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专著以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主要依据,以“重回历史现场”的姿态,在深入挖掘评奖史料、展开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伸向整个20世纪的文学评奖活动之中,既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历史源起”研究的诸多学术空白,又在质疑学界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对理论偏误进行了“纠偏”;既对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演进、修正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又对这种变化背后凸显的、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博弈、此消彼长进行了富有建构性的研究,同时,对因此而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主导原则、审美偏向、制度性缺陷等从学理上给予了必要的辨析。 作者简介 王鹏,男,笔名二月长安,1982年8月生,陕西西安人,文学博士。2014年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现任职于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主要从事电影产业研究,尤其在西部电影产业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小说评论》、《兰州大学学报》、《东岳论丛》、《中卅I学刊》、《扬子江评论》、《社会科学论坛》、《创作与评论》、《中国电影市场》、《文化产业导刊》、《文化艺术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电影论文3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电影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等重要报纸发表影视评论40余篇。合著著作《“泡沫”中沸腾的(秦腔)》2010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2项,主持陕西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十年陕西城市电影产业发展的综合效能与瓶颈研究》、陕西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世纪十年陕西长篇小说创作研究》、西安社科基金项目《“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等3项,先后荣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届陕西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等诸多奖项。 目录 绪论 一 制度与文学制度研究 二 文学评奖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 三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四 本专著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设计 第一章 “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 一 民间奖励机制的形成 二 文艺组织奖励机制的发挥 三 个人资助机制的产生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 一 “无果而终”的构想 二 “广开言路”的求索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 一 “墙外开花 二 “墙内凋敝 第二章 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 一 文学组织的恢复 二 文学刊物的复刊 三 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 一 “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 二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创立 三 茅盾文学奖的创立 四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三章 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 一 奖项设置的扩容与新创 二 评委组成的专业化与年轻化改革 三 评选机制的革新与奖评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 一 制度“拐点”出现的缘由 二 被僭越的评奖制度 三 “反向”的艺术高峰 第四章 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 一 公共生态与制度危机 二 自身存在与制度危机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 一 多元评价主体的共生 二 多元评价标准的交锋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 一 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 二 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 三 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 四 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