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煦编著的这本《旧都新造(民国时期北平市政建设研究1928-1937)》是一部有关古都北京如何向现代城市转型的史书。该书依据较为丰富的资料,勾勒了民国时期北京市政建设的发展历程;从中国传统政治中心城市现代转型的角度,探讨了北京市政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路径和特征;着重探讨了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城市居民对城市建设的参与及其影响。
王煦编著的这本《旧都新造(民国时期北平市政建设研究1928-1937)》讲述了:
1928-1937年,是民国时期北平市政建设较为活跃的一个时期。尽管当时北平面临着国都南迁后经济衰退的困境,但在城市管理和建设领域,仍颇有进展——市政管理更加专业化,城市规划得到探索和实践,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公用事业服务日渐改善。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得以改变,进而诱发了城市社会结构、市民生活、文化观念的调整。同时,城市也是一座舞台,地方政府、民营企业、自治团体、专家学者、一般市民……都在特定的时刻,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市政建设这出“大戏”的表演中。于是,北平市政建设,成为多种社会力量和利益群体相互博弈、共同作用下的进程,而中国传统政治型城市现代转型的内在特征,也由此展现出来。
引言
第一章 “故都”新路:现代市政管理的发展与市政计划的编制
第一节 北平现代市政管理的演进
一、现代市政管理体制的创立
二、北平市政府的组织与市政管理现代化
三、政局动荡与市政管理的不稳定性
四、城市经济环境与北平财政状况
第二节 城市发展方向的转变:“繁荣北平”规划活动
一、“繁荣北平”活动的兴起与中辍
二、“繁荣北平”呼声的复振
三、北平“文化中心”城市性质的确立
四、“繁荣北平”活动的沉寂
第三节 都市计划的实践:1933—1935年的北平市政计划
一、北平都市计划的产生和改进
二、游览区建设计划
三、文物整理计划
四、改善城市形象,整顿城市秩序
第二章 营造与管治:市政基础建设的开展
第一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道路、河渠建设
二、市政设施管理
第二节 城市环境卫生的整治和改善
一、北平清洁卫生自治的建立及其困境
二、政府与自治机关合作下的清洁工作
三、清洁管理的强化与恢复官办
四、市民卫生行为管理
五、厕所管理与污物清除
第三节 市容环境修饰与美化
一、城市绿化的开展
二、古建文物保护与修缮
第三章 公益与私利: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公用事业发展概况
一、电气事业
二、公共交通
三、自来水供应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公用事业管理
一、供电、用电安全管理
二、电车设备建设和服务改进
三、自来水水质卫生监管
四、控制企业经营
第三节 公用企业间的关系:电灯、电车公司供电纠纷
一、供电纠纷缘起
二、供电纠纷的处置与化解
第四节 公用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减低电费交涉
一、减低电费问题的产生
二、减费交涉与中央、地方政府分歧
三、减低电费交涉的终结
四、公用企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间互动简评
第四章 基层的力量:北平市民与市政建设
第一节 市民对市政建设和规划的参与
一、民修市政工程及市政捐费供给
二、民间市政建议和计划
第二节 市民针对市政建设的维权活动
一、传统行业集团反对市政管理的行动
二、城市改造中的拆迁维权
三、市民争取降低公用事业价格的活动
第五章 小利大患:市政建设现代化进程中的阻碍因素
第一节 城市传统行业从业者与市政现代化的冲突:人力车夫捣毁电车事件
一、人力车夫与电车公司矛盾的加深
二、人力车夫的诉求活动及其暴力性的增强
三、暴动的直接原因:总工会改选纠纷
四、暴动经过及处置过程
五、电车复工问题
六、捣毁电车事件的影响
第二节 占用、盗用电流资源
一、严重的窃电、欠费问题
二、电灯公司、市政当局防止窃电的措施
三、擅用电流问题简析
第三节 电车运营中的无票乘车问题
一、严重的票务损失和车路纠纷
二、车路秩序的整顿
三、处理车路纠纷过程中的各方立场
结语
一、北平市政建设的基本特征
二、市政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统
三、市政建设中的政府与民众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