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这个世界的真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泰)阿姜·查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继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之后,又一位智者之书为我们点亮人生的智慧之灯。作为风靡全球的伟大禅师,阿姜查被称为我们时代的伟大智者,他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对困扰我们的最深奥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我们活着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归宿是什么?怎样才能快乐地生活?这些近乎终极的问题,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在阿姜查看来,这些问题只是存在于呼吸之间的简单问题。如果你能呼吸,你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他的书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能以一种格外简单的方式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心灵,与生活在都市中奔波、劳碌的人们能轻易地发生对接与碰撞。他的书,是献给都市心灵的田园牧歌,是进入疲惫心灵的一捧甘泉。

内容推荐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无忧无虑,我们到底要依靠什么才能快乐而智慧地生活。本书作者阿姜·查是一位虔诚的禅修圣者,让大师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禅修,获得生命的真相,将是一次难得的生命体验。

阿姜·查的教导方式通常是简单而直接的,当阿姜·查在寺院里遇到他的弟子时,他经常会问:“你今天会不会很痛苦?”如果某人的回答是“会”,他会说:“你今天一定有很多执著。”

阿姜·查说“我们的生命像生长和掉落的叶子一样,当我们真的能了解落叶,我们便能每天清扫道路,并且在这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拥有快乐。

目录

序 森林中的功课

第一章 我们为何生于此

 非男非女的身体

 寻找我们的归宿

 暮色早已降临

 从内而生的痛苦

 世俗生活的牢笼

 染一块肮脏的布

 观察我们的心

 一颗清净的心

 如此而已

第二章 生活在世界的真相中

 嫁接与种子

 如何改变心

 大苹果与小苹果

 快乐的本质

 世人的行为模式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装满水的瓶子

 牛车的痕迹

第三章 今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谁在痛苦

 正确的想法

 最伟大的法门

 自我的观念

 无常中的真理

 没有师父的佛陀

第四章 人世间的局限

 获得解脱的“圣道”

 一把禅修的钥匙

 为什么要训练心

 肉眼与心眼

 事物的本质

第五章 不确定的世界

 跑来跑去的心

 心是什么样子

 训练心的正确方法

 猴子都是一样的

 圣者的“安全阀”

 静止的流水

第六章 生活的佛法

 与“法”同在的人

 有为法与无为法

 贪欲的奴隶

 世俗的概念

 随时随地疗救心

 无法隐藏的善与恶

第七章 佛法真的很简单

 正常状态下的心

 亲自体验

 身心内的真谛

 全部放下

 观察的力量

 心中之贼

第八章 纠正我们的知见

 歧途与正见

 烦恼像老虎

 猴子的骨头

 稻田中的水牛

 人世间的问题

第九章 生活即修行

 苦乐如捉蛇

 为什么要持戒

 自然生起的智慧

 感官的节制

 独自奋斗

 请放下经典

第十章 觉醒之路

 谁是真正的主人

 了解每一位访客

 每天的行禅

 世界与镜子

 忍耐与坚持

 让心自由自在

 学习放下

 事物是如何分开的

第十一章 心的证悟

 僧侣的生活

 安静地修行

 只有这颗心

 捡芒果

 证悟的时刻

第十二章 问师父的问题

附一:我们真正的归宿

附二:来自森林寺院的阿姜·查

附三:阿姜·查略传

试读章节

世人的行为模式

当你发现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时你会想要出离,心会变得无动于衷并会寻求出离之道出离心是来自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如实知道事物和爱恨的本质,无动于衷,指我们不再执著,从执著中出离,以平静的心观察,可以去除执著,这种平静是修行所致。

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禅修的要点,他们认为行禅、坐禅和听佛法的开示就是修行,这些只是外在形式。当心碰到外尘时,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这是修行之所在,此时,有感官的接触当人们说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时,我们会生气;如果他们说我们喜欢的事,我们就高兴,这就是修行的地方。我们如何修行呢?如果我们只是跑来跑去,想追逐快乐,远离痛苦,如果这样修行,即使到了老死,我们仍然无法了解法,这是没有用的。当苦乐生起时,我们如何用佛法来解脱痛苦烦恼?这是修行的要点。

通常人们碰到不如意的事,他们会不开心,例如,有人会说:“不要打扰我,不要打扰我!为什么责备我?”这是自我封闭的人。这正是修行之所在:当人们批评我们时我们应该反省他们说的是实话吗?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和想想他们说的内容,或许言之有理或许我们有该责备的地方,他们可能是对的通常我们会立刻生气。如果有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该努力改正、改进,这是聪明人修行的方式。

混乱的地方正是让我们平静下来的地方,当我们以智慧观察混乱的外境时,心会平静下来。有些人不能接受批评,他们自大、傲慢,他们会替自己辩护,如果你是一位教师,有时你的学生或许会告诉你不知道的事,因为你是老师,你听不下去,这不是正确的心态。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非常聪慧。有一次,当佛陀在说法时,佛陀问这位弟子:“舍利弗,你相信这个吗?”舍利弗尊者回答说:“我还没有完全相信。”佛陀赞许他的回答:“非常好,舍利弗,你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轻信,在相信或不相信。”

之前,他会敞开心怀去倾听,然后仔细思量那件事情的真相。佛陀为为人师者做了很好的典范,舍利弗的话是真的,他只说他的真实感受。有些人认为,说你不相信老师说的话好像是,在质疑老师的权威,他们会害怕,不敢这样说,他们会赞同老师的说法,这是世人的行为模式,然而佛陀不会生气。佛陀说:“你无须为那些不是错误的事或恶事感到羞耻。如果你不相信,就说:你不相信,这是对的。在这里,佛陀的行为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有时,你甚至可以从小孩子身上学到一些事情,不要盲目地相信权威。

无论是站是坐或是在不同的地方走动,你总是可以观察周遭的事物,我们以,自然的方式,以色、声、香、味等感受或想法来接触所有事物,聪慧的人会去思考。真正修行时,我们不再关心任何外境。

当爱憎生起时,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这表示我们仍然心有挂碍。如果我们知道事情的真相,我们会反省:“噢,这种爱憎没什么,喜爱只是一种会生灭的感觉,憎恶也是会生灭的,为什么要在意它们?”如果我们认为苦乐是属于个人的,那么我们会受苦。我们从未放下心中的挂碍和其他事物,这些问题一再地重复,对许多人而言,事情就是如此。

P37-39

序言

森林中的功课

假如你为了寻找佛陀的教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去亚洲,去寻找仍过着简朴禅修生活的僧尼,你一定会遇到托钵乞食、住在森林里的禅修者。或许你读过关于佛陀与弟子们在印度森林里的记述,一些善男善女和佛陀在一起培养智慧和大悲的故事,这些过简朴生活的托钵僧,致力于内心的平静和觉悟。你想知道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这种生活方式仍存在吗?它的教法对现代社会与人心仍然适用吗?

当你在靠近曼谷或仰光附近的机场降落后,计程车会载你穿过城市的街道,穿过熙熙攘攘的车流以及行人。每隔几条街,你会看见都市寺院金色的塔,但这不是你要寻找的寺庙,这些寺院住着能研究经文,能唱诵和宣说经文的僧尼,但是要找到和佛陀时代一样,住在森林里过着禅修生活的僧众,你必须远离城市和城市里的寺院。

泰国拥有很多的寺院和僧众,你可以在Hualampong车站上火车,在清晨前往遥远的南方或东北方。第一个钟头的旅行,火车将沿着铁轨带你离开繁忙的都市,行驶在泰国中部广袤的平原,这里是东南亚的米乡,堤坝星罗棋布在田野间,水道和沟渠很有规律地将稻田划分开来。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每隔几英里,在四面八方,你会看到稠密的棕榈和香蕉树,如果你搭乘的火车靠近这些棕榈丛林,你会看到橙色的闪着亮光的寺院屋顶,以及大片的木造房屋,这些构成了东南亚的乡村风景。

每个村庄,无论有几百还是几个居民,至少有九座寺院。这些寺院是居民祷告、做法会的地方,也作为会议厅,多年前也作为村庄学校。在这里,大部分的年轻人在二十岁的时候,会出家三个月或一年,去学习佛法,使自己成熟。这种寺院可能由一些年龄稍长、朴实和善良的僧侣所管理,这些长老知道如何做佛事和基本的教义。这些寺院是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好部分,但是这仍不是你想要寻找的寺院。

你的火车若开往北方,往Auddhaya的古都,这里有许多壮丽但已毁坏的宫殿。几世纪前,在与邻国的战争中,这些地方被攻陷,被劫掠一空。在漫长的旅途中,你的火车渐渐转向东方,越过Korat高原,开往老挝边界。一小时又一小时,火车不断穿越田野,你仍然可以看见稻田和村庄,但它们变得越来越稀疏了。

泰国中部村庄的水稻和青翠茂盛的菜园、芒果树和热带绿色植物,在此处变成更单调的风景。这里,房子更小,村里的寺院依然闪着亮光,只是它们也变得很小很简单。这里,保存着古老、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你会看见妇女在门廊上用手摇纺织机织毯子,而农夫在耕作,孩子们在铁轨旁潮湿的沟渠里照顾水牛。

在这些未开发省份的乡间,保存着传统的森林僧侣的生活,这些省份仍有许多原始的森林和丛林,这些森林覆盖着山区和无人居住的边境。几个世纪以来,这些森林一直作为寺院和僧侣们保存佛法、修行佛陀觉悟之道的场所。通常,这些僧侣不扮演村庄法师的角色,他们不教学、不研究古老的经典语言。他们的目的是要过充实的生活,和证悟佛陀所教导的智慧之道。

如果你下了火车,改乘公共汽车或出租车,沿着泥土路前行,你会看到一种简朴的寺院,这种寺院在泰国东北有数十座。

你会发现很多西方人在你之前已经来过这里,从1965年起,数百名欧洲人和美国人曾来此访问,并在森林修学佛法。有些人在短期学习后,把所学到的带回家,并融入他们的家庭生活中;有些人出家为僧,待了一两年或更多年,然后回家。另一些人则发现:在森林里的生活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这些人直到今天仍住在森林的寺院里。对这些人而言,佛法已经深植在他们心中,佛法提供给他们有智慧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最初,这种生活方式似乎简单容易,然而,当他们试图真正修学佛法时,才发现它其实并不容易。尽管如此,他们仍认为:在一生中,没有什么比发现“法”或“真谛”更有价值的事情了。从你进人一座森林寺院的那一刻,你会发现迥然不同的僧侣生活。寺里的树叶沙沙作响,僧侣们或安静地做杂务,或有正念地在行禅。整座寺院占地一百英亩,分为僧众和尼众二部。没有装饰的简单农舍坐落在森林的空地上,这些农舍间有树林和寂静的道路。在佛寺的中央有讲堂、餐厅和剃度的法堂。整个森林呈现了简朴的氛围,你终于到达所要寻找的寺院了。住在这些寺院的僧众,选择了这种简单和遵守律仪的修行方式,这种修行方式叫做“头陀行”。

头陀行可以远溯到佛陀时代,佛陀允许十三种特别的修行方式,并限制僧众的袈裟、食物和住处。这种修行方式不关心身外之物,有许多禅修课,以及每日一次的托钵乞食,这些苦行僧也是传统的游方僧,单独或三五成群住着,他们使用手工的蚊帐,从树上悬挂下来,作为他们暂时的住所。

阿姜·查和他的老师阿姜·通瑞(Achaan Tong Rath)和阿姜·曼(Achaan Mun),为了在修行上有所进步,他们在森林里经行和禅修多年。他们和其他森林僧将法的教导流传下来,他们所指导的并非经忏佛教或学术上的研究,而是以佛陀的教导过生活,他们希望能净化自心和知见。当伟大的师父出现在传统森林道场时,居士们和众僧会找他们问法。为了让人们能找到,这些师父会停止游方,并且在特定的林区安住下来,此处便形成了一座修“头陀行”的寺院。由于人口压力的日益增加,很少的森林地区是游方僧所能居住的,这些过去和现在大师们所保存的森林寺院成为大部分苦行僧和以修行为主的僧众的住所。

阿姜·查在多年的游方和禅修后,回到他的出生地附近的村庄,在茂密的森林中建立了巴蓬寺。这片森林原先无人居住,被称为是眼镜蛇、老虎和鬼魅居住的地方,在阿姜·查眼中却是最完美的森林道场。

最初,森林里只有几间茅棚,但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巴蓬寺逐渐成为泰国最大和管理得最好的寺院之一。当阿姜·查名声远播之后,参访者和信徒迅速增加,为了回应来自全国信徒的请求,五十多座的分院在阿姜·查的指导下一一成立,包括靠近巴蓬寺的一座寺院,这座寺院是为了许多来自西方、为了寻求阿姜-查教导的弟子们建立的。近年来,好几间分院和相关的佛法中心也在西方国家一一成立,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的Chithurst的一座大的森林道场,由阿姜·查的资深的西方弟子苏美多(Sumedho)所主持。

阿姜·查的教导包括所谓的“佛教的禅修心要”,直接简单地让心平静地修行,观察自己的心等内观禅法。这种具足正念或观禅的佛教修行法,已在西方快速发展起来。曾在森林道场参学过,或曾密集禅修的僧众和居士们,他们的教导直接训练我们的身心和思想。这种方法教我们如何对治贪欲、畏惧和悲伤,以及如何学习忍耐、智慧和无我的悲心。

阿姜·查在年轻时开始修行,他花了好几年到处参学,曾在数位伟大森林禅师的指导下苦修。阿姜·查曾说,他自己的修行是艰难的,而他所培养的耐心和忍辱是他教导弟子的重点所在。当阿姜·查还是个年轻僧侣时,在他父亲临终的前几天,他坐在父亲的病床前,直接面对死亡,这对他而言,得到非常大的启发。阿姜·查说:“当我们不了解死时,生命可能会非常困惑。”(因为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后往何处去。)

由于这次经验,在修行上,阿姜·查有强烈动机,他要找出造成痛苦的原因,以及佛陀所教导的平静和解脱的原因。据他自己说,他一无所有,为了佛法,他放弃了一切,历尽艰辛、痛苦,以及各种怀疑和身体的病痛。当他住在森林中时,他整天修行,在修行上,他拥有勇敢的特质。最后,他增加了智慧、喜悦和帮助他人的不可思议的能力。

“法”的特色是直接的,适合每个人。阿姜·查说,贪婪、恐惧、嗔恨和愚痴是人类基本的问题。他强调,我们要觉知贪、嗔、痴的生起,避免贪、嗔、痴在我们生命中所造成的痛苦。佛陀最初宣说的教法即是四圣谛,也就是苦、集(苦的因)、灭(苦的止息)和道(灭苦的方法)。  阿姜·查一再说,要知道执著如何导致痛苦。从经验中学习,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不断改变的本质。了解生命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因为只有当我们了知和接受三法印时,我们才能平静地生活。在森林修行有助于我们对无常、苦、无我等真谛的了解,也帮助我们对治恐惧、愤怒和欲望。阿姜·查告诉我们要学习面对烦恼,并且以舍离、坚忍不拔和觉知来克服它们。他鼓励我们“不要迷失在情绪和忧虑中”,而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清楚地观察心和世间的本质。阿姜·查以他在森林里的修行方式,以及他的清明、喜悦和率直风格启发后学,亲近阿姜·查会让我们体验到内心深处的平静,并逐渐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相。

阿姜·查教的是修行实践,而非理论,人类的福祉和解脱是他所真正关心的。当巴蓬寺开始吸引许多访问者的最初几年,沿着进入寺院的路上张贴着许多标语,第一张是“请安静!我们正在禅修”。另一张则是,“修行佛法和了解真谛,是生命中唯一有价值之事。何不由现在开始?”阿姜·查以这种简单的风格对我们直接开示,他邀请我们来体验内心的平静,并探讨世界与生命的真相。我们何不由现在开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5: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