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一道弯/紫砂壶长篇小说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永安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永安的长篇小说《最后一道弯》以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历史故事为题材,书写了江苏苏州张家港市军民英勇抗日的动人史实。此书分为十章三十节,情节环环相扣,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那段悲壮的历史,感受抗日战争时期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推荐

杨永安的这本《最后一道弯》为“紫砂壶长篇小说书系”中的一本。

《最后一道弯》讲述了: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失守,南京也岌岌可危。国民党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用巨轮将中央军校的师生急迁重庆。途经武汉时,因迫于形势需要,一部分学生被挑选出来,提前毕业,并被派往湖南桃园县新兵训练基地。其中杜志方等人,很快就显山露水,被当局看中。然而,就在他们将要得到越级提拔时,却悄悄地离开了基地,回故乡苏南寻找党组织,积极投身抗日事业去了。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在江南之滨的沙洲地区建立抗日武装力量。由于沙洲地区不但有日军和二鬼子“和平军”,还有假抗日真反共的“忠救军”,情况十分危急。还有种“看到日本人和新四军都想打”的杂牌武装,非常不好对付。所以,抗日武装力量经历了许多生生死死和令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最终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发展成为支拥有600多人的钢铁队伍,使沙洲成为联系大江南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枢纽,同时也为后来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目录

第一章 沧海桑田带来的故事

 第一节 一张牛皮纸地图

 第二节 哪里有世外桃源

 第三节 返回家乡

第二章 投奔新四军

 第一节 成了香饽饽

 第二节 红色江南沙洲小组

 第三节 亮相

第三章 在战斗中成长

 第一节 保卫新双桥

 第二节 以牙还牙

 第三节 奇袭乐余镇

第四章 智慧大营救

 第一节 寻找留日学生丁雪山

 第二节 江湖女郎中

 第三节 叶山长一反水了

第五章 飞去又飞来

 第一节 “忠救军”的阴谋

 第二节 上钩

 第三节 “自卫团”上当了

第六章 瓜熟蒂落

 第一节 反击“忠救军”

 第二节 十二圩港又换旗

 第三节 党是主心骨

第七章 中学生之歌

 第一节 初露锋芒

 第二节 革命的两手

 第三节 拔钉子和打楔子

第八章 兵工传奇

 第一节 筹建修械所

 第二节 黄牛真可当马骑

 第三节 三秒式手榴弹

第九章 风云变幻

 第一节 小季德生

 第二节 血染南横河

 第三节 沙洲武工队

第十章 铁流勇进

 第一节 技术营没戏了

 第二节 小木船斗炮艇

 第三节 北撤之战

试读章节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一日下午三时。

南京下关码头。

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一艘特殊的客轮载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一千多名教职员工和学员,离开了送行的人群,向西航行。

陆军军官学校是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从广州黄埔搬迁而来。这次西迁重庆,是国民党高层的决策内容之——因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已经沦陷,南京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堡,也未必能保得住;军官学校是培养党国精英的摇篮,千万不能落人敌手。

船,离码头越来越远,可是,站在每层船舷和后甲板翘首遥望的人们,还迟迟不愿离开。是呀,这么一走,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南京呢?!

这时,一个叫申正发的学员从左侧船舷回到了右侧的三。二室,对坐在床上一声不吭的杜志方说:“发什么楞呀?还是到外面去看一会儿吧!”

“慌什么?你以为咱们这—去就再也回不来啦?”杜志方望着这位老家也在沙洲的老乡,微微一笑,说:“说不定,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回来了!”

“有那么容易吗?这小鬼子,狠不得一口就把咱全中国都吞下去呢!”申正发的情绪不好,而且有点悲观。

杜志方懒得理他,只是向他做了个鬼脸,就爬到属于自己的上铺去了。

他想静躺一会儿,但此时的心情也很乱,于是坐起来,并从包里取出了一张已经有点发黑的牛皮纸地图。

这是一张他父亲杜老九亲手绘制,并传给他的《沙洲地区商隋地图》。

杜老九本名杜有田。这是因为杜家太穷,世代无田无地,他父亲希望到了他这一代,有自己的田地耕种,所以就取了这么一个很实在的名字。

然而,实在的名字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不是做长工,就是当佃农租种别人的土地,一年到头,辛苦下来,也所剩无几。

为了养家糊口,他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因为入伙晚,在十几个人的/J、集团中排行老九,于是后来别人就喊他杜老九。

这张地图,就是当年因为贩卖私盐的需要,照着老大手中的那张原始草图,略加修正而绘制出来的。

此图西起江阴县城,东至常熟县的浒浦镇,东西跨越三百多里,既有气势地突现了沙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又将该地区的陆路、水路、私盐销售点、集镇和官方设置的缉私哨卡,标得详详细细,俨如一张不可多得的军事地图。

这张图,杜志方小时候就见过。

图上的长江流经江阴后,不是继续向东,而是被一大片向北突出的陆地挡住了去路。于是,江水只好先向北,拐一个弯儿再转向东南方向,然后流人大海。

他问父亲这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告诉他:

在明朝以前,长江的人海口就在江阴。因为,过了江阴,水面突然呈现喇叭状,而且,越朝东,水面越宽——离江阴不到五十里,那儿的水面就有七十里宽了。

面对汹涌的波涛和迷迷茫茫、水天一色的景象,当地群众早已不将它叫江,而是称它为海了!

也就是水面突然变宽的缘故,流水开始放陧速度,不再像从西边来时那么湍急,于是,泥沙开始沉积、扎根。

到了明朝中叶,在江阴以东五十多里的海湾里,原先时隐时现的冲积沙洲只有三四个,到后来,海湾退潮时能见到的沙洲竞有三四十个。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沙洲越积越高,最终常年露出了水面,于是就有人类在上面繁衍生息。

之后又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许多小沙洲互相连接,形成了五、六个较大的岛屿。

由于长江的走向是自西向东流,因此,这儿的海岛之间,也形成了三条自西向东,约有三里宽阔的大峡江,以及数条自北向南约有一两里宽阔的小峡江。

到了清末民初,江阴和常熟两县的政府,协助境内外财团,招雇民工筑海坝,截断大小峡江的水流,终使这些岛屿与苏南大陆连在了一起,从而使这儿海湾的水面一下子向北退缩了几十公里。于是,也就形成了长江在人海以前所拐的最后—道弯子!

对于这种奇特的地理现象,人民群众牛气冲天地说:“我们这儿,是江的尽头,海的开始!”

其实,使老百姓牛气冲天的,还不光是奇特的地理位置,因为这儿是冲积陆地,土质肥沃松软,加上海拔很低,即使是再旱的天气,尽管白天土地被太阳晒得很干,但第二天一早,土地又都是湿乎乎的,像浇了水一样,用不着再去抗旱。

对于这种天赐的年年能丰收的‘‘‘夜潮地”,谁见了不眼热呢?所以,这片东西长只有一百多里,南北宽不足八十里的沙洲热土,竟被江阴、常熟和地处苏北的南通等三县,分割管理。这样—来,就不得了啦:由于三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政策不一致,人民群众失去了心理平衡。加上大小峡江筑坝截流后形成的二十多万亩新田水灾多——因为新田的地势明显低于原来岛上的老田,一到雨季,水往低处流,新田又变成了不流动的峡江,人民群众根本无法生活!

然而,官僚、地主、土匪,照常盘剥和欺压百姓。

这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星星之火,到处燎原。

出身于本地的知识分子、共产党员茅学勤和上海附近的革命家陈云,一起在沙洲地区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的组织,公开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地主、恶霸,进行了殊死的斗争。P1-3

序言

我的家乡,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这地方,原来叫沙洲县。

人们之所以将它取名沙洲,那是因为此处在古代是长江的人海处的几十个大小不等岛屿。后来随着时间的变迁,最终形成了一块向江海连接处突出的半岛形土地。从此,长江人海口向东推移,沙洲这块半岛形土地迫使长江在此拐了最后—道弯。

抗日战争暴发后,沙洲成了联系江南江北的重要通道,因此,共产党和新四军于1941年春节以后,建立了沙洲县。

沙洲县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小县,但文化积淀却十分丰厚。

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最后一次东渡成功,他的起航点就是沙洲的黄泗浦。

到了宋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江北去杭州,就是在沙洲过的境。还有当时的名将韩世忠,他驻守的南宋北部边疆,就是沙洲的马嘶桥。

到了明代,倭寇大肆侵扰东南沿海,沙洲人民折木为杆,削竹为刀,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一直到解放初,在沙洲境内,还留下三处埋葬倭寇的“倭子坟”。

到了现代,沙洲大地更是人文荟萃,可圈可点。最有名气的是刘半农和刘天华两兄弟。尤其是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开创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向高雅艺术飞速发展的先河。

在革命传统方面,也是光彩夺目,气壮山河。

如果翻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地图,就会发现在江阴东面,插有一面红旗,那就是革命先烈茅学勤和后来成为中央领导的陈云同志,在沙洲所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由于有了这一革命传统的滋润,当“八·一三”的枪声在上海打响后,沙洲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再一次揭竿而起,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创建了抗日根据地。

当时我虽是不懂世事的黄口小儿,但我经常看见新四军的武工队员到我们那个村子里来,因为我的近邻高关全,就是新四军的武工队员。

《双十协定》后,沙洲的新四军负责接应浙东四明山根据地的新四军,从沙洲过境北撤,在我们附近的西港镇,与拦击的国民党军队打了一仗,然后从我们家门前的六海坝大桥过南中心河,然后沿着河堤向五节桥、合兴和护漕港方向撤离。因为我们那儿的道路不太宽畅,加上还抬了伤员和物资,六千多人竞走了四个多小时,才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

这些情景,虽已过去六十五年,但只要一闭上眼睛,那铁流滚滚的恢宏场面,就会在脑际再现。

从此,小小的我,就爱上了新四军的故事。每当夏夜来临,大家头顶闪烁的星星,沐浴着阵阵海风,大伯大爷们就会跟孩子们讲述那些激动人心的往事,我便成了其中最积极的听众。

所以,当我成了一名作家之后,家乡的抗日斗争,成了我常写的题材。其中写新四军小战士的短篇小说《牧童小黑皮》,在1987年于南岳衡山举办的全国性笔会上,被上海来的知名老作家陈伯吹、俊青,还有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模,誉为是“南方的小英雄雨来”。还有短篇小说《嵌在石缝里的秘密》和中篇小说《弯弯的常阴河》等抗日题材的作品,发表后都获了较高的评价和奖励。

一九八三年,国家开始搞军工史,我有幸被选定为特约撰稿人。当时,我单位尚有新四军军工老战士二十多个,我选择了几个比较能讲一点的去了解情况。其中有一个叫杨新宝的老同志,江阴长寿人,是新四军十八旅修械所的军工战士,也在沙洲工作过,讲的事情很生动。但是,他当时毕竟是一名战士,领导要他们搬家就搬家,至于为什么一会儿到这儿,一会儿又到那儿,他就说不清了。为了弄清当时的战斗形势,以及一些具体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经领导批准,去南京采访曾担任过新四军六师司令员的包原昌同志,以及曾担任过修械负责人和榴弹厂政委的杨巩同志。包原昌同志当时是江苏省副省长,工作忙,不在南京。但找到了已是江苏省计委主任的杨巩同志。当他听明我找他的目的后,取出一张江苏省地图,挂在墙上,将他在沙洲的经历,以及北撤以后的情况,讲了三个多小时。凭借这些素材,我以杨新宝同志回忆的口气,写了一篇题为《难忘的兵工生涯》的文章。一九八四年,被收入中国兵器工业部征集的兵工史料集《军工战歌》一书出版。一九八九年,上海国防工业办公室奉命编印苏南和上海地区的新四军兵工史,此作又被收入《新四军军事工业史》一师篇上册出版。

童年时期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参加工作以后又调查到的无数素材,为我如今写这部长篇小说,都是大有帮助的。

在我的这部小说里面,虽然大多数人物的名字都是假的,但里面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事件,却实实在在地在沙洲这个地方发生过。

不过,小说不等于生活,小说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典型化和再创造。所以,读者看了这部小说以后,不必用书中的人物去对照当时的人物。因为,书中出现的人物,都是用文艺手法塑造和加工出来的,与历史生活中的那些原型,已经大不一样了。

另外要说明一点的是,为了写作的需要,我将一些历史事件,在时间上作了调度。比如,新四军攻打破坏性极大的“忠救军”技术营,本来是一九四五年五月的事,但为了故事逻辑链的顺畅和合理,故意将时间提前了。因为历史事件对文艺作品来说,只是个素材而已,而作家在处理素材时,免不了要进行梳理和调度。

现在,我在老家已没有一草一木了,但我每隔一年,就要去故乡看看。为什么?那儿是我的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我年纪一大把的时候,还挣扎着写出一部反映家乡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就是为了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为了纪念那些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新四军前辈和英雄!

我在写这部长篇的时候,还常常想起“含笑九泉”这四个字。因为,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将沙洲县改为张家港市以后,真是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飞跃,而且,在全国已创造出许多个笫一。这些第一,不光是靠这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得来的,其中也有新四军前辈们的功劳。因为,他们从那个年代起,就开始用鲜血和生命来培养出一种“沙洲精神”,现在的“张家港精神”,只是过去那种战斗精神的延续。

愿家乡这块热土越来越美好!

愿家乡人民越来越幸福!

作者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