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精)/新世界新思想译丛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关于英国的现代化历程,前些年国内议论已多,然而,一时热议未必意味着问题得到了澄清。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当有助于摒弃有关英国现代发展的某些似是而非之论。书中就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政府的干预作用、现代化的断裂风险、帝国体系的经营、相对衰落的缘由等重大问题所发表的见解,尤其值得我们善加借鉴。

内容推荐

工业革命可谓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场巨变,它初期仅与一国即英国的历史相重合。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的《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描述并解释了英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崛起之路、其暂时领先优势的无奈流失、其与世界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关系,以及所有这一切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在这部行云流水的作品中,史学大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深入探索了英国最近250年的现代化历程,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史作了独到的重新解释。

目录

导读 工业革命与不列颠新帝国的兴衰 任剑涛

译序 准确把握英国现代化的特点 梅俊杰

原序

导言

第一章 1750年的英国

第二章 工业革命的起源

第三章 工业革命,1780—1840年

第四章 工业革命的人文结果,1750—1850年

第五章 农业,1750—1850年

第六章 工业化的第二阶段,1840—1895年

第七章 世界经济中的英国

第八章 生活水准,1850—1914年

第九章 衰落的开始

第十章 土地,1850—1960年

第十一章 两次大战之间

第十二章 政府与经济

第十三章 长期繁荣

第十四章 1914年以来的社会

第十五章 英国其他地区

第十六章 趋于严峻的经济气候

结论

后续阅读

索引

试读章节

工业革命标志着有文字记录以来世界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人类生活转型。在某个短暂时期内,工业革命仅与一个国家即英国的历史相重合,因此,整个世界经济都以英国为基础或者围着英国转。这个国家由此上升到了足以影响并支配全球的位置,这是任何规模相当的国家此前或此后从未达到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望其项背。世界史上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如果不拘字眼的话,不妨将当年英国描述为:世上唯一的工厂、唯一的大规模进出口国、唯一的货运国、唯一的帝国主义者、几乎唯一的外国投资方,而且因此也是世界唯一的海军强权、唯一拥有真正世界政策的国家。这种垄断地位很大程度上得自开路先锋的独行无双,既然不存在其他拓荒者,英国便是开天辟地的主人。当其他国家也推进工业化后,这一切便自动终结,但由英国打造并反映英国旨意的世界经济流通体系,在以后一段时间对其他地区仍必不可少。不过,对世界大多数地区来说,工业化的“英国”时代仅仅是一个阶段,是当代历史的初始或早期阶段。对英国而言,工业化时代的含义显然远大于此。我国在经济与社会领域率先开拓的经验深刻地塑造了我们自身,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影响深远。英国这一独特的历史处境便是本书论述的主题。

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已详细讨论过,一个工业先驱会具有何种特征,会具备何种优势与劣势,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结论的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是否力图解释,为何当今不发达经济体未能赶上发达经济体,或者为何工业化的领跑者(首先是英国)会被人后来居上。在18世纪及19世纪初开展工业革命蕴含了巨大优势,我们将在讨论该时段的有关章节中研讨这些优势。劣势则可能出现在英国的以后阶段,即1860年代至19世纪末。有关劣势如:颇为陈旧的技术结构和企业结构已经根深蒂固,乃至无法轻易放弃甚或加以修改,这些劣势在涉及该时段的章节中也会得到简要阐述。本书所持的观点是,大而言之,英国的相对衰落盖缘于它成长为工业强国时的那种率先性和长期性。不过,也不应当孤立地分析这一因素,至少同样重要的还有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特定甚至独有的地位,这种地位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的早期成功,而成功反过来又强化了我们的地位。英国本已是且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交往的中介,沟通着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工业化区域与原材料产地、国际大都市与殖民或半殖民地。或许由于基本上依托英国而构建,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成一个自由流通的单元体系,国际资本和商品的流转几乎都要经过英国的人手和机构,借由英国的洲际航船而运输,并以英镑来计价。英国在起步时便拥有巨大的优势,即欠发达地区无法离开它(或因为的确需要我们,或因为被迫依附我们),发达世界的贸易和支付体系也无法离开它。因此,当其他经济体的挑战变得无可抵抗时,英国总还有自己的退路。我们能够进一步退回到“帝国领地”和“自由贸易”中,也即退回到我们对尚不发达地区的垄断中(当然这本身就使得落后地区无法工业化),并退回到我们作为世界贸易、航运及金融交易的枢纽这一中介功能中。我们并不是非竞争不可,我们终究还可以退避三舍。这样的回旋余地,反而让拓荒时代留下的陈旧不堪、日益落伍的工业结构与社会结构得以延续下去。

P3-4

序言

学生如今面临经济与社会史方面的诸多考试,想要通过这门或那门考试的部分人肯定会阅读这本书,我自然希望本书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然而,本书并未单纯按教科书来设计,它也无法充当十分便利的参考书。这本书试图描述并解释英国作为首个工业强国的崛起、其从领先者短暂霸位的跌落、其与世界其他地区颇为特殊的关系,以及这一切对英国民众生活的若干影响。所有这些问题应该会让任何有悟性的国民感兴趣,为此,我尽量以非技术性方式来写作,并假定读者不必预先具备社会科学知识。当然这不等于说,书中用通俗文字提出并希望解答的问题,不能用其他各学科更专业的语言另行表述。但我以为,读者预先大致了解英国1750年以来的历史脉络便可。假如读者碰巧不清楚“拿破仑战争”指什么,不知道“皮尔”或“格莱斯顿”之类名字,则不妨自己去查找一下。

鉴于有关英国经济与社会史的问题或答案尚缺乏普遍认同,我无法断言本书代表了学界的共识。过往200年的英国经济与社会史已成为研究深入、讨论活跃、时现激荡的领域,这一点令人高兴,不过也使得想要通盘解释该时期的历史学家面临极大的困难。其中部分困难缘于经济史的特异处境,它作为一种专门学问,既要适应历史学家的需求,又要适应经济学家的需求,可是二者的路径或至少二者的需求却越来越在分道扬镳。经济学已成为日益数学化的专门学科,自本书初版以来,经济史的某个分支已一枝独秀,人们冠之以“新经济史”或“历史计量学”这样的名称。该分支学科本质上使用技术复杂的量化方式,借助经济史上的实践,去证实或证伪经济理论的有关主张。与此同时,定义不确切但领域扩大化的“社会史”,在其发展中又把经济史的传统研究主题带往另外的方向,而在这一大范围内,妇女史之类新的重要领域又在兴起,其研究旨趣则更加专门化。1960年代以来,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越来越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经济史,这些学者无意深究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何那样发生,他们更关心人们(主要是当代历史学家)是如何“构建”其历史理论的。尚可欣慰的是,对经济史感兴趣的大多数人相信,经济史提出了需要回答的问题,只是上述领域都专注于各自独特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各自独特的答案。

故此,读者也应当清楚本书将提出并希望回答什么问题。本书作者认为,现代世界经济史的中心命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成长与转型。英国既是第一个工业国,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又是构建世界经济的核心支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英国与世界(包括帝国领地和经济附庸)维持着何种关系,英国的开拓性成就以及其他更现代工业强国的兴起对英国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些便是《工业与帝国》关注的一些问题。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否符合实情,恐怕难下定论,但我自然希望它们如实可信,读者应自行评判,这些答案是否头头是道并环环相扣。  在修订这部初版于30年前的著作时,我必须自问,世纪末的读者对本书的兴趣是否迥然有别于当年的设想,乃至此书已经无关其痛痒?当年撰写《工业与帝国》时,经济史学家念念不忘经济发展与工业化问题;如今他们还是这样,尽管关注方式有所不同。当年,在非殖民化伟大运动的冲击下,他们也念念不忘“发达”世界与欧洲以外“欠发达”或“新兴”世界之间已经尖锐且不断加大的分化,当时,后一世界尚缺乏“新兴工业化国家”这样的名称与事实;今天,他们对这一话题也还是津津乐道,尽管关注方式有所不同。英国及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衰落是本书的重大主题,至今这还是一个迫切需要关心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新千年的读者而言,《工业与帝国》仍具有某种相关性。

本书实乃集成型著作,并不是原创性研究成果,所以它立足于许许多多其他学者的劳动,甚至有关判断有时也采自他人。要充分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将需要开列详尽而冗长的征引注释,那样固然对我的同行尽到了礼数,但对普通读者却价值不大。为此,现有注释仅限于直接征引的文献,偶尔也包括从冷僻文献中采集的史实。即使书中某些部分依赖了一手资料而非二手资料,我在这些地方也未试图全部作出注释。后续阅读书目及每章后附的文献注释提及了我所借鉴的某些著作,但这些指南并不构成一单恰当的参考文献。

最后再作一警示。经济史本质上是量化的,所以会采用大量统计数字。然而,数字有其弱点,往往不足为外人道,专家有时也忽视这一点,专家因为需要数字,便可能不加质疑地接受数字。故此,稍列出一些数字固然值得,但也仅此而已。世间本无统计数字,除非某人曾经作过计量,而历史上经常没有人搞统计,直到相对的近期才为之一变。(例如,1854年前没有煤炭产量数据,1921年前则没有充分的失业数据。)在此情况下,我们缺乏统计数字,仅凭有所依据的估测,甚至或多或少的瞎猜,所能预期的最佳结果至多是确定数量级别。无论我们多么希望从这些数字中如获至宝,实际上都难以如愿,谁也不可能用几块烂木板架起一座跑重型卡车的桥梁。为任何目的收集的统计数字都有误差幅度,而且收集得越早,往往越不可靠。一切统计数字原不过在解答具体且极窄的问题,如果挪作他用,不管是原原本本地套用还是经过某种细致的调整,都必须慎之又慎。换言之,读者们必须学会谨防历史统计图表貌似的严密与确凿,特别要提防缺乏细致描述、单纯呈现数字的统计图表,须知,训练有素的统计学家都会用细致的描述来说明图表。统计图表当然必要,使我们能够十分精确、有时也生动活泼地表现某些东西,但它们未必就比文字叙述的粗略估计更加可靠。我使用的统计图表主要来自于令人钦佩的汇编,即米歇尔和迪恩的《英国历史统计概要》及其续编——B.R.米歇尔的《英国历史统计》。

肯尼斯·贝利尔阅读了本书原稿并剔除了某些错误,但不应为余下的错误担责。由于原书实际上只写到1964年工党政府的上台(尽管偶尔会越过这一时间线),克里斯·莱格利教授补写了一章,使经济史实从1960年代一直推进到1990年代,他也刷新了若干统计数字、注释和后续阅读提示。我则撰写了一个全新的结论。书稿其余内容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以删去不再符合实情的表述,吸收新近研究成果及后见之明,并至少作点技术性努力去弥补初版中最无可原谅的缺失,即完全没有关注到妇女。

谨向企鹅丛书及大批默默无闻的读者致谢,他们让本书从1968年以来连续不断地刊印,并且给予我这一机会,借助克里斯-莱格利的帮助而将它带入21世纪。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1998年于伦敦

书评(媒体评论)

霍布斯鲍姆堪称我们时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世界。

——《旁观者》

本书十分出色地考察了英国以往两个多世纪经济的重大进展与变迁,作者的眼光尖锐而冷峻,文辞洗练而典雅,大量图表附录更有锦上添花之效。

——《卫报》

本书作者造诣非常精深、学识无比渊博,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中笔力雄健老练、思想举重若轻。

——休·特雷弗-罗珀,《星期日电讯报》

作为当代才华横溢的经济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借教科书的形式,写下了一部富有创见、挥洒自如的英国史,为重新解读西方经济史及社会史和政治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约翰·韦西,《倾听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