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儒道佛读本(国学基础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高路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路编著的《儒道佛读本》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思想,思想的精髓在儒、道、佛。形象地说,传统思想好比是一只三脚凳,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学说就是那三条腿,中国人大体就是坐在这只凳子上运思的。有人用中国三大水系作比拟,以凝重的黄河喻儒家,以自由的长江喻道家,以温婉的珠江喻佛家,中国人就是喝着它们的水长大的。所以要想知道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走势,就需要对这三家学说有一个基本了解。

内容推荐

高路编著的《儒道佛读本》内容介绍:有人对三家的功用作了这样的概括: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世,就个人而言主要是为人处事,身,生命,心,心灵。是在强调,儒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最合适,道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最合适,佛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心灵的关系最合适。也就是分别协调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心理关系,安人、安命、安心。三者都得到了安置,人就踏实了。一起来翻阅《儒道佛读本》吧!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世界是什么

 一、儒家

(一)天

(二)理

(三)秩序

 二、道家

(一)宇宙

(二)道

(三)虚无

 三、佛家

(一)世界

(二)有

(三)空

 本篇小结

第二篇 人是什么

 一、儒家

(一)体

(二)心、情(欲)、性

(三)命运

 二、道家

(一)人身

(二)性命

(三)生死

 三、佛家

(一)灵肉

(二)心

(三)性

 本篇小结

第三篇 人生是什么

 一、儒家

(一)道德至上

(二)君子人格

(三)奋发有为

 二、道家

(一)生命至上

(二)真人人格

(三)自由放达

 三、佛家

(一)觉悟至上

(二)因果业报

(三)佛陀人格

 本篇小结

第四篇 生存是什么

 一、儒家

(一)仁爱

(二)道义

(三)经权

 二、遒家

(一)简约

(二)柔让

(三)无为

 三、佛家

(一)慈悲心

(二)智慧心

(三)平常心

 本篇小结

试读章节

这里的“世”仍然是时间的流逝,但专指个体生命现象的变迁,一个生命生一次死一次即为一世。三世就是这个变迁连续进行三回,分别叫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过去世是这个生命在前世的生死,现在世是同一个生命在此世的生死,未来世是它在来世的生死。生命是一个,但表现的形式不一样,生存的界域不一样,可能出现在人间,也可能现身于地狱,还有可能生活在天上。

为什么将三个世联在一起讲?这里的根本原由在于因缘。以现在世为核心,生命在此世的状态是他在过去世所作所为的结果,而现在世的活动又是他在未来世状况的原因,由此前世、现世、来世便构成了一个因缘相套的周期。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讲,这里知道三世是在因缘基础上形成的周期关系就可以了。总之,生命过程就是无数个这样周期的连续。

三世是针对个体生命而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世。一个人的三世只是他自己的生命状态,不能带着别的生命一起运行。这就与“劫”不一样,“劫”是世界的运行,包括所有人、所有物在内。

以上说的是“世”,时问。如果说“劫”侧重的是宏观,那么“三世”侧重的就是微观t如果说“劫”主要表现的是普遍性,那么“三世”主要表现的就是特殊性。但无论是“劫”还是“三世”,强调的都是运动、变化,用佛家语言说,就是无常。常,恒常不变,无常,不恒定。世界千变万化,个人生活也变动不居,都属于无常。

这是对永恒的否定,其实是对固定秩序和权贵的挑战。社会上层、既得利益者总是希望现存的一切得以持续,万古不变。而社会下层、劳苦大众则相反,恨不得世界立马翻个个儿。任何一个王朝、时代,刚开始都不错,越往后越糟,推倒重来既是大众的要求也是历史的要求。佛家主张变动,与大多数人的愿望相吻合,也算是众生愿力在佛法上的一个结果吧。

道家也讲变,文子把宇宙的“宇”懈释为“古往今来”,就是把世界视为过程,道家学者主张。道”生天地万物、万物又返回“道”说的也是过程。但同时又讲不变,庄子说:“天地固有常矣。”(《庄子·天道》)常,恒常。天地本来就具有自己的常规。这说的是“道”。《黄帝四经》也说它“一度不变”。“道”运行不殆,其本性、规则不变。儒家更看重不变。战国时期大儒苟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的运行恒常不变,不会因为尧的英明统治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政而灭亡。汉儒董仲舒有句名言,“天不变,道亦不变”(《前汉书董仲舒传》)。朱熹也是这个观点,主张纲常“亘古亘今不可易”(《朱子语类》卷二十四)。追求永恒是中国本土意识长久不衰的情结。而作为外来文化的佛家则不然,它的目光集中在变动上。如果说非要找出永恒,那么无常就是。P29-30

序言

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思想,思想的精髓在儒、道、佛。形象地说,传统思想好比是一只三脚凳,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学说就是那三条腿,中国人大体就是坐在这只凳子上运思的。有人用中国三大水系作比拟,以凝重的黄河喻儒家,以自由的长江喻道家,以温婉的珠江喻佛家,中国人就是喝着它们的水长大的。所以要想知道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走势,就需要对这三家学说有一个基本了解。

如果用它们各自的一句话来表达其精神实质,儒家的可选择“克己复礼为仁”,道家的可选择“有余为害者”,佛家的可选择“凡夫即佛”。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讲的,出于《论语·颜渊》。己,个体,私,主要指欲望,代表自然欲望驱动下的个人追求。礼,制度,道德、道理,表示秩序。仁比较复杂,具有多重含义,可以是爱,可以是公,也可以是人,等等,就看这句话用在谁身上,统治者和民众是不一样的;如果对象是一般人(所有人),那么仁可以理解为人。由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克制自身的自然诉求,站在或者回到秩序立场上,就是人。孔子的时代,私欲膨胀,传统秩序崩塌,儒学的初衷就是为了扭转这一颓局。儒家倡导礼乐教化,强调道德修养,推行仁政道义,都是围绕秩序展开的,矛头对准的都是“己”这个私,也就是用社会性去战胜、改造自然性。

“有余为害者”是庄子讲的,出于《庄子·盗跖》。意思是多余是祸害。道家是儒家的对立面,站在自然的立场上说话。按照这个眼光,儒家维护的礼制、道德、道理等一概都是社会强加于人的,纯属多余,就像人在五根手指之外又多长出来一根,完全是累赘,使人手变得不正常。所以道家主张减少,减少,再减少,直到把多余的统统去掉,回到自然天性。

“凡夫即佛”是禅宗六世祖慧能讲的,出自《坛经·般若品第二》。是说平凡人就是佛。在佛家那里,主体既不是社会也不是自然,而是个人自己,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打造的因果链中,所以成佛或者说觉悟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其根据就在你的本性中。觉悟了,你是佛;尚未觉悟,你是潜在佛。

有人对三家的功用作了这样的概括: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世,就个人而言主要是为人处事,身,生命,心,心灵。是在强调,儒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最合适,道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最合适,佛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心灵的关系最合适。也就是分别协调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心理关系,安人、安命、安心。三者都得到了安置,人就踏实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20: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