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原著的《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是中国历代无数次战争的实践经验总结,被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广泛研习和应用,在千变万化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后世留下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成功战例。 《三十六计》是军事史上的一部奇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书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书采用全新的体例和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方式编写,对今天的青少年读者具有很大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佚名原著的《三十六计》是中国兵略的精华,是在各种环境下克乱或避敌制胜的法宝。三十六计不仅适应于军事,也广泛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三十六计中,每六条计策为一套,其中胜战计、攻战计和并战计是处于优执情况下使用的对策敌战计、混战计和败战计是处于劣势情况下使用的对策。三十六计变化万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隋文帝灭陈
公元581年,北周的小皇帝宇文阐年仅八岁,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权臣兼外祖父杨坚。杨坚改国号为隋,世称隋文帝。他看到北朝局势已经平静,而南陈国主陈后主只好填词作赋,不理国事,便想乘机征服南陈,统一全国。于是,隋文帝命兵马副元帅杨素镇守永安,吴州总管贺若弼镇守江陵,庐州总管韩擒虎驻守庐江,准备伐陈。
这时,南陈郢州守将张子讥对朝廷不满,准备向隋朝投降,而隋文帝却以隋、陈两国和好为由,拒不接纳。张子讥进退两难,只好连夜潜逃。
陈后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暗自高兴,以为隋文帝立国不久,无意南征;而且自以为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即使隋军想来进犯,也难飞渡,因此对隋朝的防范就松懈了。谁知这一切都是隋文帝制造的假象,用来麻痹南陈的。
公元588年,隋文帝认为战争准备已经就绪,便正式下讨陈诏书,列举了陈后主的二十条罪状,到江南散发,动摇江南的军心。同时命令晋王杨广为兵马大元帅,兵分三路,共五十多万人,誓师南征。
副元帅杨素在永安公开建造战舰,故意把造船削下的木片抛入江中,让其密密麻麻地顺流而下。但是驻守在下游狼尾滩的陈军将领戚昕并没有被吓住,因为他早已做好了防御准备。他在江中横上三条铁索,封住了江心;又把一百艘青龙舰分成两队,埋伏在江湾,还有四十艘火船,可以冲入敌人舰队中进行火攻;岸上又埋伏了一千名弓箭手,战斗时可从岸上放火箭攻击敌船。
这一天,戚昕听说隋军舰队已经抵达流头滩,距离狼尾滩只有半天路程,便立即命令全军加强警备。但是一直等了两天都不见隋军船舰来攻。戚昕暗暗发笑,认为敌人一定是知道这儿有铁索横江,不敢来攻。到了夜晚,戚昕只留下少数人警戒,让岸上和舰上的将士们休息,自己也放心大胆地在船舰上安歇。
杨素时刻关注陈军动静,得到探报后,立即派一小队士兵摸到悬崖脚下砍断了铁索;又派一队善于爬山的步兵登上南岸,摸到陈军旱寨步兵营房的后面,点起火把杀进去。
他自己亲率上千只船舰,乘着月色一直向下游杀来。戚昕被喊杀声惊醒,慌忙指挥抵抗,但船队早已被敌舰冲得七零八落,只好仓皇而逃。
驻守江陵的隋朝总管贺若弼,命令所属部队,每到换防的时候,都到广陵集合,一时间旌旗飘扬,营幕遍野。南岸的陈军见了,以为隋军要来进攻,急忙调兵遣将准备抵抗。但等到准备好了,隋军又都散去了,一打听,才知道是隋军防卒换班。隋军每次换防都是如此。慢慢地,陈军习以为常,看见隋军调动,也都不再防备了。
贺若弼接到南征命令后,便选择在第二年正月初一的深夜,率领军队登上藏在苇丛中的战舰,悄悄驶向南岸。南岸的陈军欢庆新年,都喝多了酒,闹腾了半夜,这时正在熟睡,竟然毫不察觉。等他们被喊杀声惊醒时,隋军已经登上京口的城楼了。
这时,庐州总管韩擒虎也率精兵渡江攻占了采石,与贺若弼的军队会师于建康城下。守城的陈军虽然也组织抵抗,但双方军力悬殊,陈军一触即溃。守卫朱雀门的镇东大将军任忠向隋军投降,南陈皇帝陈后主束手就擒。从此,中国几百年南北对峙的局面终于结束,得到了统一。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