险,趁机发动叛乱。他窃取了秦王玺和太后玺,矫诏令“县卒及卫卒、宫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秦王赢政得知消息后,下令相国昌平君等调集军队前来镇压叛乱,两军激烈交战,叛军溃败,嫪毐兵败逃亡。秦王赢政向全国发出通缉令,重金悬赏,缉拿嫪毐。不久,嫪毐在好畴(今陕西乾县)被抓获,处以车裂极刑,并夷三族。

嫪毐东窗事发,牵涉出吕不韦,秦王赢政下令调查,十年十月,秦王赢政以吕不韦与嫪毐之乱有牵涉的罪名,免去吕不韦相国一职,但封其为文信侯,食邑十万户,令他回河南封地享受侯爵富贵。但是,吕不韦在河南居住的一年时间里,常有各国诸侯派遣的宾客和使者前往,秦王赢政担心日久发生新的变故,便下令吕不韦迁往蜀地,吕不韦意识到秦王赢政要置自己于死地,便饮鸩自杀。

秦王赢政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清除了嫪毐、吕不韦两大势力集团,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干与能力。从此,秦国的权力结构更加稳定,国家权力亦更加统一,这为将来吞并东方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天下大一统

秦王赢政亲政之后,重用贤士,不惜代价收买东方六国权臣,而对坚持抗秦的人则想方设法清除,以破坏六国的团结和抵抗活动。这样,经过将近十年的力量积蓄,前230年,秦王赢政发动了统一战争。

自古以来,成就帝王之业者,必有霸王之才;辅成霸王之业者,必有王佐之才。秦王赢政也不例外,尽管秦王赢政具有霸王之气,但只凭借自己一人之力成就霸业,那是不可想像的,必须有一批王佐之才为之出谋划策,效犬马之劳才行。另一方面,这些王霸之才也能通过这一途径而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秦王赢政周围有众多的将才良相,他们协助秦王赢政经略天下,对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李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李斯胸有大志,不甘心老死乡里,立志要学习帝王之术,成为王霸之佐才。于是,他放弃在乡里担任管理文书的小吏一职,不远千里跑到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苟况为师。完成学业后,李斯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五月,由楚来到了秦国,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当了一个门客。后来由于才华出众,吕不韦把他推荐给秦王赢政,被拜为客卿。应该说李斯是中国古代史上大一统帝国中第一位著名的布衣卿相。

在嫪毐、吕不韦两大势力集团皆被清除之后,韩国派遣间谍、著名的水工郑国来到秦国,游说秦国兴修水利,在泾水、北洛水之间开凿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道。当然,韩国并非是真的为秦国着想,而是想转移秦国的目标,利用修渠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之无暇东顾,以保全自己的国家。工程未完之时,郑国的用意就被秦国识破,秦国朝野上下随即一片哗然。因为嫪毐、吕不韦和郑国一样,皆为他国人,这引起秦人的不安和恐慌,认为这些客卿到秦国来,都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于是,一批宗室贵戚主张驱逐所有在秦国的客卿,以绝后患。在一片逐客声浪之中,,秦王赢政也信以为真,遂下达逐客令,限令所有的客卿在三天之内必须离开秦国,谁胆敢收留别国之人,一律治罪。李斯自然亦不能幸免,也必须在三天之内离开秦国。

P8-11

序言

陕西人民出版社重视历史读物,有意为普及历史知识、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多做些事情。

不久前,编辑部邀请了几位年轻学人,经过讨论,决定编写一部比较通俗的丛书,名《历史之镜》。韦禾毅同志邀我写序,我没有参加他们的讨论,亦未见全稿,只是读了其中的部分稿件,在这种情况下写序是有些困难的;但或多或少有一些印象,也曾想过一些相关问题,就写一点儿感想以供参考吧。

书名《历史之镜》已经点出了丛书的主题。据《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记载,贞观十七年(643)魏徵病故,唐太宗恸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徵殂世,遂亡一镜矣。”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以史为镜,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睿智,这是显示史学重要功能的生动比喻。其实,远在西周时期,周公早就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的名言。古代的镜子又称为“监”,周公要求当政者以“民”为镜,时常对照检查,反省为政的得失,颇有深意。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初衷是想通过编写《历史之镜》,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使人们获得历史中兴亡得失的经验教训,以及立己行事必须遵守的若干准则,这对于人们了解现实、展望未来,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个人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为更好地做到这些,我以为,在关于稿件内容的讨论,以及编辑加工过程中,有两点最好能加以注意。一是要着眼于全局,选出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人物和主要典章制度来写。二是要注意揭示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在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上,不宜只是局限于政治与军事方面,过分渲染帝王和皇族生活,或是流于对名胜古迹作过多的引申,也不能迁就世俗所谓“戏说”和猎奇的心理。对于影响历史全局的经济史、制度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吏、科技史和环境史等大事,似应有所体现,这样更便于人们从多方面去审视历史演变和文明创造的成果。

扼要一点说,要做到:从历史看文明的积累,从文明看历史的价值,这才是历史之镜的焦点,以此将历史的不同侧面联系成一个整体,向读者展示,中国史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文明史,这也许就是丛书的主题吧。

据出版社介绍,该丛书的阅读对象主要是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也就是说它是为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的读者群服务的。这说明丛书既不能过分专业化,又不能失去一定的深度,要写得深入浅出。从我已读过的部分稿件看,觉得做得比较协调,相信丛书可以达到预期目标。我想,决定作品成功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看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写史要求“真”,“真”是历史自身所有,而不是史家硬加上去的;求真不仅仅是描述历史现象,使之不走样,而且要力求触到历史的内在脉搏。要达到科学与创新的统一,不仅取决于准确地阅读和叙述历史,还要使写出来的作品具有较深的思想性和启发性,而不至于停留于故事情节,也不至于满足于描述一些静态的知识或者历史影像而已。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下工夫。唐代史家刘知畿说,史家要有“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又提出一条,即史德。梁启超概括为“史家的四长”。这些优良史学传统,我们应当继承,并加以发扬。

同时,还应向我国古代史学名著学习。《史记》被人们称为史家绝唱,千百年来人们读之不厌,总觉得有耐人寻味之处,原因在哪里?因为这部伟大的史书有很强的思想性,集中体现于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哲学表述之中。我们读史书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事件转瞬即逝,但是深藏在历史过程中的“道理”(即思想性内涵)却是永久的,应力求如实地发掘出来。

在编写历史读物时,要有思想性,这个要求有点高,但不能没有。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努力,只是描述历史现象,叙一叙历史故事,那就很难起到“镜”的作用。所以,简言之,“历史之镜”应该成为“思想之镜”,就是说它要借助历史,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加强人们的历史感和历史想像力,扩大人们的历史视野,提高人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如果作者们能自觉地注意这个问题,将思想性渗透进所写的内容中,就必然能真正地感染读者。《历史之镜》的编著者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有理由期望,他们会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

总之,我希望丛书的编著者们,既能继承我国历史编纂和史学优良传统,又能放眼世界,关注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使《历史之镜》在社会上能够真正起到“镜子”的作用。

最后,我衷心希望,《历史之镜》出版后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

2006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