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双重过渡经济学/名家学术文库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陈宗胜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内容涉及三个大的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与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全书共分为五篇:第一篇提出了“双重过渡”的观点:即体制模式转换与发展型式跃升。第二篇讨论制度变迁,包括市场化进程、所有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决生体制改革及总体改革的阶段、环境等;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居“相对主体地位”的混合经济模式、“企业家主权论”等观点和问题。第三篇讨论关于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包括体制变革与发展实绩、经济增长方式、速度、周期,等;提出了体制变革制约增长态势的“制度学派”观点、中国经济已经从低收入型进入“中等收入型”的判断,以及增长方式转型长期论、劳动密集技术选择论、最佳增长速度标志、中国经济从政治周期进入商业周期;考察了中国经济二元化的程度和特征、农业规模化、“民工潮”,特别是失业存在的原因、现状和前景、对策,以及“成本加价”通贷膨胀论和如何防止“滞胀”。第四篇讨论收入分配,这是作者近几年的专题研究。第五篇作为最后一篇,专门讨论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规范化与民族化,以及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与趋势;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的规范程式,及“中国需要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也需要中国”的论点。

目录

第一篇 导言:中国经济的基本背景

第一章双重过渡:中国经济运行的大背景/3

第一节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双重过渡/3

第二节经济发展阶段的过渡/5

第三节经济体制模式的过渡/7

第二篇 制度变迁:市场化进程、所有制及企业体制

第二章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17

第一节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进程/17

一、体制改革的推进阶段与市场化的涵义及其特征/17

二、中国经济各主要领域市场化程度/22

三、中国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28

四、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对策思路/39

第二节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42

 一、农业市场化的含义/43

 二、农业市场化推进阶段回顾/45

 三、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测度/48

 四、农业市场化引致因素分析/59

 五、农业体制市场化的绩效/64

 六、农业市场化趋势分析/67

第三节非市场导向制度变迁的案例分析

——天津市鸡蛋价格管制复归的制度变迁/69

一、体制变革中天津经济发展概况/69

二、制度背景:天津市鸡蛋购销制度的演变过程/70

三、价格管制的运作过程/74

四、价格管制制度对鸡蛋销售中交易成本的影响/80

五、管制制度没有完全实现政府的预期目的/86

六、结论与建议/89

第三章中国的所有制改革/94

 第一节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相对优势公有制的混合经济/94

一、国民经济大范围内的混合经济/94

二、企业内部的混合经济/104

 第二节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107

一、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109

二、所有制改革的预期效果/111

 第三节所有制改革与体制模式转换/113

第四章企业制度与企业家主权/116

 第一节企业家主权是企业经营体制的基本模式/116

一、企业经营体制的类型、特征及趋势/116

二、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率比较/120

三、职工地位界定与经营模式选择/126

四、何为有效激励机制/128

五、世界趋势与企业模式选择/133

 第二节经营损益责任制/137

 第三节价格双轨制对企业生产影响的一个微观分析/144

一、从理论上看,“差价返还”不存在所谓“帕累托改进”/144

二、从实践中看,“差价返还”也存在局限性/149

 第四节完善合资企业体制:提高中股比例,克服买断弊端/15l

一、20家合资企业的总体情况/151

二、20家合资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155

三、合资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原因/157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9

第五章体制改革推进战略、决策体制及竞争环境/163

第一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战略/163

 一、改革的阶段特征/163

 二、改革战略思路的选择/165

第二节经济决策体制的改革/167

一、改革经济决策体制的意义/168

二、经济决策体制的内涵及旧体制的弊端/168

三、经济决策体制的改革方向/169

四、加速双重经济决策体制转化/171

第三节经济有效运行的竞争环境/173

一、竞争是导源于经济利益差别的市场经济现象/173

二、竞争是利用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174

三、竞争是保证企业充满活力的重要机制/177

四、展开竞争的必备条件/179

第三篇 经济发展:增长绩效、增长方式及二元经济

第六章体制变革与发展实绩/185

第一节体制变革对经济增长态势的制约/185

一、定义性解说:生产可能性边界、最优福利点、生产紧张区1/85

二、体制制约:不同体制下经济总供求状况的比较/188

三、体制变革:经济变量显著变动的根本原因/192

第二节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199

一、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实绩/199

二、中国经济人均增长实绩/202

三、人均GNP美元值的估算与比较/204

第七章增长方式、增长速度及周期/210

 第一节经济增长方式及制约因素/210

 第二节增长方式转型与技术进步/216

一、如何加快我国经济中的科技进步速度/216

二、高度重视技术引进/217

三、注意消化和吸收/218

四、注重劳动密集技术的开发/219

 第三节经济增长的最佳速度/222

一、测度增长速度的指标/223

二、最佳速度的标志/224

三、最佳速度与最优速度的异同/227

 第四节经济增长周期/229

一、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及成因/229

二、国民经济稳定适度增长/233

第八章二元经济与农业发展及劳动力流动/238

 第一节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238

一、中国整体二元经济的转换程度/240

二、中国农村二元经济状况/245

 第二节地区案例:天津农村二元经济转换状况/247

 第三节二元经济中的农业发展/254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发展/255

二、农产品贸易、农业专业化与农业市场化/262

 第四节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274

一、引言:“民工潮”的兴起/274

二、“民工潮”的主要起因/275

三、“民工潮”的基本特征/278

四、“民工潮”的利与弊/286

五、“民工潮”的发展趋势与对策/290

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295

第一节失业的类型、现状及根源和特征/296

一、我国的失业及失业类型/296

二、二元经济和体制改革与失业/299

三、我国近期劳动力供求状况及失业水平/304

四、近期我国失业的特点及评价/309

第二节减低以致消除失业的战略措施/313

 一、建立并完善失业保障体系/314

 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318

 三、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319

 四、调整城市结构,加大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的力度/321

 五、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就业机会/322

 六、完善劳动力市场/323

 七、政府对失业的调节及再就业工程/324

第三节通货膨胀及“滞胀” /326

 一、近次通货膨胀的现状与特征/327

 二、近次通货膨胀的成因/33l

 三、企业和政府行为不规范与滞胀/340

第四节治理通胀和滞胀的政策选择/347

 一、国外治理通胀的做法与经验/347

 二、中国治理通胀的政策选择/351

第四篇 收入分配:倒U理论、收入差别及影响因素

第十章收人分配倒u理论模型与假说/359

第一节陈氏倒u曲线: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模型/359

一、劳动差别及供求对收入差别的影响/359

二、生计剩余和资本积累对收入差别的影响/362

三、劳动差别一生计剩余模型/373

四、两部门转换对收入差别的影响/374

五、公有经济收入差别总模型与倒u假说/382

 第二节倒u曲线的数学证明及阶梯形变异/384

一、倒u曲线的数学证明/385

二、“阶梯形”收入差别曲线/389

 第三节库兹涅茨倒u理论统计检验评析/392

一、库兹涅茨倒U理论的提出/393

二、对库兹涅茨假设的统计论证/394

三、库兹涅茨假设统计论证评析/402

 第四节库兹涅茨倒u假设理论论争评析/406

一、有关库兹涅茨倒u假设的理论论争/406

二、库兹涅茨倒u理论论争评析/4ll

 第五节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418

一、研究主题及一些必要的说明/419

二、私有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421

三、公有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423

四、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I)/430

五、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Ⅱ)/432

六、政策建议/435

第十一章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及非正常收人的影响/439

 第一节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439

一、引言/439

二、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在经济发展中扩大/440

三、收入分配差别扩大主要由收入中哪部分解释/442

四、哪些家户特征是制约收入差别的因素? /447

五、预测、结论与政策建议/452

第二节天津市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分配差别/454

一、天津市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别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大——大致适当/454

二、导致收入差别扩大的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家户特征的变动/457

三、对居民收入差别趋势的预测——接近于倒U曲线的拐点/466

第三节农村收入分配与二元经济发展/469

一、农村收入分配差别的现状/469

二、二元经济发展和转换对收入差别的影响/474

三、对收入差别的评价和预测/480

第四节非法/非正常收入对收入差别的影响程度的估算/482

一、测算方法/483

二、私营经济的非法/非正常收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485

三、部分党政官员的非法/非正常收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488

四、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对收入分配的影响/489

五、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对收入分配的总影响/491

六、结论和对策/493

第五节人口/就业与收入分配/494

一、城乡人口流动加快/495

二、劳动力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496

三、非国有经济吸收逾80%的劳动力/497

四、失业率将持续上升/498

五、国民收入日趋向个人倾斜/499

六、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0年后可能缩小/500

第六节产业深化/分工细化与收人分配/501

一、产业深化/分工细化对劳动差别及收入差别的影响/502

二、产业深化/分工细化对劳动供求及收入差别的影响/503

三、产业深化对劳动转移及收入差别的影响/505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506

试读章节

       产业深化对劳动转移及收入差别的影响

劳动转移是指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转换,即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比重的变动。如果各部门劳动效率相同,从而收入相同,则劳动力转移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不会改变收入分配。但是前文分析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将不断高度化,行业、专业分工也不断深化。这个过程静止地看本身就会导致劳动差别和收入差别的扩大,就是说不断深化、复杂化的产业部门、行业、专业、职业,一般都需要越来越复杂的劳动,因而劳动效率也较高,从而收入较高。而产业深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也就是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不断从低效部门转向高效部门的过程,是劳动者不断追求高收入的过程,因此各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必然要改变具有不同效率、不同收入的部门的劳动力比重,也就是不同收入的部门中的劳动力权数发生变化。这种权数的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通过使获得高收入的人数从少到多直至占大多数的过程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或部门之间平均收入的差别可能不变(只要劳动效率不变),但总收入差别却要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轨迹,其原因就是:当少数人从低效低收入部门转向高效高收入部门时,总收入差别必然首先逐步扩大,而当大多数人在发展的较高阶段上都转移到高效、高收入部门时,收入分配的平均倾向就加强,因而总收入差别就下降。可见,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产业深化必然通过劳动转移,即劳动力的部门权数的变动使其收入差别先扩大后缩小。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和建议:

1.在经济发展的长过程中,产业深化和分工细化,将通过劳动差别、劳动供求及劳动转移,使收入差别在初级阶段逐步扩大,而在较高阶段又转而缩小,即呈现为倒u形状。这一结论启发我们:(1)公有经济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从长远看一定能够实现;(2)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收入差别逐步扩大是必然的。因此,在这一阶段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正确的。

2.产业深化和分工细化,通过劳动差别影响收入分配,这提示我们在制订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专业措施时,必须同时考虑到它们可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此建议计划部门在制订这些计划时,应当按劳动的复杂程度对各产业、行业、专业制定出相应的图表,可据此调整产业、行业、专业布局,也可供劳动部门参考。

3. 产业深化和分工细化通过劳动供求影响收入分配,这提示我们应当具体分析各产业、行业、专业的劳动供求状况,特别要注意劳动供过于求的情况,即失业。失业是影响收入分配差别的重要因素。失业分为在职失业和公开失业,其中应特别注意在职失业,因为在职失业很可能掩盖着某些产业、行业的落后、落伍。如果是这种情况,则应调整产业政策,使资源特别是劳动资源通过计划或市场转移到劳动供不应求的部门、行业。如果通过市场,则必须首先完善失业保障,然后使劳动在公开市场上得到合理配置。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通常是简单劳动过剩,复杂劳动供不应求。因此一般地说,一方面我国目前应多发展简单劳动密集的行业,利用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另方面通过发展教育,使部分简单劳动者变为复杂劳动者。这样做的结果将避免收入差别拉得过大。当然失业的存在也可能是由于劳动市场不完善,比如某些情况下失业和就业空位并存,或没有适当的转业培训机构等,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完善劳动市场。

4.产业深化和分工细化通过劳动转移影响收入分配,这提示我们应重视劳动力在各部门、产业、行业之间的比重的变动。应当看到,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劳动力的产业、行业比重变动的趋势是不断使收入差别扩大,这是必然的。但为了防止收入差别扩大得过快,可以采取较平衡的发展战略,尽可能提高传统部门的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收入,这可延缓劳动转移和收入差别扩大的速度,提高社会对收入差别扩大的经济和心理适应力;或为了防止社会在较大收入差别状态下停留时间过长,则应大规模发展大量使用复杂劳动和收入较高的产业部门和行业,使劳动比重尽快通过使收入差别达到最大状态的时间点或区间。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及其他相应条件,往往受到阻碍。P505-507

序言

中国正在进行着令世界瞩目的大变革,中国变革的成功正吸引着世界的注意力。中国的经济社会体制正稳步地市场化,向市场经济靠拢,以致一些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分类中已经把中国划归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发展格局正逐步向中等收入型转变,人口增速减缓,农业大国形象有所改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以致国际社会有呼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将中国视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变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比较而言无疑是成功的。

社会大变革的年代,正是经济学家大有作为的年代。经济学真正成为社会科学的皇冠,成为显学。因为变革的经济社会为经济学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许多以前不曾遇到的新的问题或疑问,需要经济学家给予新的正确的回答。基于这样的认识,不少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为中国经济学家融入国际学术界提供了无限良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经济学家无疑是幸运且幸福的。当然,可能并不等于现实。要利用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经济学的发展,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我以为,最为重要的就是要:

1.学习和借鉴国际经济学界长期积累形成的现代经济学研究规范、方法和思路;

2.用之于研究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

前者解决的是中国经济学的规范化问题,是融入国际学术界所必须解决的语言问题、概念问题,就是说,要用彼此认可、相互熟悉的语言、概念、规范,才能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过去我们在这些方面是存在缺陷的。中国的经济学家与国际经济学家即使讨论的是同一问题,所用的术语和研究的角度也不同,因而严重阻碍了相互的交流。改革开放缩小了这一差别。我国的经济学家向国际学术界学习了不少有用的东西,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规范和方法,当然完全掌握仍需几代人继续艰苦努力。

后者解决的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或研究对象问题。经济学不能以想象的或理想的社会为考察对象,不能只描绘“应该是”怎样的社会或美好的经济蓝图;而应当以现实的经济社会的实际运动为研究对象。这实际上谈的就是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因为中国的经济学家要研究实际经济运动,就只能或主要只能以在中国本土上发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为依据,只有对本民族的问题才最有发言权,最能做出贡献。有许多人误认为,经济学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研究国外的东西,或者必须总是想着从中国的情况中“抽象”出一般的东西。结果写出来的文章不是不着边际,就是八股教条干巴巴。这是忘记了“一般”是寓于“特殊”之中的,“抽象”是寓于“具体”之中的道理了。实际上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把中国的经济运动客观地描绘出来.我们以往为之刻意求索的“一般规律”就已经隐含在其中了。这正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精髓所在;也正是经济学说史上每一个以本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都能够同时为他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为经济学理论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道理。

主要以一套类似于经济哲学的思辨式语言,而主要不是以描述解释性的语言,推导理想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是说明现实社会的具体实际运动,这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的两大弊端。其根源当然是社会实践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此我在学生时代就深切感受并认识到了。一旦认识到,我就努力想办法克服(因为历史条件变化了);尤其是在作博士论文期间,已经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新的范式来进行学术研究,即以客观描述性的语言去说明现实经济社会的实际状况、特征及运动。这部书中记录了我进行研究的大致历程。

本书是从作者前些年撰写的一百多篇研究论文中精选出的,但它绝不是一个简单重新编纂的、没有多少内在联系的论文选集,而是内容比较充实、逻辑比较严密的学术专著。这绝不是说在十几年前我就有意识的按照设定的框架来写论文。相反,我对略加整理后本书各章节之间显示出的内在联系多少有些惊异或惊喜,是整理之前也始料不及的。或许,是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的内在逻辑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较全面地研究了我国经济的若干主要方面。

正如本书的题目所示,本书的内容涉及三个大的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与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全书共分为五篇:第.二篇只有一章,是贯串全书的纲,讨论中国运行的大背景,提出了“双重过渡”的观点:即体制模式转换与发展型式跃升。第二篇讨论制度变迁,即双重过渡中的一重过渡,包括市场化进程、所有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决策体制改革及总体改革的阶段、环境等;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总体市场化程度大约为60%多的看法,并以农业市场化作为正面案例、以价格管制作为非市场导向的反面案例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居“相对主体地位”的混合经济模式、“企业家主权论”、“经营损益责任制”、微观经济自我约束机制,以及“决策体制改革核心论”和“竞争环境制约论”等观点和问题。第三篇讨论关于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即双重过渡中的另一重过渡,包括体制变革与发展实绩、经济增长方式、速度、周期,二元经济、农业发展、劳动力流动,失业与通货膨胀等;提出了体制变革制约增长态势的“制度学派”观点、中国经济已经从低收入型进入“中等(中下)收入型”的判断,以及增长方式转型长期论、劳动密集技术选择论、最佳增长速度标志、中国经济从政治周期进入商业周期;考察了中国经济二元化的程度和特征、农业规模化、“民工潮”,特别是失业存在的原因、现状和前景、对策,以及“成本加价”通货膨胀论和如何防止“滞胀”。第四篇讨论收入分配,这是作者近几年的专题研究。与过去一些学者的研究的不同点在于,我是侧重规模性收入分配,而不是功能性收入分配,是研究收入分配差别现状与趋势的,而不是侧重收入分配原则。其中介绍了被国内外学者称为“陈氏倒u曲线”的“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模型”,以及制度变革对倒U曲线产生的“阶梯形”变异,和作为对照的“库兹涅茨倒u理论”的缺陷;对中国城市、乡村的收入差别、非法收入对收入差别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否定了“两极分化论”。第五篇作为最后一篇,是相对独立的,也只有一章,专门讨论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规范化与民族化,以及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与趋势;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的规范程式,及“中国需要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也需要中国”的论点。

以上这段文字权且作为这部书的导读吧。收入本书的论文,从时间上看,最大的跨度为十多年;除少数文章外,多数都是正式发表的(或即将发表的)。在整理和浏览这些在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写下的论文时,多少为没有虚度年华而感到一些安慰。是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为我这一代人创造了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并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实践机会。“生逢其时”,我利用了这些条件并且付出了努力,写下了这些论文(这里收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记录下历史的脚步,提出了如上所述的若干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思想观点;现在看来其中有不少仍是很有生命力的,有些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有些预测性的观点恰好为现实所证实,当然也可能有个别的观点已经为实践所突破,甚至变为不正确的。这次整理时除了为行文的方便和使其更加系统而增加了一些开头结尾、承上启下的关联语句,以及个别章节补充了若干最新数据资料之外,对论文的观点几乎没有任何改动,一律保留原貌。笔者愿意接受读者的批判和商榷。

收入本书的绝大多数论文都是我自己撰写的,或由我执笔的,也有小部分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在各有关章节的开始都做了说明),但这些论文都体现了笔者的思想、观点,如有错误均由笔者负责;收入本书时凡情况允许也征得了合作者的同意。这里再次感谢他们的合作与支持。

编辑这样一部著作是我几年前就想做的事,但因研究任务繁重、行政事务缠身,一直也没有动手。这次幸得我现在的三个学生周云波、冯伟雄、李明的帮助,才使整理工作既快又顺利。他们在我的指导下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校正了一些不确切的说法,补充了一些最新的数据资料,调整了若干章节的顺序。有些论文若没有他们帮着查找,恐怕我自己现在还不知道它们在哪里呢。正是由于他们的基础性工作,才使我能在1997年底和1998年初的几个月里一气呵成地完成全书的整理工作。我真诚地感谢他们,虽然他们都表示帮我整理和编辑论文也是学习和锻炼的好机会。

最后,本书编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刘子馨先生值得特别致谢,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支持,这部书可能还要推迟几年问世。

                       陈宗胜

                      1999年元月8日

                      于南开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