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教师给了人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雨露。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满天下。
《杜立本文集》于2013年5月出版。读完本书,一位辛勤老园丁的形象浮现眼前。这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一辈子的杰出教师,年愈七旬之时开始学电脑、打字、写博客。近7年来,他一字字、一句句敲出了200余篇博文,并从中精选出教育类29篇、时政综合类70篇,编辑成此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杜立本文集 |
分类 | |
作者 | 杜立本 |
出版社 | 山东友谊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教师给了人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雨露。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满天下。 《杜立本文集》于2013年5月出版。读完本书,一位辛勤老园丁的形象浮现眼前。这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一辈子的杰出教师,年愈七旬之时开始学电脑、打字、写博客。近7年来,他一字字、一句句敲出了200余篇博文,并从中精选出教育类29篇、时政综合类70篇,编辑成此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内容推荐 《杜立本文集》是作者杜立本用心写成的文字,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和领悟。 《杜立本文集》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浓浓的真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后辈们的舐犊之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时政的分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读着充满哲理和内涵的文章,读者仿佛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教育家、老党员正在伏案疾书,聚精会神地书写着自己的心声,传递着做人的经验和智慧,表达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目录 序言 谈教育 百年树人 学生负担重是谁之过 教材编写不容速成 试论高中生的减负 也谈教师的读书 校中校为何禁而不止 高等教育更需改革 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教育界别折腾 我国教育重在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自我欣赏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不愧为名校之长 谈情感教育 对中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点设想 正面新闻不能说过头话 国家应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 充满铜臭气的高等教育不会出人才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改革 试论大学教师的管理 要注重书写教学 教改不能玩概念炒作 谈工作压力 漫谈应试教育 我国教学改革的两大误区 教育与法治 幽默是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 教师误学生一时,能误学生一生 真正的聘任制实际就是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 浅谈教材难点 时政杂谈及其他 一则好寓言 需要的是“良方” 从代表抢白官员所想到的 小报的虚假广告 让民生亮点真的亮起来 试论纪检制度的改革 漫谈“谣言” 读报有感 由群众的不满情绪看社会的进步 搞好基层领导班子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 圣贤、英模、纪念堂及庙宇 需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漫谈英雄 没有李世民绝没有魏征 说“政策倒灌” 与“专家”商榷 应消除虚报浮夸之风 草根看两会ABC 向张艺谋学习 中国专家“涝灾” 不与中央保持一致,惠民政策难惠民 哄小孩儿与干部问责 此招不算高 试论生产日期的障眼法 从邓玉娇案的判决说开去 国家应管管用包装手段高价卖垃圾的商家 浅谈理想驱动和利益驱动 真是专家应拿出真才实学 八十年与一年 艺术门外谈 有感于“美国为啥‘雷锋’多” “破窗理论”与法制建设 李鸿章办洋务失败的启示 愚人“评”戏 对恶性案件多发的一点思考 智者“佚名”先生 瑞典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地沟油 必须抓落实 有感于“这就是生活” 读报所想到的 想到啥说啥 漫谈实事求是 缓解贫富悬殊矛盾之愚见 教授、大师与骗子 谈政治学习 漫谈媒体监督 有感于“巴比”来访 治理“醉驾”的启示 从一件往事谈起 《位子》读后 费解的一点进步 忽然想到的 甲午之战中国失败的教训 我读《美国真正的可怕之处在哪儿》 我眼里的“泡沫经济” 大师也是人 客观规律不可抗拒 漫谈“位子”问题 心酸流泪读新闻 科学家要有良心 沈浩式的干部是群众所拥戴的干部 希望 一点学习体会 新闻工作者的榜样 韬晦方略是英明的 “愚蠢且狠毒”的中国人 “官二代”、“富二代”的称谓是严重的类偏见 欲建文化强国,先治理“文化腐败” 欲建文化强国,要先对报纸杂志实行改革 由武汉市选聘“布衣参事”所想到的 说给执法者 决心、能力及方法 从“微笑哥”倒台说开去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有三个子女,老大是女孩,从六七岁就让她在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生活实践的锻炼,使她不仅自理能力强,而且学习能力也强,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参加工作后,她工作能力强,并且家务料理得也出色,总之综合素质较高。老二是男孩,因为上有姐姐干家务活,他虽然也干一些,但他总是锻炼少一些,所以虽不懒惰,可是干活的能力差一些。从学校走向社会后,工作干得不错,但家务活干得很差。老小是女孩,因为她上有姐姐、哥哥,所以家里的事几乎不加过问,我们做父母的也很少安排她干家务。由于她缺少锻炼,虽然工作干得还出色,但家务活几乎啥也不会干。现在我有内外孙女共三个,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她们的学习、道德品质,现在看尚无问题,可以说比较优秀。但是,她们三个不论大小都无干家务的习惯,这显然与其父母的家教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孩子在校都表现很好,但缺少劳动习惯,吃苦能力、自立能力都比其父母差得多。 及此,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无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怕其磕着碰着,很少有让他们干家务活的,溺爱替代了正确的家教。有不少家长不仅不对孩子施以好的家教,而当孩子入学后,他们和学校的教育唱反调,以淡化或抵消学校的正确的教育效果。比如教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和卫生习惯,教育并指导学生干好值日。由于学生干得认真,放学回家晚了一点,家长便对孩子说:“干得那么认真干啥,那么累那么脏,以后少干点。”家长的一句话,就可能抵消学校的教育效果。还有不少的学生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只要教师批评一下学生,家长就找老师闹,弄得教师不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批评教育,这都是对学校教育的直接干扰。由此可见,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必须从正确的家教开始入手。 《中国经济时报》7月27日刊登陈晔的文章说,德国立法规定孩子必须做家务,对6到18岁的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应干什么家务活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孩子若不自觉执行,父母有权通知有关部门,政府将派执法人员监督孩子执行有关条例,因而德国的孩子都能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的规定。陈晔说,德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谨,绝没有半点庇护”。 我们应当学习德国的做法。鉴于我国独生子女家教现状,国家应该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效法德国,相应立法,以法律保障儿童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衔接与配合。这很可能是提高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和措施。 充满铜臭气的高等教育不会出人才 诺贝尔奖得主高锟说:“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用高先生的名言作为尺度,衡量一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即刻明白,如果高校充满铜臭气,是培养不出高等人才的。支持此论点的论据虽俯拾皆是,几乎尽人皆知,但这里仍不妨概括地列举几条。 其一,有的高校,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责任心很差,讲课不认真,应付了事,考试给学生指重点,简单一考了之。而教师却用大量的时间去捞“外快”。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呢,则让研究生顶班代课应付,而他对研究生半年也不露一次面。这样的教学状况,能出人才吗? 其二,有的高校,搞科研的教授,只注重课题费的多少,急功近利,学术剽窃成风。譬如,国家973项目的某位首席科学家因剽窃他人论文被揭穿,没有评上院士,竟雇凶伤人。这哪里还有点科学家的气质,简直是一个十足的流氓! 其三,有的学者一旦有点成就,评上院士,成了名人,便即刻远离自己的研究领域,在社会上东跑西窜,这里当“会长”,那里挂“主编”,还有各类评奖会、剪彩会、代言人等等,把院士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但全是不务正业,像这样的院士能搞好科研,育出人才吗?! 看看古今中外,凡在学术上做出大贡献的学者,无一不是轻金钱而重事业。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爱因斯坦,当年他拒绝了普列斯顿大学16000美元的全校最高年薪,只取3000美元,因为在他看来,“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是创造的原动力”。据说以色列建国初期,曾要求爱因斯坦任总统,却被他谢绝。他说:“我不懂政治,我只懂公式和方程式,我当不了总统。”我们现在一些教授们对待学术的态度与爱因斯坦对待学术的态度比一比,难道不觉汗颜吗?P27-30 序言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教师给了人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雨露。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燃烧自己;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读完本书稿,一位辛勤老园丁的形象油然而生。这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一辈子的杰出老教师,年逾七旬之时开始学电脑打字写博客,近7年来一字字、一句句敲出了200余篇博文,从中精选教育类29篇、时政综合类74篇,编辑成此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书中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浓浓的真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后辈的舐犊之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时政利弊的分析和评价以及提出的建议和改进措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精读着充满哲理和内涵的文章,仿佛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教育家、老党员正伏案疾书,聚精会神地书写着自己的心声。他心中时刻想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向后辈们传递着做人的经验和智慧,对党和人民一片赤胆忠心。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位40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把工作当成生命的老教育家那讲台情结。因教学成绩突出,作者曾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知识分子及省级优秀教师等,并曾荣立市级三等功。他热爱教育事业,即使在任学校工会主席的十多年中,老人也未曾离开过讲台,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退休后,又被学校返聘5年,且年年送高考毕业班,最后因身体原因才走下了心爱的讲台;70岁高龄,又被学校聘为教学督导,2年后也是因突发身体不适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教室。老人常说的一句话是:“不管身体多么累,心情多么糟,当我站在讲台上时,就像战士上了战场,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 在“谈教育”中,作者积40余年之教学经验及教育心得,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智力教育到情感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等等多层面全方位地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目前教育状况的理解和分析,并对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 “时政杂谈及其他”是作者作为一名老党员对目前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观察和思考,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心中时刻装着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老党员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信任,看到了一个为国家新政深得民心、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气象开心愉悦,对当前存在的社会弊端忧心的老人家。文章纵贯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信息量,读来获益颇丰。 读着作者用心写成的文字,时时被文字中流淌的情绪所感染,贪婪地汲取着文字中的精华,思考着字词中所蕴涵的哲理,领悟着其中的真谛,内化成自己的认知。 (本书序言作者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后记 我在中学教了40多年(包括退休后被学校返聘任教的5年)的数学,与教学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离开岗位后,仍关注着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我是一名老党员,工作退休了,党员的职责不能退,所以我对时事政治也格外关注,总想对时政发表点个人观点。为此,对“教改”和“时政”发点议论成为我的强烈愿望。用何种方式表述自己的意见呢,思来想去,觉得上网的方式好,网上发文门槛低,容易和别人互动。于是年近七旬的我,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并在新浪网创设了自己的博客。用电脑发文,大大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只要想对时政或我国教改发表点议论,便立刻上网发博文,发博文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几年下来,不知不觉竟写了几百篇博文。在我年近八句时,选了部分博文,集成一册,自以为这些议论,都对时政问题和教改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因而不揣浅陋,想发表出来与大家交流,于是想到出书。为表明自我承担责任,故将书名定为《杜立本文集》。 没想到的是,拙作竟被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刘会长看到,他不弃浅薄,给予厚爱,不吝赐教,并在百忙中为“文集”写序。在此对刘会长的厚爱表示衷心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