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张中晓、何满子、耿庸的合集。
张中晓(1930—1966或1967),浙江绍兴人。1本书编选的张中晓文章,出自《无梦楼全集》(路莘整理)。
何满子(1919—2009),浙江富阳人。本书编选的何满子文章,出自《中古文人风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耿庸(1921—2008),祖籍台湾,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本书编选的耿庸文章,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怀人记事,选自《未完的人生大杂文》,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第二部分鲁迅研究,第三部分文学评论,都选自耿庸晚年出版的重要文集《文学:理想和遗憾》,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本册为《张中晓 何满子 耿庸卷》。
查其时朝廷于谋国者之处分,极为奇妙,如刘袷陈灭辽非策而令通和,程振请合兵击贼而令括金,欧阳珣谏祖宗疆土不可失而令割地。方建策即反其说以责行之。不行自己之建策而死,而因反而死,此忠臣孝子之所以疾首痛心者也。所谓死得不明不白者也,即死于阴谋,死于借刀杀人,死于陷害,似死于虏而实死于大臣也。
当时二帝蒙尘,宗社播迁,人民离乱,是非混淆,国有僭伪则节操全无,虏行迫胁则忠义荡然。洪皓之不死于敌国而死于谗匿,不死于冰山雪窖而死于庙堂劾罢。诸如此类,一幅离乱图也。
孝宗立,张俊入见。帝改容赐坐,俊从容言:“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必兢业自恃,使清明在躬,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仇自复。”和议既决,俊力疏辩日:“臣闻立大事者,以人心为本,今内外之议未决而遣使之诏已下,失中原将士四海倾慕之心,他日谁复为陛下用命哉?人心既失,如水之覆,难以复收,而况于天则不顺,于义则不安。窃为陛下忧之。”
人心者,政治资本也(即有群众影响)。欧阳珣之谏不割地,张俊之谏不议和,都是为了政治资本也。史称俊幼有大志,及为熙河幕官,遍行边垒,听观山川形势,时时与旧戍握手饮酒,问祖宗以来守边旧法及军阵方略之宜,故一旦起自疏远,当枢筅之任,悉能知边事本末。在城京中亲见二帝北行,皇族系虏,生民涂炭,誓不与虏俱存,故终身不主和议。俊所作所为,处处考虑人心,如云:“天下之事,不倡则不起,三岁之间,陛下一再临江,士气百倍;今六飞一还,人心解体。”因之成为一主战派之巨擘。去国二十年,天下无贤不肖,莫不倾心钦慕焉;武夫健将,言俊者必咨嗟叹息;儿童妇女亦知有张都督;金使至必问俊安在,惟恐其复用;桧则必欲杀之。迨孝宗时,中原陷虏积二三十年,人心忘宋,金人之势已成,俊视师江淮,而终于成功者,昧于时也。人心者,国本也。其内容为我所能给人之好处。我有好处予人,我即得人心,有人望。一旦无好处,人心始则怀念,继则怀疑,终则怀怨而失之。一旦失人心,很难重新建立;重新建立,其艰倍前。向心力与离心力互为增减也。一旦失节,则不可复回,盖完美之形象已破裂玷污,不可能占领人之心矣。人心所向者,乃完美无缺之形象也。或主战或主和,或稳健或激进,斯人不出,奈苍生何,此为有影响之政治家。
四
建炎四年,金人留淮上,范宗尹奏敌未必能再渡,赵鼎日:“勿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凡一政治集团,必须时时注意散布政治影响。康王立,黄潜善复倡和议。宗泽有疏云:“今即位四十日,未闻有大号令,但见刑部指挥云不得誊播赦文于河之东西、陕之蒲解,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主和派之不散布政治影响,实为自杀政策。绍兴七年秦桧主和议,韩世忠疏日:“金人欲以刘豫相待,举国士大夫,尽为陪臣,恐人心离散,士气凋沮。”不报。世忠既不以和议为然,及魏良臣使金,谏日:“中原士民,沦于腥膻,其问豪杰,莫不延颈以俟吊伐之师。若自此与和,日月侵寻,人情销弱,国势委靡,谁复振之?”均以人心,群众基础为恢复之本,不肯有丝毫之加损也。绍兴三年岳飞奏云:“金人所爱,惟子女金帛,志已骄惰,刘豫僭伪,人心终不忘宋。”
五
历代外患,由于中土地广人多,不易统治,因之皆实行以华制华之策。金立刘豫、张邦昌,并屡议立异姓即是。岳飞曾数论此日:“金人所以立刘豫,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彼得以休息观衅耳。”不仅此也:一、在笼络人心,盖金人外族,人心所不孚也;二、作为代理人,纳币纳质可如愿也;三、己之实力可保存也;四、用以瓦解分化赵宋势力。金知中国所重在二帝,所恨在劫质,所畏在用兵,则于二帝北狩之后,于大举入侵之同时,对宋采取和平攻势:常示欲和之端增宋所重,平宋所恨,匿宋所畏,补充战争之不足。而宋则群小满朝,坐受此饵久而不悟,卑词厚礼,使者不绝,但见通之使归未息肩而黄河两淮大江相继失险矣。
自二帝北去,通使问安则为宋朝臣之一肥缺,通使回朝,即当大用。如秦桧还自金国,高宗骤任,不一年而超至宰辅。此道为终南捷径矣。
十二金牌召回岳飞时,民庶飞马恸哭诉日:“我等迎官军,金人皆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摧折人心,未有如此之甚者。
六
强敌当前,自家子争吵则为不可缺少者,通使之臣主和,武事之臣主战,盖争其所有之本行也,互为水火,可不论也。主战派之中,有自相争者,张俊与赵鼎相争等等;武臣之中,亦有相争者,有以素无纪律被劾(张俊劾刘光世),有以入朝悖慢无礼,在围城中附金迫二帝北狩见诛(范琼)。张俊言刘锜“战不力”,岳飞屡被“逗留不进、谋还兵权”等罪名,汤思退论张俊“跋扈且费国不赀”而致解任,韩世忠忤秦桧、张俊谋与岳飞共分其背嵬军,飞义不肯。自相争夺,层出不穷。彼等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若大权独擅,则可胜敌如探囊,而不知自相争夺之际,戕伤已尽,不复能折冲强敌矣。如能退让保存实力,则当有出力之机会也。和衷共济,调和冲突,殆为为上者之御臣术乎?P62-64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本卷是张中晓、何满子、耿庸的合集。
张中晓(1930—1966或1967),浙江绍兴人。1952年到上海,在新文艺出版社任编辑。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受审,肺病复发,被允许保外就医,回到绍兴乡下,生活极端困苦。病中写了大量的思想笔记。“文化大革命”前夕,为维持生活,回到上海新华书店储运部劳动。他去世的日期无法确定,据估计在1966年年尾到1977年年初之间。
1996年,张中晓的思想笔记《无梦楼随笔》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响;2006年,武汉出版社出版了《无梦楼全集》。
本书编选的张中晓文章,出自《无梦楼全集》(路莘整理)。
何满子(1919—2009),浙江富阳人。解放前从业新闻,曾任报馆记者、编辑、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书店总编辑、大学中文系教授。1978年起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1992年离职。何满子早期从事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后治中国古代小说,兼治中国思想史、民俗学,出版的专著有《艺术形式论》、《论<儒林外史>》、《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文学呈臆编》、《汲古说林》、《中国酒文化》等多种。《何满子学术论文集》以“古代小说经典谈丛”、“美学文艺学论稿”、“文史民俗杂著”为类,分三卷展现了何满子的学术成就。何满子还是当代著名的杂文家,从1989年起逐年结集杂文随笔集,影响深广,并有《杂文自选集》行世。
本书编选的何满子文章,出自《中古文人风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耿庸(1921—2008),祖籍台湾,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1937年厦门双十中学高级新闻科毕业。1938年至1945年,历任福建《战时文艺》、《闽北日报》,江西《青年日报》,四川《新中华杂志》等报刊编辑。此后在重庆·上海宣怀经济研究所研究近代经济思想史两年。1947年8月去台湾,任《公论报》编辑、华南商业银行研究室研究员。1949年11月返回大陆,历任广东《新商晚报》副总编辑、上海《展望》周刊编辑主任、震旦大学教授、新文艺出版社编审。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1980年平反后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主要著作有:杂文集《扛鼎集》、《论战争贩子》、《回收》、《流火、花环和荆棘》、《逢时笔记》,论著《<阿Q正传>研究》、《文学对话》(与何满子合著)、《文学苦话》,回忆文集《未完的人生大杂文》等。
本书编选的耿庸文章,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怀人记事,选自《未完的人生大杂文》,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第二部分鲁迅研究,第三部分文学评论,都选自耿庸晚年出版的重要文集《文学:理想和遗憾》,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张新颖
2009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