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当代戏剧文学卷上下)(精)
分类
作者 张炼红//张新颖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场

仲夏。

南京路。

夜雾蒙蒙。炮声依稀。

[童阿男悄悄出现在街头工事里;回头,一声口哨,林媛媛奔上,惴惴不安。

阿男 林媛嫒!

林媛媛 童阿男!

阿男 你怎么才来!

林媛媛 我妈把我关在房间里,亏得娘姨帮我逃出来。学生会的人呢?

阿男 早跟周老伯欢迎解放军去了,我特地留下来等你的。

林媛媛 那赶快走吧!

阿男 (止步)前面有人!

林媛媛 是不是解放军?

阿男 不清楚。

林媛媛 是不是我妈?表哥?

阿男 不像。

[两人躲进街道工事。少顷,复又探出头来。

林媛媛 童阿男,我怕……

阿男 怎么,你后悔了?

林媛媛 我怕撞见他们,妈一定会把我送到美国去的。

阿男 那先到我家去躲一躲。

林媛媛 我不。你看,这些慰劳品,我一定要亲自送到解放军手里。

[一阵枪声。

阿男 嘘——蹲下!

[阿男拉林媛媛躲进工事。

[三两匪徒,簇拥着穿国民党军服的老开鬼祟地走来。

老开 注意有人钉梢。

老七 (从大楼里迎出来)马处长!

老开 嘘——从现在起,我的代号:K。

老七 K先生请吧!上小舢板,准备好了,笃定,马上送你出黄浦江。

老开 计划变了,美国人要我们蹲下来。

老七 蹲下来?

老开 让共产党红的进来,不出三个月,我们叫他趴在南京路上,发霉、变黑、烂掉!(进大楼)

老七 好!

[匪徒们随老开进大楼。

[阿男跃出工事,跟踪。林媛媛追上。

林媛媛 快走吧!

阿男 这批脚色来路不明。林媛媛,我望风,你快去联络解放军。

林媛媛 你一个人……

阿男 我会对付,你快去。

[“媛媛——”

林媛媛 表哥来了!(他俩又躲进工事)

[西装笔挺的罗克文,一手提着提琴匣,一手拎着旅行皮箱过来。后面随着林乃娴,她身着旗袍、高跟鞋,胖敦敦的。

林乃娴 克文,看见没有?

罗克文 (耸耸肩膀)眼睛一眨,连影子也不见了!

林乃娴 (呜咽起来)……找不到囡囡,我什么都完了!  罗克文 姑妈,你别哭.,一哭我的心更乱了。

林乃娴 嗨!你真是个书呆子,连一个女孩家都看不住!

罗克文 我不相信表妹她真有勇气抛开我们,投到共产党的怀抱里去。她的歌声已接近西洋水平,她已经看见自己艺术的顶峰,难道她愿意半途而废,从此虚度一生吗?这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的!

林乃娴 废话少说好哦!快去找找吧!

[阿男探出身来。

阿男 喂,此路不通!

林乃娴 (失色)唷,吓死人啦!

罗克文 (镇定)哦,原来是你。

林乃娴 什么人?

罗克文 学生会的。一个穷学生,码头上扛过箱子,南京路上擦过皮鞋。

阿男 怎么,皮鞋要擦哦?

林乃娴 好像是囡囡的同学?

阿男 高攀不上,是两个学校。(跳出工事)

林乃娴 对了,是在一个会里的。那天反饥饿是你领着囡囡去参加游行的!

阿男 后来在半路上,你又把她拉回去了。

林乃娴 因为她肚皮不饿。小阿弟,不瞒你说,在这乱世当口,我家囡囡又不见了。

阿男 是吗?

林乃娴 是的,你要是看见……

阿男 对不起,我没看见。

罗克文 姑妈,和这种人搭讪没好处。

阿男 林太太,还是回家保险!共产党来了,不会碰你们一根汗毛的!

林乃娴 讲这话,说不定你也是个共产党?

阿男 不够资格。(进工事)

罗克文 共产党要这种人。姑妈,走!

P4-6

后记

《当代戏剧文学卷》分卷上卷下。卷上收话剧、京剧、昆剧,卷下收越剧、沪剧、淮剧、滑稽戏。

上海是晚清以来中国南方演剧中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剧创作也颇为可观。剧作家们把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现实进程,敏锐把握到与历史变革相关联的时代脉动。上海戏曲发展也深受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的影响,无论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剧目改编的意识形态化,还是传统戏曲表演形制的现代化,都关涉到如何重塑社会理想、培育文化认同、建构人民主体及其伦理道德秩序等重大问题。在时势推动之下,各剧种根据表演形式和唱腔特点选择题材,积极上演现代戏、改编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力求更好地体现剧种特色与潜质。特别是集中于国营剧团的京、越、沪、淮四大剧种的主要艺术力量,在推进戏改、提升水准、培养人才方面功不可没。而上海在剧本创作、剧团、剧场、艺术研究、会演交流、音像出版等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条件,也促使一大批优秀剧目通过舞台演出、影音播放、剧本流传、评论推广、政府奖掖等途径在全国乃至海外产生了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伦理、精神价值载体的戏剧文化,在这一时期焕发出新生命新能量,并以鲜活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为共和国推陈出新地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上世纪五六卡年代的话剧创作中,剧作家们显示出引人瞩目的艺术造诣和创造活力。因本文库已对多位剧作家专门列卷,本卷从其他剧目中选取了影响最大的两部——《霓虹灯下的哨兵》和《年青的一代》。此外,由上海作家、戏剧家参与创作的《万水千山》、《枯木逢春》、《地下少先队》、《战斗的青春》等剧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沈西蒙执笔),取材于“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1963年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公演于长江剧场,历时7月,演出200场。中央军委号召全军剧团上演该剧,各地方剧种也在文化部、中宣部号召下纷纷搬演,形成全国上百剧团同演一剧的盛况。编剧之一沈西蒙(1919—2006),上海人,1936年起参加上海救亡文艺团体,1939年参加新四军。1949年后历任前线话剧团团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兼文工团团长、上海警备区副政委等职。另有合作电影剧本《南征北战》等。

《年青的一代》,编剧陈耘(1923—1999),福建永春人,1947年考入上海实验戏剧学校,1949年后长期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另有话剧《英雄小八路》等。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同治后南来上海立足,在商业竞争中催生了勇于革新的海派特色。1949年后创编的主要剧目有《黑旋风李逵》、《头本封神榜》、《红色风暴》、《智取威虎山》、《义责王魁》、《尤三姐》、《海瑞上疏》、《海港》、《龙江颂》等。

《黑旋风李逵》,由上海市文化局创作室集体改编自小说《水浒传》,王征夫执笔,为1957年文化部首批获奖戏曲剧目。

《智取威虎山》,由上海京剧院根据小说《林海雪原》集体改编,并参考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同名话剧。195.,8年首演。1963年再度上演,曾改名《林海雪原》、《智擒座山雕》,1965年出版单行本。

《海瑞上疏》,新编历史剧,事见《明史·海瑞传》。上海京剧院集体创作,许思言执笔。1959年作为国庆献礼剧目首演于天蟾舞台。1965年《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文革”序幕;1966年《解放日报》发表《(海瑞上疏)必须批判》,斥该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主演周信芳被迫害致死。执笔者许思言(1918—1987),浙江温州人,1951年考入上海文化局主办的第三届戏曲研究班编导系。1955年起任上海京剧院编剧,创编整理二十余个剧目。

昆剧旧称昆腔、昆曲,创始于元末明初的昆山,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南北传播。上海昆曲以风雅、清丽见长。同光年间京昆竞争,昆剧日趋衰微。新中国成立后为抢救昆剧,华东戏曲研究院开办昆剧演员训练班,邀集传字辈艺人精心传授,出人出戏。改编上演《拜月亭》、《调风月》、《墙头马上》、《红楼梦》等传统戏,还创作《自有后来人》、《琼花》等现代戏。

《墙头马上》,由上海市戏曲学校根据白朴原著改编。执笔者苏雪安(1896—1966),满族人,1911年移居上海,_1951年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编有越剧《西厢记》、《盘夫索夫》等保留剧目。1955年转任上海京剧院编剧,创编《鸦片战争》、《晴雯》和改编昆剧《拜月亭》、《牡丹亭》等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民国初年来沪发展,曾称小歌班、绍兴文戏等,婉转柔美,极富江南情致。1949年后推出很多有影响的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春香传》、《屈原》、《情探》、《追鱼》、《打金枝》、《李娃传》、《何文秀》、《碧玉簪》等。在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中,越剧获奖之多,居各剧种之首。

《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成容等改编,1952年在首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剧本奖、演出奖、音乐奖、舞美奖。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新中国首部彩色戏曲片。

《祥林嫂》,改编自鲁迅小说《祝福》,1946年曾由雪声剧团首演,被誉为越剧改革里程碑。袁雪芬代表剧目之一。1960年出版,由吴琛、庄志、袁雪芬、张桂凤改编。编导吴琛(1912—1988),江苏无锡人,1933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47年受于伶派遣进入越剧界,参与改革,执导新戏。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改处辅导科长,1952年后历任华东戏曲研究院艺术室主任、上海越剧院艺术指导、副院长兼总导演、艺术顾问等职。另有新编历史剧《则天皇帝》、《天国风云》和传统戏《十一郎》等。

沪剧是上海本地剧种,起源于浦江沿岸乡村,光绪初进城后称本滩,后改名申曲、沪剧。1930年代起受文明戏、话剧、电影的影响,多演时装戏,有浓郁的市民生活气息。1949年后创编剧目主要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罗汉钱》、《金黛莱》、《赵一曼》、《为奴隶的母亲》、《日出》、《家》、《母亲》、《黄浦怒潮》、《星星之火》、《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红灯记》等。

《罗汉钱》,改编自赵树理小说《登记》,1951年红旗沪剧团首演于浦东,宗华、文牧、幸之改编。在首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剧本奖、演出奖。宗华(1926一1997),浙江定海人,1947年起为少壮、东山、玉兰等剧团编剧,1952年调至沪剧团,参与编写《雷雨》、《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金绣娘》等剧。

《芦荡火种》,取材于崔左夫军史征文《血染着的姓名》,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执笔者文牧(1919一1995),上海松江人。1947年参加施家、上施等剧团,任演员兼编剧。1949年后改编《赤叶河》、创作《好儿女》,1954年与汪培合编《金黛莱》,还整理出《庵堂相会》、《女看灯》、《阿必大回娘家》等保留剧目。

淮剧原称江淮戏,起源于苏北盐城、淮安一带,20世纪初来沪发展。1949年后活跃于基层,质朴粗犷,在工人中影响极大,被称为“代表劳动人民”的剧种。主要创编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党的女儿》、《海港的早晨》等,整理传统戏《蓝桥会》、《千里送京娘》、《女审》、《三女抢板》、《官禁民灯》等。

《女审》,改编自传统戏《女审包断》,1959年首演于黄浦剧场。筱文艳代表剧目之一。编剧马仲怡(1913—1990),江苏建湖人,1950年后任编剧,在上海淮剧团数十年间参与编戏五十多个,有《秦香莲》、《杨八姐游春》、《水漫泗洲》、《探寒窑》、《官禁民灯》等保留剧目。编导吕君樵(1915—1996),北京人,生于上海,出身京剧世家,1937年参加欧阳予倩领导的中华剧社,投身进步戏剧活动,1949年后历任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淮剧团领导等职。

滑稽戏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由曲艺“滑稽”(独脚戏)发展而成。1949年后,改变过去充斥低俗噱头的状况,出现了一些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喜剧特色的剧目。尤其是《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女理发师》、《样样管》、《糊涂爹娘》、《阿Q正传》、《满园春色》、《笑着向昨天告别》、《一千零一天》等剧目的成功演出,将滑稽戏的艺术水平逐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七十二家房客》,原上海大公滑稽剧团演出本,由滑稽(独脚戏)传统作品整合而成。抗战期间,大量难民涌人上海,二房东们趁机高价转租,造成种种拥挤混乱的社会众生相,人称“七十二家房客”。该剧被誉为上海滑稽戏的经典代表剧目。

《当代戏剧文学卷》话剧剧本由张新颖编选,戏曲剧本由张炼红编选。限于篇幅,各剧种还有许多名著未能编入,此处仅择要简介了本卷所收剧种、代表剧目和创作者。当时活跃于上海的其他剧种也上演了不少好剧目,如扬剧《上金山》、《黄浦江激流》,甬剧《半把剪刀》、《双玉蝉》,锡剧《珍珠塔》、评弹《珍珠塔》等等。

回眸上海戏剧发展之路,百年来凭借其领先优势为中国引进西方话剧,熔铸海派京剧,重塑江南越剧、苏北淮剧,培育本地沪剧、滑稽戏……如今面临全球化挑战,上海又将如何推进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机制创新,如何吸纳中西文化之精髓,沟通交流,淘洗打磨,倾力创造出更能彰显中国文化理想的戏剧艺术精品?这是有待探讨的课题。

张炼红 张新颖

2009年12月2日

目录

凡例

前言

话剧

 霓虹灯下的哨兵 沈西蒙 漠雁 吕兴臣集体创作(沈西蒙执笔)

 年青的一代 陈耘编剧

京剧

 智取威虎山 上海京剧院集体改编

 黑旋风李逵 上海市文化局创作室集体改编(王征夫执笔)

 海瑞上疏 上海京剧院集体创作(许思言执笔)

昆剧

 墙头马上 白朴原著 上海市戏曲学校改编(苏雪安执笔)

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袁雪芬 范瑞娟 口述 徐进 成容 宋之由 陈羽 弘英改编

 西厢记根据 (元)王实甫的杂剧,参考何人改编本,苏雪安执笔改编

 祥林嫂 鲁迅原著 吴琛庄志 袁雪芬 张桂凤改编

沪剧

 罗汉钱 宗华 文牧 幸之改编(根据赵树理《登记》)

 星星之火 宗华 刘宗诒编剧

 芦荡火种 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

淮剧

 女审 李玉花 陈为翰 杨占魁口述 吕君樵 马仲怡 筱文艳整理

 海港的早晨 李晓民编剧

滑稽戏

 七十二家房客 原上海大公滑稽剧团演出本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内容推荐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本书为《当代戏剧文学卷》。

编辑推荐

《当代戏剧文学卷》分卷上卷下。卷上收话剧、京剧、昆剧,卷下收越剧、沪剧、淮剧、滑稽戏。

上海是晚清以来中国南方演剧中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剧创作也颇为可观。剧作家们把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现实进程,敏锐把握到与历史变革相关联的时代脉动。上海戏曲发展也深受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的影响,无论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剧目改编的意识形态化,还是传统戏曲表演形制的现代化,都关涉到如何重塑社会理想、培育文化认同、建构人民主体及其伦理道德秩序等重大问题。在时势推动之下,各剧种根据表演形式和唱腔特点选择题材,积极上演现代戏、改编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力求更好地体现剧种特色与潜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