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风采(毛泽东在1947-1965)
分类
作者 邸延生//邸江枫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历史的风采(毛泽东在1947-1965)》(作者邸延生、邸江枫)讲述了毛泽东的故事。

内容推荐

《历史的风采(毛泽东在1947-1965)》内容介绍:他从苦难的旧中国走来,他从恶劣的环境中走来,他从革命的风雨征程中走来,他从艰苦朴素中走来,他从英勇奋斗中走来,他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航程中走来,他从改造旧世界的斗争中走来,他从人民中走来……

《历史的风采(毛泽东在1947-1965)》的作者是邸延生、邸江枫。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栉风沐雨艰辛转战求解放

运筹帷幄心系民众领袖情

1.转战陕北机动歼敌7

2.心系群众体察民情14

3.民族希望战地情怀21

4.正人正己童心未泯28

5.呵护战士东渡黄河33

6.挺进河北战略决策39

7.城南遇险驻西柏坡46

8.指导插秧旷野办公52

第二篇

中原逐鹿国共两党大决战

叱咤风云扭转乾坤掌舵人

9.运筹帷幄严格要求59

10.电示林彪强攻锦州64

11.逐鹿中原两军决战69

12.统一部署稳操胜券76

13.喜迎胜利热忱待客83

14.辣椒比酒准备进京88

15.春风得意大军进城93

16.西苑阅兵占领南京100

17.进中南海国事家事109

18.政治协商筹备建国114

第三篇

高屋建瓴中苏结盟卫原则

抗美援朝中华民族作牺牲

19.开国大典人民万岁123

20.百废待兴率团出访129

21.捍卫主权中苏结盟139

22.严肃纪律速战海南151

23.建国伊始抗美援朝155

24.岸英牺牲领袖垂泪158

25.推进土改镇反肃反164

26.开展“三反”首次南下177

27.巡视黄河引黄济卫183

28.恋雪情结再次南下198

29.视察华东济南品茶209

第四篇

规划建设殚精竭虑谋发展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待振兴

30.朝鲜停战规划建设221

31.起草宪法视察官厅225

32.海港览胜海滨游泳234

33.搞合作化实地调查246

34.合作高潮将帅授勋259

35.深入基层畅游长江269

36.鼓励争鸣“一五”计划280

37.反右斗争二次访苏288

38.体恤民情南宁会议303

39.成都春雨游历三峡310

第五篇

结合国情探索发展新途径

面对困难领袖人民心连心

40.大炼钢铁炮轰金门325

41.了解国情规划长江336

42.注重调查纠正错误347

43.八字宪法三级核算356

44.韶山赋诗庐山抒怀363

45.纠“左”反右抗衡苏共381

46.忧国忧民开会调研393

47.同甘共苦吟诗充饥406

48.注意调查调整政策420

49.总结教训自我批评430

50.实事求是承担责任442

51.发扬民主探索发展455

第六篇

风云变幻审时度势挽狂澜

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尽鞠躬

52.人员下放坚持原则473

53.热风吹雨“阶级斗争”481

54.自卫反击甄另U“右派”494

55.中苏论战布置“四清”504

56.组织抗洪悼罗荣桓515

57.艰苦朴素忧患意识527

58.九评苏共教育改革539

59.支援越南爆炸核弹551

60.回井冈山赋诗寄情562

61.“八·六”海战“文革”前奏576

试读章节

整个队伍进村以后,雨又下了起来。

警卫人员找老百姓为毛泽东借了一处窑洞。

村里的老百姓听说毛主席来了,一个个奔走相告,竞相传说:毛主席来咱们这儿了!毛主席是真龙天子、是真龙下界哩!

天黑了,雨依旧“淅沥淅沥”地下个不停。

敌军的7万追兵在山下安营扎寨,燃起的一堆堆篝火映红了大半个夜空。

周恩来派出流动哨担任警戒值勤,毛泽东在山顶上放心大胆地睡了一整夜……

这一夜,白龙庙的山上有雨无风。

山下,敌军的7万追兵燃火宿营。不知道什么原因,敌人没有继续往山上追,也没有往山上打炮,更没有往山上派出侦察兵。是敌人不敢上山呢,还是想不到毛泽东敢住在山上?反正已经连着10多天了,毛泽东住下,敌人也住下,而且距离也不远;毛泽东走,敌人就追,可又追不上……

见毛泽东已经睡下,周恩来从毛泽东的身边离开后,在距离毛泽东不远的一间窑洞里问他的卫士李银桥:“你说说看,敌人为什么不敢上山?”

李银桥思索着回答:“我们走得累,敌人更累,怕是走不动了。再说,天这么黑,雨这么大,他们哪儿有这个胆儿呀!万一中了埋伏,还不又是损兵折将!”

周恩来点了点头:“有道理……”又说,“小李呀,你明天就到李德胜同志身边去工作吧!”

“为什么?”李银桥诧异地问。

“李德胜点名要你去!”周恩来解释说,“昨天在葭芦河边,他心情不好,把身边的卫士打发走了,点名要你去他身边呢!”

“我还是留在你身边吧……”李银桥喃喃地说,“李德胜同志的脾气大,我怕伺候不了……”又说,“真要是离开的话,还不如直接到野战部队去呢!”

这时候,中央纵队的参谋长叶子龙和副参谋长汪东兴来找李银桥了,周恩来说:“你们去谈谈吧!”

李银桥看看周恩来,周恩来示意他快去。李银桥知道不好再说什么,只得跟着叶子龙和汪东兴走了出来。

来到窑洞外,叶子龙直截了当地说:“李银桥同志,组织决定给你变动一下工作,调你到李德胜同志的身边去当卫士。”又说,“因为你过去一直干这项工作,有经验了。”

汪东兴也郑重其事地说:“这是组织上对你的信任,是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的。”

叶子龙继而追问了一句:“怎么样,没问题吧?”

不知道什么原因,李银桥竟脱口而出:“不行啊!我怕干不好……”并说,“真要调离的话,还不如直接到野战部队去……”

叶子龙和汪东兴大概也没料到李银桥会说出个“不”字,李银桥也感到了面前这两个人的惊讶和不高兴,赶忙补充说:“当然,我服从组织决定!”

“服从就好。”叶子龙像是松了一口气,“组织相信你会干好的!”

“今天你先回去……”不想汪东兴却对李银桥说,“最后怎么定,等我们研究以后再正式通知你。”

和李银桥分手后,汪东兴和叶子龙去见毛泽东,汇报说李银桥不愿意来,汪东兴建议是否考虑别的人选。而毛泽东却说:“不要考虑别人了,我就要他!”

李银桥返回周恩来住的窑洞,周恩来问清了情况,批评说:“你怎么能这样考虑问题呢?”并强调说,“这是组织决定,到李德胜同志的身边去工作,是我们每一个革命战士的光荣!”停了一下又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明天你就到李德胜同志的身边去!”

李银桥答应说:“那好吧……”

8月19日,李银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

天拂晓,队伍离开了白龙庙村。

雨还在下,队伍冒雨前行。

下山的路很不好走,人们踉踉跄跄地往下跌着移动脚步。遇到沟沟坎坎,李银桥几次主动上前去搀扶毛泽东,却都被毛泽东亳不客气地甩开了手臂……

好不容易来到山下,迎面遇上一条发洪水的小河,再加上山上的雨水顺势而下,小河的水流更急、更涌。

队伍停止了前进。

这时候,敌人的追兵已经上了山,后面的警卫部队和敌人交上了火。枪声、炮声阵阵传来,引起了小河边队伍的一阵骚动。

周恩来一面控制部队:“不要慌!敌人一时还打不上来!”一面通知任弼时,“赶快组织部队架桥过河!”

任弼时指派叶子龙、汪东兴组织一批水性好的战士过河去向老百姓借架桥用的绳子和门板。小河虽说不宽,但水流很急,拽在两岸的绳子拴不住门板,好几块门板一下水就被急流卷走了,战士们急忙下河去打捞……

毛泽东站在河岸边,淋着雨说:“不要慌,还有时间么!”然后吩咐参谋刘长明,“先把电台架起来,我要发个电报。”

“是!”刘长明立刻指挥他身边的人架起了电台。

随着电台的架设,队伍中的骚动情绪随即稳定了下来。

这时,李银桥已经打开了自己的背包,几个人一起将棉被撑开。毛泽东在撑开的棉被下坐下来,同周恩来一起审阅各野战军发来的电报。毛泽东将一封电报纸垫在膝盖上,又在电报纸上面铺了一张纸,用铅笔写了一道命令,然后交给刘长明立刻发往西北野战军司令部:

“发彭德怀!”

这段时间,任弼时指挥架桥的人正在忙碌着:警卫排长阎长林带人脱光了衣服在河里垫石头,石头搬下河以后水流受阻,流速更急,浮桥愈发难以架设了;叶子龙和汪东兴便带人站在河的两岸,分头用绳子拴了门板,再将门板铺放在河中的石头上。可门板在河中漂浮不定,几名警卫战士即刻跳下河去,站到了激流中,用身体死死地护住了浮动在石头上的门板……

山顶上的枪炮声响得更厉害了:

“轰!轰!轰……”

“哒哒……哒哒哒……”

听声音,警卫部队的阻击战打得很有节奏,机关枪打得“哒哒”响,冲锋枪打得“嘎嘎”叫,中间还伴随着手榴弹的一阵阵爆炸声……

雨越下越大,炮声没了。

毛泽东起身走向河边,李银桥赶紧收拾起了湿漉漉的军被,重新打好背包,几个箭步跟了上去。

望着激流中赤身裸体的战士们,毛泽东的眼眶变得发红、湿润了,但眼睛里噙着的已经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P11-13

序言

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37年了。37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人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道路上继往开来,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但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思想和有关他生前的一切,至今依然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

人们怀念毛泽东,不单单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时他还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心中时刻想着人民,他教导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他提倡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要求共产党的干部在工作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他关心人民,热爱人民,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挂在心上;他指示党的干部脚踏实地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同样也这样要求自己,并更为严格地这样要求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他的子女;工作中他不搞特殊,生活中克勤克俭,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痛恨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可以亳不夸张地说,在毛泽东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他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崇高的人格魅力,包括他的喜怒哀乐……

我曾多次到毛泽东的原卫士长李银桥的家中去,并经常同全家人一起去看望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也曾多方面接触过原中央办公厅、中央警卫局和中央警卫团的一些老同志,他们对毛泽东的感情至深,一谈起毛泽东来就激动不已。现任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古今生同志,年轻时曾在中央警卫团工作,2005年春我应邀出席海峡两岸退役将领茶话会,同他在全国政协礼堂交谈,话题总围绕着毛泽东,大半天的时间过去了,谈的依然是毛泽东,或慷慨激昂,或泪流满面。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时更是20世纪中出现的最为杰出的世界伟人。毋庸讳言,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I顷的,纵然毛泽东是伟人,也不除外。但伟人的成长,其性格、理想、抱负、胆略、情操、胸怀、神采和风范的形成,是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分不开的。同样的社会环境和同样的社会经历,不一定就能造就出同样的人。其中很重要的,还要在于“这个人”本身认识事物的能力、分析事物和判断事物的方法,以及他是否具备远见卓识、于包罗万象的纷杂事物中能够提纲挈领、缕析分亳的气质和智慧。然而一个人气质和智慧的形成,还在于这个人从幼年时所继承的民族文化传统、他后来的学习态度以及他全部的精神世界。《历史的风采——毛泽东在1947—1965》这部书,集中展现了毛泽东所独具的人格魅力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以及他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磨练并造就了毛泽东的伟人气质,意在帮助热爱毛泽东的人们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毛泽东和感知毛泽东。

前些年社会上流传一句话,说“毛泽东是人,不是神”;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不难看出,毛泽东不是神,但也不是普通的人。因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许多可歌可泣的优良作风,集大智大勇、大韬大略、刚柔并济于一身,并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今年恰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为纪念毛泽东,河北人民出版社整合了我所撰写的《历史的真迹——毛泽东风雨沉浮五十年》《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历史的风采——毛泽东在1947—1965》和《历史的回顾——毛泽东外事活动纪实》四部书稿结集出版。其中《历史的真迹——毛泽东风雨沉浮五十年》一书,新华出版社曾于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出版发行,并于2003年、2006年两度再版。这次经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整合后结集出版,遂将书名改为《历史的足迹——毛泽东在1893—1947》,并将新华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更名为《历史的追述——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特在此加以说明。书中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邸延生

2013年6月2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