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通往内心世界的自由之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俄)巴维尔·巴辛斯基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通往内心世界的自由之路)》是最客观、最权威的托尔斯泰传记。作者巴维尔·巴辛斯基不做任何主观判断,被评论界称为“昔日重现”,“像是一场真人秀”;日记、回忆、书信、电报、报刊文章等档案材料被有机地穿插在叙述之中,丰富而生动,全面而有序。全面揭秘托尔斯泰不为大众所知的生活细节及出走的真相。

本书译文优美,文学性强,像阅读小说一样轻松阅读。译者何守源在新华社从事翻译工作,长期研究世界史,主攻法国史和苏联史,学问之博、文笔之妙皆为上乘。

内容推荐

100多年前,已届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伯爵濒夜离家出走,去向不明。从那一刻起,这位伟大的老人留在世间的最后一抹行踪和他的死亡,便衍生出种种谜团和传说……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巴维尔·巴辛斯基潜研数载,在披阅大量文献典籍及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不掺加任何主观臆断,真实再现了事件的原貌,“像是一场真人秀”;日记、回忆、书信、电报、报刊文章等档案材料或者独自构成作品的一部分,或者被有机地穿插在叙述之中,丰富而生动,全面而有序。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一生展现了整整一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段值得研究和珍存的历史财富。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通往内心世界的自由之路)》一书甫一出版,即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可,并获俄罗斯图书出版行业权威奖项——大书奖,是迄今研究托尔斯泰最新、最权威的成果。

目录

译者序:他是人类的良知

第一章 离家出走

第二章 失去的天堂

第三章 索涅契卡·别尔斯

第四章 戴便帽的列夫·托尔斯泰

第五章 新俄罗斯人

第六章 亲爱的朋友

第七章 谁之过?

第八章 漂亮玩具

第九章 放逐与遗嘱

第十章 冰雨

后记

试读章节

从雅斯纳雅·波良纳到夏莫尔金,托尔斯泰还有机会改变初衷、折返家园,但他并没有回心转意,而是不断地催促旅伴,在离家的路上越走越远。当时他已经骑虎难下,内心深处经受的煎熬,只有他自己知道。

托尔斯泰当时的心态,从他写给妻子的三封信上可见一斑。第一封是告别信,他着意强调了离家出走的道德原因:“我已无法忍受这种奢靡的生活,唯望跟别的老人一样,避开尘世纷扰,独自度过余生。”

这封信字里行间渗透着托尔斯泰对妻子的爱惜之情。他写道:“谢谢你48年的忠诚陪伴,并请原谅我的一切过失;如果说你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地方,我也一并表示谅解。”

这封信情真辞切、扣人心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点,考虑到有可能公诸世,托尔斯泰在这封信上下了不少功夫,起稿三次,字斟句酌,可谓用心良苦。这封信是托尔斯泰留给妻子的“精神遗产”,她完全可以拿出来向世人展示,借以剖白自己(事实上她也这么做了)。托尔斯泰此信之大旨,无非是撇清妻子与他出走这件事的干系:他只想离开雅斯纳雅·波良纳,而不是要摆脱她;贵族生活与他的世界观背道而驰,他已经过不下去了。

也许托尔斯泰的心里还暗藏着一段机宜:有这封信充当挡箭牌,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心下稍安,不会再抓住他不放,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并做出有伤体面的事。后来得知妻子痛不欲生,几次三番要投湖自尽的消息,加上妻子雪上加霜的来信:“亲爱的列沃奇卡,快点回家来吧!别让我第二次自杀!”——他知道,即便走到天涯海角,他也走不出妻子的阴影。他于是决定敞开胸臆,将第一封信中未予明确表达的意思说出来。

托尔斯泰写于夏莫尔金的第一封回信用词相当尖刻,最后并没有寄出去。“我们现在见面有害无益,这层意思我在第一封信中已经做了明确表达。众所周知,亦如我所想,我见不见你,遑论回不回雅斯纳雅·波良纳,跟你自杀没有任何关系!”

正式发出的信措辞温婉多了:“我理解你悲痛欲绝的心情,我也知道你不会真正跨出那一步。这跟你是否遵从我的意愿、满足我的要求无关,是你淡泊宁静、理智平和的人生观不允许你走极端。没有这些,我们多少年的共同生活就无从谈起。以你目前的状况,我再回到你的身边,这无异于放弃生活。我觉得,我没有权利做出这样的举动。再见,亲爱的索妮娅,上帝保佑你。生命不是笑谈,我们不能肆意践踏;生命的意义,不是用时间的长短来度量的。我们剩下的日子,也许比度过的岁月加在一起还重要;让我们善自珍重,过好余生。”

只为不死在家里,托尔斯泰才选择了出走?如果在托尔斯泰的心目中,对丧失自控能力和大脑意识的荒唐死法的恐惧完全等同于自杀,那他选择走这条路就是合情合理的。

托尔斯泰不想死得这么窝囊,他想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他来说,这比摆脱贵族生活的藩篱、实现融人大众行列的愿望来得更强烈。

在夏莫尔金,当萨莎问及父亲对抛下妻子不管的行为是否有过歉疚时,托尔斯泰反问道:“在只有一条路可走的情况下,谁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托尔斯泰在跟自己的妹妹——夏莫尔金修道院的修女玛利亚聊天时,曾经对自己的行为做过详细解释。当时在场的还有另一个人,玛利亚的女儿,带有列·尼·托尔斯泰外甥女兼亲家双重身份的伊丽莎白·瓦列里亚诺芙娜·奥勃良斯卡娅(列·尼·托尔斯泰的女儿玛莎嫁给了伊·瓦·奥勃良斯卡娅的儿子尼古拉·列昂尼多维奇·奥勃朗斯基)。伊·瓦·奥勃良斯卡娅身后留有一部关于母亲的回忆录,1910年10月29日发生在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修道室中的谈话,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他身心两方面经受着怎样的磨难,一眼就看得出来……谈到他最近那次病情发作,他说:‘再有这么一次,我性命不保。就这样死去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没有意识,感觉不到肉体的痛楚。但我想清醒地死去。’

“说到这里,他哭了……妈妈说出了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她说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也有病。他思忖片刻,说道:

‘是的,是这样,但我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是要花大气力的,这个我没有,我只能一走了之。现在我想利用这次机会,开启新的生活。’”

P18-19

序言

他是人类的良知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文坛涌现出来的最杰出的巨匠,其在意识形态内的卓越建树,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艺术宝库,并在政治、宗教等上层建筑领域产生了国际影响。托尔斯泰是一位作家,但他在推动世界文明进程方面发挥的作用,一般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均难望项背。俄罗斯另一位独步时代文坛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说:“我想成为一座丰碑,用以纪念陷入深重灾难的俄罗斯人民。”列夫·托尔斯泰无疑就是一座丰碑:不是竖在文明坟场之侧的墓碑,而是一座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折射出来的是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曙光。

托尔斯泰的创作活动分三个阶段:早期(成长期:1851—1862)、中期(巅峰期:1863—1880)和晚期(理性批判期:1881—1910),各阶段思想认识不同,作品主题迥异。早期作品的特点是:忠实还原俄罗斯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贵族地主生活,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代表作品有《一个地主的早晨》、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反应个人军旅生涯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托尔斯泰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写成于创作巅峰期。其时托尔斯泰的生活渐入佳境,雅斯纳雅·波良纳领地给他的家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促使他结束放荡不羁的精神追求、飘摇无定的生存状态,开启了他建设家园、潜心事业的人生黄金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艺术成就之高,综观古今文坛,罕有其匹;其对世界文学影响之巨,超越流派藩篱、突破时代限制,堪称彪炳天下的不朽经典。托尔斯泰晚期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一方面与其年事渐高、从生理到心理均已进入衰退期,以及夫妻矛盾导致的萧墙之隙导致其身心俱疲有关,另一方面也缘于俄国改革乏力积重难返、内忧外患日益凸显的社会现实。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已呈落日晚景之象,除《复活》(1889—1899)外再无大部头小说作品问世,所发中短篇小说诸如《克莱采奏鸣曲》、《谢尔盖神父》、《魔鬼》、《舞会之后》等,均以鞭挞土地资源垄断造成的贫富分化现象、抨击建立在私有制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家庭的腐朽性与没落性为主题。除小说作品外,托尔斯泰晚期还编写过不少剧本,其中不乏好评如潮的佳作。

论文学创作成就,托尔斯泰无疑是罕见的天才之一。他的天才来源于他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还有善良敏感的个性。他是誉满天下的作家、家资充盈的贵族,但他古道热肠、乐善好施。1891年,一场农业歉收导致国内流民塞道盈途、饿殍填壑露野,托尔斯泰挺身而出,不仅开办粥棚赈济饥民,还不惜以身犯险,撰写《论饥荒》一文批评当局刻意隐瞒灾情、措置失当引发次生灾难的问题。心怀天下,悲悯苍生,博大的胸怀铸就了托尔斯泰的诗魂;而他日常生活中表露无余的细腻和敏感,使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隽永的氛围感。托尔斯泰的笔触牵动的不是读者的想象,而是事件参与者的脚步:揽读书页,读者会在不知不觉间融入托尔斯泰精心编织的故事情节,与托尔斯泰塑造的各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一种超越自我的真实。这,就是托尔斯泰作品不朽力量之所在。

托尔斯泰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19世纪晚期,他以大量见解独到、针砭时弊、对国际政治走向及民众宗教信仰产生深远影响的论著,跻身那个产生传人的时代最伟大的社会改革家、宗教思想家之列。托尔斯泰的早年放浪形骸、生活不够检点,读过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后,他开始奉行简约主义,食只求裹腹、衣仅能蔽体,坚信苦行才是灵魂自我救赎的正途。强烈的道德自完意识,以及与时代脉紧密契合的民本思想,使托尔斯泰成为专制暴政的天然敌人。他是米哈伊尔·巴枯宁、彼得·克鲁泡特金等俄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的忠实拥趸,崇尚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上的契约化社会。彻底的反强权思维不仅让他站到了政府的对立面,更使他与教会分庭抗礼、长年交恶,直至1891年被东正教主教公会驱逐出教。人格太过高大,以致不见容于铁腕治国的当局;信仰太过虔诚,容不得教会亵渎上帝的圣光: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悲剧。

托尔斯泰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改良实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信奉美国政治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创立的地理主义学说,视国家资源为少数人垄断为恶之渊薮,长期致力于农奴解放与启蒙教育运动。他在法国无政府主义者彼埃尔-约瑟夫·普鲁东的影响下在雅斯纳雅·波良纳开办农奴子弟脱盲学校13所,亲自捉刀编写《识字课本》,为社会文明尚处于蒙昧阶段、国民素质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的俄罗斯带来了一缕黎明的曙光。

托尔斯泰与中国、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颇有渊源。八国联军侵华,托尔斯泰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指称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戕害中华民族的刽子手。托尔斯泰仰慕中华文明,孔子、老子的经典著述是他案头常备的读物,他在有生之年与中国西学大师辜鸿铭先生有过多次书信往还,探讨学术问题、了解中国现状。至于他和印度的关系,他的“勿以暴力抗恶”信条直接为圣雄甘地所利用,缔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为印度这个文明古国赋予新的生命,不世之功,早已证诸青史。

巴维尔·巴辛斯基所著《托尔斯泰传·逃离天堂》撷取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片断,落墨重点放在托尔斯泰的晚期创作活动上,援引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性材料,展现托尔斯泰与家庭的关系特别是他与妻子索菲亚的矛盾、托尔斯泰与皇室和教会的龃龉摩擦。读完此书,我们对一代文豪走上天涯不归路、落拓江湖寂然殒落的命运,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9世纪后半叶的俄罗斯有两个沙皇:一个是顶着皇冠的亚历山大三世,另一个是顶着良知的托尔斯泰。传记作者巴维尔·巴辛斯基所下的定语,道出了列夫·托尔斯泰生前的荣光。

何守源

2016年6月

后记

翻看1910年11月整个俄罗斯的报刊资料,心头的感觉难以言表。先前我们就曾提到那个时期办报风格:头版几乎全都留给了广告,还是小到滑稽程度的日用品促销小广告,包括私人兜售单件剩余用品——小狗一条出售,有意者联系——的小帖子,给人鹑衣百结的感觉。然而这年的11月8日,所有报刊的头版都改变了面目,镶在黑框内的托尔斯泰大幅肖像被摆到了最显要的位置:前额突出,眼窝深陷,凝敛而敏锐的目光散射着穿透灵魂的力量。“托尔斯泰逝世”,这不是一条简单的新闻,而是回响在俄罗斯上空的雷声,照亮俄罗斯每一个角落的闪电,振聋发聩、炫目刺心。俄罗斯大地颤抖了,抖落了风尘,抖落了私欲,抖落了现代文明带来的喧嚣。至少在这一天里,蝇营狗苟的人们抛下了一切,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伟大、交给了崇高、交给了弥足珍贵的普世价值。

高翔于生命之上的价值……

托尔斯泰的遗体安放在橡木棺内,棺盖上没有十字架。“用这种棺材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我死了只配躺在几块薄木板钉成的小匣子里。”作家的遗孀见此情景,不禁悲从中来。

丈夫气绝,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精神崩溃,连着晕厥了好几次。回过神来以后,她默默走近丈夫的停尸床,在床头上坐了下来。“她抚摸着那具曾经是她丈夫、现在却阴阳两隔的尸体冰冷的额头,脸上浮现出坚毅的神色。”《俄罗斯导报》记者康丝坦丁·奥尔洛夫写道,“一切都结束了。这个世界上最明亮的那盏灯,骤然寂灭。她顿了顿,又开始抚摸那一方凸起的额头,嗓门压得低低的,喃喃自语:‘我的心肝,我的人生。’”

11月7日从早至晚,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工作人员、附近居民获准向托尔斯泰的遗体告别。东正教友向帕尔芬尼主教集体诚愿,要求允许他们在火车站小教堂里为亡者做安灵弥撒。帕尔芬尼以主教公会有约在先为由,拒绝了教友的申请。“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事得主教公会出面。”瓦尔索诺菲神甫说。他撂下一句话:列夫再强大,也难逃生死之定数。没过多久,他就和帕尔芬尼主教踏上了归程。

奥佐林的公寓周围,《记忆永恒》的歌声此起彼伏。《萨拉托夫之页》记者指称,仅11月7日一个早上,进出奥佐林公寓瞻仰托尔斯泰遗容的来客,即达3000多人。

托尔斯泰的灵堂里花团锦簇,遗体周边摆满了花圈。当地知识分子奉赠的花圈上写着“谨献爱的先驱”字样,中小学校学生的赠言更加真挚动人:“献给伟大的爷爷——小小崇拜者敬挽”。

凌晨1:15,载有托尔斯泰灵柩的列车从阿斯塔波沃出发,驶往雅斯纳雅·波良纳方向,车厢上标着“辎重”字样(将契诃夫遗体运往莫斯科的车厢上悬有“牡蛎”标示牌)。托尔斯泰的“逃亡之路”足够漫长,归程走了一天一夜。有一个问题大家一直拿不定主意:下车过夜选择哪一站好——戈尔巴乔沃,还是科兹洛夫镇的扎谢卡车站?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最后敲定的是戈尔巴乔沃,因为科兹洛夫镇已经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警方怕托尔斯泰的到来会引起骚乱。9日6:30,火车抵达扎谢卡站,从这里出发直到雅斯纳雅·波良纳,再没有交通工具可以利用,棺木需要大家肩扛手抬。车站上回荡着《记忆永恒》的歌声,没有人指挥的乐队、庞大的合唱队伍,歌声显得不那么整齐,但旋律是如此的沉郁、苍凉,划破了黎明前阴冷潮湿的黑暗。迎柩队伍的前面打着一面手写的条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慈心大爱,永志不忘!雅斯纳雅·波良纳的农民,你留在身后的孤儿”。横幅制作粗糙,一生难得动几回笔墨的农民不会规划版面,大大小小的字母挤成一团,有些单词不得不掐头去尾、略去部分字母。上午11点,托尔斯泰的棺椁在众人的扶持之下,缓缓进入雅斯纳雅·波良纳。

托尔斯泰的葬礼确如其生前所请,“没有神甫的焚香祈祷、没有唱诗班的赞礼”,更没有冠冕堂的墓前致辞。站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讲的,只有托尔斯泰家的老朋友,老戏迷、革命家列奥诺德·苏列尔日茨基,向大家解释托尔斯泰的葬礼办得如此简单的原因。棺椁放入墓仓的那一刻,大家都跪了下来;受地方当局委派维持现场秩序的警察无所适从,木桩子似的杵在原地。“跪下!”警察听到众人的喊声,犹犹豫豫地跪了下来。

托尔斯泰的下葬时间是:1910年11月,下午3点钟。

托尔斯泰死后,诸子一致表示接受父亲遗嘱里所做的安排。

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跟女儿萨莎讨论过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那部分托尔斯泰手稿的处置方案,俄罗斯议会参院也明确表态,支持她对这部分自奉如致富圭臬的先夫遗产的所有权。她亲手将丈夫的手迹存入了历史博物馆,但历史总是站在她的反面,让她受尽命运的嘲弄。报刊连篇累牍地登出有关她的新闻,有些报道几近毁谤污蔑,她那颗早已破碎的心被悬到大众道德审判的十字架上。时间是弥合人际关系裂痕的良药,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与女儿萨莎的分歧与日俱减,鼓唇弄舌之徒少了炒作的题材,流言蜚语自然消失。不过索菲娅命运的轨迹并没有因为母女情感的回暖而有所改变:她最终还是死于萨莎之手。

丈夫亡故后,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彻底变了一个人。不过与19世纪70—80年代托尔斯泰的转变不同,她世界观的转化是悄没声息间完成的,轻松、自如,水到渠成。子女各奔前程、丈夫先她而去,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一个人留在雅斯纳雅·波良纳,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亲历十月革命、内战初起,看着红军扑灭邓尼金武装、将大俄罗斯帝国残存的尊严践踏殆尽,然后带着自己残存的那点尊严与荣誉,走到生命的尽头。  “母亲晚年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塔季亚娜·利沃芙娜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海关时希望她做到的事,她大部分做到了。她变了,变成了他梦寐以求的那种贤妻良母,变成了他愿意为之牺牲荣誉、牺牲一切的那种女人。她的心与与父亲贴得更近,接受了父亲的素食主义生活方式……老来寂寞的她,讲得最多的是她夭折的小儿子(瓦涅契卡。作者注)和她的丈夫。有一次她幽幽地对我说,她经常想起我们的父亲,‘我对他不好,这是我此生最大的悔恨。”’

伯爵夫人的眼睛有问题,随着年事渐高,视力一天不如一天。但她有一个习惯:每天都要出门走一段长路,在丈夫的坟头黯然伫立,清除坟茔周边的杂草……

阅读她历年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的遗嘱,谁都会悄焉动容。她有什么财产需要通过立遗嘱的形式在子女间分割?雅斯纳雅·波良纳早就让女儿萨莎和切尔特科夫买走分给农民了,用的还是绿莹莹的她的丈夫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作品获得的收入。他们这么做,完全符合丈夫遗嘱所列条款。几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旧账未还、又添新债,几年下来逐渐掏空了她那点私蓄。“他们中间就没有一个生活过得幸福如意的,每念及此,我心痛难忍。”她在日记中写道,“他们不懂生活,只知道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过日子……”

“今天伊利亚找我来了,我给了他1000卢布。他很可怜,没有一点出息。他还有一个毛病,怨天尤人,唯独不检讨自己。”

“米沙来过了,拿走了1800卢布……”

“安德留沙找上门来,从我这里拿走了2000卢布……”

“安德留沙今天来了,他身体还没有全康复复;陪护他同来的还有伊利亚,我给了他6000卢布,算是对他念兄弟情的报偿。他见钱眼开,乐不可支。”

“多拉说,列瓦(即列夫·利沃维奇。——译者注)赌博输了将近5万卢布。可怜的多拉!挺着个大肚子,还为不争气的丈夫操心。现在看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宁赠农夫十丈、不帮儿子一尺的做法是对的。只知道吃喝吃喝玩乐加赌钱,多少钱都填不满他们的窟窿。不省心,不懂事,活得像只可怜虫!我这一死,真不知道他们以后怎么活!”

留存于世的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遗嘱版本多至7个,与列夫·尼古拉耶维奇一样都标明了草拟时间。她的第一份遗嘱立于1909年,列明自己名下的各样财产并标明由谁继承,其中包括房地产、家具什物、金银首饰等等。当年伙同切尔特科夫策划托尔斯泰遗嘱、侵犯母亲合法权益的萨莎(当时母亲尚不知女儿行径),她也有遗物相赠:“我母所留银柄眼镜一副、金手镯一只,镶金光玉髓心饰一件,镶珠石榴石胸针一枚。”遗产继承人除了子女、孙子女,还有厨师、管家、裁缝,姓名均用全称——各人均得到一笔有价证券,足见其用心良苦。1913年版的遗嘱中,女儿塔季亚娜、萨莎的名字不见了。她们俩独吞其父文学作品后续收益,索菲娅还有她那一众儿子只能靠边站,对此她不能释怀。半年后她修改了遗嘱,2个女儿又被纳入遗产继承人行列:塔季亚娜得到的是住宅及附属地段,萨莎得到的是现金。1916年版遗嘱划去了安德烈的名字:他本年度去世。1918年8月,她重新草拟了一份遗嘱,内容是在世诸子女均分她的遗产;同年10月16日,她以此为蓝本另拟了一份遗嘱也是她的“终极版遗嘱”,强调了“均分遗产”的原则。

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孤独是她挥之不去的“旅伴”。女儿塔季亚娜一家住在科奇塔,那里有崇拜她的外孙女塔涅契卡——不过也就是隔乡可望、朝夕不得相见的情分。萨莎上前线伏了护理员,另外她的儿子米哈伊尔应征入伍、孙子安德烈·伊里奇志愿参军,她家的管家、仆役、农夫也多被征召。伊利亚、列夫满世界乱跑,开办其父托尔斯泰的讲座。“十月革命”及紧跟其后的内战让她备尝艰辛,真正体验到了“穷困潦倒”的滋味。若非与红色政权打成一片,又顾念旧情不弃托尔斯泰遗孀的文学家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谢尔根科伸出援助之手,她完全也可能沦落成街头饿殍。

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最后一篇日记中出现的文字:“战火漫延到雅斯纳雅·波良纳。”“通往图拉的大道上,辎重车队、牛车、行人络绎不绝,听说都是从奥廖尔及南方地区逃出来的难民。”(1919年10月)。这些难民是她人生长卷中载入日记的最后一页。

这一年的10月,她在清洗窗户的时候着了凉,很快便死于肺部感染。她患的病跟丈夫一样,去世的月份也跟丈夫相同:11月,差别就是中间隔了9年。这9年里,她每天都琢磨同样的问题:丈夫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答案太过扑朔迷离,她始终没有理出头绪。不过她的日记中有一句话,从这段历史公案中引出了深刻的哲思,可谓神来之笔:

“往事既不可解,永世难得其解。”

书评(媒体评论)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茨威格

在19世纪末阴霾重重的氛围下,托尔斯泰就像是一颗抚慰人间的明星,它的目光吸引并安抚了我们青年的心灵,是照耀我们青年时代的纯洁的光芒。

——罗曼·罗兰

一个人除非疯掉了,才能设想自己和托尔斯泰比肩,去较量。

——海明威

托尔斯泰既是艺术创作中的哲学家,又是哲学中的艺术家。……这是完整得惊人的性格。他是艺术中了不得的巨人!你要知道,有些人,他们之所以不敢做坏事,就因为托尔斯泰还活着。

——契诃夫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之间,更喜欢托尔斯泰,更喜欢《战争与和平》。

——主席(文艺座谈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