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以军事理论专著的形式,总结了春秋末年及之前的战争经验,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在中外军事和谋略史上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这部书对后世的军事家和政治人物有着深刻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家争相研读的一部著作。
唐译编著的《图解孙子兵法(全方位图解美绘版)》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组织、整理,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翻译。更为巧妙的是,编者在每一篇兵法之后,都配有对书中军事思想的深度解析,并加入了大量的经典战例来加以佐证,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内涵。
全书采用与传统神话故事书籍不同的方式——图解的方式编著,以生动精关的手绘图对《孙子兵法》的思想进行注解,并展现了著名战例的金戈铁马,读者能够在图解的格调中领略杰出军事家的谋略智慧,给生活在巨大压力下的现代人带来一份清新与惬意。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传统兵学的奠基之作,它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因此也有着“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称号。《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但其影响又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人们从经济学、体育竞技、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它,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唐译编著的《图解孙子兵法(全方位图解美绘版)》以白话为编译本,文字明快生动,同时配以大量准确逼真的彩色手绘图加以对照说明,为您展示人类的大智慧。
《图解孙子兵法(全方位图解美绘版)》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第一章 《孙子兵法》概论
第一节 兵学鼻祖:孙子
第二节 历史发展的必然:《孙子兵法》的成书背景
第三节 武经冠冕:《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第四节 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
第五节 心理战理论:《孙子兵法》心理学思想
第六节 全面认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文化性
第七节 久负盛名:《孙子兵法》在国内的影响
第八节 备爱推崇:《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声誉
第二章 《计篇》详解
第一节 兵者,国之大事:用兵的重要性
第二节 决定战争的胜负:五事七计
第三节 兵者,诡道也:诡道十二法
第四节 战前的准备:未战先算,多算多胜
第五节 著名战役:吴越之战
第六节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七节 乱而取之:刘备浑水摸鱼取南郡
第八节 未战先算:汉高祖取英布
第九节 能而示之不能:司马懿诈病夺权
第十节 用而示之不用:杨行密诈瞎诛叛
第三章 《作战篇》详解
第一节 战争依赖于经济:日费千金
第二节 作战宜速战速决:兵贵神速
第三节 因粮于敌,以战养战:以敌方资源补充自己
第四节 “二战”中的第一场战役:德国闪击波兰
第五节 兵贵胜,不贵久:秦赵邯郸之战
第六节 让敌人的物资为我所用:李牧巧施“美马计”
第七节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秦始皇劳民伤财遭灭亡
第八节 卒善而养之:李想优待战俘为己所用
第九节 坚壁清野:拿破仑兵败俄国
第四章 《谋攻篇》详解
第一节 作战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节 以智谋取胜的方法:伐谋和伐交
第三节 以武力取胜的方法:伐兵和攻城
第四节 用兵的原则:敌我兵力不同所应采取的方法
第五节 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指导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六节 通过外交战胜敌人:烛之武伐交退秦师
第七节 通过智谋战胜敌人:墨子伐谋救宋国
第八节 伐谋、伐交、伐兵的综合应用:鸣条之战
第五章 《形篇》详解
第一节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自保而后求胜
第二节 作战的两种基本形式:攻与守
第三节 实力决定胜负:兵法的五项原则
第四节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镇南关大捷
第五节 创造条件,寻机制胜:伍子胥疲楚败楚
第六节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袁崇焕筑城御金兵
第七节 胜于易胜:宿北战役
第六章 《势篇》详解
第一节 用兵作战必须掌握四个环节:分数、形名、奇正、虚实
第二节 灵活运用战术:奇正变幻无穷
第三节 充分利用有利态势:造势
第四节 以利动之:假道灭虢
第五节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曹操择人而任势
第六节 出奇制胜:太原之战
第七节 蓄势待发,一击即中:伯颜顺势除政敌
第八节 示形动敌:城濮之战
第九节 避强击弱,示形于敌:耿弁胶东平张步
第十节 示弱于敌:朱仙镇之战
第七章 《虚实篇》详解
第一节 争取主动,避免被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第二节 军队作战所处的两种基本态势:实和虚
第三节 兵无常势者:敌变我变,因敌制胜
第四节 避实就虚:围魏救赵
第五节 因势利导,争取主动:马陵之战
第六节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李广计退匈奴兵
第七节 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空城计
第八节 佚能劳之:铁木真疲敌胜乃蛮
第九节 化假为真,化虚为实:张巡草人借箭
第八章 《军争篇》详解
第一节 争取先机之利:军争
第二节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的利弊
第三节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军争的指导原则
第四节 四治之法: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第五节 以迂为直:楚王假道灭蔡国
第六节 智激将士:阿骨打胜辽军
第七节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曹刿论战
第八节 攻心夺气:四面楚歌败项羽
第九节 士气的重要性: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十节 两强相遇勇者胜:张飞喝断当阳桥
第九章 《九变篇》详解
第一节 灵活运用原则:九变
第二节 在利思害,在害思利:战争中的利害得失
第三节 有备无患,有恃无恐:做好战斗的充分准备
第四节 将有五危:将军的五种危险
第五节 通于九变: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第六节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敢于抗命的赵充国
第七节 忿速,可侮也:杨玄感怒而失谋
第八节 恃吾有以待:林则徐积极备战抗英军
第九节 趋利避害:陆抗西陵平叛军
第十节 城有所不取:亚历山大深谙“五利”
第十章 《行军篇》详解
第一节 处军之法:军队在不同地形上的行动方法一
第二节 处军之法:军队在不同地形上的行动方法二
第三节 处军的总原则:贵阳贱阴
第四节 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相敌三十二法
第五节 恩威并用,文武兼治:治军的方法
第六节 相敌制胜:郤至善察败楚军
第七节 令之以文:吴起爱兵如子
第八节 齐之以武:郭威治军
第九节 无附于水而迎客: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第十一章 《地形篇》详解
第十节 相敌:沙苑、渭曲之战
第一节 地有六形:六种地形的作战方法
第二节 兵有六败:导致失败的六种原因
第三节 地形的重要性: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
第四节 隘形者,盈之以待敌:郭进石岭关拒辽军
第五节 巧用地形:关羽水淹七军
第六节 利用地形取胜:晋军崤山败强秦
第七节 巧用地形:木门道张邰中计
第十二章 《九地篇》详解
第一节 九地:九种地形及作战方法一
第二节 九地:九种地形及作战方法二
第三节 兵贵神速,隐蔽突然:突袭的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 死地则战:赫连勃勃死地求生
第五节 死地则战:项羽破釜沉舟败章邯
第六节 交地则守:马谡失街亭
第七节 衢地与战争:铁铉死守济南
第八节 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岳钟琪突袭平叛乱
第九节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第十三章 《火攻篇》详解
第一节 火攻有五:火攻的种类
第二节 行火必有因:火攻的条件和原则
第三节 安国全军之道:孙子的慎战思想
第四节 以火佐攻者明:田单的火牛阵
第五节 以水佐攻者强:赵襄子决堤灌智伯
第六节 以火佐攻者明:周瑜纵火战赤壁
第七节 以火佐攻者明:陆逊火烧连营
第八节 以火佐攻者明:曹彬火烧水寨灭南唐
第十四章 《用问篇》详解
第一节 先知者,必取于人:用间的重要性
第二节 用间有五:用问的种类和方法
第三节 谍战有术:用问的要求
第四节 反问计:陈平离间项羽君臣
第五节 反问计:蒋干盗书
第六节 反间计:岳飞智用敌问除叛将
第七节 离间计:朱元璋离间除敌
第十五章 《孙子兵法》在现代的应用
第一节 兵贵神速:《孙子兵法》与商业竞争
第二节 赏罚严明:《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
第三节 安国全军:《孙子兵法》与外交艺术
第四节 料敌制胜:《孙子兵法》与金融投资
第五节 视卒如爱子:《孙子兵法》与教育教学
第六节 知战之地,则可千里而战:《孙子兵法》与体育竞技
第七节 以患为利:《孙子兵法》与积极人生
第八节 修道保法:《孙子兵法》与政治统御
第九节 以奇制胜:《孙子兵法》与科技创新
第十节 透过现象看本质:《孙子兵法》与卫生医疗
第五节 著名战役
吴越之战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攻灭吴国之战,全面完整地体现了《孙子兵法·计篇》的战略思想。
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屈服求和。文种以珍宝贿赂吴国大臣伯嚭,通过伯嚭见到吴王夫差。文种将西施献给吴王,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饶恕他。”虽然吴国名将伍子胥强烈反对,但是夫差认为此时的越国已不足为患,加上伯嚭在一旁为越国帮腔,他就接受了越国的投降条件,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此后,勾践就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最终赢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准备复仇。针对战后财力尽耗、人口减少的情况,勾践施行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逐渐使国家恢复了元气。他和妻子也自耕自织,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越国人民深深为之感动。同时,为了消除吴国对越国的戒备之心,勾践时常给夫差送上丰厚的礼物,以示臣服。并用离间计挑起吴国的内部争斗,使夫差对伯嚭偏昕偏信,对伍子胥更加疏远。
这一系列的政策使得越国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则自以为没有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越来越宠信伯豁,并将忠臣伍子胥杀害。
前482年,夫差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做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击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认为此时还不能消灭吴国,就同意了。前473年,勾践再次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是强弩之末,最终为越国所灭。
越国在十三年生养的过程中,采取的获得民心、面对强敌避其锋芒、对吴国君臣“利而诱之”“亲而离之”“卑而骄之”、决战时“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计划周密、准备充分等措施,都十分符合孙子的思想。
第六节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1662),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降清,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
1660年5月,郑成功在厦门击溃清军的围剿,他知道清军肯定还会发动进攻,又听说台湾百姓在荷兰殖民者的统治之下苦不堪言,于是决定撤离厦门,一举收复台湾岛。
占据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分析局势,认为郑成功可能会进攻台湾。于是建议荷兰政府抽调樊特郎率领12艘战舰和千余名士兵增援台湾。郑成功则一方面招募士兵、修造船只,积极做好东进准备,另一方面为了麻痹荷兰统治者,他给揆一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绝不会对台湾“采取敌对行动”。樊特郎看到郑成功的信后,认为增援台湾已经没有多大的必要,于是,只留下3艘战舰和600名士兵,率其余的舰只和人员撤离了台湾。
在探知樊特郎撤离台湾后,郑成功感到机会难得,便于1661年3月22日率精兵3万从料罗湾出发,直奔台湾岛。
当时由外海进入台湾的水道有两条。一条是大员港,这里口宽水深,船容易驶入,但它完全处于荷军的炮火控制之下。另一条道是鹿耳门航道,此处水浅道窄只能通行小船,大船必须在涨潮的时候才能通过,这里只有一名伍长率6名士兵驻守。
郑成功决定避开大员港,取道鹿耳门航道直接在台湾本岛登陆。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门海潮大涨。郑成功的战舰利用涨潮的机会顺利穿过鹿耳门港,消灭了毫无戒备的6名荷兰士兵,成功地驶抵台湾本岛。随后,郑成功迅速抢占了粮食仓库,包围了仅有200名荷军士兵驻守的赤嵌城。
揆一得到消息后大吃一惊。但是,对方的兵力远远多过自己,揆一心有余而力不足。1662年2月,荷兰人全部投降,台湾岛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七节 乱而取之
刘备浑水摸鱼取南郡
刘备乘周瑜与曹仁混战之际,轻易夺取了南郡,此战正是《孙子兵法》计篇“诡道十二计”中“乱而取之”的成功运用。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今湖北公安县)。此时,孙权、刘备都想攻取南郡。周瑜说:“我东吴必取南郡,刘备休做美梦!”这一天周瑜来到刘备的军营,在酒席之中,他单刀直人地问刘备是不是打算取南郡。刘备说:“如果都督不取,那我就去占领。”周瑜大笑,说:“南郡唾手可得,如何不取?”刘备说:“曹仁勇不可当,能不能攻下南郡,还未可知。”周瑜一贯自负,他认为攻取南郡志在必得,于是便说:“我若攻不下南郡,就听任豫州(即刘备)去取。”刘备正等着这句话,于是按兵不动,让周瑜先去与曹兵厮杀。
周瑜首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后乘胜攻打南郡,不料中了曹仁诱敌之计,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见周瑜中箭受伤,非常高兴,每日派人到周瑜营前叫战。周瑜坚守不出。后来他想出假死诈曹仁的计谋。趁着曹仁带领大军前来挑战,周瑜率数百骑兵冲出营门大战曹军。不多时,忽听周瑜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坠于马下,众将急忙将其救回营中,一时传出周瑜箭疮毒发而死的消息。周瑜营中奏起哀乐,曹仁闻讯,大喜过望,决定趁周瑜刚死,东吴没有准备的时机前去劫营。
当天晚上,曹仁只留下陈矫带少数士兵护城,自己亲率大军劫营。曹仁大军趁着黑夜冲进周瑜大营,只见营中寂静无声,空无一人。曹仁情知中计,但是为时已晚,只听一声炮响,周瑜率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曹仁好不容易杀出重围,退返南郡,又遇东吴伏兵阻截,只得往北逃去。
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他率部赶到南郡,只见南郡城头遍插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葛亮之命,乘周瑜、曹仁酣战之时,轻易攻取了南郡。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连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轻易诈取了荆州、襄阳。周瑜这一回自知上了诸葛亮的大当,气得昏了过去。
P32-36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负盛名的古代兵书,与《战争论》和《五轮书》并列为世界三大兵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内涵丰富,逻辑缜密严谨。《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书中的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宋朝时将其列为集华夏兵书精粹的《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孙子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子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知道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他很有军事才能,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子的父亲。
贵族家庭给孙子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子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子的军事方面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孙子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子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在十八岁的时候,他毅然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
孙子在吴国潜心研究兵法,后来向吴王呈上所著兵书十三篇,吴王看后赞不绝口。从此,孙子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安邦治国,发展军力。对于孙子的历史功绩,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写道:“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问世后,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它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曾经翻译过《孙子兵法》,他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孙子兵法》虽为兵书,却由于所论述的军事战略问题和战术思想采用抽象思维说理且注重形象思维而反映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因而为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们所推崇。如今《孙子兵法》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成为世界军事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孙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营养,启迪智慧,我们精心编著了这本《图解孙子兵法》。编者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组织、整理,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翻译。更为巧妙的是,编者在每一篇兵法之后,都配有对书中军事思想的深度解析,并加入了大量的经典战例来加以佐证,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内涵。
全书采用与传统神话故事书籍不同的方式——图解的方式编著,以生动精关的手绘图对《孙子兵法》的思想进行注解,并展现了著名战例的金戈铁马,读者能够在图解的格调中领略杰出军事家的谋略智慧,给生活在巨大压力下的现代人带来一份清新与惬意。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由于编者学识有限,时间仓促,难免有纰漏之处。望广大读者及专家朋友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日后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