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季翔。笔名六水青山人,193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绍兴。长于浙江杭州。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石家庄铁路运输学院(后改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受国家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所属货运站工作。70年代初期调往杭州铁路分局货运站。任货运员、值班员、技师(工程师),直至退休。业余也喜欢舞文弄墨。
《只是朱颜改(上中下)》讲述了人生无非是一场如梦幻,如戏剧,如朝露,如东流。但他们讲述的主人公依然生活得十二万分的甜美,二十万分的潇洒,二十四万分的满足,二十四万分的幸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只是朱颜改(上中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六水青山人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董季翔。笔名六水青山人,193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绍兴。长于浙江杭州。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石家庄铁路运输学院(后改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受国家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所属货运站工作。70年代初期调往杭州铁路分局货运站。任货运员、值班员、技师(工程师),直至退休。业余也喜欢舞文弄墨。 《只是朱颜改(上中下)》讲述了人生无非是一场如梦幻,如戏剧,如朝露,如东流。但他们讲述的主人公依然生活得十二万分的甜美,二十万分的潇洒,二十四万分的满足,二十四万分的幸福。 内容推荐 六水青山人著的《只是朱颜改(上中下)》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跌沓起伏的人生故事讲述着生活的哲理,情感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看法和想法是不同的两个出发点。故事的主人公白无瑕面对现在的赵璧还,除了岁月的留痕以外,觉得他更沉稳,更成熟,更有学识文化,更有思想深度。为之感动的是他对自己的爱比当初更坚定更执着了,虽然近黄昏,夕阳无限好。赵璧还面对眼下的白无瑕,除了风霜改变了她的容颜,却未能改变她的风韵,气质,形象和内涵,尤其精神状貌比当初更升华更照人了,虽然曾有痛苦的经历,那是人生难得的幸运。 目录 引言 代序 第一回 沧海桑田 枫庐紫薇 第二回 知刚侠义 知府正义 第三回 赖替劫狱 青青从良 第四回 顺舟附逆 守郛乔迁 第五回 娴玉回家 毛脚进门 第六回 情投意合 好事多磨 第七回 娴玉失恋 静冰拜会 第八回 后萍饮恨 十里洋场 第九回 璧正失足 娴玉失悔 第十回 偕游吴山 静冰成家 第十一回 娴玉出家 洪玲遭劫 第十二回 司端台肆虐水洪玲 第十三回 善恶必报 只在迟早 第十四回 阿娟投湖 应昺勇为 第十五回 两情相爱 横生变幻 第十六回 梅香雪白 各有千秋 第十七回 成婚喜宴 高朋满座 第十八回 见异思迁 另觅新欢 第十九回 贪花惹来 杀身之祸 第二十回 再做新郎 忘了糟糠 第二十一回 生离死别 人间若梦 第二十二回 祖训不假 绯闻是真 第二十三回 女人命运 厚薄不等 第二十四回 善盈后福 恶盈后祸 第二十五回 白无斑大意中圈套 第二十六回 景佑设计 儿女情长 第二十七回 世上最苦 两地相思 第二十八回 无瑕留守 遭遇困境 第二十九回 西利尼斯 风情万种 第三十回 天翻地覆 换了人间 第三十一回 乃珍出狱 工作难找 第三十二回 乃珍谋职 代写书信 第三十三回 痴男不能 攀摘的花 第三十四回 如鱼似水 军民情深 第二十五回 良乔谈情 莉姬说爱 第三十六回 姐妹花之 不同神韵 第三十七回 公道正直 那其木格 第三十八回 丧家亡身 语占八分 第三十九回 革命激情 大炼钢铁 第四十回 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 第四十一回 只问工作 便是白专 第四十二回 去旧迎新 有破有立 第四十三回 全民动员 政治挂帅 第四十四回 神州大地 朝气蓬勃 第四十五回 君和莉姗 百年好合 第四十六回 白任贤回大陆观光 第四十七回 白无瑕与父母相会 第四十八回 璧还无瑕 鸿雁传柬 第四十九回 赵璧还回祖国探亲 第五十回 甘欣怡缘 合莘又儒 第五十一回 四十三年 终成眷属 试读章节 沧海桑田 枫庐紫薇 诗日: 千年房舍百易人,一番拆洗一番新。 原山旧河民情变,朱甍碧瓦换了姓。 说道杭州嘉禾里54号,有一幢中西合璧的三层建筑,叫做“枫庐”。主人是晚清进士封海柱,其实这幢房子是他夫人的陪嫁,封海柱无非坐享其成而已。这位夫人名叫贞贞,有点来头,她父亲奕昌,官为浙江布政使。布政使清朝从二品的官衔,是个不算小的官,在一个省里自然举足轻重。当时杭州的满清贵族,几乎都住在湖滨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段,称为“旗下营”,简称“旗下”。汉人根本不能问津,有些胆大或糊里糊涂闯入旗下的汉人,常有被斩首示众的。年复一年,旗人子孙繁衍,地皮无法再生,不免要僧多粥少,人满为患了。奕昌在湖滨有一幢临湖楼房,但两儿一女,还有一群奴仆丫鬟差役等人。居所局促,渐趋明显。一日,奕昌对夫人拉估氏道:“常言道,树大分权,儿大分家。眼看儿女一天天长大,住在一起总不是话头。可是分家又哪里来的房子呢?”拉估氏听了夫君的话,正好触着心病,不无焦虑地道:“这是我的一桩心事,我已考虑了蛮长辰光。我想还是另外造一栋房子,分给哈隆。哈都反正跟我们住在一起,将来这幢房子就给他算了。”原来哈隆是奕昌的次子,尚未成家。哈都是奕昌的长子,是杭州府正五品同知,娶妻特禄氏,随夫和公婆住在一起。奕昌听夫人这么一说,正中下怀,很高兴地道:“夫人的话,正合我意。此事就有劳夫人在旗下物色地皮,找一个适当地块,造房便了。”拉估氏一听此言哈哈笑了起来:“老爷说哪里话来,旗下到处都是房子,可以说已无插针之隙,焉有盖房之地。”奕昌呆了一头,不知如何是好道:“那依夫人之见呢?”“到旗下外面去找空地。”“旗下外面可不是我们住的地方呀,再说旗下是杭州最闹热的地面,不住在旗下也有失我们的身份。”拉估氏又笑了起来道:“亏得老爷还是个聪明人。你想想看,当初我们来旗下的时候,还能见到一些空地。现在你从窗门往外看看,房房相连,门门相近。再过10年20年的话,一代又一代的人还要挤在旗下,那恐怕只有住到西湖里去了。”奕昌见夫人言之有理,只是点头,没有说话。 过了没有几天,奕昌兴冲冲从外面跑进房间,对拉估氏道:“夫人,造房子的事有了眉目了,我已经寻好造屋地皮了。”拉估氏出身满人正黄旗,自幼读过经史子集,颇有学识,听夫君说已寻好造屋地皮,也很高兴,遂道:“老爷不要忘记,造屋建房要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坡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兼顾了这些方面,住宅才会上上大吉。”奕昌的才学自然远在夫人之上,听了夫人的话,接口道:“我何尝不懂地善苗茂,宅吉人荣之理。人的心肺肝脾肾五脏对应的是火金木土水。就相生相克而言,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那块地皮上有好几棵百年以上的松树,枫树,檀树,是极好的地利条件。”拉估氏便道:“老爷知道就好。不过造屋千年,须择个吉日,再兴土木。”奕昌是见过世面的人,他曾是李鸿章的随员,随李鸿章考察过欧洲国家。那些歌德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希腊式和文艺复兴式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建筑风格,精美的雕刻,巧夺天工的完美打造和美轮美奂的形象,曾使他惊叹不已。所以他决定要古为今用,也要洋为中用。在当时还无嘉禾里这个巷名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亦中亦西的三层楼,因在松樟之间,取名“松庐”。 松庐造好后,奕昌夫妇心想哈隆尚未成家,一时还不能给他,等他以后有了妻室再给他不迟。所以除了放置一些家具以外,便空关起来。谁知哈隆从母亲口中得知这栋房子将来是自己的,就硬要先住进去。父母劝不住他,也就听之任之,反正总归是他的房子。诸位有所不知,这个哈隆小少爷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他爱好的是酒下面那个字。他不像父兄那样专心学问致志仕途。每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动的是玩女人的脑筋。这一方面生就秉性,另一方面虽有严父但慈母爱心太重,成了宠子不发。在外寻花问柳,胡作非为,在家则不读诗书,与一些纨绔子弟,狐朋狗友,沆瀣一气。奕昌虽曾多次训教斥责于哈隆,怎奈哈隆总当耳旁凤,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拉估氏恨铁不成钢,也只是唉声叹气,却依然娇生惯养。也该当有事,这天哈隆正在门口站立观看松庐前面的枫树樟树,草地上野花鲜艳,别有一番景色。俗话说“村酒多醉人,野花偏艳目。”但见一位豆蔻年华的姑娘,飘然从松庐门口而过。姑娘缟衣素服,颈上挂着白麻绳,白鞋子的后跟面缀着两块红布,可知正在丧期。若要俏,穿重孝。姑娘娉娉袅袅的样子,丰姿绰约的神态,哈隆目不转睛地看得出了神。正是: 胸正则眸子嘹焉;胸不正则眸子眊焉。 姑娘秀外慧中,十分机灵。在快走到松庐门口时,对早已盯住自己看得发呆的哈隆顺势暗觑了一眼,不禁打了个寒噤。姑娘虽只不过十三四岁,立刻意识到哈隆是个心术不正的人,不是好东西。赶紧加快脚步,可怜一双三寸金莲心想走得快,偏偏越加慢。哈隆对眼前这位小姑娘愈看愈像九天仙女落凡尘一般,在旗下营里从不曾见过有如此美色,顿起淫心,向姑娘追去。姑娘感觉风头不对,拼命加快步子。哈隆大步走到姑娘前面,将姑娘拦住道:“小姑娘匆匆忙忙往哪里去呀?”姑娘只得停步,抬头一看,但见两只像狼的眼睛,脸上还有几块肉在横动。心里一阵害怕,战栗道:“我回家去。”哈隆粗声粗气道:“先到我家去耍子耍子,我家里有花园。喏,就在这里。”“我姆妈等我回去,家里还有事体。”姑娘说着要走。哈隆哪里肯放,厉声道:“老老实实听我的话,不然就要你的好看。”姑娘壮起胆子道:“我又不认识你,为啥要到你家里去耍子。”哈隆见姑娘竟敢回抗自己,便光起火来威逼道:“怎么?你敢不听我的话。走,跟我走!”说着拉起姑娘的手就往松庐里去,吓得姑娘大哭。哈隆不由分说像老鹰抓小鸡般地把姑娘拉进松庐,砰!关上大门。哈隆为何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胆大妄为?只因这块空地一片树木,荒草丛生,平时行人较少;二则自从哈隆住到松庐后,谁不知道旗人的厉害,都敬而远之。即或有碰到类似事件,大家也都敢怒而不敢言。再说闲事不管,饭吃三碗,明哲保身,自求安耽罢了。P2-4 序言 我没有陶潜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逸致,但可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却也是渊明先生所不及的。老来无事,常常会思旧忆故、念往怀昔,大概也是人之常情。人生须臾,恍似昨日。已成历史的事,总觉得应该告诉后来者,特别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该记取,不能忘却。我用了六年时间,有时废寝忘食写了这部近75万字的历史长篇小说《只是朱颜改》。 写作的初衷是把书供亲朋好友及爱好文字的读者茶余饭后谈资消遣,所以我没有把“自序”“跋”放在书稿之内(底稿中“自序”和“跋”有对为何取笔名“六水青山人”有所阐述)。说实在的,我是属于要淘汰的人,因为不懂电脑,不会手机,何况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朽! 这本书写好之后,建议并鼓励我去出版的第一人是我的外甥余素今,他是共产党员,副厅级退休干部,为书的出版不遗余力。另外我尤其要感谢的是顾金生先生、李闪女士,他们也为该本拙作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也为文字增色不少。也很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里为此书出版校对的编辑,更有付出辛勤劳动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人员,谨此一并致谢。 《只是朱颜改》即将付梓之时,出版界的朋友建议我最好做部分精简,最终从初稿缩减约20万字。现存51回,55万字左右,由于时间仓促,文字瑕疵在所难免。故朋友嘱我写个序、跋或者后记。我思考再三,那就写个“代序”吧。倘有机会阅读此书的朋友,发现文有不解,看了“代序”可以做到心里明白。还敬请读者原谅。正是: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为求一字稳,捻断几茎髭。 六水青山人 匆笔于西湖区古荡新村 2016年7月15日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