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亡隋兴录(张丽华与陈后主)》(作者王凤翔)主题反映新旧朝代更替变迁的历史——南陈后主陈叔宝如何走向没落的轨迹;隋主杨坚如何消灭南陈而统一江南乃至全国的壮烈场面。《陈亡隋兴录(张丽华与陈后主)》所揭示的隋陈双方的矛盾冲突和最终解决,基本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亡隋兴录(张丽华与陈后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凤翔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亡隋兴录(张丽华与陈后主)》(作者王凤翔)主题反映新旧朝代更替变迁的历史——南陈后主陈叔宝如何走向没落的轨迹;隋主杨坚如何消灭南陈而统一江南乃至全国的壮烈场面。《陈亡隋兴录(张丽华与陈后主)》所揭示的隋陈双方的矛盾冲突和最终解决,基本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内容推荐 《陈亡隋兴录(张丽华与陈后主)》(作者王凤翔)主题反映新旧朝代更替变迁的历史——南陈后主陈叔宝如何走向没落的轨迹;隋主杨坚如何消灭南陈而统一江南乃至全国的壮烈场面。当你们打开《陈亡隋兴录(张丽华与陈后主)》的时候,不难发现围绕这个主题有两条红线穿插运行:一条是南陈内部的宫廷斗争,即宣帝陈项病危时皇帝次子陈叔陵与皇太子陈叔宝之殊死斗争;一条是隋朝与南陈之间发生的长江大战。这两条斗争红线,通过对隋陈双方君臣将领和后宫嫔妃诸多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刻画展示,让我们看到思想道德、军事路线、政治方略等各个方面的治国之道及其是非界限,从而完全可以看清隋陈的更替和历史的必然。但是,历史并没有规律可循。尽管人们常说,那些创造历史的人称得上伟人,可也无法教导后人照搬历史去做。因此,创写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以史实标新或抗拒遗忘,而在于开辟一条历史长河让后来者畅游反思,在反思中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并走向未来。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太子妃劝夫重孝义 张丽华乘隙受专宠 第二章 柳皇后携子听遗训 陈宣帝临终颁遗诏 第三章 恃皇亲辄诬奏其罪 尚知罪却不绳以法 第四章 恶遭损迁任赴京师 同合污共讪毁朝贤 第五章 施巧计上奏露才华 图享乐饮酒种祸根 第六章 破弹劾叔宝方得救 再弹劾江总遭贬免 第七章 妻贤惠大度容夫过 夫执教谨慎遭人诽 第八章 顾大体丽华肯包容 为社稷宣帝收成命 第九章 张朔自强拒绝进宫 宣帝患病最后临朝 第十章 宣福殿祭丧生内乱 柏梁殿发诏除逆贼 第十一章 数百马步趋攻东府 叔陵无情逼死妃妾 第十二章 叔陵父子流尸长江 高颍伐陈临丧退兵 第十三章 初登大宝滋生骄气 丧服未脱赋诗豪饮 第十四章 网罗亲属晋封嫡系 挥霍无度大兴土木 第十五章 膝上贵妃才辩强记 贤臣傅绰直谏遭杀 第十六章 意图陈高颍出大计 居高阁后主害无辜 第十七章 吴兴王陈胤通大义 皇太子陈深有志操 第十八章 送敕书面君被拒绝 为国事谏父遭毒打 第十九章 隋军大举南征伐陈 后主御敌请教贵妃 第二十章 狼尾滩丧失军情紧 太极殿议防未能决 第二十一章 杨元帅集思破铁索 吕仲肃孤军失延州 第二十二章 张贵妃忘拆告急封 陈后主临阵易将帅 第二十三章 后主拒谏冒险决战 卿将寒心防线崩溃 第二十四章 大度容人宽谅偷情 众叛亲离气数已尽 第二十五章 陈叔宝避敌藏深井 张丽华芳龄丧青溪 第二十六章 隋灭南陈统一华夏 江山多娇旧地难回 专家评论:成由勤俭败由奢李世琦 跋:以史为鉴知兴替王凤翔 试读章节 “殿下赞誉不实,折杀小女子了!”张丽华不愿意太子当着其他女赞自己,这也是为了保护个人,以防人中伤。时至今日,好不容易受到太子的宠爱,可千万要小心谨慎哪! 孔氏、龚良娣已听出太子对张丽华的特殊评赞,把诗和人连在了一起歌颂,这不是一般的好感和赞扬,而是一种极宠和偏娇。照此发展下去,将来有朝一日太子登上龙基,张丽华十有八九就要一统后宫、居三千粉黛之上了……她俩互相传递一下眼神,已是心领神会,没再说什么。 这时,侍立于山榭门外的祝顽急步走了进来,向陈叔宝躬身禀道: “启殿下,凤凰阁的韩公公求见!” “哦!深更半夜,他来御花园干什么?”陈叔宝随口问道。 祝顽没作回答,只是等待太子批准。 “好吧,让他进来。”陈叔宝挥了挥手。 “是!”祝顽应声后,走出山榭。 霎时,祝顽引着凤凰阁的大太监韩厚走进榭门。韩厚趁着悬挂的灯笼烛光,看到太子和他的三位妃妾坐在圆形石几前,急忙跨步,面向几位主子,屈身问候晚安。 陈叔宝命韩厚平身,并问道: “韩厚!宫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回殿下,小人只是受命于太子妃,请您急速回宫,太子妃有要事相告。”韩厚又一躬身禀道。 “好吧!祝顽,通知大家,马上回宫。”陈叔宝站起身来,挥手命道。 “是!”祝顽提起灯笼,应声领命,走出山榭。 韩厚亦提起灯笼,跟随祝顽身后,步出榭门。 陈叔宝、张丽华、龚良娣、孔氏等四位主子相继欠身,依次步出山榭。他们在宫女们的搀扶下,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地向金陵山脚下走去。 八十余盏火红的灯笼,又组成一条漫长的火龙,蜿蜒在御花园内,一直伸向园门…… 归来途中,太子陈叔宝不住地思考着—— 凤凰阁的大太监韩厚,是专门侍候太子妃沈婺华的,每天不离左右,宫内出现任何事情都应该知道得一清二楚,可是当向他询问宫中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却回避不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沈婺华派韩厚连夜到御花园催请,不会是因为限制他们游玩,更不会是因为跟张、龚、孔等几位妃妾们争宠,沈婺华的胸怀大度、高风亮节,朝廷后宫有El皆碑,她根本不会计较这些生活琐事,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太子妃有要事相告。”陈叔宝又围绕韩厚这句话,认真思索,分析判断……他忽然想起来了,是不是父皇的病体垂危?……想到这里,不禁周身打了个寒战,一种恐惧感涌上心头。如果是这等大事,韩厚当然不能当着众人的面儿叙说了…… 陈叔宝加快了脚步,很快走到队列的前头。 众人一看太子疾步快行,也都不敢懈怠,几乎是一溜儿小跑,紧紧地跟随。 踏出御花园大门之后,众人回到自己的宫舍休息去了。 张丽华、龚良娣、孔氏没去打扰太子,而是悄悄地返回阳春阁,去各自的寝宫睡觉了。 陈叔宝携大太监祝顽,跟随韩厚朝凤凰阁快步走去。 凤凰阁卧室内的烛光还在亮着。窗前,映出沈婺华来回踱步的身影。 韩厚先进入室内,向太子妃禀报了太子殿下驾到的消息。沈婺华停下玉足,让韩厚赶快请殿下进来。 陈叔宝命祝顽在卧室门外等候,自己跟随韩厚踏进太子妃的卧室。 沈婺华一见丈夫走进室内,急忙上前施拜请安,并请丈夫落座。韩厚给太子沏了一杯热茶,就悄悄地退了出去。 陈叔宝没顾上喝茶,焦急地询问道: “夫人!不知有何要事相告?” “殿下!我派韩厚去御花园请您回来,怕您受惊,所以没敢直接告知。”沈婺华说着端起茶杯,递给丈夫。 陈叔宝手捧茶杯,还是没顾上喝,又继续催问: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殿下!现在为妻告诉你,你千万不要着急。”沈婺华说到这里,顿了顿,皱起了眉头,“父皇病情加重,几乎到了垂危阶段……,' “啊?!果然如此。”陈叔宝放下茶杯,站起身来。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我去看父皇。”陈叔宝欲往外走。 “等等!”沈婺华拦住了丈夫。 “你?!……” “母后若是问你,今天夜里干什么去了?……你怎样回答?……" “我……我……我就说去御花园了!” “那怎么行呢?……你这样回答,母后会生气的,躺在病榻上的父皇也会生气的……”沈婺华不同意丈夫的说法,准备按照原来的想法,告诉丈夫妥善处理。她走到桌几前,取过一包中草药,双手捧向丈夫,“殿下,这是我托人给父皇买来的稀缺草药,里面有灵芝、麝香,是专门治疗咳喘、兴奋神经的。你把它拿去,亲自交给母后,让母后安排人煎熬。这样,你什么也不必讲了,他们也不会追问你什么了。” “好吧,就依夫人。”他接过草药。随后,他又问道,“今晚谁去太子殿找过我?” “宣福殿的姚公公。”沈婺华如实地告诉了丈夫,并讲述了陈宣帝的真实病情,“父皇的肺喘病比前几天加重了,母后心里很着急,就让父皇的姚公公去太子殿找您,可不见你的人影。姚公公立即折回宣福殿,当时我正在父皇的病榻前,他把这一情况悄悄地告诉了我,我才赶忙离开宣福殿,让韩公公去御花园把您找回来。” 陈叔宝理解妻子的心意,又看了看手中的中草药包,感激地点了点头。P11-13 后记 人的一生就好比挑着重担走远路,既不能彷徨又不能太急。我在文学创作的人生道路上,基本也是如此,在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过程中,虽说是从未敢懈怠,但也不敢过多奢望,对于每写完的一部书稿都能够按时出版。 今天,我所写的《陈亡隋兴录——张丽华与陈后主》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终于又被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我怀着忐忑不安和非常崇敬的心情,向该社领导和编辑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出版社是培养作者成长进步的摇篮。这是我多年写作实践而深深体会到的。让我难以忘怀和万分感激的是,社长、总编辑马千海先生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鼓励。他担任河北人民出版社和河北科技出版社两个出版社主要领导职务,可谓工作繁忙、日理万机,但仍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欣然接受、审视我呈递的书稿。同时,他还委托本社专家、编审李世琦先生,对书稿进行审定、编辑,并嘱咐说:一定把这部书出好!的确,在我写的几部长篇历史小说中,都倾注着李世琦先生的智慧和心血,是他给予修订和把关,论从史出,一丝不苟,进而保障和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在这里,我恭谨由衷地向马千海先生、李世琦先生一并拱手再次表示诚挚谢意! 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实也是一面镜子。无可置疑,历史可以折射现实,现实可以映照历史。就历史而论,历史是被明确了的经验,也是被铭刻下的教训。我们研究和学习历史,是通过过去的实例,教给我们指导欲望和行动的知识。如前人所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之所以写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目的就在于此。 读者诸君!本书主题反映新旧朝代更替变迁的历史——南陈后主陈叔宝如何走向没落的轨迹;隋主杨坚如何消灭南陈而统一江南乃至全国的壮烈场面。当你们打开本书的时候,不难发现围绕这个主题有两条红线穿插运行:一条是南陈内部的宫廷斗争,即宣帝陈项病危时皇帝次子陈叔陵与皇太子陈叔宝之殊死斗争;一条是隋朝与南陈之间发生的长江大战。这两条斗争红线,通过对隋陈双方君臣将领和后宫嫔妃诸多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刻画展示,让我们看到思想道德、军事路线、政治方略等各个方面的治国之道及其是非界限,从而完全可以看清隋陈的更替和历史的必然。但是,历史并没有规律可循。尽管人们常说,那些创造历史的人称得上伟人,可也无法教导后人照搬历史去做。因此,创写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以史实标新或抗拒遗忘,而在于开辟一条历史长河让后来者畅游反思,在反思中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并走向未来。 记述当年事,追寻太古踪。这里所讲的“事”与“踪”,就是提醒我们这些撰写历史的人,寻找历史的真实事件和古人的真实踪迹,简而言之,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客观性。所以说,对待历史来不得半点扭曲,更不允许凭空捏造。任何历史作品凡是能够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客观性,必然表达当时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言为是。本书所揭示的隋陈双方的矛盾冲突和最终解决,基本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为了实现寻求的“事”与“踪”,少出偏差或不出大的漏洞,我便翻阅了《二十四史》,认真研读了《南史》、《北史》、《隋书》,甚至还阅读了《隋唐演义》等10余种历史书籍。在历史书籍里躺卧着过去的一切灵魂。这其中除了必须具备的历史真实性外,还必须拥有历史知识性和历史逻辑性。因而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清历史的无常变化,挖掘历史的文化积淀,才能在缺乏总体性和目的性的历史中,展现历史的传奇色彩,凸显历史人物的命运和个性。然而我对此深感力所难及、心惑被困,这种对历史的理性把握和运用,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加深认识,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读者诸君!我还有最后一点体会,尽管有些粗浅,但也是一种感受。即:历史作品应该留下无尽的思考。比金子还珍贵的时光像历史一样逝而不返,但历史却像化石一般沉在海底永垂不朽。历史远去了,在远去的苍苔履痕上,长留着前人走过的足迹,前进、奔跑、驻足、停滞……是非、曲直、功过、成败……后人总是难以说清,更是难以判断。然而作为历史作品是附着在整个历史的一种形态,既能反映时代的面貌,又能显示民族的内涵,可供人们有广阔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从而探明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谁言史无意,深思弥足新。这是我在本书中的一个无形的追求。可是由于自己的历史知识积累不够坚实丰厚,历史思辨能力也不够深邃敏锐,所写作品难免平庸或出现纰漏,诚望读者先生阅后给予批评教正,吾将不胜感激并铭记心怀! 作者 2012年冬月于秦皇岛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