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苏特鼻子哼了一声,脸转了过去。
归林齐哀婉地说:“寿苏特安答,喝了这碗酒,我们就再也不是安答了。”
寿苏特身子一颤,他猛地回过头,见归林齐恭恭敬敬地捧着木碗。寿苏特直盯盯地看着归林齐,突然猛地把酒接到手中,“咕噜咕噜’’喝了个精光,“啪”的一声把木碗摔在地上。木碗顿时裂为两半。
寿苏特转身就走。
归林齐几步跨到寿苏特面前,拦住他:“这场战争不可避免。你是岱总汗帐下第一猛将,我是也先太师身边的第一射手,在阵前,你我必有一场生死之战。我的箭锋利无比,可穿透重甲。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相遇,你可要再加两层甲呀……”
寿苏特一推归林齐,迈大步直奔帐外。他跳上马,两脚踹镫,胯下马飞奔而去。可没跑多远,寿苏特一带丝缰,马停住了。他回头看了看,见归林齐还站在原地,他的马打了个旋儿跑了回来。
寿苏特背对着归林齐,低沉地说:“我刀沉力猛,一刀下去,就是钢铸的头盔也会被劈成两半,你还是换个头盔吧。”
说完,寿苏特纵马而去。
朱元璋取得天下,元朝亡而未灭,蒙古贵族虽然失去对全国的统治,却拥有长城以北的辽阔草原,史学家称之为北元。北元政权的存在,使明太祖朱元璋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他时刻担心蒙古皇室卷土重来,因此,朱元璋不断派兵北征。明成祖朱棣执政后,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10—1424年)十五年间,永乐皇帝朱棣五次北伐,北元虽遭重创,但明朝也将国力耗尽,明统治者只得退守长城,全面防守。
与明朝的战争停止了,蒙古贵族的内部矛盾却显现出来,一些部落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北元十余位君主都不能号令整个草原。
到了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北元岱总汗在也先的辅佐下,统一了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帕米尔高原,南抵长城,北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这年七月,也先乘胜南下,以十万之众,大破五十万明军,并生擒了明英宗朱祁镇,史称“土木之变”。
也先的功劳太大了,岱总汗先后封他为太师、淮王、右丞相、大头目、都总兵……几乎把所有极品的官衔都封给了他,但也先并不满足。
1452年(明景泰三年)仲夏,也先公开挑战岱总汗的权威。战争的起因源于立太子。岱总汗有三个儿子,长子摩伦是其结发之妻所生,次子吉思是也先的姐姐所生,三子是岱总汗的一个侧室夫人所生。岱总汗虽有长子,却不能当太子,因为这孩子三岁时,岱总汗把他母亲遣回了娘家,用中原话说,就是休了。子以母贵,母亲成了平头百姓,儿子也跟着倒霉。
如此一来,吉思就成了嫡子,可岱总汗对也先早有防备,他放弃次子吉思,执意立三子为储。也先当然反对,他坚持要立自己的外甥吉思。君臣各不相让。为此,也先杀了岱总汗身边十几个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大小首领,囚禁了岱总汗最为倚重的左丞相绰罗克。岱总汗忍无可忍,兴兵讨伐也先。
瓦刺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域,这里与东部草原不同,东部草原没有城,甚至连土墙都很少。瓦刺既有城堡,又有草原,当地人既搭帐篷,又筑土为屋。明安城就是瓦剌四个部落中最大的一座城。
明安城外,两军对垒,漫山遍野都是人,那真是兵似兵山,将似将海,大旗如同高粱地,小旗如同牛毛一般。双方将士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
也先对手下大将归林齐道:“归林齐将军,你的箭天下无双,今天就看你的了。”
归林齐催马来到阵前,向对面高声道:“哪个敢与归林齐一战?”
岱总汗的军队一阵骚动,谁都知道,归林齐的箭法出神人化,凌厉无比,天下无人能敌。
见没有人应答,归林齐又道:“寿苏特在哪儿?你敢过来吗?”
归林齐向寿苏特挑战,寿苏特的火“腾”就上来了,他飞马冲向阵前。寿苏特越来越近,归林齐的眉毛越皱越紧,甚至手中的弓都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