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王阳明用以概括自己心学体系的四句教言,易记易省,言简意赅,心学之体用动静圆通,本体与工夫融洽,最能表达阳明心学宗旨与精神。陈媛媛著的《儒学道德论(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精)/人民日报学术文库》一书,以阳明“四句教”为中心,深入系统地阐述了阳明心学的论学背景、精神特质、内在理路和历史地位。该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主题新颖,结构完整,文字流畅,资料翔实,能够在认真研读文献并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陈媛媛著的《儒学道德论(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精)/人民日报学术文库》以王阳明“四句教”为中心,从道德主体性的视角来透视其心学,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王阳明心学的论学背景、精神特质、内在理路和历史地位。作者在认真研读文献并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阳明心学的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基本思路
1.4.3 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1.4.4 创新点
第2章 道德主体性思想产生的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
2.1 道德主体性的概念界定
2.2 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
2.2.1 社会政治背景
2.2.2 社会经济背景
2.2.3 理学文化背景
第3章 身之主宰便是心
3.1 身心观
3.2 心之体“无善无恶”释义
3.2.1 从存在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
3.2.2 从本体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
3.2.3 从境界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
3.3 无善无恶之争
3.4 善恶的来源考证
3.4.1 人性论上善恶观的来源
3.4.2 形下层面善恶的来源
3.5 道德主体性的形上学基础
3.5.1 心即理
3.5.2 心与性
3.5.3 一元论的体用观
第4章 心之所发便是意——道德主体性的发动
4.1 “意”之独特功能与核心地位探讨
4.2 未发已发论
4.2.1 未发已发关系探讨
4.2.2 中和状态辨析
4.2.3 “未发之中”、“已发之和”是一种境界
4.2.4 致中和之方
4.3 理欲观
4.4 仁诚说
第5章 意之本体便是知
5.1 “知”范畴论
5.2 良知说
5.2.1 良知之特性辨析
5.2.2 良知与见闻之知关系辨析
5.2.3 群己之辨
5.3 致良知
5.3.1 致良知释义
5.3.2 致良知与德性培养过程的统一
5.3.3 “为善去恶”工夫论
第6章 意之所在便是物
6.1 “致知格物”观的确立
6.2 心外无物
6.3 主体性的道德实践哲学
6.3.1 阳明对佛道墨诸家思想的取舍与评价
6.3.2 知行学说
6.3.3 道德修养之最终归宿与目的——成己成圣
6.3.4 树德之方
第7章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定格及其历史余响
7.1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凝练与定格——四句教
7.1.1 时间考证
7.1.2 天泉之争
7.1.3 刘蕺山别立“四句教”
7.1.4 对四句教的评价
7.2 阳明道德主体性思想对晚明士人心态的塑造及其流变
7.3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