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学案(第6卷)(精)
分类
作者 张岂之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系收录了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学术思想的学案体著述,内容涵盖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美学、经学、训诂学、考古学、图书版本目录文献学、地理学、方志学、宗教、社会学、法政、经济学、新闻学、教育学、科技史、艺术、军事学等学科,在各个学科内又有代表人物,共254位。在每个学案里既有人物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著作的介绍,又有学术旨要的介绍。本书为第六卷,主要收录了38位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学术思想的学案体著述,兼具学术性、文献性、工具性。

内容推荐

本书系收录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学术思想的学案体著述,共分六卷:第一卷为哲学类,第二卷为史学类,第三卷为经学考古类,第四卷为语言文学美学类,第五卷为版本目录、历史地理、宗教等类,第六卷为教育、科技、艺术等类。如此分卷,主要基于民国学术和学科发展的实际以及编辑操作和读者使用方便的原因。案主学术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则以其主要学科成就归类。

本书系共著录案主254人,分个案、合案(如《陆侃如、冯沅君学案》)、附案(如《钱基博学案》后附《钱钟书学案》)三类。每类案主的排列以出生年份先后为序。

本书系编写体例大致为:(一)案主行状;(二)学术旨要;(三)案主主要著述目录;(四)研究案主学术成果要目(收录时间以2000年底为限)。本书有关案主学术的文字引用和成果收录,大体保持原貌,以体现民国学人语言表述的实际。本书为第六卷。

目录

杨昌济学案

张伯苓学案

黄炎培学案

王拱璧学案

林砺儒学案

晏阳初学案

陶行知学案

廖世承学案

郑宗海学案

陈鹤琴学案

孟宪承学案

杨贤江学案

肖孝嵘学案

成仿吾学案

潘菽学案

陈东原学案

李俨学案

李仪祉学案

梁思成学案

黄宾虹学案

徐悲鸿学案

刘海粟学案

潘天寿学案

张大千学案

常书鸿学案

萧友梅学案

王光祈学案

青主学案

刘天华学案

杨荫浏学案

黄自学案

冼星海学案

聂耳学案

欧阳予倩学案

田汉学案

蒋百里学案

杨杰学案

郭化若学案

民国学术史系年

附 案主索引

试读章节

陶行知学案

陶行知(1891—1964),原名文睿,祖籍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1891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六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林。5岁起即随父识字读书,1906年入歙县崇一学堂(为耶稣教内地会所办),习英文、国文、数学、理化、医药常识等现代课程,因成绩突出,提前一年毕业。

1910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即后来的金陵大学)文学系,始留意王阳明学说和基督教义,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影响,以“知行”为其笔名。1913年任金陵大学《金陵光》杂志中文版编辑(不久即为主笔),确定中文版的宗旨为“保存国粹,灌输学术”,并发表《惠罗先生激励支哥大学体育会诸君》等,主张让儿童“自由发展个性”,德智体“三育并重”等先进思想。1914年6月他提前一年毕业,获纽约大学文科学士文凭。在其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他提出“共和之三大信条”为“自由、平等、民胞”,主张“重视个人之价值,唤醒个人之责任,予个人以平等之机会”,“使人民为社会之主体”,他认定“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国不可建,既建设亦必终归于劣败”。

1914年秋,陶行知人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一年后获政治学硕士学位,旋即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孟禄,并与胡适同窗,系统接受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怀着“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美好愿望,陶行知当年秋即回国,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历任教员、教授、教育科主任、教务科主任等。他以“教育救国”的思想积极传播杜威的“教育生活化”、“教育社会化”等教育理论。1919年初,任《新教育》南京高师编辑代表,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卷一期),《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二卷三期)、《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四卷二期)等文章,批判传统教育,提倡教育改革,力图为改造中国的教育探索新道路。他批判旧教育“依赖天工”、“沿袭陈法”、“率任己意”,倡导“试验之精神”,以教育试验“塞陈旧之道”、“开常新之源”;他从“自动主义(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思想出发,主张实行学生自治教育;他认为“对于国外学制的经验,应该明辨择善,决不可舍己从人,轻于吸取”,对旧学制“应当改革”,“去与取,只问适与不适,不问新与旧”,如此则“能制成独创的学制——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的学制”。他还在上海《时报》“新教育思潮”专栏发表《教学合一》等重要文章,尖锐批评“教学分离”、“重教太过”的“教授法”,主张合理的教育应该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1923年7月,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职,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的实践活动,他说:“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的平民路上奔流回来了。”他撰写《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阐述真正的教育要“最注意以人教人”,讲求“相亲相爱”的师生关系,提出“要以事为我们活动的中心”,“要用科学的精神在事上去求学问,用美术的精神在事上去谋改造,用大丈夫的精神在事上去锻炼应变”。1924年7月著《平民教育概论》,指出“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它“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1925年9月与王希曾等创办《新教育评论》,作为“全国教育界一个公开的论坛”,陶行知为顾问和主要撰稿人。

但是,陶行知1917年以来全盘推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结果并不理想,随着平民教育实践的深入,他发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并不是很适用,“八年来的经验告诉我说‘此路不通’”。1927年初在其主办的《乡教丛讯》一卷一期上发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断言“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1927年3月他在南京神策门外劳山创办了晓庄师范,希望找到一条改造我国农村教育的新路子。在这里他逐步形成了著名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他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发展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颠倒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等作了系统、通俗的阐释。1928年4月其自编的教育论文集《中国教育改造》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该馆还于次年出版了《知行书信》,收入了这一时期陶行知相关教育思想的所有重要论文、演讲及信函,如《生活即教育》等。因其对科学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上海圣约翰大学在1929年12月授予他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P91-9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0:54:13