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选知道,在“长征三号”研制中,有些部分是采用以往成熟技术,对此只要认真工作就能完成研制任务。但在重大技术问题决策上,在总体与各分系统之间、各分系统相互之间的协调中,是总师应该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需要保持充分的关注。一些新技术研制,需要总师通晓专业知识,把握研制计划,协调攻克难关,组织大型试验,督促工作进度。通晓各科,把握全局,抓大放小,突出重点,是谢光选履行总师职责的思维方式。在一次会议上,谢光选对大家说:“我是型号总师,你们有人管的,我就不管了,你们不管的,交给我来管。”
对于“长征三号”研制中的三大难关——低温技术、液氢液氧发动机技术、纵向耦合振动技术,谢光选认为,他都不是行家里手,便去查找相关书籍,用心学习,掌握了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功能用途,并研究了其最新动态。他经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在专业技术领域里,我不是专家,但是我各个专业都通,能说出各个专业的功能、意义、研制原理和程序,一点都不懂的话,我就不用当这个总师了。”
谢光选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比较博学,不能说精通各个专业,但做到了通晓各个学科。在相关领域里,谢光选一直保持着对国外火箭技术的高度关注,时不时拿出一张卡片,递给相关的研究人员:“小谭,你看看这篇文章,上面有管道固有频率的计算公式,应该对你有用。”“老王,这是国外最新的技术动态,讲到了发动机几个具体的参数,推荐你看看,对工作也许有帮助。”
攻克低温技术是“长征三号”研制的首要难关。谢光选知道,第一总体设计部和相关单位的专家为此开展了数年研究。1976年年底,第一总体设计部提出了36个预研课题,查阅了大量国外有关资料,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理论和实践必须契合,否则,完美的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比如,火箭发动机箱体材料的选择必须有第一手的测试数据,才能进行结构设计。于是,从1976年秋到1980年年底,谢光选组织设计师系统会同一院材料工艺研究所,与北京、兰州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大量试验,测得了所需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液氧(沸点为零下183摄氏度)、液氮(沸点为零下196摄氏度)和液氢(沸点为零下253摄氏度)中的几千个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参数。经过对参数的分析对比,最终选定了国产铝铜合金和不锈钢作为贮箱材料。
贮箱绝热是一个突出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科研人员经过5年31次性能试验,最终决定采用外绝热结构,在贮箱金属壁外表面喷涂以聚氨酯泡沫塑料为主体的复合式绝热材料。第三级液氢、液氧两个贮箱之间采用蜂窝夹芯式共底结构。这种结构既是隔热件,同时又是承力件,使箭体缩短了1.4米,减重约180千克。到1981年8月,一院先后进行了29项、249次试验,取得了大量技术数据,突破了低温技术在材料工艺上的应用。特别是全尺寸贮箱低温综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为“长征三号”的结构研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个难关,是攻克液氢液氧发动机技术,为此颇费曲折。
P199-P200
本书以谢光选院士出生、成长历程和在兵工企业尤其是航天领域工作的主要经历为主线,展现了谢光选院士献身航天、刻苦钻研的精神,对航天事业的重要贡献,以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本书编写历时一年,通过记录谢光选院士的个人经历,展现了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的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全书共十五章,由史颜莉撰写、修改,贾淇、路翔云负责收集资料、整理图片。编写过程中注重实事求是,不虚构、不夸张。
本书编写工作得到了谢光选院士和其儿子谢刚的大力支持,为本书提供谢光选院士著作、文字及口述资料、照片等。本书还得到了王永志、卜雨亭、岳增云、陆寿茂、陆友人、王之任、余梦伦、徐盛华、谭宗愚、潘昭汉、魏其勇、谷立祥、陈浩、黄玉平、李险峰等航天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的鼎力帮助保证了本书编写的顺利完成。
在即将迎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59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献给广大读者,愿中国航天事业再创新的辉煌!
因时间仓促,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和塑造了一大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理论功底深厚,技术水平高超,善于引领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孕育航天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把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中国航天事业积累精神财富,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以下简称《丛书》)。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时也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在中国航天事业“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出版这套《丛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记载航天历史。航天院士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成长历程反映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这套《丛书》不仅是航天院士个人的传记,也从不同侧面记载了中国航天从技术到管理、从思想到精神的真实历史。
弘扬航天文化。宣传航天院士,就是站在科学的高度,向社会各界全面宣传航天事业,弘扬航天文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传承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是包括航天院士在内的几代航天人,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提炼、传承而逐渐形成的,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丛书》全面反映了航天院士的学术成就、科学作风和思想品格,有助于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培育航天人才。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一代航天新人正在茁壮成长。《丛书》是泽被后世的人才工程,对于培育航天人才、发展航天事业、铸造新的辉煌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丛书》是一套具有航天特色的爱国主义教材,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航天、投身航天、奉献航天,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再攀高峰,使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续写辉煌。
史颜莉所著的《谢光选院士传记》以传记的形式记述了谢光选院士的成长环境、求学过程、工作内容、家庭生活、思想境界等,生动翔实地记录了老一辈航天专家谢光选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旨在弘扬杨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
传承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是包括航天院士在内的几代航天人,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提炼、传承而逐渐形成的,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史颜莉所著的《谢光选院士传记》全面反映了航天院士的学术成就、科学作风和思想品格,有助于航天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