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飞、严辰松所著的这本《现代汉语否定构式的认知研究——一项语料库驱动的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否定句的形式和意义。对否定句形式的研究以认知语言学基于用法的思想为理论框架,用语料库的方法,描述3个否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并从构式的角度进行描写和解释;对否定句意义的研究则以人们对现实性的认识为出发点,从现实与非现实的角度探讨3个否定词的语法意义,认为“没”否定现实范畴,“不”和“别”分别否定非现实范畴的认识模式和意愿模式,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进行验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现代汉语否定构式的认知研究--一项语料库驱动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张立飞//严辰松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立飞、严辰松所著的这本《现代汉语否定构式的认知研究——一项语料库驱动的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否定句的形式和意义。对否定句形式的研究以认知语言学基于用法的思想为理论框架,用语料库的方法,描述3个否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并从构式的角度进行描写和解释;对否定句意义的研究则以人们对现实性的认识为出发点,从现实与非现实的角度探讨3个否定词的语法意义,认为“没”否定现实范畴,“不”和“别”分别否定非现实范畴的认识模式和意愿模式,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进行验证。 内容推荐 现代汉语句子否定的功能主要由3个否定词来实现,即“不”“没”“别”。它们在汉语中的分布以及各自的语法意义一直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分别从主观与客观、静态与动态、过程与非过程、离散与连续、“不”的黏合说、“不”的焦点说等对有关问题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并解释了很多相关的语言现象。但已有研究尚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对3个否定词的探讨不均衡,对否定词分布的描述不全面,对有些现象的解释缺乏说服力。 张立飞、严辰松所著的这本《现代汉语否定构式的认知研究——一项语料库驱动的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否定句的形式和意义。对否定句形式的研究以认知语言学基于用法的思想为理论框架,用语料库的方法,描述3个否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并从构式的角度进行描写和解释;对否定句意义的研究则以人们对现实性的认识为出发点,从现实与非现实的角度探讨3个否定词的语法意义,认为“没”否定现实范畴,“不”和“别”分别否定非现实范畴的认识模式和意愿模式,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进行验证。 《现代汉语否定构式的认知研究——一项语料库驱动的研究》在以下4个方面体现了创新: 第一,对汉语3个否定词的分布做了全面细致的描述。3个否定词中,“不”和“没”的分布较为广泛,能出现在多种语境中,实现不同的功能。相比之下,“别”的功能则较为单一。具体来讲,“不”主要用来表示:1)对事物性状的否定;2)对惯常行为的否定;3)对将来行为的否定;4)对人或物所处位置的否定;5)对心理状态的否定;6)对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否定;7)对抽象关系的否定;8)表示情理或道义上的不允许;9)对能力的否定;10)对可能性的否定。“没”主要用来表示:1)对存在的否定;2)对领有关系的否定;3)否定动作的实现;4)对体貌、身势、存在等状态的否定;5)否定心理状态的实现;6)否定动作的历时性;7)对比较关系的否定;8)对人或物所处位置的否定;9)否定动作的进行;10)对预设的强烈反驳。“别”则主要用来表示说话人的否定性意愿。此外,还对“不”和“没”不同功能在书面语及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做了统计分析。 第二,从认识观,即人们对现实世界认知的角度对3个否定词的语法意义做了阐述。共用同一个否定词的不同句子必然存在功能上的一致性,即具有统一的语法意义。本书的观点是:汉语中3个否定词的分工从形式上体现了现实与非现实在语义上的对立。具体来说,“没”否定的句子都属于现实语义范畴,而“不”和“别”否定的句子则分别属于非现实语义范畴的认识模式和意愿模式。这一论断不仅建立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还从汉语内部找到了形式上的佐证,并从类型学角度提供了跨语言的证据。 第三,运用基于用法的模式来描述和解释汉语中否定词的分布。基于用法的模式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思想,它有4个基本的方面:实际语料对语法的构建作用、语法的构式观、使用事件的范畴化以及频率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上述4个方面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书中对一些特殊的否定构式进行了分析,例如“没+敢+VP”,“没+来得及/顾得上+VP”等。这些构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语义上的非合成性,即整体意义不等于部分意义之和,对其意义的考察必须着眼于整个结构。再如,一些与否定词分布有关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使用频率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例如,汉语的“没”不能与现实性体标记“了”共现,以往所说的语义上不兼容的解释并不令人满意。通过对“没”的历时考察,本书认为,现代汉语中“没”与“了”的不兼容实际上是构式“没+VP+了”在频率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式上的弱化,从而导致“了”的脱落。 第四,为现实与非现实在概念上的对立在汉语中找到了形式上的体现。汉语句子否定词体现了两个范畴的融合:其一是否定,表现形式是显性的否定词;其二是现实性,表现形式是否定词的分布。现实与非现实这对概念范畴在世界许多语言中都有形式上直接的体现。在汉语中,它们在句子否定这个范畴上得到了间接的体现。这进一步证明了现实和非现实这对概念范畴作为普遍语言范畴的存在。 目录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绪论 1.1 语言中的否定 1.1.1 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 1.1.2 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 1.1.3 否定的辖域与焦点 1.1.4 否定的层次 1.2 句子否定词 1.3 研究目标和步骤 1.4 理论背景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既往研究回顾 2.1 主观与客观 2.2 中性否定与对“完成”的否定 2.3 “不”的黏合说 2.4 “不”的焦点说 2.5 “不”和“没”的体选择 2.6 离散与连续 2.7 过程与非过程 2.8 其他有关“不”和“没”语法意义的探讨 2.9 “别”的语法意义 2.10 问题与借鉴 2.11 结语 第三章 理论视角:基于用法的模式 3.1 实际语料对语法的构建作用 3.2 语法的构式观 3.3 使用事件的范畴化 3.4 频率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3.4.1 语音弱化 3.4.2 形态句法保持 3.4.3 自主化 3.5 结语 第四章 否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 4.1 否定句的提取 4.1.1 LCMC 4.1.2 口语语料库 4.1.3 检索行的提取 4.2 否定构式及其标注方案 4.2.1 否定构式 4.2.2 标注方案 4.3 否定词的分布 4.3.1 “不”的分布 4.3.1.1 不+A 4.3.1.2 不+是+C 4.3.1.3 不+VP动作 4.3.1.4 不+VP心态 4.3.1.5 不+VP关系 4.3.1.6 V+不+C 4.3.1.7 不+在+N处所 4.3.1.8 不+在+VP 4.3.1.9 不+能/能够+VP 4.3.1.10 不+会+VP 4.3.1.11 不+可/可以+VP 4.3.1.12 不+可能+VP 4.3.1.13 不+应/应该/应当/该+VP 4.3.1.14 小结 4.3.2 “没”的分布 4.3.2.1 S处所+没+N 4.3.2.2 S领有+没+N 4.3.2.3 没+VP瞬间 4.3.2.4 没+VP动作 4.3.2.5 没+VP终结 4.3.2.6 没+VP心态 4.3.2.7 没+VP+过+(O) 4.3.2.8 S处所+没+V+着+O 4.3.2.9 没+能+VP 4.3.2.10 没+敢+VP 4.3.2.11 没+来得及/顾得上+VP 4.3.2.12 没+在+N处所 4.3.2.13 没+在+VP 4.3.2.14 没+N时量/动量 4.3.2.15 没+N+C 4.3.2.16 对预设的反驳 4.3.2.17 小结 4.3.3 “别”的分布 4.3.3.1 别+VP可控 4.3.3.2 别+A可控 4.3.3.3 另U+(是)+VP+了 4.3.3.4 另U+VP可控+了2+C 4.3.3.5 别+S 4.3.3.6 小结 4.3.4 否定词分布的语体特征 4.4 结语 第五章 现实与非现实 5.1 情态的定义和分类 5.1.1 情态研究回顾 5.1.2 情态的定义 5.1.3 Palmer的情态体系 5.1.3.1 情态动词系统 5.1.3.2 语气系统 5.1.3.3 小结 5.1.4 汉语情态研究 5.2 情态意义在意义体系中的地位 5.2.1 句子的“洋葱皮结构” 5.2.2 情态与现实世界的关联 5.2.2.1 类型域和例示域 5.2.2.2 实际平面和结构平面 5.2.2.3 事件的时间结构 5.2.2.4 现实世界的认识模型 5.2.2.5 小结 5.3 现实与非现实 5.3.1 现实与非现实的定义及其类型学地位 5.3.2 现实与非现实的辨别依据 5.4 结语 第六章 汉语否定词分布的认识基础 6.1 汉语否定词分布的认识基础 6.1.1 “没”分布的认识基础 6.1.1.1 对存在的否定 6.1.1.2 对领有关系的否定 6.1.1.3 否定动作的实现 6.1.1.4 对体貌的否定 6.1.1.5 否定心理状态的实现 6.1.1.6 否定动作的历时性 6.1.1.7 对比较关系的否定 6.1.1.8 对预设的反驳 6.1.2 “不”分布的认识基础 6.1.2.1 对性状的否定 6.1.2.2 对惯常行为的否定 6.1.2.3 对将来行为的否定 6.1.2.4 对心理状态的否定 6.1.2.5 对抽象关系的否定 6.1.2.6 情理或道义上的不允许 6.1.2.7 对能力的否定 6.1.2.8 对可能性的否定 6.1.2.9 与“在”有关的否定 6.1.3 “别”分布的认识基础 6.1.4 小结 6.2 汉语中的现实与非现实 6.2.1 语气词“的”与非现实 6.2.2 汉语中的现实句与非现实句 6.3 对汉语否定词语法意义的再认识 6.4 与以往研究的对照 6.5 结语 第七章 语言类型学的证据 7.1 现实状态的形式标记 7.1.1 零标记和显性标记 7.1.2 联合标记和非联合标记 7.1.3 全面标记和部分标记 7.1.4 融合标记 7.2 现实与非现实语气的语义类别 7.2.1 现实语气的语义类别 7.2.2 非现实语气的语义类别 7.2.2.1 潜势 7.2.2.2 非真实条件 7.2.2.3 情态 7.2.2.4 祈使 7.2.2.5 否定 7.2.2.6 疑问 7.3 作为现实性标记的汉语否定词 7.4 结语 第八章 余论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