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并非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而是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犹如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本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因为本书篇幅较长,人物形象较多,加之不同国别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所以本版采用了评注的形式,以此帮助读者进一步体味人物形象,了解社会内涵,感受原文的妙处,这也是本版的独特魅力所在。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里娅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希林家。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阿廖沙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让阿廖沙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进步知识分子“好事儿”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后来,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生活的折磨使母亲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而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他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由于和继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捡破烂卖,收获了友谊和同情。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这时候阿廖沙的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Day 5
第五章
开春时,两个舅舅分开过了,雅科夫舅舅留在城内,米哈伊尔舅舅搬到河对岸去了。外公在波列瓦雅大街购置了一幢(zhuang)很有意思的住宅:房子很大,底下一层是石头建筑,有一间小酒馆;阁楼上有一个很舒适的小房间;另外还有一个花园,走下去是一条沟壑,里面生长着许多小柳树,看上去尽是些光秃秃的枝条。
“树枝真木少啊!”外公说着,高兴地冲我挤了挤眼睛。察看花园时,我和他沿着冰雪消融的松软小路缓缓而行,“很快我就要教你学认字了,所以,这些树枝还是用得着的……”
整座住宅住满了房客。外公只在楼上为自己留了一个大房间,也用来接待客人,外婆和我住在阁楼上。阁楼的窗户面对大街,每逢晚上和节假日,将身子探出窗外,可以看见东倒西歪的醉鬼们从酒馆里出来,在街头大呼小叫,跌跌撞撞。有时他们被推出酒馆,像麻袋似的被抛在路边,但他们爬起来,仍一个劲儿地往酒馆门里挤;门被敲得“砰砰”直响,玻璃都快被震碎了,门框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接着便是一番打斗——这一切,从上面往下看,非常有意思。外公一大早就去儿子们的染坊,帮助他们料理事务,晚上回来又累又窝火,总是气不打一处来。
外婆做饭、缝衣服、侍弄菜园子和花园,整天忙个不停,像一个大陀螺,被一条无形的鞭子抽得团团转。她不时地闻着鼻烟,然后痛快地打上几个喷嚏,擦着满脸的汗水说:“常言道,吉人自有天相,好人一生平安!可不是吗,阿廖沙,我的心肝宝贝,我们可是过上安静的日子了!托上天圣母的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我并不觉得我们生活有多么安静。房客们一天从早到晚总是在院子和房间里出出进进,遇到什么事,他们总在喊我外婆的名字:“阿库林娜·伊万诺夫娜!”
阿库林娜·伊万诺夫娜对所有的人都笑脸相迎,亲切友好,而且关怀备至。
她给别人接生,调解家庭纠纷,为孩子们治病,《圣母梦》讲得滚瓜烂熟,她还能在操持家务方面给人出主意、想办法:“黄瓜自己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腌制了,如果它不再有土腥味或别的什么怪味,那您就可以动手腌制了。克瓦斯必须发酵,才能够芳香扑鼻、产生泡沫;克瓦斯不能太甜,放点葡萄干就可以了,要不放点砂糖也行,不过每桶只能放一点点。酸奶的做法有各种各样:有多瑙河口味的和西班牙口味的,此外,还有高加索口味的……”
一次,她又向我吐露了一段她的生活往事:“要知道,我打小就没有爸爸,我妈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还落个残疾,那还是她当姑娘时被老爷吓坏的。她夜里受了惊吓,从窗户里跳下去,把腰给摔坏了,肩膀也摔伤了,打那时候起,她的右手——最最紧要的右手——开始肌肉萎缩,而我妈原先可是一位织花边的高手。喏,这样一来,老爷们就不需要她了,他们给了她自由——自己爱怎么过就怎么过,可是缺一只手日子怎么过呀?于是她便四处流浪,乞讨为生,而当时人们的日子比现在过得富裕,人也比现在善良——巴拉赫纳的木工和织花边的女工们心肠都非常好——他们都是些与人为善的人!我们娘儿俩经常不分季节地外出乞讨,可是我九岁一过,母亲觉得,再领着我到处讨饭,面子上不好看,挺难为情的,于是就在巴拉赫纳住了下来。她一个人沿街挨家挨户地乞讨,节假日时就到教堂门口接受大家的施舍。我就坐在家里,学习织花边,我拼命学习,想尽快地能够帮助母亲;有时候织坏了——急得我直掉眼泪。瞧,花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我学会了这个手艺,而且在城里还小有名气,只要有谁需要高质量的花边,马上就会来找我们,说:‘阿库林娜,帮帮忙,给织一件吧!’对此我非常高兴,我正求之不得呢!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的手艺高超,而是因为有妈妈的指点。虽然她只有一只手,自己不能干活,但她能指导我怎么做。一个好的老师比十个学徒更为可贵。喏,这时我骄傲了起来,我说:‘妈妈,你不要再出去讨饭了,现在我能够独自养活你了!’可是她却对我说:‘你给我闭嘴,知道吗,我这是在给你积攒(zan)嫁妆。’后来,没多久,你外公出现了,他是一个很出色的小伙子:二十二岁已经当上了驳船上的工长!他母亲来相了我一次,看到我会干活,是穷人家的女儿,老实听话,又很本分,于是……她是个卖面包的商贩,是个歹毒的女人,不说她的事了……唉,我们何必提这种歹人呢?上帝自己是能够看见他们的,上帝看见他们,魔鬼喜欢他们。”
这时,她发自内心地笑了,她的鼻子不住地颤动,样子挺逗人的,而她的一双眼睛,在沉思中闪闪发光,使我感到非常亲切,它们所表达的一切情意,要比言词更加明白。
……
P44-46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随着“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教师、家长和学生对阅读教学也越发重视,许多有条件的学校还自发地开设了阅读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各类经典的书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完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隋操,启迪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在这一背景下,湖北教育出版社组织开发了这套“大阅读·教育部新课标分级阅读丛书”,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阅读是每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是对心灵的净化和捍卫,它能使人远离贫乏和平庸,使人睿智与博学,使历史和传统得以延续,令优秀品德永远传承。特别是身处当下这样一个愈加繁华浮躁、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我们更需要静心阅读。
但是,让中小学生独立阅读经典书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阅读经典书籍是有难度的,需要正确的引导。这套丛书由优秀教师全程评点批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说经典,帮助中小学读者深刻理解经典名著的深邃内涵,帮助读者切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其次,好动不好静,贪玩不喜读书是儿童的自然天性。因此,为了让孩子们静下心来认真地阅卖,这套丛书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审美倾向和阅读习惯,科学地分配每天的阅读量,设置各具特色的板块和栏目,充分体现出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特征。作为一套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读物,这套丛书通过其优点与特色,充分地体现了编者对当下学生阅读的重视与了解。
古人讲:“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这套丛书立足于“大阅读”的理念,古今中外,皆浓缩于尺牍;千山万水,尽了然于卷帙。畅游其中,我们可以穿梭时空,遨游天下,领略笔下风景,沐浴智者惠泽。虽然我们无法丈量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而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无疑是一次生命的拓展。
这套丛书的编选,集中了高校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儿童文学作家和中小学名师的智慧。既保证了知识的权威性,又符合中小学生的接受心理;既立足于培养读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与纯正的审美品位,又兼顾了语文课程知识点教学和应试能力培养,是一套真正适合中小学生自主阅读的经典名著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