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一生始终致力于学术研究,从不懈怠,从未间断。黄宗羲所处的时代,盛行空谈,一些人沉溺于用“陈言套话,移前摄后”,拼成文章、博取功名。尤其是那些理学末流学者,平日高谈性命、穷究义理,而真正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无所作为。黄宗羲深感这种学风的贻害之深、之大。为了扭转这种迂腐的学风,他以“经天纬地”、“经世致用”为治学的根本目的,反对盲从、空谈,力倡经世应务,告诫学者读书治学的本源在于“辨明国家治乱之源”,“提出生民根本之计”。黄宗羲的思想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治学精神对于当今学术界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人生须自重(黄宗羲励志文选)》一书,择取黄宗羲的励志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其励志精神。
《人生须自重(黄宗羲励志文选)》一书,择取黄宗羲的励志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其励志精神,如下:第一,经国济世的东林党人精神;第二,慷慨从容的豪杰精神;第三,经天纬地,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提升自我素养,怡悦情志。
作者穆军全对此进行题解、注释,使读者在学习时更容易掌握。
题解通俗易懂,注释中有对生僻字的注音标示。
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对理想的君主做出描述。“原”,即本原,“原君”,就是要追问君主本来应该是什么,它所产生的原因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者认为,所谓君主,最初是为了兴公利、除公害而产生的,其责任就是保护民众的利益,只有尽到这一责任的君主才算做真正的君主。在阐述了君主的社会责任以后,作者笔锋一转,直接指向了秦以后的君主专制政治,深刻揭露了秦汉以后历代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本质。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④是也;人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壹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tT2A3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高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傅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③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j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IT2A~I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E~T2A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④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⑤。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滕,固扃铺⑥,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日“若何为生我家!”⑦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禾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夕矣.
泉:推原,推求。
许由、务光:许由,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高士。相传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而许由视不问政治为“清高”,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并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当时尧以为许由谦虚,遂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洗耳。务光,商汤时期的隐士。相传汤建立商朝后,想让位给务光,务光认为“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不仅坚辞不受,还因为觉得羞耻,负石自沉于庐水。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在未央宫前殿宴请群臣,在为太上皇敬酒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即父亲大人时常说我是无赖,不会操持家业,没有二哥刘仲的本事大,你现在比一比,是二哥的家业多,还是我的多?P1-3
为了给《传世励志经典》写几句话,我翻阅了手边几种常见的古今中外圣贤大师关于人生的书,大致统计了一下,励志类的比例,确为首屈一指。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多余的部分都要毫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白居易有诗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屯反复历练,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契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孟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艰难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人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为励志者满足心灵的渴望,有的像心灵鸡汤,营养而鲜美;有的就是萝卜白菜或粗茶淡饭,却是生命之必需。无论直接或间接,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惊喜。
徐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