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一个杰出作家对文学及各种书籍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那种阅读的角度、感知的细腻及智慧的洞悉,都是令人惊叹的。该书不仅仅是“读书讲义”,它还最为真实和详尽地讲述了当下的作者本人是如何生活过来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书人(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大江健三郎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了一个杰出作家对文学及各种书籍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那种阅读的角度、感知的细腻及智慧的洞悉,都是令人惊叹的。该书不仅仅是“读书讲义”,它还最为真实和详尽地讲述了当下的作者本人是如何生活过来的。 内容推荐 因着发现这些书,与这些书邂逅,我觉得写出自己所发现的这些书的那些人,都是我真正的老师。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知道,写出那书的人的精神是在如何活动,一个人的思考又将使其精神如何发挥作用,读者将借此发现现在的自己遇见了怎样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也将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如果说,有什么具体的人生智慧能够传授给今后将大量阅读书籍、开拓自己独特工作的那些年轻人的话,那就是“读书人”必须是正确地“进行引用的人”,因为那是在传承文化。 目录 第一部 生活·读书 一 别了,我的书! 二 被驱离出故乡 三 解读文体,创造文体 四 始自于接受布莱克 五 书中的“令人眷念之年” 六 但丁与“令人眷念之年” 七 没办法!我必须埋葬自己的想象力和回忆! 第二部 “晚期风格”之思想——全面阅读萨义德 后记 我作为“读书人”而生活——写在或是最后一次读书讲义之后 译后记 感受大江先生为我们带来的“最大乐趣” 试读章节 2 首先,我想说说年轻时与古典文学的邂逅以及其后再度与之相逢的故事。其实,昨天在维护宪法的“九条会”’全国集会上,我也围绕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发表了讲话,不过更为愉快的,首先还是与友人会面并谈论了有关书的话题。在那之前不久,曾收到同在九条会的同僚小田实’寄来的明信片,说是他正在翻译《伊利亚特》,因而我愉快地期待着。 说到《伊利亚特》这部英雄叙事诗古典名著,我的书店里也进了松平千秋翻译的岩波文库版。就我个人最近大约二十年的海外经历而言,在荷马的作品里,较之于《奥德赛》,我认为知识分子们论述更多的还是《伊利亚特》。小田实目前正在翻译的,就是这个《伊利亚特》。于是我向小田实请教了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我的书店里收集了西蒙娜·韦伊这位法国女哲学家的很多书(今后将成为知识分子的年轻女性们,这些书或将成为你们读书人生中的巨大支柱),这个提问与她也有关联。 关于韦伊,劲草书房翻译并出版了《详传西蒙娜·韦伊》两卷本。这是她在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考前班里的、所谓“cagne”班的同学西蒙娜·佩特尔曼写的书,翻译得非常出色。同样是评传,还有富原真弓这位女性写作、由岩波书店出版的书,我认为那也是一部出色的书。尤其是年轻人,首先应该去读《韦伊的话语》这本由三蔫书房出版、富原真弓女士选择并翻译的书。 刚才说到的韦伊也经常阅读《伊利亚特》(作为其阅读成果,她撰写的“《伊利亚特》或力量之诗”广为人知),佩特尔曼在她的书中写道,韦伊的阅读方法,是一面翻译其中若干小节一面解读。除了希腊和拉丁文,韦伊甚至还用笕文阅读印度的古典文章,她尤其喜欢阅读古希腊文作品。 佩特尔曼说,在用上述方法阅读《伊利亚特》的过程中,韦伊非常重视法语里所谓“rejet”的技法,试图认真地将其翻译出来。我不了解希腊的诗歌,不过我知道这个“rejet”意味着诗行、诗节或对句中一个诗句的跨行,也就是说,它有异于只是覆盖两行诗歌的写法,力图将一行内想要强调的话语投放在下一行的开首处。据说韦伊试图认真地将其翻译出来。于是,我就向小田请教了这个问题。小田告诉我,那个技法确实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换言之,他确实是作为专家在进行翻译。 我还想告诉大家,年轻时,其实我曾师从亦为小田的老师的那位先生学习过一年希腊语,很久以后发生的一件事,使得这一年的学习发挥了作用,碰巧那也与《伊利亚特》有关。为什么我要对大家说起这个话题昵?可能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听说某本书非常重要,阅读之后却并不觉得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发挥积极作用,这种书一定会有很多吧。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书经常会散发出光芒,因此我希望大家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不久前,我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了一些与各国知识分子的往来书简,将这些信函汇集起来便是《大江健三郎通信集迎着暴力的写作》这本书,由朝日新闻社出版。今天,仍有五位读者让我在这本书上签名,我为此感到高兴,这是我最为在意的几本书中的一本。 在这本通信集里,还加入了在哈佛大学任教职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教授的信函,他将《伊利亚特》中的内容与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经济战士的工作态度联系在一起予以描述。在回复他的这封信函时,曾在大学的教养学课程上学习过的《伊利亚特》中的一节浮现在我的头脑里,便将这一切写在了回信中,于是,我与森之间的距离似乎因此而缩短了。森在信中表示自己用希腊文通读了《伊利亚特》全文,而打动他内心的那一节,恰巧与我在教室里阅读那部将短小的引文连缀起来的文集时认为美妙无比的段落完全相同。 《奥德赛》的主人公奥德修斯也是《伊利亚特》里的配角,他作为一名武将出场。奥德修斯擅长于艰难的谈判,发挥着相当于官房长官的作用,恳请与统帅阿伽门农失和的阿基里斯(那位因阿基里斯之踵而广为人知的著名勇将)不要脱离战场。他还扮演着另一个角色,那就是四处说服在漫长的特洛伊战争中开始厌战、希望回国的士兵们。 我要引述由松平千秋翻译的一个场面,是说服阿基里斯之前的一个场面。 在令人身心俱如冰冻般的“溃退”之伴侣“恐慌”的袭击下,威震天下的勇士们也全都被难以忍受的悲叹所击垮。 当老师朗读这一段时,我不禁为之感叹:真美!我对森描述了这种感受,森则在回信中表示深有同感。 说到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专著,我的书店里有《贫困与饥馑》和《不平等之再思考——潜在能力与自由》,这两本书都是由岩波书店出版的。在新自由主义、美国主导的市场主义势力占据强势的这个世界的经济学界,与同样被收录于往返书简集的诺姆·乔姆斯基’那种批判派所不同的其他学者们中,也有若干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大趋势。森于一九九八年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由于他将经济学恢复成“人的学问”的缘故吧。不断涌现出的腰缠万贯、获得巨大成功的经济学家们,你们在优势中可否为了贫困国家的穷人们而援助世界上那些贫困国家?要鼓励那些国家的穷人们所持有的可能性!要干预妨碍这些可能性得以实现的权力!将自由导入社会的工作应与经济性援助一同进行,唯有如此,对于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才能够成功!确立了这种经济学的人物,不正是阿马蒂亚·森吗?! 即便在诸如经济学的领域里,尤其是在英国以及法国接受教育的那些人里面,也有很多人充分阅读了希腊和拉丁的古典文学,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或许是缘于英国和法国的教育制度。这也是因为那是培养精英们的大学这一缘故,不过,我希望学习那些古典文学的教育制度也能够惠及经济学专业和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们。倘若这一切能够影响到日本的话,那就太好了。我记得日本的旧制高中里原先好像也是这样的,我期待现在的大学能够重视教养学课程里的语言学教育,再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个人的阅读。 阿马蒂亚·森是印度人,因而更广泛地阅读了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他从这部源于“摩诃婆罗多”并自其中独立出来的史诗中,抽出在印度教里具有天神资格的黑天与著名武将阿周那的对话《薄伽梵歌》,在他与我的往返书简中谈起了这个话题。森之所以在写给我的信函里提起这个话题,是以下列因素为前提的:我是从事文学工作的人,而且T·S·艾略特在广为人知的作品里触及到了相关内容。 森在信函里对我说起的是阿周那与黑天的争论:大战在即,尽管己方为正义之师,而且显然即将赢得胜利,阿周那却考虑到敌方的痛苦和将要出现的诸多死伤者而想要停止战斗,黑天则督促其作为负有责任的军队指挥官应当履行义务并进行战斗。森接着补充说道,在《四个四重奏》第三部题为《干燥的萨尔维吉斯》的诗歌里,艾略特表示了对黑天的支持。的确,艾略特在诗歌里试图将局面引往开战的方向。他没说Fare Well(平安无事),却说了Fare forward(前进)!说的是:“前进,航海的旅人们!”fare这个词是古老的说法,意味着旅行、前进。 森继续写道:“健三郎呀,我本人认可阿周那的想法。”在此之前,他一直敦促政府在印度的核开发问题上注重道德性,并“避开不祥之事”。我赞同森的这种想法。 于是,阿马蒂亚·森与我的往返书简终于达成了一致,他将艾略特引为我们交谈的内容使得对话变得丰富起来。这便是引用文学古典(先是引用艾略特,进而借此引用印度的古典)而导致的效果上的趣处。 就《四个四重奏》(与森在这个问题上的交流最终成为一个契机,其后我以这首诗为基础,写出了长篇小说《别了,我的书!》)而言,我觉得更为重要的,与其说是诗人在说些什么,毋宁说是诗人在对谁述说。艾略特认为黑天是正确的,森却表示是阿周那正确,而我所关注的,则是艾略特面对老人发出了那个呼吁。他向老人航海者喊出了“前进”!结果是否妥当不得而知,但是他毕竟在激励人们Fare forward。而且。艾略特甚至把他自己也包括在了那些老人之中。于是,我的小说里的老人们试图响应他的那个激励。因为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老人今后不论行至什么样的处所,都打算振作起精神走完此后的余生。我甚至在考虑,如果森读了我的小说,在这一点上他将会如何思考? 毋宁说,在刚才说到的往返书简的交流中,对于森有关印度核武器的看法、督促政府着眼于将moral和prudential(也就是道德性以及基于现实认真思考的态度)之并存作为目标的态度,我从内心里表示赞同,自己却想要重新返回艾略特的诗歌本身,尝试着在小说中反向展开艾略特的想法,试图写出不可思议的人物,那种面向身为老人的自己和别人说出Fare forward、让自己以及伙伴们用自暴自弃的方法探究老年这个问题的不可思议的人物。 于是,我的小说中便出现了与身为作家的我本人相似的老人和他的伙伴,“咱们”不想再听老人智慧什么的,只想听与老人那种鲁莽的、甚至可以称之为愚行的行为有关的话语,小说就这样由引用艾略特的诗文起始,直至被卷入确实奇怪的事件之中,最终,老人不得不成为一个探险者,他做好精神准备,开始静静地、静静地向前而行。小说以引用艾略特的诗句而告结束。《别了,我的书!》是一部面向奇怪的未来构想的小说,即便在我本人而言,也是绝不可能借助撰写评论而行至那里的。小说这东西本身具有把作家推向那种连他自己也浑然不觉的悲惨结局的力量。如此说来,即便是极为慎重的艾略特,虽说其晚年(尽管他的人生延续得更为长久,但是作为诗人来说,却的确是晚年)的《四个四重奏》是诗歌,却也是存在着与那种小说相同的奇怪之处的作品。 P5-13 序言 为《读书人》中文版面世而喜悦 我为这本书被迅速翻译为中文而喜悦,因为该书不仅仅是“读书讲义”,它还最为真实和详尽地讲述了当下的我本人是如何生活过来的,所期盼者为何物。我尤为强烈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中国的年轻人所阅读‘(听说这个中文译本将同时出版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版,这也是让我越发喜悦的一个原因)。 我曾在日本的年轻人集聚的一家大书店为他们推荐了大量图书,这些图书放满了一间大厅四周的书架。我还以在此处举办讲座的形式编出这本书。其后,我再度将该书作为讲义资料,以医院的男性护理师们、地方大学里的学生诸君、美国的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学的研究者们为听众,继续讲授着这个讲义。我发现了他们在听讲时显现出的确实热情和愉快的反应。尽管如此,我还是受到一些人、尤其是研究者们的批评,他们认为:这本书过于牵强地基于你本人的经历讲述了非常专业的内容,这可能使得通过这本书第一次阅读你作品的读者产生难以接近的印象。 于是,在为这个中文版撰写序文之前,我重新阅读了这本书。该书始于我与那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知识分子阿马蒂亚·森教授探讨希腊古典文学作品。我认为,是会有一些读者产生一种印象——这部分内容好像比较难懂,似乎远离自己的生活。然而,在反复阅读之中,我感受到在我与敬爱的朋友森教授的往来书简里那确实巨大的乐趣,我还意识到,无论从古典文学中还是森教授的解读中,我都饶有兴趣地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这种对话的同时,我披露了自己最为真挚的内心情感。 那便是我邂逅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其后我一直在阅读这本书,虽说我现在已经七十五岁了,却还能感觉到那种影响现在仍在我身上生机勃勃地发挥着作用。此外,我深怀思念之情和热忱感激,再度体验了邂逅恩师渡边一夫这种终生的幸福,以及为了能够师从这位先生而进行考前学习,离开曾养育了我的森林进入东京的大学,最终从那里创造出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我期盼这本书能够将中国的新读者们引向一个方向——拥有与我这位写作者相同的体验。我幻想着届时能够与自己确实非常期待的这些读者邂逅相遇。我还感受到另一种喜悦——这本书是由已翻译了我的小说中几乎所有最重要作品的许金龙先生所翻译。毫无疑问,许先生一定是继我这位写作者之后,在最大乐趣中读完这本书的那个人。 大江健三郎 二○一○年春于东京 后记 在《读书人》中文版即将面世之际,我静下心来回忆翻译这本书的缘起。《读书人》日文版在日本出版后不久,我恰巧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资助下,前往东京大学作为期十个月的学术访问,课题正好是大江健三郎作品研究。承蒙大江先生和夫人的盛情邀请,2008年7月30日,我和妻子带着女儿前往成城拜访先生和夫人,席间取出已经研读了一段时间的《读书人》,就其中一些问题向先生请教,在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便向先生提起想要翻译这本书的意愿。这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对于专事大江文学研究的各国学者来说,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宝贵资料,研究者可从中梳理出与大江先生的读书经历大致平行的创作经历,从而在这对平行线之间发现诸多内在联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则完全可以(也应该)将《读书人》作为解读大江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从中寻觅和了解大江文学的种种创作背景。当然,我在提出翻译这本书的请求时,更多是出于前一种考虑。感谢大江先生对我的信任,当即同意由我来翻译这部并不很长、后来却花费我一年多时间的作品。 或许是因为演讲场所、听讲对象和其他种种因素的缘故吧,大江先生没能将这部阅读史写得更为全面。比如在《读书人》出版前的2006年9月,大江先生在北京所作的三次演讲中,都多次谈到鲁迅文学和鲁迅精神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向中学生们呼吁“唯有北京的你们这些年轻人与东京的那些年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友好合作之时,鲁迅的这些话语才能成为现实。请大家现在就来创造那个未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比如在《读书人》出版后的2009年1月16日,大江先生在北京对大陆作家铁凝女士和莫言先生表示:“我一生都在阅读鲁迅。十岁的时候,我从母亲那里得到《鲁迅选集》,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决定了我的一生!从十岁开始阅读这部作品算起,我现在快要七十四岁了,在这大约六十三年间,我一直将鲁迅这个人物视为巨大的太阳。”又比如在说出这段话语三天后,大江先生面对北京大学的学生讲述其处女作《奇妙的工作》的创作动机时,表示“我一直都在看母亲教我读的小说家鲁迅的短篇小说,所以,在鲁迅作品的直接影响下,我虚构了《奇妙的工作》中的)这个青年的内心世界”…… 大江先生在为两岸读者撰写序文时,曾于文尾表示“许先生一定是继我这位写作者之后,在最大乐趣中读完这本书的那个人”。非常感谢先生的信任和鼓励。然而,在阅读阶段感受了这个“最大乐趣”之后,紧接着就在翻译阶段体验了“最大艰难”——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满足翻译要求,便只能随着翻译的进展和需要而不断阅读和调查《读书人》所涉及的各类书籍和人物,及至艰难地完成这部书的翻译后,再从头仔细阅读中文译稿时,这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包含着“最大艰难”之记忆的“最大乐趣”。说到这里,便想套用大江先生的话语对中文读者也说上一句:“诸位读者一定会继我这位翻译者之后,在最大乐趣中读完这本书。”当然,估计大家也会在感受到这“最大乐趣”之前,首先感受到不同程度的“艰难”。 最后,我要向在前面说到的“艰难”时期帮我度过“艰难”时刻的所有朋友表示感谢,尤其是陆建德先生、余中先先生、傅浩先生、多田麻美女士、匡咏梅女士和涂为群女士。我还要向在编辑译稿过程中付出艰辛劳动的陈晓帆女士及她的同事表示感谢。正是这些朋友的无私帮助和艰辛劳动,我才得以完成《读书人》的翻译,诸多中文读者才能感受到大江先生为我们带来的“最大乐趣”。 许金龙 2010年夏,于北京秀园 书评(媒体评论) 要探知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最好的方法是探知他最爱读的书。要走近大江健三郎和走进他的作品,最好的通道是阅读他的《读书人》。《读书人》的博学和独到,让我们对大江健三郎不得不开始由衷的尊敬。 ——阎连科 作家 大江先生不只是一位小说巨匠,他同时是可靠的一个读书人,一个细心、耐心、精心的虔诚读书人。这本书汇集了一个杰出作家对文学及各种书籍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那种阅读的角度、感知的细腻及智慧的洞悉,都是令人惊叹的。 ——陈晓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写作从阅读开始。这本书告诉我们,至少有什么书曾经感动和温暖过大江健三郎先生。这些书是他的亲人,所以先生的孤独像一座花园,先生的目光总是那么诚实、慈祥,因为他的亲人获得了永生的特权。他谦谦君子地期待我们分享他的亲人,看吧,你会因此而温暖并感动的。 ——麦家 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