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全球化大潮中,人们交往日渐频繁、多维、多元,公共领域的场域随之不断扩大,呈现出公共生活私人化和私人生活公共化的现实图景。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而合理完备的公共生活秩序尚处于化育和建构中。因此,建构公序良俗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是大势所趋。本书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全景式探赜了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之学理问题及现实进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对现实的观照情怀。 作者简介 崔丽娜,女,1977年生,河南郑州市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郭湛教授。现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公共哲学、文化观和历史观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厅级课题多项,在《东岳论丛》《教学与研究》《河南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导论 良序公共生活的可能和现实 第一章 公共生活理论基础和历史图式 第一节 公共生活的界分及其阐释 一 “公域”与“私域”的界说及其意义 二 公共生活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公共生活的特征 一 公共生活的主体是普遍的他者 二 公共生活是协商性、对话性的活动 三 公共生活是遵循公共伦理的交往活动 四 公共生活是基于公共理性的交往活动 五 公共生活: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基本目标的生活领域 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历史图式 一 西方公共生活历史检视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公”的论说 第二章 公序良俗: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涵义及其发展 一 社会秩序的涵义 二 社会秩序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秩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的规范 二 社会秩序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秩序的问题分析 一 社会秩序制约社会进步 二 社会秩序阻碍个性发展 第四节 社会的本质与社会的有序化需求 一 公序良俗对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功效 二 公序良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三 公序良俗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 公序良俗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 中国公共生活的全景式剖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缺失的背景透视 一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二 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 三 血缘宗法的家族制度 四 君权至上的政治特征 第二节 近代中国公共生活的历史嬗变 一 政社合一的乡村“集体”组织 二 个体化进程中农村公共生活的起落 三 组织性依附: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四 公共生活的萎缩与崛起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之隐忧 一 公共生活的形式化 二 私密化与公共化并存 三 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四 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缺失 第四章 中国公共生活危机的生成机理 第一节 “总体性社会”整合机制的失灵 一 总体性社会到自主性的多维萌发 二 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 第二节 市场规则对公共生活秩序的作用 一 市场经济对公共生活的渗透 二 组织化的利益表达的缺失 第三节 工具主义与差序格局的再生产 一 个体化发育的畸形化 二 差序格局的再生产 第四节 公共生活的犬儒主义盛行 一 中国公共生活犬儒主义的表征 二 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现实境遇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合理化建构 第一节 制度规范的建构和完善 一 社会稳定秩序的构建 二 依法治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三 健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机制 四 利益表达机制的培育 五 扩大公众参与模式和方式 第二节 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培育 一 个体道德内化的探寻 二 群体道德共鸣的开掘 三 道德教化深度走向的确证 四 道德环境全面优化的架构 五 我国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 第三节 共同体的建构与完善 一 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理想 二 公民社会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三 公民共同体与他者的关系 四 基于契约的社会共同体 第四节 非政府组织的化育和扶持 一 建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觉化道路 二 采取渐进性的分步走策略 三 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 四 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与促动 五 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养成 结语 在反思中追问转型时期公共生活秩序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