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瑞锁所著的《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读历史》是第一本从一个全新角度——货币角度,解读中国历史兴衰成败原因的著作。2012年最具分量警世奇书,中国5千年历史的另类解读,揭秘财政、货币怎么影响中国历代政权的兴衰更替,告诉你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的事实:货币决定兴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读历史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路瑞锁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路瑞锁所著的《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读历史》是第一本从一个全新角度——货币角度,解读中国历史兴衰成败原因的著作。2012年最具分量警世奇书,中国5千年历史的另类解读,揭秘财政、货币怎么影响中国历代政权的兴衰更替,告诉你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的事实:货币决定兴亡。 内容推荐 这是第一本从一个全新角度——货币角度,解读中国历史兴衰成败原因的著作。 路瑞锁所著的《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读历史》作者凭借深厚的历史和财政金融知识积淀,用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和数据.以浅显幽默的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有史以来,历朝历代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怎样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着百姓生活;从而揭示出—个被历史反复验证的事实:货币决定兴亡。 贝壳钱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变成青铜钱的?泰国为什么—统天下?唐朝为什么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宋朝、金朝和元朝都是怎么灭亡的?鸦片战争到底是为什么打起来的?抗战胜利后,为什么国民政府会在几年的时间里急速溃败?《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读历史》中这—切的—切,都可以从货币中寻找到答案。 目录 Chapter 01 钱的起源:从贝壳说起 Chapter 02 春秋霸业:全赖那一把刀 Chapter 03 “秦半两”:一统江湖之路 Chapter 04 大汉朝:我爱五铢钱 Chapter 05 两汉公司破产事件的深入分析 Chapter 06 三国两晋时代:孔方兄的风骨 Chapter 07 钱与佛 Chapter 08 隋唐演义 Chapter 09 五代十国的混乱年代 Chapter 10 两宋风云录 Chapter 11 那些少数民族政权 Chapter 12 大明朝:纸币的500年轮回 Chapter 13 崩溃中的天朝 Chapter 14 丧钟为谁而鸣 后记 试读章节 1.1美女的贝壳饰品 众所周知,老早老早的时候,咱们老祖宗是拿着石头当工具过日子的,那个时候叫做“石器时代”,或者也叫“茹毛饮血”时代。 “石器时代”分两个时期,从大约300万年前第一只猿变人到1.8万年前,人类的石头工具都是通过简单的敲敲打打弄出来的,所以被叫做“旧石器时代”;从1.8万年前到距今6000年前这段时间,由于出现了磨制石器这样的“新技术”,所以被叫做“新石器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磨出来的石头和敲打出来的石头就是不一样,技术改进了,干活儿就容易了,生产力就得到了大发展,人们在满足自己温饱之外居然还能有产品剩余。有了产品剩余,老祖宗们也产生了物品交换的强烈需求。 比方说,老祖宗张三做砍柴的石斧,做完了之后闲着无聊,就又做了一把,可是实际上他只能用一把斧子。 另外一个老祖宗李四,看着他的老母猪生小猪崽,生了一个之后,居然又生了一个,可是他家的剩菜剩饭只能养活一头猪崽。 还有一名老祖宗王五,种了一地的萝卜、白菜,可是又吃不完,于是只能腌成一坛子一坛子的泡菜自己守着。 老祖宗周六、老祖宗杨七…… 就这样,很多老祖宗都有了产品剩余,怎么办呢? 眼看着张三的石斧要白白扔掉,李四的猪崽要活活饿死,王五的泡菜要发霉变酸…… 三个人都在发愁,他们就凑在一起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不,大家灵机三动,犹如醍醐灌顶:咱们交换交换不就得了? 我给你一坛子腌萝卜,你给我一个猪崽;我一把石斧,换你一坛子腌白菜…… 于是,皆大欢喜。 一开始,这个交换还是进行得不亦乐乎的,但慢慢地,大家就发现出问题来了。 张三愤愤不平地说:“我这石斧是祖传三代的工艺品,纯手工制作,除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含量和收藏价值,结果被你的一头瘦弱的小猪崽给换走了,而且那小猪崽我养了2天就病死了,这太不公平了!” 李四满腹牢骚地说:“这头老母猪我养了两年了,才生下来俩猪崽,你只不过用你吃不完的一坛子烂白菜,一下子就把我有着深厚感情的小猪崽给换走了,凭什么啊?” 于是乎,大伙儿都开始愤愤不平起来。 这时候,大伙儿才发现,要找到一个价值衡量的媒介和准绳,还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呢。要知道,新石器时代还是母系氏族时代,那个时候还是最淳朴、最民主、最公平、最公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然,我们叫人家“原始共产主义”),不是少数几个或者一个部落领导玩黑箱操作说啥就是啥的年代,遇到事情大家都必须公开集体讨论。 然而,尽管大家集体讨论了很久,还是没有结果,因为——这个问题可太难了。 正在发愁的时候,大家一扭头看见部落里的几位美女…… 尽管那个时候的美女很有可能比今天的网络美女穿衣服还要少,但我们的老祖宗可没有现在那些整天在网上一边看着这“门”那“门”图片、一边聊天诱骗纯情少女的男人那么卑鄙下流,他们不是看见美女,而是看见美女脖子上的挂饰——美丽的贝壳饰品。 在原始社会,我们那些一直生存于大江大河中游的老祖宗,还不知道金属是啥样子呢,而来自海边的贝壳被看作是珍贵的东西。它坚固耐久,可以做装饰品,又是吉利的象征,便于携带,再加上有天生的单位,一个一个的,适合于计数作价。 正如无数所谓的“艺术家”一看见美少女就才思泉涌一样,老祖宗们看到那些贝壳饰品之后,立马也才思泉涌:用贝壳来做财富价值的计量不挺好的吗? 亏你想得出来啊,老祖宗们的思想呢,那真是“帅呆酷毙”了——不用说,就它了。 一把石斧,10个贝;一坛子泡菜,3个贝;一个小猪崽,7个贝;谁如果觉得自己吃亏,不同意,那就自己提高价格,只要别人接受就行;如果别人都不接受,那你就不做石斧了,改养猪崽、腌泡菜好了。 经过无数老祖宗部落的“民主决议”,大家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贝壳于是就逐渐开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固定地充当货币。 货币,或者说“钱”,就这么产生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祖宗们正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经过加工的贝壳是最适合充当货币的商品。 套用马克思老人家的专业术语来说:“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中国,货币的“货”、发财的“财”、商人的“贾”、欠债的“账”、放债的“贷”,甚至连买卖(“買”、“賣”)这两个动词都带有贝字,充分说明了贝壳的货币地位。 再想一下,你把自家的孩子都叫成啥呢? “宝贝”?“贝贝”?某种意义上说,这差不多就相当于喊着“我的钱啊”、“我的钱啊”……P2-4 序言 历史很有趣,货币很精彩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国家开展“货币改革”的新闻,就说最近这10年: 2002年,白俄罗斯以1:1000的比率开展新旧卢布兑换; 2004年,土耳其以1:1000,000的比率开展新旧里拉兑换; 2006年,津巴布韦以1:1000的比率开展新旧津元兑换; 2008年,津巴布韦以1:10,000,000,000(100亿)的比率再次开展新旧津元兑换; 2009年,津巴布韦以1:1,000,000,000,000(1万亿)的比率再次开展新旧津元兑换; 再向前推10年,名单上可以添加上阿根廷、秘鲁、南斯拉夫、俄罗斯、泰国、安哥拉、印度尼西亚…… 无论“新闻”还是“旧闻”,大家听到了,无非像听一个笑话,最多也不过像数字游戏,因为它们都是“外国的”,我们自然也觉得它们距离我们很远很远。 然而,如果你详细了解了中国的金钱历史之后你就会明白,那一切并不是笑话,也不是数字游戏,更不是“外国的”,而是鲜活的中国历史;而且,每一轮货币贬值的幅度也并不让1:1000之类的数字显得“汗颜”,甚至,像南斯拉夫、土耳其那样动辄百万倍的通胀也并不是没有出现过。 历史是什么? 有人说,“历史就是胜王败寇的传说”;还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更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中”…… 其实,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故事,如此而已。 金钱,或者书面一点儿的说法叫“货币”,归根结底是人来用的。有人就有故事,有入就有江湖——有人有故事,钱的那些事儿,就变成了历史。 然而,历史的真相却常常如同云遮雾罩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事件,由于解读者的立场和角度不同,我们便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 对于我而言,那些有关金钱的历史故事,是如此简单、如此直白、如此独特、如此精彩,如此的遵循规律而又出入意料——“历史很有趣,货币很精彩”。 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如果大家非要问我,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那我只能诚实地告诉你,我写的是人性,与金钱有关的历史上的人性。 千百年来,相比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日新月异、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巨大进步、在道德文化方面的浩瀚精深,“人性”可谓是一直原地踏步、从未变过——无论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占有财富的贪婪,或者是操纵他人的欲望、改变世界的雄心…… 人人都说“读史有智慧”,为什么? 《圣经》里面有一句话回答得好:“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人性善恶,有了人生阅历方能领悟;货币真相,透过历史故事才能看穿! 涉及金钱的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身处其中的演员——糟糕的是,谁也不能拒绝演出;而在本书的剧场里,货币是主角。它折射人性善恶,改变历史轨迹,决定政权兴衰。 哕哕嗦嗦地说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该进入“剧场”了! 金钱的魔杖有多神?货币的威力有多大? 谁看谁知道! 后记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自以为也读了不少的书,但见惯了现代社会体系的“奖懒罚勤”,不免很是疑惑,这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慢慢地,我盯上了“人性”与“金钱”这一对儿欢喜冤家。 在阅读和了解了那么多有关政权兴衰更替、个人挣钱花钱的历史故事之后,我蓦然发现,它们的背后其实始终有一条主线——金钱折射人性,人性改变货币。 “金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可惜的是,对于几千年的中国货币历史,那些与金钱有关的人和事儿,货币本质属性的问题,真正理解和明白的人实在太少,而我们的传统史学也极力忽略、轻视甚至掩盖…… 是历史太乏味么? 非也! 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 4年前(2008年)的某一天,在详读了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之后,他那种风趣幽默、简明直白而又以人为本的历史写法让我深为折服,于是在心底里发出了“豪言壮语”:“我要从人性的角度、金钱的角度,梳理出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既然已经决定梳理出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我就在当年开始动笔。 我并非专业作家或历史学家,更称不上是货币专家,写作时间上也只能利用工作之余,而搜集和阅读资料的艰辛更不必说,所以本书的写作时断时续,到2011年底写作内容基本完成,而随后有关全书的结构调整、内容取舍以及修改润色等工作更是一直持续至今。 现在呈现给诸位的成稿也不能使我完全满意,只是出版社的厚爱让我无法拒绝。 书,就像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完美,但理念上也清楚地知道他不可能“完美”,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是追求完美的过程罢了。 实际上,对于历史,不仅不同立场的作者理解角度有大不同,读者阅读之时也有大不同,正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一位朋友读了我的书,给我写回语:“触目惊心的史实,千转百回的货币。” 我在网上写连载,有个高中生就说:“要是教科书能像你这样写,哪还会有人挂科!” 我坚持用轻松、风趣、幽默乃至搞笑、雷人的语言,按照年代顺序来叙述金钱的历史,当然是希望诸君有一个出色的阅读体验,摆脱那些故作高深的“学究书”的束缚。 然而,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愈到后来,我的写作也愈有深沉的倾向——不是历史故事和语言本身让我变得沉重,而是看到完全类似的历史事件一再重演,轻松风趣也随之慢慢飘散。 “都是货币惹的祸”是我所坚持的书名,只有这个词儿才完整表达了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以人性搭建历史骨架,用金钱梳理故事脉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