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老子道德经/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方韬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方韬编著的《图说老子道德经》是“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之一。本书是一部对道家经典《道德经》进行注译解读、图文并茂的国学读物。全书按照原文、注释、译文、评析的顺序编排。书中插配了近200张与老子相关的图片以及山水人物画,有力地提升了该书的阅读性和艺术品位。该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译注评析,把圣哲的道理和平常人事结合起来加以阐述,堪称济世之良药,为道之门径。该书条目清楚,解读通俗易懂,图片精美,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国学读物。

内容推荐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图说老子道德经》是《道德经》一书的注译解读本,全书按照原文、注释、译文、评析的顺序编排。

《图说老子道德经》由方韬编著。

目录

道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德经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试读章节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评析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这些积极进取的因素存在。

道可道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而又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分析,其目的在于探索一种适应社会生活的合理政治制度模式。他提出的一系列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无一例外地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第三章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各诸侯国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中,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状态下。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类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状态。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以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指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是他进步的一面。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炫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使老百姓的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子,减弱百姓的竞争意识,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评析

本章里,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妄自造作。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从而引导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和功名利禄。自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暗弱,诸侯强盛,征伐不已,礼乐分崩。各诸侯为了自身强盛,纷纷招纳贤才,富国强兵,“尚贤”成了当时社会政治的潮流。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当时社会潮流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在老子的观点中,并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在这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观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兴起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有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功名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从社会的角度,使^^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I生。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安定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道可道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纯真的、无善恶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淳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在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中生活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老子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P9-12

序言

大众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在现代这个信息发达、文化多元的时代,越来越挑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按照这个标准去选择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文化食粮。尽管每个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但是仔细研究,依然可以找到共性的东西——经典和品位。经典是被大众公认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品位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形象,影响和指导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两者的结合,正是一切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大众需求的精神旨归。

“图说天下·典藏中国”这个套系就是按照经典和品位的标准来打造的一套大众文化读物。先来说说经典,在这个套系中,所遴选的都是大众公认的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读物:《易经》、《论语》、《道德经》、《庄子》、《诗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史记》、《资治通鉴》……反映着中华民族思想、个性、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

再说“品位”,这套“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对“品位”的塑造,不仅从传统的注释,翻译和解读去体现,而且将其精神内涵和由之演绎出来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即和流传于世的书法、绘画、雕塑、瓷玉杂玩等艺术品相结合,因为这些东西的精神实质就是从经典中获得的,是对经典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化。加上现代的设计理念、印刷工艺,对经典进行“图解”和“图说”,营造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视野,满足大众高品位的阅读需求。

“图说天下·典藏中国”作为一套全新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出版物,带给读者的享受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可以满足典藏需要、满足精神需求的大众读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