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武编写的《国学与领导智慧》从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撷取了古圣先贤们关于领导者修身、从政的经典论述,把它们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每一节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是若干条经典论述。我们还选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对这些论述的内涵进行解读,以言议事,以事解义,为读者学习了解国学中领导智慧的精华服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学与领导智慧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李成武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成武编写的《国学与领导智慧》从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撷取了古圣先贤们关于领导者修身、从政的经典论述,把它们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每一节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是若干条经典论述。我们还选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对这些论述的内涵进行解读,以言议事,以事解义,为读者学习了解国学中领导智慧的精华服务。 内容推荐 “阐旧邦以辅新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李成武编写的《国学与领导智慧》旨在融会古今,古为今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阐发,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国学文化,《国学与领导智慧》以此提升领导干部执政智慧,锤炼领导干部品格修养,塑造领导干部个人魅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修身:做人有原则 德行是做人为官的根本 别太把功名当回事 独善其身守住自己 宠辱不惊真英雄 忠实守信人人敬仰 知足常乐活出滋味 是非面前谨小慎微 永远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第二篇 处世:世道多坎坷 知进退是种大智慧 谦让一下海阔天空 宽容绝不是纵容 经受挫折方成大器 尊重别人成就自己 难得糊涂是大智慧 千万别被捧晕了 搞分裂者众叛亲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三篇 为政:仕途当谨慎 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上梁不正下梁歪 越俎代庖是从政大忌 新官上任三把火 谨言慎行万里路 兼听才能公正公平 杜绝官僚主义作风 原则性问题没商量 培养能上能下平常心 把大局放在第一位 第四篇 用人:领导大方略 借我一双识人的慧眼 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 听其言更要察其行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忠言逆耳最难得 因才适用取其所长 赏罚要把握好度 朝令夕改要不得 以身作则才有凝聚力 第五篇 谋事:成功靠运筹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求大同存小异 多角度考虑问题 敢于打破旧框框 善始还要善终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和为贵不是和稀泥 抓住规律效率才高 第六篇 应变:困境见真智 自己的阵脚不能乱 拍板决策要果断 沉着应对解决问题 抓住时机才有转机 因时制宜善于变通 试读章节 别太把功名当回事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止学·誉卷五》 【意译】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前不久,笔者看到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深秋季节,花草凋零、秋风萧瑟,大雁们都纷纷排着队南飞了。一只小蝙蝠倒挂在崖壁的岩缝中嘤嘤啜泣,哭得好伤心。住在离她不远的崖壁上的老鹰听见了,循着哭声飞过来,问她:“你怎么啦?是谁欺负你了吗? “不是。眼看就要到冬天了,我既没有像你们那样的羽毛御寒,也不能像大雁他们那样可以飞到南方去过冬,到时候可怎么办啊?还不得给冻死啊!想到这些,我就……” 老鹰看了看浑身光溜溜的蝙蝠,再想想朔风呼啸的寒冬,很是同情小蝙蝠的境遇,心里也暗暗为她着急,很想帮她一把。他眨巴了几下圆眼睛,有了主意:如果让所有的鸟儿都捐出自己的一根羽毛给小蝙蝠的话,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老鹰的号令一下,小蝙蝠于是就有了一身五彩斑斓的羽毛。当她扇动着自己的一双翅膀在大家面前飞舞时,鸟儿们都几乎惊呆了:太漂亮了!小蝙蝠在大家的一片啧啧赞誉声中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此后,小蝙蝠自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美丽的鸟儿,根本不屑答理其他的鸟儿们,就连曾经好心给她出主意,帮助过她的好邻居老鹰都不放在眼里了。老鹰倒没太在意,可时间一长,别的鸟儿都一肚子怨气,纷纷来找老鹰告状。 老鹰于是找到小蝙蝠,对她说:“听说你自从有了这身羽毛,变得骄横自得,看不起周围的其他鸟儿了?” 小蝙蝠一听,脖子一拧,脑袋一仰,挥挥翅膀振振有词地说:“还说我看不起他们了,本来嘛,您瞧,我难道不是最漂亮的鸟儿吗?” 老鹰一听,也来了气。“既然你不愿意与别人为伍,那你就把身上的羽毛还给大家吧!”还没等小蝙蝠反应过来,鸟儿们都扑向她,把原本属于自己的羽毛叼走了。转眼之间再看小蝙蝠,又变成赤条条的光身子了。从此,她再也没有脸面见大家了,所以白天就躲进了崖洞里,只有晚上才飞出来找些吃的。 小蝙蝠的结局有点惨,既失去了借以御寒的羽毛,又丢掉了弥足珍贵的友情。但这样的结果又能怪得了谁呢?怪只怪她太过看重别人给她的那份荣耀,以至于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追求,丢弃了最为宝贵的东西。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人世间的功名。 《三国演义》中,东吴大都督周瑜在群英会上即兴高歌道:“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这不只是周瑜一个人的抱负,而是无数英雄豪杰的共同情怀。功名是什么?功名就是指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获得较为优胜的社会地位、领导地位,是为了获得一般人难以获得的一种荣誉,获得一般人得不到的称赞和奖赏。所以,有了功名,就可能升官,就可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就有较高的威信,就会有较大的影响力。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人都在盼望成名,把成名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功成名就。他每次出巡时,旌旗招展、鼓乐喧天、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无比荣耀。有一次,当他的出巡队伍行经楚地时,有个青年被如此的风光深深地吸引和强烈地震憾了,他羡慕万分,禁不住说了一句:我可以取而代之。这个青年就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 其实,追逐功名本无可厚非。从功名的追求中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远大的志向。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时代,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就需要建功扬名。有了功名,才能登上更大的舞台,让自己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应,从而对国家、对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正如拿破仑所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大志向就成就不了大事业。当然,如果说这只是一些人杰雄才对功名的注解,那么,退一步讲,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追求功名,也是一种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功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有尊严,套句国人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让自己有面子”。能够扬名立世、光宗耀祖,总比一辈子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人强吧。甚至还可以再退一步讲,对于任何一个自然人来讲,都有一些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倾向”,而最能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莫过于“功名”二字。这种功名的目标可以极大地激发生命的活力和潜能。 但是,一个人如果把功名看得太重,把它当成了自己生命的全部和人生的终极追求的话,那就不值得称道了。 P8-10 序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这是一个大潮流、大趋势。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持续了十几年的“国学热”。“国学”这个词,诞生于20世纪初,在近百年中一直命运坎坷,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其价值才重新被认识,并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按照当前文化界的通行观点,“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其范围要大于通常所讲的学术文化。它包罗万象,涵盖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就提出了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命题,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所谓“旧邦”,指的是古老的中国和传统文化,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学”内涵基本一致;所谓“新命”,指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事业。这个命题,立足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新旧整合、中西会通,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反而是当前“国学热”最好的注脚。 学习国学,不是为了文化的复古,而是为了民族的复兴。我们的国学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国学里,我们一方面可以在里边寻找到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到为人处世、从政的至理大道。这后一点对从事实际领导工作的同志尤为重要。对于祖先留下的精神资源,如果不去认真发掘,学以致用,就如同捧着金碗讨饭吃;如果把国学智慧弃之不顾,却去寻找脱离中国文化环境的领导技能,就如同孟子所说的“犹缘木而求鱼也”。 可喜的是,我们的领导干部已经认识到了国学的巨大价值,自觉参与到了“国学热”的潮流中。据《半月谈》杂志报道,2010年,中组部在部分国家部委中试行干部培训制度改革,让司局级领导干部自主选择包括北大、清华等高校在内的数所院校和由这些院校提供的专题讲座,完成40~60学时的培训。这次“自主选学”的结果似乎有些出人意料:报名人数居前5位的讲座来自北大,分别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佛教禅宗与人生”;清华大学8个入选讲座中7个分别是:国学概论、道家智慧、儒家文化、古代修身智慧、传统音乐、《大学》、《中庸》和国史概要;中央党校准备的36个讲座中,仅有“《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达到规定的人数标准。在达到规定人数的42个讲座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占了45%。 可见,面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身处社会转型前沿的领导干部渴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从国学中得到管理社会的经验或启迪。这无疑是一种更加开放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冯友兰先生“阐旧邦以辅新命”命题的具体实践。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针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实际,从历代典籍中发掘出一些具有借鉴价值的思想,编写了这本《国学与领导智慧》,满足读者从国学中汲取领导方略的需求。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撷取了古圣先贤们关于领导者修身、从政的经典论述,把它们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每一节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是若干条经典论述。我们还选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对这些论述的内涵进行解读,以言议事,以事解义,为读者学习了解国学中领导智慧的精华服务。 本书选择的经典论述出自24部古代典籍,其中14部是先秦典籍,其余是秦汉以后历代的典籍。在先秦典籍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有像《鹃冠子》这样的“冷僻”典籍。在秦汉以后的典籍中,既有《资治通鉴》、《贞观政要》这样流传甚广的典籍,也有《反经》、《止学》这样的谋略学著作,还有范仲淹这样的名臣的文集。当然,相比浩瀚的国学典籍来说,这些书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但是,我们是精挑细选,在“弱水三千”中,选择对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最有帮助的“一瓢饮”,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目的所在。 回首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我们的祖先一直把阴阳协调、刚柔并济作为理想目标,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这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何其一致!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的理想没有实现。但是到了今天,他们当年的对于和谐的思考与追求,还是可以给我们以启迪。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伟大复兴的快车道,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构建过程中。我们今天学习他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修养和能力,“阐旧邦以辅新命”,无疑是一种明智而且实用的选择,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所在。 当然,由于编者水平所限,而且本书的编写又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尝试,书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能够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在这里谨表谢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